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江省普通高校校园体育行为文化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2011-11-20罗立平

浙江体育科学 2011年3期
关键词:课余普通高校体育锻炼

罗立平

(杭州师范大学 体育与健康学院,浙江 杭州 310036)

浙江省普通高校校园体育行为文化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罗立平

(杭州师范大学 体育与健康学院,浙江 杭州 310036)

通过问卷调查,对浙江省普通高校的课余体育活动、运动会、体育社团、体育比赛、体育课程设置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调查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性建议。

浙江省;高校校园;体育文化

0 前 言

校园体育行为文化形态是校园体育文化的活动表现,主要体现为校园人的体育习惯、体育风气、体育传统、体育方式、体育活动质量和体育流向,以及校园体育在学校各项活动中的地位等。学生可以在行为文化下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相互尊重人格,团结友爱,积极向上,不歧视,不训斥,培养一个良好的体育集体,创造一个良好的人际氛围。有人把体育课堂称之为“课堂社会”,在这个“课堂”中,学生可以学习掌握社会规范和培养良好的社会公德、责任感,并使自己的意志力、抗挫折力、合作精神以及社会交往能力等素质得到全面提高,使自己从“自然人”发展成为“社会人”。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浙江省普通高校在校本科生。

1.2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先后查阅收集了有关校园文化、体育文化、中国文化、竞技文化以及素质教育、体育隐性课程、课外体育等方面的资料,并认真阅读了《体育科研概论》、《中国文化概论》、《校园文化学》、《社会学概论》、《学校体育学》、《常用体育统计方法》等著作,以之为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寻求最佳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1.2.2 问卷调查法。根据研究内容和目的,遵循体育科研方法和问卷设计的基本要求,设计了“当前浙江省普通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初步研究的调查问卷”。问卷分两个层面:问卷A面向浙江省普通高校的体育老师,问卷B面向浙江省普通高校的在校本科生。

1.2.3 数理统计法。本课题研究过程中所收集的资料均在WINDOWS2000环境下,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统计。进行频数、描述和相关分析。

1.2.4 逻辑分析法。对问卷中的各项指标进行整理和逻辑分析,结合各方面的实际情况,通过演绎推理得出结论。

2 浙江省普通高校课余体育现状调查与分析

课余体育是指学生在课余时间里,运用各种身体练习和方法,以发展身体、增强体质、活跃身心、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丰富业余文化生活为目的而进行的体育教育活动。它主要包括早操、课间操、班级体育活动、课余体育锻炼、课余竞赛以及校外体育、家庭体育等多种形式和内容,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任务的基本途径之一,也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内容。

2.1浙江省普通高校运动会开展状况调查与分析

校运会的组织是为了推动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丰富师生的文化生活,是传播体育文化,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理想载体,是培养大学生的成就感、使命感、责任感、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的最佳途径,也是教育学生认识社会、了解人生,以及如何面对挫折和失败,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最佳课堂。

在考察中发现:所有的学校运动会都沿袭了传统的组织模式,即:每个项目限报参加人数,每人限报参加项目。这导致了每次校运会都是少数人参加比赛,绝大多数学生充当观众的局面,从而剥夺了多数学生平等参与体育竞赛和接受体育文化教育的权利。调查中还比较乐观是有些学校在项目设置上既有竞技项目又有趣味体育项目。但是,当问及除了这些项目外,是否还有如体育知识竞赛、文艺演出、体育摄影展等与体育文化相关活动时,只有22.7%的学生回答 “有时有” 和“有”。因此,总体而言,参加比赛的只是少数人,观看的占大多数。一般而言,除了必须参加的运动员、裁判工作人员以外,校运会几乎就等于多数人放假,因此,运动会基本失去了向全体师生传播体育文化的意义。

