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仲池政治抒情长诗《东方的太阳》研讨会纪要
2011-11-24陈善君
■ 孙 婵 陈善君
6月24日上午,由湖南省文联和湖南省作协主办、湖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承办的“谭仲池政治抒情长诗《东方的太阳》研讨会”在长沙举行。我省有关部门领导和30余位知名诗人、作家、评论家和新闻媒体人士应邀出席,并作了精彩发言。研讨会由湖南省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江学恭主持。
江学恭(湖南省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为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湖南省政协副主席、湖南省文联主席谭仲池先生创作了长达6000行的政治抒情诗《东方的太阳》,今年5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隆重推出。《东方的太阳》以豪迈的气势,丰沛的激情,描绘了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年的风雨历程,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取得中国革命胜利和建设成就的必然,讴歌了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所建立的丰功伟绩,是一部优秀的史诗性作品,是湖南文艺创作的一个重大收获,是湖南文艺界献给党的九十华诞的一份厚礼。5月16日,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湖南省文联在北京联合主办了“谭仲池政治抒情长诗《东方的太阳》新书见面会”。见面会后,全国主流媒体刊发了报道、评论和诗作节选,全国知名评论家撰写了重头评论文章,《东方的太阳》已经引起全国文艺界、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和好评。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研讨会,以期对这部长诗进行深度的研读、阐释和讨论。
魏委(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首先,向作者表示祝贺。谭仲池同志的政治抒情长诗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这是我省文艺创作的一大收获,是文艺界的一大喜事。其次,向作者表示敬意。谭仲池同志的政治抒情长诗饱含深情,发自内心,叙事与抒情相结合,以5000年中华文明作为创作背景,显得厚重、大气、豪放,同时又精致、精巧、细腻。在当今浮躁的年代能潜下心来创作出一部这样的作品,非常不容易,他这种执着的精神令人感动。希望像《东方的太阳》这样好的作品,能有更多的作者读到,希望我们的新闻媒体和相关部门做好宣传推介工作。
刘学(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读《东方的太阳》我最大的感觉是感动,其次是震撼。这种感动源于作者年轻纯净的诗心,澎湃的诗情和旺盛的艺术创造活力,这种震撼源于这部作品本身的力量。作品的动人之处,首先在于思想上的深刻。这首诗体现了强烈的责任感,敏锐的洞察力,深邃的思想,对中国的历史、文化、社会、政治、军事等等多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见解独到,频频有经典精辟之语。其次在于学问上的渊博。这部作品是作者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创作出来的,具有渊博的知识,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古今中外,旁征博引,既继承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同时也继承了外国一些进步诗歌的传统,显得大气厚重。三是艺术上的唯美。它的结构精巧,布局严谨,充满了一种意象美、意境美和音乐的节奏感,真正做到了可吟可诵,朗朗上口,节奏明快。它不仅仅是献给建党九十周年的一份厚礼,也是献给我们当代诗坛的一份厚礼。
