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学院史论课教学与文化素质现状调查报告*
2011-11-17向宏年
向宏年
(咸宁学院 艺术学院,湖北 咸宁 437100)
艺术学院史论课教学与文化素质现状调查报告*
向宏年
(咸宁学院 艺术学院,湖北 咸宁 437100)
艺术高考的文化优惠带来的副产品之一是高校艺术生重技轻文。为了解教学现状,改进教学,有效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我们结合史论课教学,针对学生的学前基础、动机兴趣、课中学法和教法,课后收获等多方面进行了调查。主要问题表现为:学生缺乏学习动机、文化基础薄弱;教学中互动性不强,缺少与生活、艺术现实的联系等。主要收获是史论课的学习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质、审美能力、学习兴趣等。对此,我们也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史论课教学;文化素质;现状;措施
一、调查目的
普通高校课程的设计强调基础要扎实宽厚,知识面广,以便适应将来学科发展的需求及就业后个体发展的需要。艺术学院美术史论课不仅是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还是提高艺术专业学生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为了解其教学现状,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以便更好地促进艺术史论课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我们对咸宁学院艺术学院部分班级、湖北美术学院艺术史论专业的部分史论课教学现状,采用不署名的问卷法对学生进行了调查。
二、相关信息
本次问卷调查自2009年3月6日开始,一直持续到2010年11月16日止。调查以全体调查为主,随机抽样为辅,除开湖北美术学院问卷使用网络回答、电子文档收回外,咸宁学院艺术学院的问卷均采用当场发卷填写、当场收回的调查方式。总共发出调查问卷840份,收回767份,总体回收率达91%。
三、调查内容
这次调查主要内容为:学生在艺术史论课前、课中、课后的不同情况。这里的“课前”含义是学生参加调查时还没有学习史论课,“课中”含义是学生接受该项调查时正在史论课学习过程中,“课后”即学生已完成某门史论课的学习。其中课前主要包括课前心理、原有基础、意义认识、学习动机等问题;课中主要包括学法教法、课外学习途径和现状等;课后主要包括学习收获、对自身文化素质的判断、对教师和学校的建议等等。问卷从第一批到第五批经历了不断修改的过程。针对不同的对象,问卷上题目的提法也发生了灵活细微的变化,但基本围绕以上三类问题进行设计,经过仔细斟酌,对该课题研究无重大作用的问题,本报告中未予以统计。
四、调查结果及现状分析
(一)课前调查
1.高中美术课的开设情况
不知道 没有开设 开设一节 两节 备注2005-2006年[1] 4% 29% 44% 19% 4%(其他情况)开设情况时间2009-2010年 2% 23% 34% 17%24%(两节以上)
表中所显示的第一排数据的主要调查对象是湖北的部分中学(高中和初中),美术总体的开课率在2006年达63%。结合2006年的一份比较有代表性的中国部分省市中学艺术教育调查报告结果:艺术课“从小学、初中到高中、大学,开课率逐渐降低,即年级的高低与艺术课开课率的高低成负相关,其中高中美术开课率仅达40%左右。”[2]综合分析得知:06年我国高中美术开课率大约为40%--63%。
上表中的第二排数据,是笔者在2009—2010年对高中美术开课情况的调查,虽然只在两所大学进行,但是调查的样本却具有较强的广泛性,因为这些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有城市学校的,也有农村学校的,比较全面且具有代表性。综合上表中的相关(表格第二排)数据得出:我国部分省市高中美术开课率在2008年—2010年已达到75%。于是我们有理由判断:从06年到09年,我国高中美术开课率有了显著提高,至少上升了12% --35%。这个变化至少给高中学生学习艺术史论知识提供了更好的客观条件。但是,问题仍然明显:至少还有25%的学生在高中课程中没接触过艺术史论知识。
我们对学生另一题的调查“高中艺术史论的了解程度”结果显示:3%的学生认为了解很多艺术史论知识;30%的学生认为了解较多艺术史论知识,42%的学生认为了解一点点,还有25%的学生属于其他情况。
2.学习动机调查
动机是学习的关键因素,也是有效教学的重要因素,更是最难测量的因素之一。[3]此项调查显示:主要因兴趣而学的仅占8℅,另有50℅的学生主要因自己的史论知识贫乏而学,因被动安排而学的35℅,其他情况占7℅。因兴趣本身想学的学生是对课程内容本身有兴趣,感觉自己史论知识贫乏的学生是为了实现自我发展的需要而学习,这两类都可归结为对史论课学习已具备内部动机的学习对象,共占了58℅。而其他42℅的学生在上艺术史论课前仅因被安排而学习。
3.对艺术史论课意义的认识
