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现行劳动工资统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2011-11-22郭晓庆

中国经贸 2011年12期
关键词:工资总额劳资统计人员

郭晓庆

工资是指用人单位依据国家规定或劳动合同的约定,依法以货币形式支付给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包括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加班加点工资以及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等,不包括用人单位承担的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劳动保护、职工福利和职工教育费用。

劳动工资统计,是反映收入分配和人们生活水平发送的重要内容。劳动工资统计为宏观调控和社会管理、企业的决策和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等,均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

一、现行劳动工资统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國家统一的劳动工资制度下规范操作,是客观反映本区域实有从业人员、在岗职工工资现状的关键,近年来各单位劳资统计人员变动频繁,业务不熟,错误频出。常见的操作错误有:

1.范围定义不清,制度规定难以掌握。劳动统计报表制度规定:综合范围为辖区内全部独立核算的企业(单位),但不包括乡镇企业、规模以下私营单位和个体工商户。制度中有的规定却难以掌握。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与改革开放之初相比,当前企业的组织形式、管理方式、投资和劳动用工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目前的企业都为九十年代以后建立,且大多集中在城镇,而企业主多数原有身份为农民。

2.指标设置陈旧,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现行的劳动工资统计指标设置陈旧滞后,几十年一贯制。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多种经济模式逐步取代了计划经济模式,工资分配形式呈现多元化格局,现行的劳动工资统计指标体系已不能反映经济社会劳动工资的总体规模和主流特征,不能满足当前的社会需求。

3.调查方式单一,难以保证数据质量。劳动工资统计至今仍采取计划经济时期的全面统计报表制度,填报单位包括辖区内所有行业的全部单位,收集资料费时费力。由于填报单位增减变化快,单位各种情况变动大,再加上有些单位统计法制意识淡薄,不愿把工资总额报足的心态,工资总额漏统漏报现象较为严重,数据质量难以符合统计真实性原则。

4.统计调查手段落伍,报表收集难。劳动工资统计是目前我国现行统计报表制度中涉及填报单位最多的统计报表。计划经济时代劳动统计实行按行业扎口子的管理模式,按条线渠道报表的报送模式。随着机构改革、企业改制力度的不断加强,劳动统计填报单位增减变化快、单位类型变动大、隶属变更多,无主管部门的单位增多,报送单位的统计机构不够健全,统计人员不稳定,造成劳动统计报表全面收集的难度越来越大,每个季度有不少单位必须通过统计部门电话催报提醒和上门工作才能收到报表,个别单位要好多次催要,甚至有的单位在规定期限内还不做统计报表。从事劳动工资统计的人员绝大部分是兼职、大部分由单位人事劳资部门或会计人员兼任,加上劳动工资统计是季度报表,所以普遍都反映在规定的期限内忘记报送劳动工资报表。

二、影响劳动工资全面统计报表准确性及时性的原因

1.基层统计人员兼职太多,极少有专门从事劳动工资统计的人员,大多是基层人事部门或会计人员兼任,加上劳动工资统计是季度报表,所以普遍都反映在规定的期限内忘记上报劳动工资报表。统计部门从长期统计的需要考虑或碍于情面,或限于人员精力的限制,一般不可能用统计法律对其进行处罚。

2.基层单位的经营状况、经济效益,基层统计人员的工资待遇、工作态度,直接决定了劳动工资报表收集上报的及时性和数据的准确性。例如2004年劳资年报期间,县粮食局反映无法收集其下属单位的基层报表。其中有几户企业因经营状况不好经济效益不够理想,企业处于关停并转的边缘。出现了企业存在却找不到人上报劳资报表的情况,有的甚至仅有门卫、保安留守企业。这就造成统计部门劳资人员在多方做工作无效的情况下,不得不按其上季数据进行汇总。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面统计的数据质量,以及数据的可比性。统计部门往往在遇到上述效益不好的基层单位时,对其未报报表没有更多、更好的处理办法。

3.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企业的改革也在不断的深入,国有、集体企业被私人老板承包,或拍卖给私人的事情逐渐增多,这就给统计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有些单位原是国有企业,而被个体老板承包或收购后,其性质就发生了变化。按照劳动工资统计制度的要求,填报范围是辖区内全部独立核算的机关、事业和企业单位(不包括乡镇企业、私营单位和个体工商户),从形式上看这些企业是国有企业,应该上报劳动工资报表,但被承包或收购后,这些企业人员工资的核算已是个体企业的那套管理模式,按照制度要求个体户不需要上报劳资报表,并且因随时更换人员、做帐不清楚等原因,从业人员和工资总额也无法准确上报。