改革传统的校运会模式势在必行,只有将校运会改革为多种多样的体育节形式,才能够真正起到通过大型学校运动会传播体育文化的作用。

2.2浙江省普通高校单项体育比赛开展情况调查与分析

在对浙江省普通高校单项体育比赛开展情况调查中,有19.2%的学校每年举行比赛6次以上,31.8%的学校每年举行比赛3~5次,48.3%的学校举行比赛1~2次。由此可知,绝大部分高校举行的单项体育比赛活动太少。

体育比赛是锻炼学生意志品质、培养学生竞争意识、集体责任感、荣誉感的有效途径,因此,我们要在与其它校园文化活动协调下,多举办多种形式的体育比赛,特别是是在春秋两季,应该将每年三、四月份和九、十月份打造成单项体育竞赛的高峰期,从而带动起整个学校体育的活动热潮。

2.3浙江省普通高校体育社团开展情况调查与分析

体育社团是体育教学的补充,能够使兴趣相同的学生在一起互相学习,交流思想,掌握一两门终身锻炼身体的方法的重要途径,也是活跃校园气氛,普及体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在被调查的学生中有253人(占26.2%)参加体育社团活动。在问及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平时的社团活动是否有指导教师时,发现:只有10.3%的学生反映每次体育社团活动都有老师指导,33.1%的学生说社团活动时经常有老师指导,36.7%的学生说社团活动时偶尔有老师指导,还有19.9%的学生说社团活动时无老师指导。在现场采访学生“你学校社团活动时有哪些内容”时,大多数学生都说在社团活动中传授健身知识和方法。在问“你学校有哪些体育社团时?”发现体育社团的种类也较单一,每所学校只有两三种体育社团。

体育社团是传播体育文化的主要途径,为充分发挥体育社团作用,首先,体育教师应积极配合,做好兴趣小组的辅导,适当提供体育器材,满足体育锻炼需要;其次,要对兴趣小组的种类积极补充,使其不仅有篮球、足球、健美操小组,还要有与大众体育健身相结合的乒乓球、羽毛球、太极拳等兴趣小组;再次,将各个体育小组的活动多样化,除健身活动外,可组织观摩体育比赛,或通过海报、校刊、广播站等介绍小组的运动常识、该项目的国内国际明星以及国内国际最新动态,以吸引更多的同学加入到该小组,促进其发展。

2.4浙江省普通高校课余体育锻炼状况调查与分析

课余体育锻炼是学校课余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最主要的形式,对课余体育锻炼的状况调查是检验大学生是否真正认识到参与体育锻炼的意义和是否形成体育习惯的重要标志,也是考察高校体育文化开展状况的重要标志。

在调查学生锻炼频率时,每周5次以上的同学占7.8%,3~4次/周的同学占23.6%,1~2次/周的同学占33.6%,活动次数不确定的同学占35%。在参加体育活动的大学生中,每次活动120min以上的占4.9%,90~120min的占16.4%。60~90min的占19%,30~60min的占20.6%,30min以下的占17.9%,不确定的占21.2%。根据国家体育总局1998年公布的《中国社会体育现状调查结果报告》,体育人口的概念应为每周参加体育锻炼不低于3次,每次活动时间30min以上,具有与自身体质和所从事的体育此项目相适应的中等或以上的负荷强度者。由此推断,调查的大学生中能称为体育人口者不足35%。表明学生的体育态度和体育行为之间存在背离倾向。

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大学生中,只有23.6%的大学生在体育活动前做准备活动,54.9%的学生在体育活动前有时做,21.5%的大学生在体育活动前不做准备活动。体育运动的健身功能并不是参加体育运动的必然结果,如果违背科学,盲目地锻炼和训练,不仅对健康无益,而且有害。这就是说,只有讲究科学性,才能保证健身功能的实现。可见,大学生体育活动的科学性要引起体育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表1 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选项调查表

大学生对运动项目的选择上有显著差异(如表1),男生以球类为主,女生以跑步为主,体现了男、女不同的身心特征,男生为了表现强悍、勇敢、自信和团结的性格特征,多选择参加身体接触多、对抗性强的项目,并力求在高速度、大强度的运动中表现自己,而女生则不同,为了满足健身的目的,选择了运动量较小的跑步,即使在球类项目中,也多选择隔网对抗的运动,这种无身体接触、运动量较小的项目特点适合女生的身心需要。因此,在体育课程内容选择和体育社团组建上要多注意学生的兴趣点,满足学生的要求。

