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教育“工学交替”式教学的实施
2011-11-16贾剑方
贾剑方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广州 510507)
创业教育“工学交替”式教学的实施
贾剑方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广州 510507)
工学交替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工学结合形式,而是主动学习最有效的教育方式,同时也是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在素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具有其他教育形式所无法比拟的价值。其显著特征是“工”与“学”内容上的高度统一和过程的反复交替,其核心是实现主动学习。工学交替的实施需要对知识体系化的课程进行重组,将一门课程的内容划分为数个“学习包”。课程的教学实论分为七个步骤。实践证明,“工学交替”式教学是实现动力学习,形成学生自己对事物的认识的最为有效的学习途径。
创业教育;课程重组;工学交替;主动学习;学习包
在工学结合领域,我国引进了国外职业教育的诸多模式,但因条件所限,难以大范围推广。国内的专家学者结合国情对“合作教育”、“产学研合作”、“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半工半读”等形式,也进行了很多探索和实践,出现了“1+1+1”、“1+2”、“2+1”等模式[1],但因“工 ”与“学 ”内容的结合缺乏紧密性等原因,在效果以及推广上也存在着种种问题,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可以普及的模式。本研究基于“围绕岗位技能要求的高职教育专业与课程体系和教学标准研究”课题,针对创业教育课程,在教学实施领域力图探索一种可操作的交替式工学结合教学实施的程序步骤。在金融风暴的背景下,探索创业教育课程工学结合可行的操作模式,更具有着现实的意义。
一、创业教育需要工学交替的教学形式
工学交替具有自身鲜明的目的性:达到上岗要求,并实现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2]。第一,通过由“学”到“工”的过程,将所学应用于实践,接受实践的检验;第二,通过工作中的体验、感受,以明确学习的方向,并带着实践中的问题再回到学习中去;第三,通过反复的学中做、做中学的工学交替、手脑并用,实现以工促读,以读为工,达到上岗的要求,并实现人的协调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为最终目的。
这种意义上的工学交替,具有鲜明的特征,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工学结合。工学结合具有着广泛外延,包括了“合作教育 ”、“产学研合作 ”、“产教结合 ”、“校企合作 ”、“半工半读”等多种形式的结合[3],主体也并非都是学生,而工学交替的主体是学生。它也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半工半读,而这种工学交替是工与学内容上相吻合的工读结合形式。其最为鲜明的特征在于“工”与“学”内容上的高度统一和过程的反复交替。
这种意义上的工学交替,其内在精神是实现“主动学习”。这里的“主动学习”不是“自动”、“积极”学习之意,而是相对于被动接受而言的[4],特指学习者在与外界事物的接触中,在吸取各种信息以及包括教师、师傅、同学等在内的各种交流活动中,通过新的信息与自身头脑中已有信息的冲突,自己所确立起来的对事物的观点认识,并通过与他人的反复交流及再实践,得到修正和完善,在不断反复的过程提升个体自身的观点看法。
这种主动形成知识的学习,与教师传授 (被动接受)的学习在人才培养的效果上有着不同的价值,它是形成个人主见、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的关键途径[2]。而这些能力是创业素质的重要构成部分。主动学习与被动接受在特征上区别主要在于,一是它强调学生的认识 (知识)是自己形成的,属于自己的;二是强调必须经过反复的过程才能形成和完善。这种习得,是任何一种没有“交替”过程的教学方式所无法实现的[2]。我们成年人所具备的这种或大或小的主动学习能力,通常是在毕业后通过接触实际和以反思领悟为主的有意识无意识的自学中,逐渐在工与学交替中获得的。高职教育作为职前教育,在完成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转变方面有着不可推卸的职责。实施工学交替,实现主动学习,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方法,帮助学生养成建构自己知识意义的习惯,应当在高职院校内完成。这种教育的缺乏,导致从学生到社会人之间出现断层,也不是完整的教育。高职教育的职责和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所培养的是综合型、素质型而非机械型、程式化操作人才的内在特点,规定了创业教育课程的实施需要采取能够实现主动学习的工学交替式教学形式。