4.劳动工资报表制度上规定,工资总额的计算应以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直接支付给全部职工的全部劳动报酬为依据,不论是计入成本还是不计入成本,不论是以货币形式支付还是以实物形式支付,不论是单位自筹的资金还是上级下拔的资金,均应列入工资总额计算的范围。这在每年的年报培训会上已经做了很详细的讲解,但调查中发现仍有半数以上的单位,由于单位经营管理的多样化,职工从单位获得报酬的多元化,出现漏报工资总额的现象,而且大部份单位都只是工资表上的数据进行调整上报,对工资表以外的和以实物形式支付给单位职工的部份大都漏报。统计部门大多以基层上报的数据为准,如果不是深入基层调查,根本无法了解核实这些情况。即便了解核实到了,在全面统计中统计部门仍没有力量进行一家一户的有效更正,最终汇总得到的工资总额的数据也就容易形成较多偏差。

5.劳动工资报表制度要求县级政府统计部门对其范围内的所有单位,采用全面调查的方式进行收集资料,这是条条统计的时候就制定的,当时的总体单位数很少,全面统计要求总体单位要保持相对稳定,每年的数据才具有可比性,这在当时来说可能有效。可后来实行块块统计加上社会经济的发展,每年的单位数都在大量的增减,由于每年的总体单位数发生变化,仍沿用全面统计,数据的可比性必将受到影响。

6.基层劳动工资统计人员对指标含义、包括范围的理解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上报报表的数据质量。此次调查,基层单位人员因工作变动频繁,普遍反映对劳动工资统计指标解释不太了解,靠一年一度的年报会几个小时培训时间太短,很多问题只能靠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去完成。

三、对做好劳动工资统计报表的建议

1.改革现行劳动工资统计的调查方式。针对现行劳动工资统计工作量大,代表性差的弊端,建议采取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结合。对于劳动工资统计年报规模以上单位采取全面调查的方式。规模以下的单位与基本单位普查相结合,基本单位普查范围是包括私营经济在内的法人、产业活动单位,在普查统计报表中扩大范围,增加劳动情况指标,这样既能节省人力、工作量,又能保证资料的全面性。对于定期报表,建议取消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统计,因为行政事业单位的劳动现象在一年内变化不大,工资较为规范,每年的变化不大。或是协调交由核对人员、工资的劳动人事部门统计,统一上报统计部门;对于定期报表中企业单位的统计,可以结合城镇劳动力调查,实行抽样调查,分行业、按企业进行抽样,反映区域劳动工资情况。

2.建立完善的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劳动工资统计指标体系,统一劳动工资统计口径。要在改革完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基础上,建立一套系统科学的劳动工资统计指标体系,一是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统计指标,以减轻基层统计人员的工作量。二是要增加一些失业、下岗再就业等反映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的指标;增加一些在岗职工下设的职工年龄、文化程度、技术等级、收入情况等细类指标,使劳资统计数据能真正为广大群众所用,为政府所用,为统计人所用。三是在设置劳资统计指标时,要注意词语的运用,选用词义清晰,简单明了的词来表达所填报指标的涵义。使统计数字能够不重不漏,正确地反应全社会平均劳动收入的方向。

3.确定在岗职工工资总额下的细项分组。在岗职II资总额应该是一个涵盖比较广泛的指标,包括的内容较多,除了工资科目里边有的基础工资、职务工资、级别工资、工龄工资、津贴和补贴等项目外,还有一些工资科目中不包括的旅游费、过节费、实报实销的手机费、固定电话费、伙食补助等。所以在报表指标的设置中,在岗职工工资总额下应设置其中项,特别是工资科目中不包括的手机费、旅游费、过节费、伙食补助等,可能很多填报单位漏报了这些额度。

4.加快建立实用、快捷的不定期劳动统计抽样调查。劳动统计能否从实际需要出发,根据当今社会、党政的需要,制定相关实用调查指标,并联合劳动、工商等相关部门,进行快速、简洁的抽样调查,以反映一些热点、焦点问题,服务社会和党政。

猜你喜欢

工资总额劳资统计人员
国有环保企业工资总额分配体系设计探索
辽宁葫芦岛市郭天放问:国有企业工资总额预算周期最长不超过几年
信息化对劳资管理方面影响的探究
互联网+下的劳资统计策略
劳资矛盾缓解方法
浅谈当前高校劳资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基于工资总额预算管理的公立医院收入分配模式研究
事业单位统计人员现状分析
医院统计人员的职业技能分析
综合统计分析系统在电力企业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