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学视域下的新时期散文❋

2011-11-24石立干

文艺论坛 2011年4期
关键词:散文作家文学

■ 石立干

现代科学技术和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的不仅仅是物质财富,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而生态文学正是以反思的眼光,重新发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培养人的生态情结,陶冶人的生态性情,倡导自然与人类社会和谐统一的生态整体观。在生态文学创作中,生态散文是其中重要的文学样式之一。在我国,特别是1980年代以后,一大批生态散文逐渐形成强劲发展势头。虽然生态散文的创作获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令人遗憾的是,学者们对此问题却缺乏深入的理论探讨。因此,从生态学的维度挖掘新时期散文的现状不仅是必要的,也是相当重要的。

一、新时期生态散文兴起的原因

文学是时代的风向标和晴雨表,任何一种新文学样式的产生都有其内部和外部的原因,那么生态散文兴起的原因是有哪些呢?

1.现实生态环境恶化的触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化的强势推进和对自然的无休止的开发造成的生态危机日益加重,越来越多的物质资源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口号下耗竭殆尽,生物的多样化正趋于前所未有的毁灭性灾难。当代著名作家铁凝在谈到散文和小说的区别时说过:“散文和小说,尽管都在写人物,但小说和散文有着质的不同。小说是我说的世界,散文是说我的世界。我说,就要情节起伏,人物要有冲突,关键是要使人物丰满起来。而说我,则需要娓娓道来,通过我的发现我的经历,去影响他人,让他人与我产生共鸣”①。既然散文是“说我”的世界,那么,散文作家通过对现实环境的观察、发现、思考,就会利用散文这种形式通过对自然生态的描述再次发现重建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学景观。

2.精神和文化寻根的驱使。自然环境和人类家园的破坏,使人类遭到毁灭性的打击,面临着“失根”的威胁,“危机寻根”也伴随着一种精神寻根、文化寻根从生态散文中蓬勃而出。生态危机造成人的精神危机,人类的心灵陷入了恐惧、焦躁、无助的困境。于是,具有反省精神的散文作家重新认识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也重新悟解了科技力量和工业革命的的双重性,人性欲望的可怕。于是,他们运用散文这种文学形式把有关人的理想和信念以及多种多样的心里矛盾和情感纠葛投射到自然的描述中,从中寻找人类心灵健康的新家园。

3.作家现实观照意识的回归。文学来源于生活,文学又时作家个体体验的凝结,文学对生态的关照正说明了作家对现实环境的观照意识以及他们对生态环境的深深忧患和对人与自然和谐图景的深沉思考和期待。从新时期的散文创作来看:越来越多的作家意识到确立生态主题是切入现实世界和精神领地的重要途径,这表明了作家们对环境污染和恶化反思的勇气和对重建家园的承担意识。

4.中国传统文化和国外生态文学的影响。中国文化所固有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念在生态危机下焕发出新的光彩,它成为生态写作批评的一个参照系统。外来文学的影响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因为外来文学对于任何阶段的文学革新都是重要的文化资源,或者从思想上刺激接受者观念的更新,或者提出崭新的内容启迪和艺术观照,从而促进不同文学之间的交流和发展。《瓦尔登湖》对于中国作家进行生态散文写作具有很大的影响。1949年,徐迟翻译了梭罗的《瓦尔登湖》,但出版后并未引起国内读者的注意。直到1982年,《瓦尔登湖》才终于赢得了中国作家读者的认同,从此,这部经典作品不断获得了再版的机会。这种变化折射出时代思潮和文化语境的变迁。梭罗创作《瓦尔登湖》的中世纪中期正是美国工业化的发展期,他敏锐地感到现代工业对于自然生态的破坏,因而他倡导回归自然、简朴生活的理念。20世纪80年代,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历史时期,工业革命对于自然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中国和美国的历史阶段和文化语境惊人的相似,使中国当代散文作家们对于《瓦尔登湖》有一种共鸣的亲切感,使二者进行文化交流与精神对话有了一定的基础。

二、新时期生态散文的特点

中国当代散文曾长期受到传统现实主义观念的束缚,虽然也出现了大量表现自然环境,勾勒山川草木的作品,但它们并没有跳出借助自然写物、抒情、言志的传统模式,此时的自然还不具备主体的价值。1980年代以来,中国环境遭到破坏和生态恶化的现实,使中国作家开始意识到:自然不是匍匐于人类脚下的客体,而是具有独立存在价值的主体。中国作家们的生态思想意识受到了激发,文化传统中的自然情结得以朝着生态方向转化,从而极大地丰富了当代散文的思想内涵和艺术含量。