未央(湖南省作协原主席):《东方的太阳》谱写的是党和领袖的历史,但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党史,它是用诗的音符,诗的色彩炼出的党史,也就是史诗。它着重感情、形象、意境、哲理,不拘泥于事件的叙述,而是让心灵自由飞翔,开了中国文学史上先河,为我们湖南的文学,湖南的诗歌,增添了光彩。
我佩服诗人的勇敢,因为艺术上的问题尚可探索,但政治上的分寸怎样把握?还有深度、广度的问题,没有超常的智慧很难驾驭,应该说,这是一次冒险!另外,人们对这类政治抒情诗往往有看法,认为这种诗味道不浓,甚至认为这不是诗。谭仲池主席逆流而上,敢于背水一战,这又是一次冒险。
诗人为什么有如此大的胆量和气魄来写《东方的太阳》?答案就是爱和感恩。《东方的太阳》不仅是献给今天的,也是献给明天的。最后,以四句打油诗作为读后感:“用爱歌唱爱,/用生命歌唱生命。/唱出自己心中的秘密,/唱出亿万人的悲情和欢欣。”
胡光凡(湖南省社科院文学所原所长):这无疑是一个重大的命题,是一次崇高、肃穆而又艰难的写作。诗人这部呕心沥血的巨制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它是中华民族和中国共产党的赞美诗,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正气歌。一句话:是回眸中国共产党九十年光辉历程的大气之作、深情之作——一部豪情似火气如虹、具有史诗品格的诗中珍品、上品。从其思想艺术的总体成就来看,不但在诗人多年的诗歌创作中攀登到了一个高峰,而且在中国现当代长篇政治抒情诗的发展史上,也实现了新的跨越。《东方的太阳》思想的深邃和艺术上的精美,来源于诗人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和审美观,也来自他恢宏的文化视野、深厚的文学素养和美学功力。
彭见明(湖南省文联巡视员、著名作家):首先,我为这样一种职业操守而感动。我和谭主席是二十多年的朋友,每次他和我只谈一个话题,就是谈创作。没想到这部长诗这么快就出来了,我觉得搞艺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热爱,一个人一辈子能做好一件事情,哪怕是小小的事情就非常了不起了,在这点上我深受启发。第二,现在有种说法是诗歌到了崩溃的边缘,我们也要检讨自己,我不写诗但是我很关注诗,我发现有一个共同的问题是大部分的诗人自说自话,不关注社会、不关注大众人生、不关注时代,只是一种独白式的自我感觉的表现和陶醉。而谭主席的诗作是一个有豪情、有气度、有力量的作品,这样一种让人激动、感动的东西在中国诗坛太少了。
唐浩明(湖南省作协主席、著名作家):这部作品给我总的感觉是震撼和淡定。第一,这是一部真正的长诗,也是一部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长诗。这个题材无疑是一个政治题材,这种题材要以诗的形式来叙述是很难的,读完这首长诗后我最大的感受是他成功了,诗人发挥和调动高度的抽象、概括、升华能力和高超的艺术手法,将笔下的意境尽可能地诗化,从而达到很好的艺术效果。第二,给我的感觉是诗的激情,六千行诗用什么东西来贯穿其中,我个人认为就是这种激情。作者年过六旬,能有这样的激情,让人感觉汪洋如海,热烈如火,这才是纯粹的诗人。这种激情来自于何处呢?来自于爱!爱什么?爱这个社会、爱党、爱人民、爱我们的民族文化。作者的爱是基于对人民的爱,对人民的爱是基于对民族的爱,对民族的爱是基于对民族文化的爱,这首诗在这点上显示出其特别的价值。长诗一开始用诗化的语言来叙述五千年文化,深情大爱贯穿于长诗中,这样的作品就显得厚重、深刻。
