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对语言的回归分析
2011-11-16史中维
史中维
(中国矿业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江苏徐州 221008)
言语对语言的回归分析
史中维
(中国矿业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江苏徐州 221008)
在语言学发展史上,很多语言学家都对语言提出过自己独特的看法。直到今天,语言学界对于语言的认识,也即对于语言学研究的主体还没有达成一致。这无疑会使语言学的研究陷于混乱。自近代以来语言学领域中最具影响力的三位语言学家索绪尔、乔姆斯基和韩礼德对语言的本体问题给出了各自不同的认识。运用线性回归的方法对他们的语言观进行阐释是一次全新的尝试。
语言观;线性回归;语言;言语
一、三位语言学家的语言观
本论文介绍三位语言学家的语言观侧重于介绍他们对于语言本体的认识,即什么是语言,语言的本质是什么。
(一 )索绪尔
索绪尔对于语言学最杰出的贡献之一就是对于“语言”和“言语”的区分。在索绪尔之前的语言学并不区分“语言”和“言语”,因此,近代之前的语言学研究对象混杂,把抽象的语法规则和具体的言语行为杂糅到一起研究。索绪尔将“语言”和“言语”区别开来,并提出语言学研究必须区分“语言”和“言语”。索绪尔认为,言语就是个人的具体的话语,“言语从来不能被一个群体同时运用,必须是一个一个人地运用。”[1]67在语言学的研究中,对于“言语”的研究是次要的,它的研究对象包括发音等个人活动。在论述语言的社会性时,索绪尔说:“语言科学不仅可以没有言语活动的其他要素,而且正是没有这些要素掺杂在里面,才能够建立起来。”[2]36由此可见,言语是不稳定的,是多变的,它是单个人的属性。
与言语不同,语言是“言语活动事实的混杂的总体中一个十分确定的对象”。语言“既是言语机能的社会产物,又是社会集团为了使个人有可能行使这一机能所采用的一整套必不可少的规约”,“语言本身就是一个整体,一个分类的原则。”[3]语言不像言语,它独立于个人,个人不能创造它,也不能改变它。语言是整个社会的产物,这是语言的社会性。语言就像一项社会契约,群体中的全体成员都签字同意履行。我们要寻求“语言学的又完整又具体的对象是什么”,办法便是“一开始就站在语言的阵地上,把它当做言语活动的其他一切表现的准则”[2]53-54。
概括起来说,言语是个人的具体的话语,而语言是这些具体言语活动的规范。语言不能像言语一样可以口头表达,它暗含在言语之中。
(二 )乔姆斯基
在《句法结构》一书中,乔姆斯基提出了语言学的目标。他说:“我们的目标就是为每一种语言提供一个标准,并加以说明,借以选择一种正确的语法,也就是说,为这一语言提出一个正确理论。”[4]47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乔姆斯基从儿童习得语言着手,提出了“语言习得机制”。
乔姆斯基由推理得出设想,他认为“语言习得机制”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一种物种属性,因为人类可以获得语言,而动物无论怎样训练都无法获得语言。“语言习得机制”是人脑的一种特殊的初始结构,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结构,人类的儿童才会如此容易地获得语言。乔姆斯基推理说,人脑的初始状态应包括人类一切语言共同具有的特点,也即“普遍语法”或“语言普遍现象”。但是,儿童出生之前并不知道他要选择何种语言作为母语,因此这种“普遍语法”必须经过后天的锻炼,从普遍语法过渡到个别语法,儿童才能掌握一种语言。乔姆斯基将其用公式表示为 PG=α·UG。
在这个公式中,PG表示个别语法,乔姆斯基称之为语言能力。语言能力是指在最理想的条件下说话人所掌握的语言知识,这种语言知识潜含在具体言语活动中。实际上乔姆斯基所谓的语言能力也就是指某种语言的语法。与语言能力相对,乔姆斯基还提出了语言运用,语言运用指语言的具体应用,和索绪尔提出的“言语”基本相同。
(三 )韩礼德
英国语言学家韩礼德创立的系统语言学也是当今影响很大的语言学流派之一。韩礼德受弗斯的影响,从社会学角度去研究语言,十分重视语言的社会学特征,尤其是语言的社会功能。
索绪尔区分的是“语言”和“言语”,乔姆斯基区分的是“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而韩礼德从功能的角度出发,做出了“语言行为潜势”和“实际语言行为”的区分。他们对于“言语”的认识是一致的,区别在于对“语言”的认识不同。韩礼德认为语言是做事的一种方式,而不是像索绪尔或乔姆斯基所认为的,是人的一种知识或能力。在韩礼德看来,语言就是讲话人能做什么,是“语言和文化允许他选择的选择范围”,也是“在语言行为上能够做的事情的范围”[1]230。
总之,韩礼德认为语言就是一种可选择的范围,所以他称之为“语言行为潜势”,而其中某个在实际话语中真正被选择的“潜势”,便成了“实际语言行为”。
二、线性回归的思想