表2 影响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一览表

对影响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因素调查中(表2),场地设施的缺乏是阻碍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活动的首要因素,有48.7%的学生选择了“缺少场地器材”。实际上,场地缺乏是各大高校的一个共性问题,有些体育部门领导直言,“阳光体育运动”不可能真正落实,因为如果学生都活动起来,学校场地根本不够用。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多开展对场地器材要求不高的项目,是高校体育发展方向之一。

其次是没有时间,选择“没时间”的达42.18%。可见,“没时间”也是制约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因素。各高校对早操、下午课外活动时间虽从制度上都有明文规定,以保障了学生的活动时间,但在实际课程安排方面这些规定都没有顾及。学生普遍反映:特别是下午,文化课安排得太多、太满,等到下课了,却要吃饭了,要想参加体育活动只有牺牲晚餐时间,很多同学为了保证正常吃饭、晚自习,只好放弃参加体育活动。

再次,锻炼氛围可以对人的行为活动产生影响,即使自己不想去做某事,但在他人或群体的带动下也会去做这件事,在问卷调查中也反映出这种现象,有26.21%的大学生选择“缺少体育氛围”影响自己参加体育锻炼。对此,教师可协助学生成立各种项目俱乐部,运动团体单项协会,或定期举办体育节,来营造活跃的锻炼气氛。丰富多彩的课余体育活动具有空间广阔、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等特征,能吸引广大学生参与。它的灵活性、选择性能较好地满足不同年龄、性别、兴趣爱好的学生的要求,而且也能使体育文化在高校中得到最大范围、最高程度地宣传,是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的重要途径。

在调查中还发现有18.76%的学生选“没合适的体育项目”,因此,我们在体育教学中不仅要提高学生已有的技术、技能,还要教授学生一些较新的、适合的运动项目技术、技能,使学生在体育锻炼时能够有更多的选择。

3 浙江省普通高校体育课情况调查与分析

体育课是实现高校体育目标的基本形式,是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组织的教育过程,是校园体育文化的基本组成部分。通过体育课能够传播体育文化和体育思想,学习富有时代气息的体育知识和技能。

在调查中发现,体育课内容枯燥乏味也是影响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之一。有13.26%的学生选择了此项。据调查的16所学校的情况得知,所有的学校都采取了选课教学,即体育管理部门把该学期所教授的全部体育技能和课时安排都公布在校园网或布告栏内,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自己所学课程的教学。那为什么还有如此多的学生觉得“体育课内容枯燥乏味”呢?在调查中发现,有36.79%的大学生认为老师上体育课气氛不活泼,56.6% 和4.7%的学生认为他们的某项课的体育老师专业技术水平一般和差。还有2.1%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某项课的体育老师上课态度不认真。在调查的16所高校中所有的老师已达本科以上学历,85%的高校仅有10%的体育老师已达研究生学历,仅有26.67%的高校有30%的体育老师已达研究生学历。

体育教师是体育文化的传播者,是学生学习体育文化知识的楷模。体育教师的知识水平、人格素质是提高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体育知识的接受、体育意识的形成起重要作用。体育功能能否实现与体育教师的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势在必行。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应体现出所有的教师都具有强烈的敬业精神和过硬的业务技能,做到:思想观念新——即在思想深处,树立以培养学生体育素质的新思想新观念;知识结构新——即能补充科学健康的理论以及体育人文方面的知识含量,适应新的教学模式;指导方法新——即能让学生在快乐体育活氛围下,健美体魄,净化思想,愉悦心灵。