龚政文(湖南广播电视台副台长):对于当代中国人来说,和平崛起,民族复兴,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望得见桅杆的一艘航船,是躁动于母腹中的一个即将分娩的胎儿,是一个正在行进的现实。今天的中国人,越来越以生为中国人而自豪,以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史而骄傲,为中华民族光明的前景而欣悦不已……看不到这一点,就无法理解为什么那么多人乐此不疲地唱红歌,也无法理解谭仲池先生为什么要写作《东方的太阳》这部抒情颂歌。《东方的太阳》是伟大的中华民族,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十九世纪以来所进行的艰苦卓绝、可歌可泣的伟大奋斗,以及这种奋斗所积淀而成的宝贵精神成果。从以汶川地震为题材的《敬礼,以生命的名义》到《东方的太阳》,谭仲池先生在政治抒情诗的写作上,越来越达到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欧阳友权(中南大学文学院院长、湖南省作协副主席):首先,关于这部长诗的意义。把它放到当代中国整个文化背景下来讲,它发出了文学的一种声音;把它放到整个当代中国文坛当中,它发出了诗歌的一种声音;把它放到文学湘军阵容中,它又发出了我们湖南人的一种声音。如今的文学是处在一个比较落寞的时期,一个文学作品,特别是一个诗歌作品,要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引起关注是非常不容易的,这就需要有冲击力的作品来表明,我们的文学仍然在闪光,我们的文人仍然抱有一种文学的信仰,用一种时代的良知在写作。《东方的太阳》是整个诗坛中比较少见的,足以用空谷足音来衡量。改革开放以来,文学湘军在全国的地位是重要的,这部长诗发出了我们湖南人的声音,就是很好的佐证。放在整个诗坛中,我们也不能低估它的地位。
其次,我还有以下三点体会。第一,这部长诗是在用一种激情点亮历史。它思想的内涵是非常厚重和丰富的,他的表述是每一个字在笔端凝聚了情感,作者写作的时候真正的是用心血在写作,对于思想的深邃和厚重,通过情感的濡染以后,他对人心的打动和那种概念式的表述相比是完全不一样的。它是一种诗的历史,也是历史的诗;第二,这部长诗是在用生命抒写梦想。艺术家在写革命历史的时候用怎样一种方式来表达,需要很高的技巧,《东方的太阳》在处理这样一种史、诗上是比较成功的,我们既读到了史,又不是简单的叙述史,而是把它诗意化的表达,选定一些特定的历史节点,用诗的构思、诗的文采、诗的情绪、诗的意境把它写出来,我们没有感觉到一点点干巴和晦涩,得到的不是仅有的一点历史知识;第三,这部长诗是在用一种唯美的诗情照耀整个的诗行。这是一个有豪气、有信仰的作品,同时也是一个有梦想、有真情、有细节、有意义的作品,这种政治类的题材能用一种唯美细腻的方式表达出来是非常有功力的,这种冒险是一次成功的冒险,是诗的胜利,是时代的收获,是我们时代夜莺的歌唱。
李阳春(湖南大学文学院副院长):《东方的太阳》续写了中国现当代历史,重塑了中华民族的魂灵。它在文学创作主题迷惘的状态下出现,无疑是对时代精神主旋律的高亢应合,是重新点燃的“引导国民精神的灯火”,是“人类灵魂”的真实存在的证明,是“中国”史的诗赞,“东方”魂的画谱。《东方的太阳》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以苍凉凝重的笔墨,录“中共”之奋斗,记“共和”之荣光。还将抒情个体“小我”的情感与形象完全融入数千万共产党人的“大我”之中,寻“大我”之旅程,留“小我”之履痕,从而真实地描述了共产党人前仆后继地投身于“一同铸造着寻梦的意志和火把”行列的心路历程。建议诗作在修订时,有关章节中应补上朱德一笔,要更注意讲究音韵、节奏艺术。
赵树勤(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在历史发展的每一个乐章中,诗歌都会留下属于自己的交响曲,面对中国共产党建立九十周年这样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诗歌没有理由缺席。《东方的太阳》艺术地再现了中国共产党九十年的生命历程,创造出了值得称羡的成绩。史、情、理的诗性融合是长诗一个鲜明的美学特色。史中含情、情从史生;史中蕴理、理从史来。这既源于诗人将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历程置放在五千年中华文化宏阔背景中展开书写,使这部长诗凸显出厚重深远的文化蕴涵;也源于诗人燃烧的革命与理想的激情和以太阳为核心的革命、建设两大意象群落的精心建构。
