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春·青涩·青葱:《湘江北去》的另类主旋律之“舞”

2011-11-24周娅

文艺论坛 2011年4期
关键词:激情青春

■ 周娅

建党九十周年之际,作为率先拉开红色主旋律影片献礼月序幕的《湘江北去》,凭借独到的艺术视角,依托独有的地域优势,大胆突破主旋律影片的传统演绎程式,真情再现了1918—1921年间以毛泽东为中心的一群湖湘学子胸怀天下、求索问道的激扬青春,细腻刻画了毛杨之间青涩含蓄、浪漫唯美的爱情。影片正是通过青年毛泽东的革命事业与情感发展这一明一暗两条叙事线索,舞动了一抹别出心裁的“另类”红色,舞动了一段清新隽永的励志青春。

“用电影来表述历史,诠释伟人的经历是我从影二十年不变的情结,我敬仰他们崇高的品质以及对信仰的坚守,更渴望融入那个不朽的时代。”女导演陈力谈及《湘江北去》的执导理念时的这番话,是我们深入品味影片意蕴的关捩所在。用“表述”的方式来“诠释伟人”,既不是复制式的完全再现,更不是解构式的任意捏造。因此,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进行合理适度的艺术化创造,是该片最突出的成功之处;以“敬仰”的心态去“融入”“那个不朽的时代”,将会带有与男性迥异的独特的女性视角,影片在宏大的历史叙事过程中不乏温情敏锐的心灵描写和细节刻画,于一贯磅礴粗放、庄重有余的传统主旋律电影中独辟蹊径,风格清新而余味深长,如此才成就了一部令观众耳目一新的另类红色电影。

一、青春:激情的舞动

《湘江北去》塑造了一群20世纪20年代前后最前卫的年轻人,他们拥有和当代年轻人一样的激情飞扬的青春:看重友情和爱情并信守承诺的去担当;对真理、信仰上下求索不懈追求;寻求个人价值最大化的实现。青春的热血,不因时空的阻隔而降低热度,当代的莘莘学子通过这部影片,能够分明感受到与他们遥相呼应的青春律动,振奋的发现属于年轻人的激情舞步从未伴随历史的变迁而停歇。从这个意义上说,九十年前的这群风华正茂、重情守义、以博大的胸怀践行理想的年轻人理应成为当代青年心中完美的青春偶像。

影片中,由毛泽东自编的充满朝气的健身操,作为一种涵盖层面广泛的影视语素,贯穿剧情始终,尤其在送别、重聚等等一类易调动情感的情节里的反复运用,使得身体前倾、双手左右摆动、双腿跟随跳动的健身操动作具有了“意义显现”的符码功能,成为这部青春励志大片中不可或缺的亮点。从电影结构的第一个基本层面文学层面来说,无论是影片开始时毛泽东主动兼任体育教员,带领学生们在校园里做健身操,还是故事发展过程中的码头送别、雨中激情而“舞”、车站送行、以“舞”会师,抑或是接近尾声时的故友归来以“舞”会友,标志性的健身操动作本身具有了积极的、昂扬的、乐观的、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艺术指向,它总能调动起戏里的人物和戏外的观众美好的情绪,引发观众与剧中人物强烈的青春共鸣。而从电影结构的第二个层面戏剧层面来讲,伴随发生情境的不同,健身操动作的幅度、节奏,都变为耐人寻味、咀嚼再三的语素。如志同道合的朋友们在雨中激情呐喊而“舞”的那一幕,其动作幅度变化很大,节奏非常欢快,画面上呈现的肢体语言的夸大和豪迈,实质上暗示了拥有共同理想的朋友们因前途有望而勃发出的源自生命深处的激情与豪迈。而结尾部分的那段萧子升从法国留学归来的会友独“舞”,一方面以心有灵犀的方式与故人见面,另一方面伴随着“当——当——”的单调打击声,伤感、凝重的提前渲染了接下来的情节:他意外发现自己与毛泽东、何叔衡的追求不再一致时,不顾好友挽留决然而别,“舞”步的孤零隐现的是“挥手自兹去”的人的飘零意绪。从最后一个层面——电影自己的层面来讲,学生们赶来码头,齐跳健身操为老师送行的远景镜头,天蓝水阔的澄净画面中稚子不舍的真诚“舞”动,营造了一种弥散淡淡离愁的悠远境界。毛泽东作为李大钊的学生在办公室与老师共“舞”的中景镜头里,这对师生成为构图中心,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在师生的和谐相处上;随着镜头的向前推移,学生为能如此近距离的接近老师而愉悦激动的眼神,老师对学生敏思好问的满意欣赏的眼神,都在近景镜头里得到充分展现。三个层面中,充满青春气息的健身操之“舞”,之律动,之激情,在“表述”一代伟人的青春奋斗史时,无论在情节建构方面,还是视听表现方面,都有着熠熠生辉的艺术感染力。

