深厚的积累独到的感悟
2011-12-01张晓恒
摘要:随着日本第140届直木奖的揭晓,最终折桂的天童荒太及其作品引起了日本国内外尤其是文学界的极大关注,一度出现了“天童荒太热”。本文从其生活积累和对社会、生命的独特感悟两方面来探索天童荒太的作品受欢迎原因。
关键词:天童荒太;受欢迎;积累;感悟
作者简介:张晓恒,女,河南师范大学硕士在读,日本文学方向。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21-0040-02
2009年1月15日,日本第140届直木奖揭晓,曾两度入围决选的天童荒太以长篇力作《悼念之人》最终摘取桂冠。一夜之间声名鹊起的他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其实在此之前他的多部作品也曾获奖,如《孤独的歌声》(获得第6届日本推理悬疑大奖优秀奖)、《家族狩猎》(获得第9届山本周五郎奖)、《永远是孩子》(获得第53届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等。其中部分作品还被拍成电影,深受大众喜爱。但大多数读者却并不清楚其光环背后的艰辛和曲折。天童荒太的作品之所以能够得到评委的青睐,引起读者的共鸣,与他的生活积累和对社会、生命的独特感悟是分不开的。本文试图从这两方面就其作品的受欢迎原因做简单探索。
一、梦想虽然碰壁现实,却为走上写作道路积累实践很多
天童荒太,本名栗田教行,1960年出生在日本爱媛县松山市。幼年时家境并不富裕,最大的乐趣就是看从商店租来的漫画。他喜欢幻想和思考,有时使用漫画中的人物去构思别的故事,随意想象漫画的后续进展。可以说对艺术表现的萌动与天童荒太幼年喜欢看漫画密不可分。再长大一些后他喜欢上了电影,尤其是《大逃脱》这部电影中“英雄人物至少不是一个”的亮点让感觉“自己也不是能力很突出的孩子,做事失败时容易自卑”的天童荒太觉得非常新鲜。之后他便有意识地把注意力转向电影。进入高中后对电影的热爱有增无减,“当时日本电影和外国电影比,确实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但这不能成为讨厌的理由。”正因为不足,才更想进入电影界,就在那时天童荒太把自己的梦想确定为当电影导演。大学他选择了位于东京的明治大学,因为“电影的基本是演剧,如果好好学习演剧的话,将来会成为(发展电影事业的)武器”,于是攻读演剧专业。
大学毕业后,天童荒太曾应聘过一家电影公司,终因没有实际机会参与电影制作而放弃。为积累经验,也迫于生活,他曾在蔬菜市场、纸厂干过,白天工作晚上回去写剧本。后来有认识的电影导演拜托写剧本,于是天童荒太又回到自己喜爱的电影界工作了两年。但当时电影界的状况并不那么乐观。首先是实际的电影制作中加入了大量人的意图和想法,而且剧本还面临着电影放映时间的限制,所以有时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其次,电影界认识的人不多,里面说谎、敷衍、搪塞横行,疲于人际关系。其实,在此之前天童荒太曾把高中创作笔记中有关卖兴奋剂少年的故事加以润色写成小说《白的家族》,并幸运地获得日本第十三届野性时代新人文学奖。但喜悦过后的更多的是迷茫和困惑,因不清楚今后应站在什么立场朝什么方向写作,再加上理想是当电影导演,所以当时天童荒太没有最终下定决心当小说家。但在电影界不断碰壁的两年,使他饱尝了不少辛酸,“总感觉什么地方错了,很痛苦”,对电影的盲目憧憬和热情也在慢慢冷却。因切实感到“自己不愿按照对方的想法或安排去工作”而离开了电影界。这时候,“除了回到小说没别的选择”,最终横下一条心以写小说为生。
在高中时天童荒太对于电影和创作的关系就很认真,“欣赏近松和外国的戏剧时,和电影一样看两遍。第一遍看故事情节,之后观察出现在画面四周的内容,也自然而然学会了很多”。去东京上大学后,他不仅观看舞台剧、参加电影上映会,而且在学校成立的剧团中,有时既写剧本又参与演剧实际制作,甚至还做照明师,也是在那個时候才好好学习并研究演剧的。在慢慢积累的过程中,天童荒太表演的视野变开阔了,使他在日后小说创作中更游刃有余。他的很多作品使用到了演剧的技术,使得故事给读者留下逻辑很严密,构思很巧妙的印象。如在写《家族狩猎》、《孤独的歌声》时,采用不同人的视角去看同一事件的叙述方式即使整个故事显得更加丰满层次多样,又便于读者理解。《永远是孩子》里面,在故事发生火灾、迷雾重重的千钧一刻结束了第一部写作。使故事情节显得引人入胜更容易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从高中时起便尝试创作剧本的经历使天童荒太的小说具备另一个优点,就是笔触非常的细腻,能把各种心理活动描写的细致入微,更能激起读者心理上共鸣。最后,丰富的生活经历也为小说的创作提供了素材。天童荒太在纸厂的工作场景在作品里出现过,《少年和非洲》中提到去克伦人曾经作为战场的村落也是在电影界度过的那两年中获得的机会,《永远是孩子》中卧床不起的母亲原型来源于天童荒太的祖母。这些都使得他的作品真实性很强,使读者阅读起来没有距离感很亲切。在朝着目标前进的过程中,看似经历了不少艰辛和曲折,但厚积方能薄发,之前的积累和经验实际上为日后写作的顺利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独特的理解与感悟,使作品既新颖又闪烁人性的温暖