良好的学习动机能促进学生的学习,而学生对学习史论课的作用如何认识也成为学习动机的直接诱因之一。调查结果显示:认为艺术史论的重要作用是提高审美眼光的达63℅,认为该课对提高文化素质有重要作用的占22℅,认为其作用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占9℅,认为其重要作用是学习前人美术理论的占9℅,其他情况5℅。部分学生做了多项选择,但选择重要作用在美术本位方面的学生优势仍然明显,选择提高文化素质的学生达22℅,也有一定优势。这个结果从侧面透露出:绝大多数学生对通过艺术史论课程来提高他们的审美眼光抱有的期望值最高,通过史论课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也有较高的期望值。
4.文化素质基础
“文化素质不只是学校教给你的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更多的是指你所接受的人文社科类的知识,包括哲学、历史、文学、社会学等等方面的知识。”[4]针对文化的相关内容,我们调查了:
(1)常识性人文知识
结果显示:清楚四大文明古国的91℅,清楚中国四大发明的92℅,清楚中国三大宗教的56℅,清楚中国四大园林的27℅,清楚亚里斯多德和柏拉图哲学观的18℅。
(2)中国常识性的历史知识
结果显示:对中国历史朝代更迭的顺序最多只有63℅的学生能回答正确。
(3)外国常识性的历史知识
结果显示:37℅的学生不能正确判断文艺复兴与工业革命的先后顺序。
(4)常识性地理知识
结果显示:知道英国属于欧洲的78℅,知道印度不属于欧洲的98℅,知道埃及不属于欧洲的95℅,知道法国属于欧洲的72℅,知道意大利属于欧洲的56℅。即对意大利、英国、法国了解比较少。
(5)美术家知识
结果显示:没听说过吴道子的11℅,没听说过何家英的57.3℅,没听说过达利的49℅,没听说过潘玉良的38℅,没听说过林风眠的60℅。比较各位画家的生活时代:何家英(1957- )、林风眠(1900-1991)、达利(1904-1989)、潘玉良(1895- -1977)、吴道子(约685-约758),可以发现,学生在史论课前对美术家的了解情况是:对现当代美术家的了解程度不及古代。
(6)观看美术展览
结果显示:看过美术展览的仅占55℅,完全没看过美术展览的竟然高达36℅,这个比例对艺术专业学生是难以令人置信的。容易想见这36℅的学生难以见到高水平的艺术原作,学生受到的美术熏陶不容乐观。
综合分析以上各种数据,我们发现:
A.高中美术教育有所改观,为艺术史论的教学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B.学生对史论课程充满了期待,最大的期待来自美术本位,其次是对提高文化素质的预期较高。这是艺术史论教学的良好心理环境因素。
C.近一半的学生学习还处于被动安排的境界,需要教师激发、引导,并将之内化为学生自己的内部学习动机。
D.学生对于东西方文化的大背景缺乏了解。
E.学生对艺术作品缺乏最直观的感受。试想,如果每个学生都能看到美术家的原作,感受到原作的色彩、线条、肌理等方面美感,学生获得的感受将是老师的言说和其他方式无法替代的。
D.学生对常识性的历史地理等人文知识有比较大的缺口,还有25℅的艺术学生从未接触过艺术史知识。这都给艺术史的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二)课中调查
1.学生最喜欢的学习方式
结果显示:学生最喜欢的方式依次是:(1)教师讲解+学生讨论+小作业。(2)老师全堂讲解。(3)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适时指导。(4)学生讲解+教师总结+小论文。关于第四种方式:学生首先是心理紧张,好不容易在老师的诱导之下上台讲解,随后又因为大班上课不可能让每位学生上台多少有点让部分学生扫兴(老师后来想到应该先分组讨论再由代表上台也许更合适),其次学生又有侥幸逃脱这种考验的心理。结合上课,我们还运用访谈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了意见征求。学生说:“其实,我们觉得学生自己上台讲解很新鲜的,有些同学讲得也蛮好的,我们自己真正的参与进来了,这样学习的知识印象特别深刻,就是刚开始太紧张了。还有很多同学想讲呢!另外,写论文是我们很头痛的事情,我们都最怕写论文。”“其实我们不太喜欢全由老师讲解,之所以选择这一项,是因为我们觉得这样没有压力一些,我们特别害怕老师提问,老师是随意抽查点我们的,如果回答不上来,自己觉得很不好意思。也会影响平时成绩。”
2.关于史论课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
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方式依次为:看相关电影、讲相关故事、联系当今现实和生活实际等等。
3.对视频辅助教学的看法
考虑到学生喜欢电影的方式,我们专门对艺术视频的使用做了调查。学生正学《中外美术史》,他们是根据自己的亲身体会作答的。
学生虽然很喜欢看电影的方式,但仍然对教师在课中的主导作用给予很高的期待。我们综合一下不难发现,学生最感兴趣的是:直观的方式、能引起其共鸣的方式、教师良好的引导。
(三)课后调查
1.对史论课程的兴趣变化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兴趣提高率达11℅。但学完该课程以后,仍有21℅的学生学习兴趣尚未被调动起来,看来,学生兴趣的调动仍然面临严峻挑战。