1.重新认识生物间的整体关系。确立生态意识,核心要义就是重建生态之间的整体观念。所谓生态整体观,就是要认识到自然界万事万物,(人从根本上看也是自然界的一员),构成有机联系的整体,每一个事物都占有一定的地位,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不存在主次等级之分,共同维护着精美的地球生态系统,一方的败坏很可能潜伏着整体的败坏,而生态系统的兴盛必然要求所有部分的兴盛②。徐志摩认为:自然给人类最大的启迪尤在“凡物各尽其性”的现象。一棵茎草有它的妩媚,一块石子有它的特点,万物皆有生命,自然界生生不已,变化不尽,美妙无穷。徐志摩的自然观,体现出对人类中心主义的立场和态度的批判,体现了反对以功利主义和纯粹科学主义的眼光看待自然万象,提出了生命万象的平等、自由和谐及所有生命形式应友好交流的生态理念。许多当代作家在散文中都体现了重建生态整体观理念。徐刚几十年来始终关注生态问题。还有许多作家在与大自然的正向关联中感悟着生态整体理念。写过《绿色天书》、《净土上的狼毒花》等生态散文的李存葆,在《鲸殇》中说:“生命无所不在,扑朔迷离的大自然,以其斑驳的万物摇曳的万有,构成了神奇的无限。冥冥中,天人合一物我难分,无限神奇里也包容着人类自己。”③天人合一,物我难分的前提就是所有生命的彼此关联,不但万有生命中包容着人,万有生命也互相包含,而人仅是万有生命中的一种,不可能永远凌驾于万有生命之上。

2.重新确立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必须尊重自然,正确认识自然的生态规律和内在价值,充分反省过去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所带来的负面意义,不要让人类意志不顾自然生态系统规律而胡作非为。在生态意识高度上适应大自然,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不仅不会辱没人的尊严,恰恰证明了人的尊严,意味着人能在更宏大的生命立场上把握住自身的欲望和非理性冲动。当然,确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最关键的无疑是节制人自身的欲望。归根到底,人不尊重自然,是由于人的欲壑难填。因此具有生态意识的作家,针对现代文明的欲望化倾向持彻底的批判态度。新时期作家们在生态散文中对自然的尊重不仅体现在对自然现象有着细腻的描绘,而且还体现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佳境。他们在与自然的交流中,意识到了大地蕴含的健康本性,认为应该亲近自然、观察自然,努力和自然融为一体。苇岸带着敬畏的心灵感悟自然,与自然进行灵魂的交流,渴望自已能够融入其中:“看着旷野、我有一种庄稼满地的幻觉。踩在松动的土地上,我感到肢体在伸长,血液在涌动。我想大声喊叫或疾速奔跑,想拿起锄头拼命劳动一场。”在伟岸这里,大地对他有着独特的精神价值。在《土地道德》、《去看白桦林》、《一九九八廿四节气》等作品中,苇岸坚持从对自然环境的观察入手,细腻地表现自然界的事物,以一颗平等之心看待大地和一切生命。韩少功则将家建在汨罗八溪峒,长期过着一种半隐居的生活,以一种对现代工业文明和城市文化的抵抗证明了回归自然,重建人与自然和谐状态的可能性。在《扑进画框》、《耳醒之地》、《藏身入山》等作品中,韩少功对于人们远离自然,物欲膨湃抱持批判的态度,他认为人类中心主义的世界观正在鼓励人们弱化对于自然的敬畏。韩少功从生态危机的社会根源出发,认为是人类自身的精神缺陷和欲望膨胀导致了生态恶化的现状。