在调查体育老师在体育课上是否讲授保健知识的问题时,43.3%和22.69%的学生认为老师在体育课上很少讲和从不讲授体育保健知识。体育课改为体育与健康课后内涵扩大了,包括体育教学与健康教育两部分内容。其中健康教育内容非常丰富,因为影响人的健康因素是多方面的,如锻炼、营养、医疗、睡眠、气候等,体育锻炼只不过是其中的一方面。而我们即使把每学期18周,每周两课时都用来锻炼身体,也不一定能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最多是维持健康。另一方面,教会学生制定自我健身计划,处理运动损伤的方法、保健的方法,以及欣赏体育比赛的方法等,也是学校体育改革所需的,也是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所不可缺少的。因此,体育课必须加大理论课教学的力度。

4 小结与建议

通过以上对浙江省普通高校体育课情况与课余体育开展现状调查与分析可知,目前浙江省高校体育文化的传播存在以下问题:

课余体育开展方面,大型校运会几乎就等于多数人放假,基本失去了向全体师生传播体育文化的意义;大部分高校开展的单项体育竞赛活动太少,一般只有两三次;只有1/4的学生参加体育社团活动,而且大部分体育社团基本没有教师指导,体育社团比较单一;学生中的体育人口仅占1/3多一点,这些体育人口中还普遍存在锻炼不科学的状况;体育人口在项目选择方面,男生以对抗性激烈的球类项目为主,女生以跑步和隔网类球类运动为主。很多大学生不参加体育锻炼的首要因素是缺乏场地器材,其次是没有时间,再就是缺乏体育活动氛围及适合的项目。

正规的体育课方面,各大高校都采用选项制,但是,大部分学生还是感觉到体育课枯燥无味,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教师授课的形式单一,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较差。

鉴于以上情况,提出如下几条建议:在课堂教学方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更新思想观念、知识结构和教学方法,增加理论课教学,让学生在快乐体育活氛围下,在科学的健身方法指导下,健美体魄,净化思想,愉悦心灵。在课外体育活动方面,改革传统的校运会模式,将其变为多种多样的体育节形式,从而真正起到传播体育文化的作用;将每年的春秋两季打造成单项体育竞赛的高峰期,从而带动起整个学校体育的活动热潮;加强体育教师对社团的指导工作,增加体育兴趣小组的种类,并使活动形式多样化;在传授体育技能的同时,加强体育健身知识的传授,使学生懂得如何科学健身;在课程内容选择和体育社团组建上,要多注意学生的兴趣点,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满足学生的不同要求;体育部门与各个院系以及学生会体育部多协调沟通,共同解决学生体育锻炼的难题,从而打造校园文化氛围。

[1] 邬似刚.大学生余暇体育锻炼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1(4).

[2] 卢虹.关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思考[J].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

[3] 潘丽萍.校园体育文化的营造[J].体育文化导刊,2002(3).

[4] 李宏,朱晓武.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0(2).

[5] 冯胜刚.课余体育锻炼与学校体育目标的实现[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3(2).

[6] 陶成.学校体育文化的层次及其特征[J].体育文化导刊,2002(3).

[7] 周铭华.析校园体育文化对终身体育形成的促进作用[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3(2).

[8] 于晓东.开发体育隐性课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

InvestigationandAnalysisonPEBehaviouralCultureonUniversityCampusesinZhejiang

LUO Li-ping

(School of Sports and Health,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36,China)

It is made a general investigation mainly by distributing questionnaire about after-school sports activity., gymkhana,sport league, sports match, and so on about campous of Zhjiang province,as well as some mendingly advice is put forward.

Zhejiang province;university campuses;sports culture

2011-02-21

罗立平(1970-),男,浙江慈溪人,讲师,硕士,主要研究体育教育训练.

1004-3624(2011)03-0075-03

G807.4

A

猜你喜欢

课余普通高校体育锻炼
2018年—2020年部分普通高校(本科)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不含2C)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如何培养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教学改革探析
简论多球练习在普通高校网球训练中的作用
普通高校健美操教学改革探讨
从体能角皮谈中学课余三级跳远训练
抓好中学生乒乓球运动员课余训练应注意的几点
体育锻炼不能放寒假
夏天体育锻炼“四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