天童荒太曾说:“我是站在被中心的人们忽视的地方看世界,那里总有人们看漏的东西”。尽管目前他的作品数量不算多,但是都有足够的水准。凭着独特的理解与感悟,无论是在窥探犯罪心理还是社会现实上,他的作品都能让人感到既新颖又有人性的温暖。
继《白的家族》之后,天童荒太发表了《孤独的歌声》。这部作品虽达不到感人肺腑的程度,但更贴近我们的心境,因为每个人都有体验孤独的时刻。提到孤独,我们都讨厌它、害怕它会给我们心理带来不愉快的感受。但这不是天童荒太想要表现的孤独。作者围绕三个不同人物的孤独,“以‘一个人能否生活下去、单独一个人时的满足感是什么、想和别人一起生活的欲望来自哪里”为主题,引导读者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去审视和认识孤独:孤独并不可耻,也不可怕,它只是一种心理状态,就像快乐和忧伤一样简单;孤独也不是罪恶的源头;只有从容面对孤独,才能更好理解自己。这部作品让在物质极大丰富而我们内心却经常陷入孤独的现代人在生活中平添了几分静气和鼓舞。
天童荒太也很关注现实中心灵创伤的问题,他的作品中大多是心灵残缺的主角。在2000年成为日本最畅销书的《永远是孩子》中,天童荒太凭着自己对现实社会的理解,用朴实的手法表达了一个令人深思的主题:救赎与生存。他教导残缺的生命说:“救赎不是每一个人的人生,但活着却是一定要做到的事情。”书中不断描写主人公们的复杂心情,描述秘密的罪恶,描述人性对于孩童所带来的伤害。那些经历过特殊事件的孩子们永远不会让自己的秘密被更多人知道,他们逃避、彷徨、呐喊,甚至报复,但也正因为心里藏着的巨大秘密,导致了所有的故事都朝着悲剧发展,痛苦的仍然是他们自己。他们无力对自己的未来做任何期待,生存的意义变得渺小,封闭的心灵不停思考着一个疑问:我到底为了什么活下去?为什么这么肮脏这么丑恶的自己还在继续存活?天童荒太告诉他们“活下去是为了赎罪。”“在这世上,并非只有你一个人在受苦。”这都是对受伤心灵的莫大安慰。正因为这样,残缺的生命才会迸发前所未有的能量。同时,对于人们心灵所受的伤害,他提出崭新的看法,那就是不能逃避要面对它,“好好正视伤口,也就是正视自己或这个人的存在。受的伤不论深浅,要治愈都得靠自己才行,只有自己接受才行。”随后发表的《绷带俱乐部》中天童荒太借主人公之口进一步说:“想看心灵所受的伤是如何治愈的,需要一个心灵风景映在大家的脑海里,那就是在受伤之处缠上绷带”。他告诉我们每个人心里最重要的东西是过去,想要守住过去,不是紧捂着,不是誓死抵抗真相大白到来的时刻,而是“以非对抗的形式来守住自己心目中最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包上“绷带”,慢慢来。
除了关注现代人内心的孤独和心灵创伤问题外,天童荒太还将眼光投向世界。可以说当今社会已基本认可人之死是有轻重差别的,人们已经习惯了名人之死大肆报道、普通人之死不予理睬的事实。但在谈到《悼念之人》写作动机时,天童荒太坦言,现实中对死亡的种种不平等对待,让他内心充满“绝望、不安、愤怒”,于是想到了“一位只会悼念之人”。他认为公平悼念亡者和公平对待生者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能够坚持平等悼念亡者之人是当今社会最需要,也是最想表现的。从这部作品中“能够清晰地看到天童荒太以生、死、爱这人类最重要的三大问题为对手,‘恶战苦斗的身影。”可以说,在经济萧条、杀人事件频出、个人价值与生命被严重轻视的过于残酷的现实面前,天童荒太的《哀悼之人》彰显了文学在现实生活面前应有的姿态,给身处动荡时代的人增添了直面现实的勇气。
三、结语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可以说,天童荒太深厚的艺术积累和独到的理解感悟源于对艺术的执著追求和对生命的敬畏热爱,也最终使得他在小说创作的道路上不断开花结果。我们喜欢他的作品,因为我们是人。同时也很欣赏他真挚的创作态度。“自己或许没多少才能,但是要对读者诚实地写小说。读者们每天都在努力生活,有责任为他们奉献能成为他们生活支撑的故事”。我们相信天童荒太这位值得我们尊敬的作家今后定会创作出更多优秀作品并一直期待着支持着。
参考文献:
[1]冯京瑶:《日本超感犯罪心理小说家天童荒太》,外国文学动态,2005(4)。
[2]王磊:《探寻 理解 发现——第140届直木奖获奖作品《悼念之人》主题探析》,译林杂志,2010(1)。
[3]阿珠:《天童荒太获颁直木奖》,岁月,小说家(下半月),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