3.善待人世间的各种生命。生命是地球生态系统进化的完美结果,物种多样性和各种生命的繁盛本身就具有充分的价值和意义,人不能按照人类中心主义这一观念对待各种生命。只要人稍稍摆脱颟顸的人类中心主义,就必然会发现动物生命的灵性世界。当代散文作家纠正了人类中心主义的错误理念,而以生态中心主义为出发点,将自然界的其他生命纳入到伦理的观照范围,主张善待动物。张炜在《绿色遥想》中对于屠宰动物,残害生命的行为发出了泣血的控诉。善待生命的生态意识使得许多作家的视野更为开阔,心灵更为敏感柔软,生态伦理观念更加增强。迟子建的散文《哀蝶》就叙述了作者小时候常常捉住漂亮的深紫色的蝴蝶,用图钉把它们活活地钉死,成年时后悔,自称为扼杀蝴蝶的小妖魔。这种反省无疑是生态伦理的珍贵觉醒。在散文《大地上的事情·七十》中,苇岸因自已一时误施好心,把剩有余蜜的瓶子留给胡蜂,结果导致十余只胡蜂的死亡,便愧悔不已,诚挚请求胡蜂的原谅。再如铁凝散文《告别伊咪》、《我有一只小蟹》。在《告别伊咪》中铁凝认为:在对待伊咪(宠物的昵称)的问题上,人应该多一点兽性,有时兽性比人性更重要。在《我有过一只小蟹》中写出了铁凝对动物的保护。在铁凝的散文中,还有对肆意损坏城市花草的批判。在《城市的客厅》一文中作者谈到:城市的环境犹如城市的客厅,一个客厅是一个家庭的品位,一个城市的环境美就是一个城市的品位。这里的环境主要是指城市的绿地、花草和树木。然而她所在的北方城市却是“种花不见花,种草不见草”。因为“花开了被人掐了;草种上了旱死了,被当作羊和兔的饲料割了”。究其原因,就是人们心里并没有将这个花园看作自家的客厅,看重的只是自已屋里那几个平米的春天,并没有装有整个社会的春天。字里行间透露出了对不爱护城市环境者的批评。

4.当代生态散文重新恢复了语言的亲和力。这类散文通过呈现自然的本质力量,保持着人与自然的天然亲近。这种保持人与自然交流,沟通于双方之间的语言不是空洞的,抽象的语言,而是洋溢着大地芳香、借助和自然事物进行表达的有亲和力的语言。古岳在散文中极力推崇这种有亲活力的语言,力图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人与自然之间天然的契合关系。他的散文集《谁为人类忏悔》中,古岳饱蘸深性地描写春天雨后田野上的声音:“走在春天雨后的田野上凝神聆听时,你就会听到一种如泣如诉的声音!那是泥土和大自然之间的倾心交谈。那声音汇成美妙的天籁流进你的血管,渗透到你的每一根神经和每一个细胞里面,让你感觉到生命的美好与大自然的和谐。”在古岳这里,语言散发着一种来自泥土的天然气息,他试图通过恢复语言的天然性使读者自悟自然的魅力。铁凝在散文《河之女》中构建人与自然及自然界的生物之间的和谐关系。《河之女》这篇散文写的是清明节如约而至要去看山桃花,然而山里的人们由于生活过得太熟悉,太平淡,以至于对山桃花究竟开没开过已经没了兴趣,甚至麻木了。聪明的作家,笔锋一转,随之给我们呈现了一幅精致的画卷,“一条散漫的河,一条多弯的河。每过一个弯眼前都是一个新奇的世界。那是浩瀚的鹅卵石滩,拳头大的鸡蛋大的鹅卵石,从地铺上了天,河水在这里变作无数条涓涓细流漫石而过,那是白沙的岸,有白沙作衬,本来明澄的河水忽而变得艳蓝,宛若一河颜色正在书写这沙滩:那是草和嵩的原,草和嵩以这水滋养自己,难怪它们茂密得使你不见地面,是绿的绒吧,是绿的毡吧”。在这条风景美丽的河流岸边,生活着一群活生生的女人,她们“千姿百态,裸着自己,有的将脚和头潜入沙中,露出沙面的仅是一个臀;有的反剪双手将自己倒弓着身子埋进沙地里,露着的小腹,侧着的肩,侧着的髋,朝天的乳,朝天的脸。更有自在者,曲起双腿,再把双腿无顾忌地叉开来,挺着一处宽阔的阴阜,一片浓密的茅草,正覆盖着羞处。有的在那羞处却连草也无须有,是无色的丘,无色的壑”。这段文字娓娓道来,不仅写出了自然界的美丽,自然界各种生物之间的和谐,也写出了在这片土地上河流与人之间的和谐。

注 释

①红孩:《铁凝散文精品赏析》,学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8-9页。

②汪树东:《重塑中国文学的绿色之维》,《文学评论》2009年第6期。

③李存葆:《大河遗梦》,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21页。

猜你喜欢

散文作家文学
作家的画
作家谈写作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我们需要文学
生与死的尊严(散文)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大作家们二十几岁在做什么?
我与文学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