现代自由诗体与中国古典诗文体式的话语融合是长诗的另一个美学特色。《东方的太阳》博采众长,实现了古典的颂体——骚——赋体与现代自由诗体的融合。作为政治抒情长诗,《东方的太阳》与中外许多诗歌的话语内涵虽不相同,但我们仍然能够发现长诗在话语形态和话语方式上与中外优秀诗歌间存在明显的艺术渊源。长诗在体制的恢弘阔大、意象的绵密繁复、语言的庄重典丽、排偶的竞相争艳、宏大场景的层出迭起等方面确实深得马雅可夫斯基、惠特曼等现代自由诗体和先秦两汉诗赋体个中三昧。
彭国梁(长沙市作协副主席、诗人):我自己写的是乡土诗,平常对政治抒情诗关注较少,从一个诗人的角度我认真地来读这本书,在此书中我很难得地找到了很多共鸣,比如说对一些人物的评价非常地真实客观,如对陈独秀、孙中山、毛泽东等的评价。
胡述斌(长沙市文明办副主任、诗人):我谈两点读后感。第一,有坚强的精神才能出高质量的精神产品,《东方的太阳》的出版是作者几十年文学知识的积累,几十年的文学沉淀,几十年文学坚守的精神结晶,我觉得作者是一个文学的强者。第二,《东方的太阳》是我们时代精神的体现,我们可以通过《东方的太阳》来体会我们的时代精神,未来的人们可以通过《东方的太阳》来了解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状态,我觉得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通过《东方的太阳》文本我们能读懂这个时代的精神,通过文本背后的故事,我们能读懂文学的强者——谭仲池先生。
谭克修(城市设计师、诗人):在大多数诗人那里,题材上的洁癖使他们对“政治”避之不及。因此,一段时期以来,政治抒情诗作为一种诗体也背负连带责任了,被部分地贬义了。实际上,当代诗歌,在题材上早就没有什么禁忌了。既然什么东西都可以为诗,政治肯定不是离诗歌最远的事物,它至少比铀离我们更近。因此,我一直认为,我们的诗歌无需迎合政治,同样也无需回避政治。只要他是源于真情实感。而现在,作为与共和国同龄的诗人谭仲池,除了诗歌文本自身的价值之外,其他任何被附加的功利性价值明显是多余的。这样解决了可能会受到质疑的政治抒情诗的最根本问题——情感的真实性问题。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盛行的政治抒情诗,倍受诟病的恰恰是其命题作文似的矫情特质。所以,当我毫无疑虑地读完诗人洋洋洒洒的大作时,我不由为诗人磅礴的情感所感染。我由衷赞赏诗人的勇气,佩服诗人对党的赤子般的感情。诗篇内容庞杂,语言浩浩荡荡,修辞华丽却显出成熟、结实气象,可以断言,这是诗人文学创作生涯的一个高峰之作。若干年后,当有人总结国内政治抒情诗这一诗体的历史成就时,必然绕不过诗人谭仲池的大气之作《东方的太阳》。
刘长华(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博士):谭仲池先生《东方的太阳》题旨鲜明、表达真切、才情丰沛、音律勰和、史料富赡,在整体风貌上既有史诗的磅礴大气,又有短诗小阙的精致华美。以主旋律的方式大雅发声,为当代诗坛了添续了活力与生气。《东方的太阳》对自上世纪三十年代以来所积淀的“马雅可夫斯基”等体的构型模式进行了改写与突破,并且也不是对“雅”、“颂”等传统样板的简单回归,而是基于以感悟的方式来丰富、熔铸政治抒情诗。虽然感悟诗学是中国本土诗学的核心意旨之一。诗人一再表明“我始终坚守的理性、真诚和激情”,这些“理性、真诚和激情”一经落实到具体创作或诗学实践上时就凝聚成了感悟。感悟正是源于感性和理性的整合与交融。
蔡栋(湖南日报编委):对《东方的太阳》第一感觉是亲切。第二个印象是超越,这种超越不仅是对他本人的一种超越,在湖南文学诗歌界也是一种超越,在中国诗歌界也是一种超越。对自我的超越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超越了过去的创作,超越了过去所达到的高度,这种超越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实现的。我谈几点看法。第一,谭仲池主席本质上就是个诗人,一直对文学执着地追求。作家的文学细胞是天生的,对文学的灵敏是培养不出来的。第二,谭仲池主席当了十年的市长,这对他写政治抒情诗很有好处,分寸拿捏得非常到位。第三,这部诗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充满了感情。有了真情实感就能打动人,作者对人民、对国家的发展有发自内心的真情,充满了人生的感悟和对理想人生的追求。
