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仿拟辞格的认知分析*

2011-11-18管志斌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语体语言表达语境

管志斌

(复旦大学,上海 200433)

仿拟辞格的认知分析*

管志斌

(复旦大学,上海 200433)

仿拟是言语活动中进行语言创新的重要表达方式之一。仿拟辞格具有溯源性、语境依赖性和可及性认知特征,同时它还有使语言表达新颖、生动、幽默以及突显新信息的修辞功能。根据仿文的语言形式,仿拟分为仿词、仿句、仿篇和仿体。

仿拟;认知;溯源性;可及性;修辞功能

前人对仿拟辞格的研究仅停留在对语言形式的表层现象观察,做出了一些仿拟辞格常识性的探索,然而对仿拟辞格的生成机制,语言表达过程中说者为何要仿照某一语言模式而不是其他的语言模式,仿拟辞格有哪些修辞功能等问题有待作进一步的研究。本文拟对仿拟概念作进一步梳理,藉此对仿拟的基本性质和修辞功能作出认知性解释,最后分析仿拟的常见表现形式。

一、仿拟的概念

仿拟指根据特定语言环境的表达需要,仿照既有的语言模式 (包括语音、语调、字法、词法、句法、语篇结构)临时构拟出新的语言形式来传递新信息的语言表达方式。例如:

(1)我认为,中国历代帝王抑商的居多,而今像美国学者提出的学而优则商,在商品经济生活中,优秀的人才去下商海,这倒是一件好事,但是,学而优则工,学而优则农,学而优则兵,如何呢?据我看来,应该提倡。(《中国教育报》1995年 6月 7日)

这里的语言表达是仿照《论语》的“学而优则仕”来进行展开的。简单地说,“学而优则仕”就是“书读好了就能做官”,这是中国封建社会知识分子读书做官的传统思想。作者巧妙地仿照了“X而优则 Y”能传递 “X好了就能 Y”的信息模式,并结合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构拟出 “学而优则商”、“学而优则工”、“学而优则农”、“学而优则兵”等新语言形式,从而传递出“当今书读好了的优秀人才,不仅可以经商,还可以从事工业、农业和国防发展”的新信息。仿拟辞格通过仿照旧有的语言模式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新思想、新事物、新观念,从而传递新的语言信息,这样既快捷,又生动、形象,也便于理解,不但符合言语交际的经济性原则,而且还达到了简洁、实用的修辞效果。同样的语言模式“X而优则 Y”还可仿拟出:

(2)谁成绩突出,谁对企业贡献大,就把名额奖给谁。这叫劳而优则奖,年年成绩突出,还可以年年奖。(《人民日报》1995年 10月)

(3)真妙啊!多少快捷的途径,多少犯贱的文坛!骂而优则文,骂而狠则名,驾吐沫而升九天,乘恶言而游四野,各种效益丰收,俨然又一小黑马——应该算是黑驹——应运而生矣!(王蒙《黑马与黑驹》)

(4)山西统计局局长李庭钧最近在一家报纸上发表谈话,郑重指出 “吹而优则仕”无疑是腐败的,其危害程度不亚于其它领域里的腐败行为。(《市场报》1994年)

运用仿拟的语言表达中,一个新的语言成分替换原有语言模式中的某一语言成分,一般来说,新旧语言成分之间的关系是一种聚合关系。更具体地说,比如在 “X而 Z则 Y”模式中,能够在 X句法位置互相替换的词大多是 “学、骂、劳、吹”等动词性成分,这些语言成分在语言系统里是以聚合的方式存在;同理,Z位置能互相替换的词一般是 “优、狠”等形容词性成分,Y位置能互相替换的词通常是 “仕、奖、文、名”等名词性成分,但是能出现在 Y位置上的名词已经临时用作动词,也就是出现在 Y位置上的名词已经发生“转类”,已经由指称性转化为描述性或陈述性。上述仿拟模式可以简单描写为:

语言生活中,根据类推原则,再结合具体语言环境的要求,还可形成如下一些语言表达:演而优则唱、学而优则仁、演而优则导、写而优则仕、艺而优则仕、文而优则仕、踢而优则教等,而出现在 Y位置的语言成分通常都是名词用作动词。能够出现在 X位置的语言成分之间通常是一种聚合关系,根据不同语境的需要它们之间可以自由替换,同样道理,出现在 Z或 Y位置的语言成分之间也是一种聚合关系。