2.在艺术史论课程中的最大收获
调查结果显示:20℅的学生认为艺术史论课提高了他们学习文化的兴趣。提高了审美眼光的占总人数的44℅,了解前人创作思想的占30℅。其实,了解前人的创作思想不仅让学生对艺术作品理解得更加透彻,也直接影响到学生以后自己的创作,因为这些正是他们可以借鉴的。多项选择的出现说明了学生收获也是多样化的,但最主要的还是表现在审美和文化的提高方面。
把该结果和史论课前学生对该课程的预期(即课前调查第3项)结果进行比较,我们发现提高文化素质方面比学生自己预计的要好。因为提高学习文化的兴趣也就为提高文化素质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了解前人创作思想也是一种文化素质的提高。
3.艺术史论课程在提高文化素质方面的作用
调查结果显示:经过学生自己亲身经历以后,他们认为史论课对文化素质提高起较大作用的达到59℅,起作用的达96℅。
4.史论课程的重要程度:86℅的学生认为史论课的学习比较重要。
5.经过学习,学生发现了自己最欠缺的文化知识:依次表现在文学、社会学、历史地理、哲学等方面。
6.艺术史论与专业实践的关系:绝大部分学生认为两者关系密切。
由课后6个方面的调查我们发现:通过艺术史论的学习,学生对史论课程的兴趣有效提高,对艺术史论课程的重要意义更加明晰,学习文化的兴趣和文化素质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教学中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对审美素养方面的提高还可以做得更好。学生自主学习上台讲解时老师要注意组织。
(四)学生对教学的主观建议
因为是主观题,学生的观点是很丰富的,除开以上选项中表现出来的基本倾向以外,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改善学校教学设备;
B.建议大学期间《艺术考查》课程的内容与艺术史论知识有机结合;
C.教师选择的教学内容要有实际意义。
D.加强教学中的互动
E.学生自主学习后教师要系统总结,梳理学生获得的零散知识,使之形成一个系统。
F.偶尔去艺术馆或博物馆实地参观学习。
五、改进措施
毛泽东曾指出:“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各级领导同志务必充分注意,万万不可粗心大意。”[5]把策略说成党的生命,可见毛泽东对策略的高度重视。同理,教学策略也关系着教学的成败。尹少淳先生认为:教学策略是教学方式方法的有机集合。俗话说,“教学有法”,又说:“教无定法”。前者是讲教学要讲究规范,后者侧重说明教学也是一种艺术,应该根据不同的内容、目标来选择具体的措施,巧妙地将各种方法有机组合、形成一种系统的谋划。艺术史论课的教学也须从教学内容、目标、学生实际出发,制定相应具体的教学改进措施,寻找方法的最佳组合,形成系统的整体谋划并付诸实施,只有这样,我们前面的调查和分析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具体的改进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高度重视,创建艺术史论课教学的良好开端。具体表现在建立好学生对教师的第一印象,有效激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并适当提供学习的外部诱因。
(二)精心准备,恰当引导,兼顾知识的学习与能力的培养。具体包括精选素材,开阔视野,力求学生多方位感知文化史实并力促学生养成探求文化知识的良好习惯。
(三)联系比较,善于讲解,加深学生对重要文化知识点的透彻理解。具体指建立重要文化知识点和学生现实生活、艺术史的关联进行比较讲解。
(四)善于组织,引导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艺术史论学习,构建学生自主学习的活动体系。采用课前分头预习、课中分组合作、课后灵活安排(如通过外出写生、考察、参观等,加深对相关艺术史论的理解)的方式学习。
上面各点对策将在论文《史论课教学提高艺术学院学生文化素质的意义及方法探微》中详细论述,此处不再展开。
六、调查反思
很多时候我们发现:真诚的愿望并不能保证实践的纯洁性,这次调查也不例外。主要表现在:
(一)问卷设计
历时近两年,问卷设计经历了多次修改,针对不同的调查对象,设计上有细微差别,五个批次7个版本,但这也给我们的统计分析带来一定的难度。另外问卷还存在个别问题针对性不强、设计缺乏前后呼应的统筹安排等问题。
(二)调查中的反馈
调查是为了改进,课中对学法和教法的调查为我们提供了机会,教师可更快地调整教学思路,让反馈更加及时。
对我们来说,发现问题并表达一种真实的声音就是真正的转变和成长,学生在成长,教师也不例外,发现调查中的问题和发现教学问题同等重要,因为这是一个新的起点,一切都将不断改进下去,只有这样我们的艺术史论教学才有成长的空间,学生的文化素质才能得到大幅度的提高,教育的未来才会是崭新的!
G642
A
1006-5342(2011)08-0133-03
2011-05-09
咸宁学院科研课题“史论课教学提高艺术学院学生文化素质的意义及方法探微”(KY082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