胡良桂(湖南省社科院文学所所长):《东方的太阳》是中国政治抒情诗的重大收获,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体现,为中国先进文化的当代发展做出了贡献。第一,他在作品中充分体现了对党的歌颂,首先把对党的歌颂作为作品的基调,同时,在作品中充分体现了他对国家深情的爱。第二,这部长诗具有史诗特征的艺术追求。它写的是九十年,但它跨越的时空是五千年,他的思维是宏大的、史诗性的。第三,他的排比用得非常好,精致、巧妙。他追求一种雄伟华丽的壮美,这是作者的最大特点。
龚爱林(湖南省作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首先,从我的职责和使命来看,我觉得谭仲池主席的这部长诗是湖南文学走向新辉煌的开始。另外,我是一口气读完这部长诗,并且是怀着一种真善美的感情来读这部长诗的。因为我的成长经历,对于党的培养的感情是非常深厚的,所以我在这部长诗中感触到强烈的真善美,读完这首诗后,我在心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而且余味无穷。我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部政治长诗的生命力将会越来越强烈地表现出来。
林澎(湖南省文联文艺理论研究室原主任、诗人):首先,我感到仲池先生是个有一种异乎寻常的使命感的作家,身为政府官员,仍能穿梭于时间的缝隙,去耕耘心中那块文学热土,寻找创作素材,获取“诗的发现”,确是文学湘军的一面旗帜。其二,我感到仲池先生对党的深厚感情,在党的九十周年庆的日子里,他深情地写出几千行歌颂党的抒情长诗,他是党的优秀的儿子。其三,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上对于政治抒情诗已经不是什么颇有“微词”了,几乎是否定,仲池先生却无视这一现实,勇敢冲过了这道偏见的藩篱,对着高天黄土,大河长江,放声歌唱,勇敢而智慧,令人钦佩!
王跃文(湖南省作协专职副主席、秘书长,著名作家):《东方的太阳》表现出作者思想上、艺术上的过人胆识。这种胆识表现在主题、题材和诗歌艺术形式的选择上;这种胆识来自于诗人对中华民族,对中国共产党的无比热爱和无比忠诚;这种胆识建立在作者对中华民族命运的深刻洞察和思考基础上;诗人的胆识还来源于他对诗歌艺术的自信。政治抒情史诗的结构、主题、表现方法,都非常难驾驭,需要相当高超的眼光、魄力和技巧。然而由于诗人具有这种大无畏,大自信,所以才敢于写作洪钟大吕般的“大诗”。作为史诗,《东方的太阳》无疑具有沉实宏大的格局。这是一种史诗性的外聚焦视点与个人体验的内聚焦视点交织出的大格局。《东方的太阳》不仅仅是一首颂诗,献礼诗,同时也是一首反思的诗,一首充满睿智的理性光辉的诗,充沛的激情中深蕴着诗人的思辨气质,这赋予了它以新的审美品格。
聂茂(中南大学文学院教授):《东方的太阳》是创世史诗和英雄史诗的完美结合。它视野开阔,主题宏大,全诗的主色调是赤诚的红色,基准音是情绪的流泻,主旋律是中国共产党的风雨历程,而推动文本前进的动是信仰的力量。谭仲池用宏大的视野将历史统一架构在“太阳”这个核心意象之中,这是从来没有过的,这是对我们曾经的信仰——“太阳”这个文学符号的再造,它是一种“打破”原初寓意的再造,是一种延伸,一种重构。《东方的太阳》一诗在情感上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这源自于作者的忠诚和真诚,也源自于作者的真情与激情。表现在诗歌中,最明显的例证就是叙事主体人格序列的变化。《东方的太阳》注重“神性”消解,是真实地再现历史,即便再现的历史并不光明、再现的人物并不完美,但是,却是那么地有血有肉,那么亲切、感人,同时又没有淡化主题,相反,它通过抒情的力量,融化为真挚的情感,强化了“太阳”的温情和热度。
黄爱平(湖南省文联调研员、诗人):《东方的太阳》是一部题材重大、主题厚重、结构恢宏的史诗,是一幅波澜壮阔的艺术画卷,是一部气壮山河、激荡历史,凝聚青春和热血的交响诗,是一部凝聚了中华儿女对历史沉思、对未来美好祝愿的盛世经典之作,也是一部表现历史跨度长、内容丰厚、规模宏阔的抒情史诗巨作。