二、仿拟的性质

(一)溯源性

仿拟辞格具有溯源性。仿拟是根据特定语境要求而进行的语言创新活动,仿拟表达只有跟源语言模式相对照之后才能取得预期的表达效果。某一种仿拟表达如果经过长期的高频使用,已经成为语言系统里一种规约性的、静态的普遍模式和语言规律,那么它的创新性必定逐渐消失,其原有的幽默、风趣的表达效果也就不存在了。由此可见,仿拟只能是一种临时的创新性语言表达,是言语现场动态的、新兴的信息传递模式与说者大脑里规约的、静态的已有语言表达模式相匹配的结果,只有这样,语言才能满足人们认识新事物、表达新观念的要求。例如:

(5)在腐治环境下,“官本位”将逐步让位于 “腐本位”。对 “官本位”的趋之若鹜,其本质就是对 “腐本位”的趋之若鹜。(《中国经济时报》2008年 2月 22日)

(6)“我收的不是钱,是人情!”利用职务之便索贿两万元、收受贿赂 3.6万元的原渝中区某分局科长在法庭上语出惊人。……搜狐网友评论说:“你坐的不是牢,是无知。”(《西安晚报》2010年 3月 33日)

(7)法院判决后不久恰值 “五一”,老太太满以为女儿会来托老所接她回家过节,但一直等到傍晚,谁都没有去。(《人民日报》1996年 4月)

这里 “腐本位”是仿拟 “官本位”而得,“官本位”是 “腐本位”的源语言模式。语言生活中,人们提取“官本位”的规约化结构模式——“-本位”,根据临时的表达需要,可以仿拟出更多的 “X本位”表达。“我收的不是钱,是人情!”与 “你坐的不是牢,是无知。”是仿拟当前流行语“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而得,后者是前两者的源语言模式,人们可以从“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的流行性信息模式——“N1(指称性语言成分)V的不是N2,是N3”仿拟出更多的相似语言表达。该模式中 “V的不是 N2”通常是离合词VN2的分离形式,如读书——读的不是书、喝酒——喝的不是酒、开车——开的不是车等。“托老所”来源于“托儿所”,根据“托儿所”的结构特点还可仿拟出更多 “托 X所”语言表达。任何仿拟表达都是说者把言语现场的新信息跟已有的语言模式相匹配的结果,说者通过仿拟既能满足现场的交际需要,又能获得新奇的表达效果。

(二)语境依赖性

交际过程中,要想准确地理解仿拟性表达,就必须依赖具体的语言环境。仿拟具有语境依赖性。通常情况下,被仿模式都是语言系统里已规约化了的、静态的并且语义稳定的语言模式,而新仿造的语言表达形式都是动态语言环境中临时生成的,语言意义的获得必须依赖于具体语境,否则就成了不合法 (包括词法、句法)语言表达。例如:

(8)为了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干,一些科技人员走出高墙大院成就了新一代“知本家”,一些职工离开机关创办了自己的企业和公司。(《新华社 2004年新闻稿》)

(9)在英国,牛海绵状脑病一经舆论披露便掀起巨波狂澜,一夜之间世人皆患“谈牛色变”的 “恐牛症”,就连小偷 “光顾”肉店也顺手牵猪肉而对牛肉抱有成见。(《人民日报》1996年 6月)

这里 “知本家”仿拟了 “资本家”,根据前后句法环境可知,“知本家”是指拥有并应用高新科学知识创造财富的人,只有作这样的语义理解才能符合说者仿造“知本家”的真实意图。“谈牛色变”与 “恐牛症”分别仿拟了 “谈虎色变”和 “恐惧症”。因为牛染了 “牛海绵状脑病”就会神经错乱、痴呆而死,一旦人类食用了患疯牛病的牛肉,就会患上“克 -雅二氏病”,由此便引起人们对疯牛病源的携带者——牛的害怕和恐惧也就不难理解了。如果没有上下文语境或整个社会环境作依托,很可能认为“知本家”的 “知”是 “资”的别字,因为“资本家”这一概念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而产生,它已有几百年历史,早已深入人心并成为人们生活的百科知识,而“知本家”则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产物,它是新兴的社会阶层。同样,如果没有前后语境作依托,“谈牛色变”、“恐牛症”都很难让人理解,因为日常生活中,牛不但通人性,帮助人们犁田、松土,而且它们性情都较温顺,人们一谈到牛就感到十分恐惧的情形非常少见。