事实上,青春的激情不仅洋溢在健身操的“舞”动上,还体现于无所不在的细节刻画里,更凸显于影片整体的风格营造上。譬如风风火火的彭煌,在好友们一起打铁的铁匠铺里,用极富韵味的湘方言欢快的边舞边唱:“月亮粑粑,这里坐个嗲嗲,嗲嗲出来买菜,这里坐个奶奶,奶奶出来绣花……”年轻人心情愉悦时轻松的画面让人忍俊不禁。毛泽东“国语还差一点”的属于青年人略带稚气的自谦,与一干朋友亲密的侧身挤在大炕上不断调整睡姿,这样的喜剧化情节设置,也令观众发出会意的轻笑。综观全片,电影着重讲述了在波澜壮阔的历史背景下湖湘有志青年的青春奋斗史,细腻流畅的重现了“一条江和一个国家的青春记忆”。

二、青涩:柔情的恋歌

说《湘江北去》是一部另类的主旋律电影,还因为它不再单一、激情的强调革命历史的宏大叙事,女性导演特有的自觉意识长袖善“舞”于影片创作过程始终,导演将艺术的眼光柔情的投射到历史人物的感情、家庭方面。在演员的甄选上主打偶像牌,琼瑶小生保剑锋和新一代谋女郎周冬雨分别出演毛泽东和杨开慧,整个剧组是一个由年轻演员班底与优秀表演艺术家结合的全新阵容,年轻化、时尚化、娱乐化成为这部红色影片的醒目标志。但年轻不代表肤浅,正如时尚不代表怪异,娱乐不代表庸俗,两位演员不负众望,他们将毛杨的爱情演绎得青涩纯美,谱写了一曲柔情委婉的伟人恋歌。

影片中毛杨两人的恋情一开始似有若无,含蓄纯美得犹如晶莹剔透的水晶。对于这种时下缺失的爱情美感,导演是运用典型的离合型叙事结构来加以营造的。所谓离合型叙事结构,与我国源远流长的感物伤情传统相暗合,简而言之,即把人物的离合放在整体性的叙事时间里建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相恋的男女之间的离合聚散,更是道不尽、演不完的悲欢交迭。电影以全知的叙事视角,选取了毛泽东初到北京、恩师生病、恩师病逝几个重要的时间点,再通过情窦初开的少女立足门外静静等待心上人到来的画面的反复出现,完成了“点与点”的连缀刻画。复现式的蒙太奇手法,将漫长而幸福的等待渲染得格外美丽,也将毛杨之间的爱意更多的用肢体语言、眼神和行动,而不是语言表达出来。尤其第三次等待,已是杨先生故去之后,毛依约在“今年飞雪时”来“至吾家”。他们之间没有任何言语,毛一把抱起杨羸弱的身体放进黄包车里,拉起车奔跑起来。北京城上空雪花漫天飞舞,青年毛泽东奔跑的身体里充满着搏击舞蹈瞬间爆发的动感,在那特定的时空里,他以一种东方人特有的青涩含蓄的“舞”之方式传递出对杨的怜惜和爱意。离与合的交织和时间的流逝叠合在一起,大大增加了影片的抒情性;离愁别绪和重逢喜悦的情感跌宕,又使得电影叙事的内在情感节奏像美感充盈的舞蹈动作那般起伏交错、张弛有度。这种离合型叙事结构的巧妙运用,符合中国观众长久以来形成的期待视角和审美习惯,在影片欣赏的过程中充满诗意的画面轻轻拨动了观众心底最隐秘的那根情弦,唯美的恋歌深深打动了每一个人。

除了上述手法,影片还尝试采用中国古典诗词、书信等方式来抒写这段美丽的爱情。“我觉得我为母亲所生之外,就是为了他。假设有一天母亲不在了,他被人活捉了,我要去跟着他同享一个命运。”这封1982年修缮杨氏旧宅时从墙缝里发现的信,是杨开慧被捕前带着三个年幼的孩子苦苦等候丈夫时所写的,可惜毛泽东生前并没有读到。在《湘江北去》里,导演以女性特有的柔情,采用艺术的手法弥补了这个旷世的遗憾,这封信由杨开慧亲手交给了毛泽东,并成为推动二人恋情从青涩发展到成熟的关键物件。而在两人分离的日子里,影片通过画外音的方式让毛泽东亲口为杨开慧朗诵自己为她而写的《虞美人》,浓浓的乡音里诉不尽别后的相思:“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晓来百念都灰烬,剩有离人影。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穿插在影片中的古典元素的现代演绎,恰如在激情四射的现代舞中插入一段舒缓柔婉的抒情舞,这种“表述”历史的独特方式无疑也为本片增色不少。