在运用“线性回归”思想解释上述诸家前,有必要先介绍一下“线性回归”思想的内容。我们可以在平面直角坐标系里做一条直线,如下图:
这条直线我们可以用一个式子来表示,如 y=ax+b。也就是说所有符合这个式子的点都落在这条直线上,并且所有落在这条直线上的点都满足这个式子。
这当然是一种理想的状态。但在实际生活和调查研究中,这种理想状态很难达到。也许会有很多本应落在这条直线上的点却没有落在直线上面,而是落在这条直线附近,如下图:
这些散落在直线附近的点并不符合 y=ax+b的式子,但在要求不非常精确的情况下,我们可以认为这些点也是这个式子的总体趋势,即形成对这条直线的回归。这条直线叫做回归线。
实际上,在现实中,只有这些点 (包括落在直线上和直线附近的点)才是我们实际得到的原始材料,而这条回归线是我们在对这些点进行分析之后,得出的这些点的分布规律或分布总体趋势。
三、以“线性回归”审视上述诸家
(一 )索绪尔
索绪尔将语言区分为“语言”和“言语”,并认为“语言”是“言语”的准则。在回归分析中,我们用回归线代表“语言”,而“言语”就是落在回归线上及其附近的点。
索绪尔认为要确定“语言学的又完整又具体的对象”是一个难题,要解决这个困难,只有一个办法:“一开始就站在语言阵地上,把它当做言语活动的其他一切表现的准则。”“事实上,在这许多二重性当中,看来只有语言可能有一个独立的定义,为人们的精神提供一个令人满意的支点。”也就是说,索绪尔认为语言便是言语的准则,言语活动必须遵守语言这个规则。作为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它只可能是“语言回归线”,而不能是每个“言语分布点”。只有语言才是相对稳定的,可供研究的。同时,语言又是言语的出发点,这就决定了言语不可能不遵守语言这个规则。
索绪尔接着说:“但语言是什么呢?在我们看来,语言和言语活动不能混为一谈;它只是言语活动的一个确定的部分,而且当然是一个主要的部分。”[2]54显然,索绪尔认为语言和言语不是同一事物,点是点,线是线,必须加以区分。他认为语言是言语总体中的确定部分,是言语的主要部分。由回归分析来看便是,尽管有些“言语点”并不落在“语言回归线”上,但这只是一小部分,大部分“言语点”都符合“语言回归线”的规则。“语言回归线”虽然并不真实存在,但它是整个言语活动的“潜规则”,暗含在多数言语活动之中。
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在论述“语言”和“言语”的关系时,索绪尔一开始便说:“我们在全部言语活动的研究中为语言科学安排好了它的真正的位置,同时也就确定了整个语言学的地位。言语活动中其他一切构成言语的要素都会自动来归附于这同一门科学;正是由于这种归附,语言学的各部分也就都找到了它们的自然的位置。”[2]54为语言安排好了它的位置,也就确定了语言学的地位,因为语言学最终确定了自己的研究对象。索绪尔认为“语言”才是贯穿语言学的主线。在回归分析中,我们用一条回归线来表示“语言”,那么,语言学所要研究的就是这条回归线,这就是语言学的主线。言语活动虽然大部分是在语言回归线上运动,但还有一部分并不局限在这条回归线上,在语言回归线附近还散落着许多的“言语点”。然而,尽管这些言语点并不落在语言回归线上,它们却必须在这条回归线的附近,并形成对“语言回归线”的回归。正如索绪尔所说,言语活动中其他一切构成言语的要素都会自动来归附于“语言”,正是由于这种归附,语言学的各部分也就都找到了它们的自然的位置。所以,假如语言是一条直线,那么言语活动就是对这条直线的回归。
关于语言和言语的关系,索绪尔是这样理解的:“毫无疑问,这两个对象是紧密相连而且互为前提的:要言语为人所理解,并产生它的一切效果,必须有语言;但是要使语言能够建立,也必须有言语。”[2]54-55这是说,言语要为人所理解,它就必须符合(或近似符合)某种规则,表现在回归分析中即为“言语点”必须在语言回归线上或回归线附近,形成对语言回归线的回归。偏离语言回归线太远的言语点是无法为人所理解的。另一方面,语言回归线到底该怎么画也离不开众多的言语活动。没有这些言语点的“聚居”趋势,是不可能画出语言回归线的。由此我们可以推论,假如有一种语言,它只包含两三句或有限几句话,那么它一定是没有语法的,或者它是不需要语法的,也即语法对这种语言是不必要的。
关于语言和言语的关系,索绪尔还讲到:“促使语言演变的是言语:听别人说话所获得的印象改变着我们的语言习惯。”[2]55言语促使语言演变是通过其自身的变化而促使语言变化的。分布在语言回归线上和其周围的言语点的位置的变化会引起语言回归线的变化,因为这些言语点变动了位置,它们的回归线必定要随之发生偏转。语言和言语是相互依存的,表现在回归分析中便是,每个点的分布和所有点的趋势。这种趋势的确定离不开所有点的分布,同时,每一个点都尽力去造成确定的趋势。
关于儿童的第一语言习得,索绪尔说:“个人必须经过一个见习期才能懂得它的运用;儿童只能一点一滴地掌握它。”[2]55对于儿童的语言习得,同样可以用回归分析来解释。一个人之所以必须经过一个见习期才能运用语言是因为在这个见习期,他积累了足够多的言语点,这些言语点渐渐形成了某种趋势,即渐渐形成了语言回归线的雏形,以后他再说话已经有“法”可依了。儿童只有在积累了足够多的言语点后,也就是在正确地学会了足够多的话语后,才会掌握语言,才会不仅仅只模仿别人教的原话,才会“创造”自己的语言了。