(三)可及性

可及性 (Accessibility)是认知心理学术语,指“从大脑记忆系统中提取某个记忆单位或语言单位的便捷程度”。[1]简言之,可及性就是各种语言信息在大脑中的活跃程度。各种语言信息模式贮存在人的记忆里,但它们对说者或认知主体的重要性却不同,由于不同的认知经历,有的因为被反复感知而记忆深刻,有的则因特殊认知背景而非常突显等,但是最重要的原因是满足当下语言表达和认知任务的需要而被激活。言语活动中,那些印象深刻、活跃程度高的语言模式常常被说者结合具体语境的表达需要而进行仿造,从而仿拟出新颖、生动的语言形式。例如:

(10)市场上鱼目混杂,真是乌鸦与凤凰齐飞,假冒与正宗一色。 (《人民日报》1993年 11月)

(11)爱不在深,有钱则行;人不在大,有权则灵。(《读者》(合订本))

(12)轻轻的,我下线了,正如我轻轻的上线,我轻轻地挥一挥阿巴顿,不带走一片天堂的云彩。(新华网·发展论坛,2007年 5月 18日)

例 (10)仿拟初唐四杰之一王勃《腾王阁序》的千古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例 (11)仿拟唐代刘禹锡《陋室铭》的名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例 (12)仿拟徐志摩《再别康桥》的名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可见,仿拟表达方式通常仿照一些家喻户晓、千古流传、脍炙人口的名句、格言、警句、习语、俚语,因为这些词、句、语篇不仅指引着人们更好地生活,更好地发现生活中的美,更好地认识生活中的新事物、新理念,而且还在人们的大脑记忆里留着深刻的印记,具有很高的可及性,只要语言生活中人们稍一触碰到类似的认知情境,就会立刻激活大脑里贮存的认知经验,进而激活相应的语言信息传递模式,从而形成创新性仿拟表达。

三、仿拟的修辞功能

仿拟是在动态的语言环境中对常规的语言规律、结构模式的创新性使用。这种创新性的语言表达具有独创性,通常比较新奇、生动,风趣幽默,有的还富有讽刺意味。比如:

(13)没有文凭的上夜大也要奔到文凭,文凭拿到手心里又惘然若失,常会悲叹“年龄诚可贵,文凭价更高,若要根子硬,两者皆可抛”。(《读者》(合订本))

这里说者仿拟了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情诗《自由与爱情》。该仿文用来描绘生活中一些通过夜大学习获取文凭的高龄求知者的复杂心理,既反映了对上夜大的迫切期待,又反映了对夜大学而无物的无奈和不满。作者把这些复杂心理和情感交织通过仿拟名诗的方式表达出来,既新奇,又诙谐。

创新性仿拟表达把临时的新信息与已有的语言模式相匹配,并提取新的信息点赋予源语言结构的相应语法位置上,从而使仿文与源文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一来,在保持仿文与源文的信息传递模式相似的同时,仿文的新信息点、新信息的语言依赖性必将得到凸显和明晰化,由此可产生突出或强调新信息的表达效果。比如裴多菲《自由与爱情》的信息传递模式可表示为 “××诚可贵, ××价更高,若 ××××,两者皆可抛”,这样在 ×位置赋予的临时新信息“年龄、文凭、根子硬”就得到了突出和强调。根据这一信息模式,还可仿拟出:

(14)“生命诚可贵,青春价更高,为了青藏路,两者皆可抛!”这是在一支队官兵中广为流传的一首诗。(《人民日报》1996年 7月)

这里强调的语境新信息是“生命、青春、青藏路”。说者通过仿拟表达既强调部队官兵把美丽的青春奉献给了青藏铁路建设事业,为此他们甚至付出了宝贵的生命,又赞美了官兵不怕苦、不怕累的劳动美德。

四、仿拟的类型

根据仿拟的仿文语言形式,仿拟分为仿词、仿句、仿篇和仿体。

仿词指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需要,仿照已有的词语构成模式构拟出能传递新的语言信息的语言表达形式。语言系统里,新语言成分跟源词语中可以替换的部分构成成分之间通常是一种聚合关系,它们具有相同的语法功能。例如:

(15)“棋呆子”红了脸,没好气地说:“你管天管地,还管我下棋?走,该你走了。”(阿城 《棋王 》)

(16)为了适应农村的季节性生产和在职职工的工作实际,该市又提出了职业学校可以 “全年候招生,全天候上课”。(《人民日报》1996年 5月)

(17)对妇女的忠实于贞操的要求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男子却不受此制约,只有“休妻”而无 “休夫”。 (《读书 》)

(18)有趣的是近年来出现了中国特色的“一家两制”:夫妻俩一方脱离单位下海挣钱,另一方继续留在单位序列中享受国家的种种福利。(《人民日报》1993年 12月)

(19)云南边境毗邻“金三角”的地利,企图打开一条将毒品转手他国的 “白色通道”。(《人民日报》1994年 11月)

这里 “棋呆子”、“全年候”、“休夫”、“一家两制”和 “白色通道”分别仿拟了 “书呆子”、“全天候”、“休妻”、“一国两制”和 “绿色通道”。这些被仿的源词语构成模式分别是 “-呆子”、“全 -候”“休 -”、“一 -两制”和 “-色通道”。不同语境中,能够进入这些模式的新语言成分,如“棋、球”等跟它们所替换的 “书”具有相同的语法功能,即都属事物名词;同样道理,能进入 “全 -候”的 “天、日”同属时间名词,进入 “休 -”的 “妻、夫”同属人称名词,进入“一 -两制”的 “国、家”同属集合名词,进入 “-色通道”的 “绿、灰”同属颜色词。语言生活中,人们还可仿拟出 “球呆子”,“一校两制”、“一院两制”、“一园两制”,“白色通道”、“红色通道”等等。

仿句指仿照一些名言名句、俗语等的句法结构,用新的语境信息成分替换源句相关的句法成分,从而起到凸显新信息、增强新形式的语言表现力的修辞作用。例如:

(20)古人说:“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人才就是力量,这已成为目前社会各界不争的事实。(《人民日报》1995年 12月)

(21)他说,中国应该进一步在企业中推广一种理念,即信息就是力量,信息在制造业中的普遍接受和应用对于获得制造力起着关键作用。(《新华社 2004年新闻稿》)

(22)金逸民所说的并非虚幻,在无锡泰德新城,“用户不出门,可办天下事”已不再是梦想。通过电话拨号方式,进入世界最先进的 Internet计算机网的泰德城住户,可以端坐家中,在电脑屏幕前,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影视片、卡拉OK歌曲…… (《人民日报》1996年 11月)

这里“人才就是力量”、“信息就是力量”都是仿拟自英国哲学家培根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而 “用户不出门,可办天下事”是仿拟俗语 “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通过仿拟,既突出“人才”、“信息”在社会和企业发展中的极端重要性,又起到倡导、宣传和鼓舞作用,也就是倡导社会重视人才,提醒中国企业要重视信息。后一句仿拟,既突出 Internet网络便捷、先进、功能强大广阔,又起到一种宣传、激励作用,就是号召人们使用 Internet网络。

仿篇也即语篇仿拟,指整个语篇表达都仿照已有的语篇结构模式。例如:

(23)阔人已骑文化去,此地空余文化城。文化一去不复返,古城千载冷清清。

专车队队门前站,晦气重重大学生。日薄榆关何处抗,烟花场上没有惊。(鲁迅 《崇实》)

(24)春眠不觉晓,上班伸懒腰。夜来麻将声,输赢知多少? (《演讲与口才》,1990年第 5期)

(25)伐树毁林何时了,绿地剩多少?塞外昨夜又刮风,城乡不堪回首沙尘中。山川湖泊依旧在,只是绿颜改。问君环保几多愁,恰似子胥一夜白了头。 (《成都晚报》2002年 4月 7日 )

例 (23)仿拟了唐代诗人崔颢的《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例 (24)仿拟了唐代诗人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例 (25)仿拟了南唐皇帝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仿体也即语体仿拟,指语言表达过程中,突破常规的语体规范或跨越语体界限,甲交际领域的语言表达仿拟了只适用于乙交际领域的语体范式,以获得特殊的表达效果。一般来说,仿词、仿句和仿篇这三者的被仿对象通常是一个确定、具体的语言成分,或是一个常用词、常用短语,或是一个习用语、名言名句,或是一个流传千古的诗篇,而仿体的被仿对象就不是一个具体的语言成分,而是某一交际领域的言语范式,通常是把甲语体的内容用乙语体的范式或形式表达出来。交际过程中,仿体表达通常是用严谨的体式来表达琐碎的内容,或用随意的体式来表达严肃、崇高的内容,这种言语体式跟言语内容的错位表达既起到新奇、幽默、风趣的表达效果,又可变换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从而加深对事物本质的理解。例如:

(26)“铃……”,酣睡中的我接到了一个耳朵送来的中断,于是我启动了处理程序:大脑发出指令,……我懒洋洋地伸出手,把闹钟关了,返回断点处,继续睡觉。

几点了?刚才的中断留下的信息,使我作进一步的处理。今天要上班……我睁开眼睛……大脑迅速从节能状态转换到了工作状态,我搜索着记忆。……我爬起来,各器官反馈回自检信息:“运动系统状态良好,机体内的设备良好,肚子饿了。”

我一边吃早餐,一边听音乐,并行地工作真惬意!打开二级缓存 (记事本),里面是昨天记下的一些任务,我想了一下,把它们刷新一遍,排序后放进一个队列,记在心里 (这是一级存贮,它查找速度快,有多种索引,如顺序、模糊,以模糊方式查询时称为联想)。然后,上班去也!

出了家门,我走入物质传送的总线中 (马路首先是总线,然后是网络)。……

走出车门,步行程序启动后,并行地工作着,我边走边想。一位红衣女郎款款掠过我的眼帘,使我陷入一个美妙的中断处理状态。这时一个更高级优先级的中断发来了——我背上挨了一拳,系统重入后,我回头一看,原来是 Tom!他说:“你这家伙连魂都丢了,我叫了你几次都不答应!”我一脸歉色:“你的中断刚才被屏蔽了,真对不起。”……

回到家中,先是补充能量和物资 (吃饭),拿起电话,和老友半双工通讯了好久(煲电话粥 )。

我拿起报纸,进行了若干分析,再对得出的信息进行处理,又将明天的任务放进二级存储。

夜深了,我屏蔽了外面的中断,启动定时器进程——设好闹钟,躺在床上,外部的中断都在某种程度上被屏蔽了,渐渐进入一个混浊的世界。 (温力航《电脑意识流》,《羊城晚报》1996年 3月 25日)[2]

这里描述了“我”一天的活动流程:睡眼朦胧→起床→吃早餐→上班→下班→就寝。所描述的内容是日常生活中十分平淡、琐碎的事情,然而作者却采用了现代科技语体和口头语体的混合体式,文中既出现了大量的描写新兴科技产品——计算机信息处理的术语和相关句式,如“处理程序、断点、中断、缓存、总线、查询”等,又出现了大量的口语体式,如 “几点了”、“肚子饿了”、“上班去也”、“你这家伙”、“真对不起”、“夜深了”等非常口语化的表达。因此,作者既仿照科技语体的行文特点,即严谨、术语多,又仿照了口语体的随意、轻松、口语化表达的特征,整个语篇着眼于言语体式或风格的仿拟,内容突破了常规的语体范式,整体表达显得十分的生动、有趣。

[1]刘大为 .谐音分析的理论起点 [R].陈望道诞辰一百二十周年暨中国修辞学会成立三十周年学术研讨会,上海复旦大学 .

[2]曾毅平 .语体仿拟 [J].当代修辞学,1999,(6).

A Cognitive Analysis of Parodies

GUAN Zhi-bin
(Fudan University,Shanghai 200433,China)

Parody,featured with traceability,situations and accessibility in cognition,is one of the vital ways of mimicking other’s language for the purpose of fashion,vividness,ridicule,and etc.Parody mainly mimics other’sword,sentence,text and style.

parody;cognition;traceability;accessibility;rhetoric function

H15

A

1671-7406(2011)05-0013-06

2011-03-21

管志斌 (1982—),男,广西天峨人,复旦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修辞学、篇章语言学及语法化。

(责任编辑 王碧瑶)

猜你喜欢

语体语言表达语境
创作与做梦:精神分析语境下的“植田调”解读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新闻采访中如何应用语言表达技巧
语言表达综合训练
语言表达与语体选择
语体语法:从“在”字句的语体特征说开去
跟踪导练(三)2
语体转化的量度与语体规范
汉代语体思想浅谈
话“径”说“园”——来自现象学语境中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