《东方的太阳》采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表现形式,站在现代审美高度,尽显驾驭宏大叙事的结构与把握功力,是诗歌艺术与政治、历史的完美统一。我深深体会出作者那博大的胸襟、崇高的气魄和一颗大爱之心,以及“白发犹念国家事,手舞巨笔写史诗”的赤子情怀。如果没有深厚的政治修养、丰富的历史学识、开阔的认知眼界、博大的人文情怀,以及在创作过程中诚挚求真的艺术理念和凌轹群伦的艺术才思,是不可能用抒情长诗的艺术形式完成这一重大主题的。
夏义生(湖南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用6000行长诗献给中国共产党九十华诞,这就是一个年逾六旬而又满怀青春激情的共产党员的理性选择与浪漫情怀。诗人以丰富的艺术经验和充沛的才情,圆熟地处理了政治概念与艺术形象的冲突。理性让他选择用诗歌去歌吟“东方的太阳”,充满了思想的力量。政治抒情诗往往以其现实性品格和与主流意识形态共鸣的价值追求获得艺术张力。《东方的太阳》在描绘岁月中那些花瓣时,处处闪烁思想的光芒。诗中的“大我”融入了“小我”,在“宏大格局”中可见作者的个性,在“认识历史”中可见作者的思考。作者以理性节制感性,用思考深化抒情,以使抒情不流于空疏化、浅表化、概念化、口号化。在《东方的太阳》中,我们读到的不只是党史、政史、民族史,我们还读到了作者个人的心灵史。作者对许多历史人物和政治事件,都有自己独到的看法和见解,给人无尽的启迪和遐思。在叙述历史中反思历史,从全球化背景下社会发展的规律来分析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命运,蕴含了诗人自己对历史人物的道德评判和历史评价,在这些独具慧眼的历史选择和判断中,阐明了历史的命运、国家的命运、政党的命运、个人的命运。《东方的太阳》是在“爱”和“感恩”的驱动下,诗人真情的奔涌,激情的飞翔;它是真情和大爱的抒发,是艺术和政治的融合,是历史与现在的交流,是心灵与时代的交响,是主体与文化的碰撞,是理想与现实的对话。这是一部充满了作家个体人生经验和情感的史诗,它反映了作家的理性选择和思想的睿智。
谭仲池(湖南省政协副主席、湖南省文联主席、《东方的太阳》作者):感谢在座各位的肺腑之言和诚挚教诲,这将会使我受益非浅,如果这本书有再版机会的话,我会充分考虑和接受大家的意见。
在此想跟大家谈一点创作体会。三年前我就有这个想法了,但写了一二首,感到不满意就放弃了。后来,我看到橘子洲头立起极大的青年毛泽东雕塑,无论是老百姓、外来的游客都说好,我去看了,受到了震撼,脑子里又萌生了要为党的九十华诞写首长诗的想法,并很快拟了个写作提纲。可到写作时,那个提纲也没有用,我是穿插着写的,写的秩序有点乱,书稿一直放在床头,边改边写,边写边改。写到大约3000行写不下去了,我又去了许多革命圣地走访采风,临其境,感其事,诗思又活跃了起来。就这样,终于完成了。另外,我觉得写这么多领袖人物,也应该写中华民族的不同时期的精英人物。于是就写了方志敏、叶挺、刘胡兰、雷锋……有很多人采访我为什么写《东方的太阳》,最近我在《湖南日报》发表了一篇文章,我说:“东方的太阳”其实就是“东方的先进文化结晶”。我觉得不落的太阳就是永葆青春的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这本书,有我对文化的思考,有我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我之所以对初稿进行了很多调整和修改,是因为我想表达自己的思考。因为我是在写诗,不是写别的。
最后我想说的是,我和浩明主席共同的愿望,就是希望湖南作家能够在今后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希望我这本书只是一个信号,他们比我会做得更好。湖南这块土地是块神圣的土地,她哺育了我们,也希望湖南广大的文艺家写出更好更优秀更能体现湖湘气派的传世之作。
江学恭:今天我们对政治抒情长诗《东方的太阳》进行了深入研讨。这次会议既有学术深度和理性色彩,又激情澎湃,文采飞扬;既有坦诚的交流,又有融洽的氛围。会议开得非常成功,收获很大。我们相信,《东方的太阳》一定会在当代文学史上留下它的席位。感谢谭仲池主席的辛勤劳动,感谢各位出席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