二、创业教育的课程重组与教学计划
目前,创业教育中知识体系性的课程,难以适应工学交替式教学的实施,需要进行课程的重组。
本研究借鉴职业分析的方法,通过 DACUM表的方式,打破原有的课程体系,依据岗位对人才素质的需求,重新组织了课程及教学内容。课程的重组,除教育界人士外,行业界人士也参与了课程重组中的具体工作。课程的重组工作,已在前期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建立了 DACUM表[5]。课程内容的筛选,本着“必需、够用”的原则;课程的结构,采取模块式。每一门课程的内容,整合为几个“学习包”,以适应工学交替的实施。本阶段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建立每门课程的“学习包”和实施工学交替。
课程的改造,在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以小企业经营课程为例,首先在课程体系上将原有以知识理论为主线的“体系”打破,重新建立内容结构。该课程重新建构后形成四个“学习包 ”(即学习包:A、B、C、D,见下表 )[2]。这四块看似独立的学习包,实际上存在着严密的逻辑关系,不但在工作过程上体现着完整性,而且囊括了小企业经营者所必需的知识能力结构。
“小企业管理”课程教学任务
学习包A部分,其实就是一个企业整体状况的“调查与分析”,包括了企业的经营范围、主打产品、历史与现状、财务与业绩、市场与竞争、优势与劣势等状况的调查与分析。学习包B部分,是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完善小企业管理和变革的思路。学习包 C部分,是把思路变为计划、方案和可操作的措施。学习包 D部分,是对方案的落实执行,并且在执行中遇到问题时及时调整和修正方案。
学习包A部分的完成,就教师而言,其任务是:布置学习任务和时间安排、指导学生如何进行调查和分析、推荐学习资料和提供工具设备、答疑和组织学生讨论交流、组织评估等。就学生而言,其任务是:制定活动方案、搜集资料、选择一个小型企业并深入实地展开调查和分析工作、交流讨论、完成并展示分析报告等。该门课程在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学实践中,设置为一个学期完成。学习包A部分计划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完成。在这段时间,有校内集中的学习,也有分散到企业、市场的活动,集中的时间和方式灵活多样。
学生将调查分析中遇到的问题反馈给教师;教师本着“必须够用”的原则解决理论问题,并在师生的共同参与下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再回到企业中去。学生在与企业的接触中,在与师傅、同学、教师的碰撞中,每个人形成自己对事物的观点看法,并在这种实践到课堂再到实践的反反复复之中,不断修改、完善,形成自己的调查分析报告。整个教学的过程贯穿着“学”与“工”的交替,学习包 B、C、D也同样是一个多次交替的过程完成的。
三、创业教育课程教学的实施
步骤一:教师提出学习任务。以“学习包 A部分”为例,其学习任务就是对一个企业整体状况的“调查与分析”。所调查的领域、调查的方法、调查的程序、分析的技能等学习任务,都是在此阶段提出,一般是集中在课堂进行的 (见下图)。
步骤二:师生共同制订学习计划。以“学习包 A部分”为例,完成“步骤一”提出的学习任务,需要师生共同讨论,在教师的参与下由学生制订学习计划。包括:调查目标的确定、小组的划分、报刊网络等信息的搜集整理、行动的步骤、时间管理、调查的内容以及技巧等等,制定出步骤完善、措施得当、分工明确的学习方案。方案制定的过程,也是学习 (包括思考、运筹等)的过程。怎样实施调查和分析,这些问题的解决和能力的培养在此阶段得到解决。
步骤三:付诸行动。以“学习包 A部分”为例,由学生单独或结组从学校给定的众多实习基地中选定一个小企业,或者由学生自主选择实习基地以外的一个小企业,实施调查分析。是分组还是单独完成,已在制订学习计划时经师生共同确定。行动则按照分组情况和行动方案进行。行动包括:通过网络、图书资料等,为企业调查搜集信息资料的准备工作,深入企业和市场、用户进行调查,走访、咨询、请教相关人员等等。在行动中,学生有定期集中或单独回校学习的过程,以解决自身遇到的无法解决的问题、产生的疑惑和知识能力上的匮乏等。教师以“必须、够用”的原则对此进行集中的学习或分散的指导。