三、青葱:燃情的“北去”

《湘江北去》为传统主旋律影片的创新开辟出的第三种另类之“舞”,是不再一厢情愿、回避历史真实的塑造“高、大、全”的领袖形象;而以通俗写实的手法,刻画了一个既书生意气又儿女情长、穷困潦倒又志存高远、能在基层打拼又不惧登大雅之堂的血肉丰满的“二十八画生”形象,为时下的观众尤其是新生代的年轻观众生动演绎了一群可亲可感可爱的历史人物的奋发有为的青葱时代。何谓“青葱”?青葱原为“青璁”,“谢家宝树,偶有黄叶;青骢俊骑,小疵难免”,人们以“宝树”、“青骢”比喻立志投身报国、大有希望的年轻人。《湘江北去》正是将影片定位在“表现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批湖湘热血青年如何将个人理想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结合从而实现自我价值”的励志主题上,塑造风华正茂的“宝树”、“青骢”是它的主旨所在。

热血燃情的岁月里,有志青年踏上“北去”创业的征程。影片结尾处初为人妻的杨开慧为丈夫担心“江上风大”,而毛泽东深情坚定的回答:“‘北去’的湘江风更大!”夫妻之间的这番对话,可以视为青年学子用青春火焰燃烧现实寒冰之艰难的意味深长的隐喻,而惟其艰难,燃情的“北去”才更加弥足珍贵。以湘江三友毛泽东、萧子升、蔡和森和何叔衡为中心的新民学会会员,一边“革新学术,砥砺品行”,一边讨论国家大事和世界大势,寻求救国救民的良方,以期“改良人心风俗”。影片的可贵之处在于,并没有让这群有知识有志向的湘籍青年停留在单纯的“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喊口号层面,而是通过大量具体的历史细节真实再现了热血青年以实际行动在苍茫大地上践行理想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国家命运与个人理想紧密相连,个人价值最大化的实现乃是“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什么是创业?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创业。伟人年轻时的求职创业奋斗史,对于当下很多迷茫于时代、迷失于金钱的年轻人来说,不啻为一剂醒世良方。

《湘江北去》虽是一部浪漫唯美的红色偶像片,但影片本身并没有因“星光”而盖过剧情、遮掩核心价值观。导演很好的把握住了青春偶像片与主旋律电影之间的平衡,这种出色的持平能力,使得这部恰似平衡木上美人舞的电影,旋如莲花而又稳若磐石。影片中个人的奋斗与民族的命运在乱象丛生的社会环境里相连,青春励志的旋律与红色激情的交响在波澜壮阔的青葱时代里共鸣。譬如穷学生们在铁匠铺里挥汗如雨的打铁以凑齐赴法勤工俭学的路费情节里,电影镜头并没有回避他们的困顿,影像的主光写实的照在青春躯体光亮的脊背和打造的火红铁器上,似在彰显激情燃烧的火热青春。打铁虽苦,但苦中有乐,劳动间隙学子们跑进雨中呐喊群“舞”、赋诗言志,这时电影的音乐与画面完美融合,清新浪漫的呈现了一组朝气蓬勃、极富舞蹈动感的流畅影像。再比如一连串紧扣相关的事件:陈独秀因领导“五四”运动而被捕,各方展开积极营救;毛泽东从北京回到长沙,以新民学会会员为骨干,创立《湘江评论》,写下振聋发聩的轩昂政论,以声援北京的“五四运动”,虽然毛的文字和卓见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但仅办了五期后就被独裁的督军张敬尧下令查封;毛泽东和新民学会会员联络社会各阶层,公开打出“驱张”旗帜,并从形式上成功“驱张”;毛泽东为从根本上探索救国救民之道,与何叔衡毅然踏上赴上海出席中共“一大”的征途。电影以连续性蒙太奇的叙事手法完整呈现了这一系列事件,以一种另类唯美的方式激活并强化了当代人的历史记忆,审美的政治文化和艺术的审美化这两种不同类型的“舞步”,在“北去”征程的“燃情之曲”中得到高度统一,极大弘扬了主旋律电影的核心价值。

猜你喜欢

激情青春
萌动的激情
在这里遭遇激情,就在这里演奏
青春睡不着
图志
幻青春
我们的激情瞬间
户外激情
埋线:1厘米提升的青春
青春献礼
青春不打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