(二 )乔姆斯基
乔姆斯基将语言区分为“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乔姆斯基所谓的“语言能力”指的是在最理想的条件下,说话者或听话者所掌握的语言知识,其实就是这条语言回归线。他认为语言能力是潜含的,只有在语言行为中才能观察得到。回归分析中,回归线并非实际存在,而是许许多多言语点形成的趋势,这种回归趋势,只有在对言语点的观察中,确切地说,是在对许多言语点的观察中发现的。
对于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乔姆斯基认为是语言能力,也就是这条语言回归线。
基于对儿童语言习得的研究,乔姆斯基提出了“普遍语法”的概念,即所有语言所共同遵循的规则。在《句法结构》的第六章,乔姆斯基说:“我们的目标就是为每一种语言提供一个标准,并加以说明,借以选择一种正确的语法,也就是说,为这一语言提出一个正确理论。”[4]47当我们用回归分析来考察乔姆斯基设定的语言学目标时,我们就会发现乔姆斯基提出的目标是永远无法实现的。因为在回归分析中,并不是所有的言语点都落在回归线上,即并不是所有的言语都严格地、一毫不差地遵守语言规则。语言规则是一种趋势,它本身就包含不确定性,我们又怎么能将不确定的东西确定下来呢?语言规则的正确性只能以概率为前提,也就是不存在完全正确地、能够解释一切言语的语法,因而要寻求所有语言的“普遍语法”也是不可能做到的。根本不存在所有语言都遵循的普遍语法,所谓的“普遍语法”只能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理想。退一步讲,假如真的有一天发现了“普遍语法”,那么所发现的所谓的“普遍语法”早已经不是 (至少不仅仅是)语言的法则了,它将远远地超出语言学的范畴。就像卢梭说的,假如你要找出所有树木的共同特征,那么你得到的形象将不再是一棵树了。假如乔姆斯基要找出所有语言的共同语法,那么他得到的将不再是语言的法则。
(三 )韩礼德
韩礼德认为,“语言”不是人的一种知识或能力,而是“语言和文化允许他选择的选择范围”,也就是“在语言行为上能够做的事情的范围”[1]230。在回归分析中,所有言语点的集合就构成一个范围,说话者必须在这个范围内进行选择。所谓“语言”就是讲话人“能做什么”,所谓“言语”就是讲话人“实际做了什么”。讲话人能做的就是所有的言语点,但一个人不可能做到所有的言语点,它是一个语言社团的所有成员所能做出的“事情”的集合。一个说话者将会做出他的选择范围内的哪一点是不确定的,也就是说,所有的言语点都是他实际可能说出的,都是他的潜在行为,韩礼德称之为“语言行为潜势”。一个说话者实际“做出”的言语点,韩礼德称之为“实际语言行为”。
韩礼德认为,既然语言是一种行为方式,其语法性应按照其“惯常性”和出现的可能性来规定。在回归分析中,所有的点“惯常”出现的区域,形成了言语点的“聚居”趋势,这种趋势就是语言回归线,这条回归线表示的是这种语言的语法。由此可见,语法性的确是按照言语点的“惯常性”来规定的。没有完全正确的语法,因为在“惯常性”以外,还有一些不“惯常”的言语点。所以一种语法正确的概率便是惯常的言语点和所有言语点的比值,也就是惯常言语点出现的可能性。语法就是根据惯常性和可能性被规定的。
四、结论
通过运用线性回归的思想方法对索绪尔、乔姆斯基和韩礼德的语言观进行分析,笔者发现,他们三人对于言语的认识是相同的,但对于“语言”的看法却分成两派。索绪尔、乔姆斯基认为“语言”是“言语”的规范,表现在回归分析中即为语言回归线。韩礼德认为“语言”是选择范围,表现在回归分析中即为所有言语点的集合。“语言回归线”和“所有言语点的集合”的差别就是这两派对“语言”认识的差别。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分析中笔者发现乔姆斯基为语言学设定的目标是无法实现的。
[1]刘润清.西方语言学流派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2]胡明扬.西方语言学名著选读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 [M].高名凯,译.岑麒祥,叶蜚声,校注.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30.
[4]乔姆斯基.句法结构 [M].邢公畹,庞秉钧,黄长著,林书武,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
H0-06
A
1001-7836(2011)02-0131-03
10.3969/j.issn.1001-7836.2011.02.052
2010-08-30
史中维 (1985-),男,河北新河人,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刘东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