步骤四:形成个人观点。在个人原有的认识与本次学习活动中获得的信息的交汇中,包括与文献资料中的知识信息、实践中反馈的信息、他人 (教师、同学、师傅)观点的交汇、碰撞、冲突中,形成自己新的观点、认识。
步骤五:交流。学生需要定期从实践第一线集中回到课堂,交流“认识”的成果,交流是这种学习方式的重要环节。这种交流是学生个体逐个进行的,不但包括着学习收获的介绍,还包括着辩论、争执。每个人刚刚形成的新观点、新认识在这一过程中会受到质疑、攻击并得到启迪、修正、巩固和提高。对于争执无果的,学生将继续搜集资料、阅读文献、充实理论、实践验证等等。交流是一个反复多次的过程。
步骤六:整理成果,展示成果。在“搜集资料—思考领悟—实践—交流—再搜集资料—再实践—再交流”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学生个人形成的观点逐步完善和深化。学生进入整理学习成果、展示学习成果的阶段 (在学习包 A部分,学习成果表现为调查分析报告,并进行 prenasion)。
步骤七:评估。学习任务的完成,是以课业的形式呈现的,呈现的形式或者是论文报告,或者是操作,或者是产品等形式。对学习结果的评估以课业形式为主,同时也兼顾讨论交流中学生对问题的认识 (平时表现)、读书的笔记和感悟等,这些学习的成果都是评估确定学成学习成绩的对象。评估的主体主要是教师,也吸纳企业和同学的意见,将学生在操作实践中的灵性程度甚至宿舍中发言的观点一并吸纳,其核心是评估能够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
在这种形式的课堂教学中,启发式教学、案例式教学、论文式教学等是主要的教学方式。在教学策略上,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参与学习活动方案的制定,参与学习管理,并从中培养学生自我选择、自我监控、自我调节的能力;鼓励学生协作学习,鼓励学生的分享交流与辩论争执,给予其自我表现的机会;鼓励学生创新,容纳学生新异的观点。在教学设计上,紧紧围绕认知主体学生如何生成自己对知识的理解为最终目的进行设计,教学内容的选择、学习活动方式、评估方式等,都围绕这一目的进行设计;教学内容的选择,不以单纯的传授知识内容为目的,而以有利于形成对知识的理解为目的;突出抓住环境设计,创设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情景,创设教学设备利用有利于学生搜集信息和展示自己观点而非教师演示的设计。在教科书的使用上,只将其作为供学生阅读的参考资料,作为知识的载体,与网络、报刊等一样只是学生用来采集信息信息资源之一,而不再是教师传授知识依托。
这种工与学反复交替的学习形式,是实现主动学习、形成学生自己对事物的认识的最为有效的学习途径。学生这种通过工学交替的形式由自己形成的、与其他同学各自不同的认识(即主动学习获得的知识),是教师所无法替代的。学生所得到的,不是继承前人的知识和教师思维的结果,而是归自己拥有的内化了的东西。这种教学方式在认识与主见的形成、技能的获得、创新力的培养、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上岗能力和适应力等等方面,与其他形式的工学结合和教学方式相比,具有更大的价值。
[1]陈解放.合作教育的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学习与工作相结合教育模式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2]贾剑方.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可行性模式探索[J].继续教育研究,2009,(10).
[3]耿洁.工学结合及相关概念浅析 [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5).
[4]贾剑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的形成与体现 [J].社科纵横,2008,(7).
[5]贾剑方.小企业经营专业的课程设置[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1).
G718.5
A
1001-7836(2011)02-0060-03
10.3969/j.issn.1001-7836.2011.02.025
2010-06-22
广东省职业教育改革综合推进计划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保障体系重点研究项目“围绕岗位技能要求的高职教育专业与课程体系和教学标准研究”(粤教高[2007]-7号)
贾剑方 (1959-),男,河北石家庄人,高职研究所副所长,从事高职教育研究。
(责任编辑:侯秀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