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从依恋理论的视角解读电影中人物行为选择的必然性—— 以《海上钢琴师》与《霸王别姬》为例

2011-11-16王普普

电影评介 2011年17期
关键词:海上钢琴师段小楼程蝶衣

一部优秀影片的横空出世,通常需要编剧与导演珠联璧合的创作,编剧赋予电影以生动的情节、深刻的内涵,导演选用适当的试听语言为电影披上优美舒适的外衣。而一部优秀影片的成功,则需要的是市场上座率,是观众对影片的理解与喜爱,是观众与创作者的情感共鸣,准确理解影片中主人公的经历与行为选择,是共鸣得以形成的关键因素之一。

理解电影中人物行为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依据观众自己的生活体验,可以根据导演运用的视听手段,也可以依据编剧一贯的人物塑造风格,但这些理解方式因带有一定程度的个体主观差异性,会导致解读的不准确性,如观众自己的生活体验会具有片面偶然性,导演和编剧的风格也可能带有主观偏好性。多数影片情节的发展,人物行为的选择,都依循一定的心理模式与逻辑关系。即使剧情片存在着极大的虚构性情节,但同时情节内部逻辑必须具备合理性,只有建立在合理性上的虚构艺术,观众与创作者才能共鸣,否则便会成为荒诞剧。因此,为了更好地理解电影,观众应尽可能扩充知识面,理解人类心理学研究的一些简单基础理论,如依恋理论,便能轻易解读编剧隐藏在作品中的人类共通的心理感悟。

依恋理论最初由英国精神分析师约翰.鲍尔比(Bowlby)提出,后经几代理论家的不断完善,形成一种有关亲密关系的理论。它认为,婴幼儿时期孩子与父母亲之间的亲密关系会形成三种依恋模式,这种早年的依恋模式会延续并影响到成人期的依恋关系及行为选择。而且,每个人在一生中的不同阶段,依恋的对象会自然地从婴幼年时的父母转移到青少年时期的朋友,再到成年时期的恋人、夫妻。三种依恋模式分别是:A.回避型依恋模式:“与别人亲密令我感到有些不舒服,我发现自己难以完全信任他们、难以让自己依赖他们。当别人与我太亲密时我会紧张,别人想让我更加亲密,这使我感到不舒服”。B.稳固安全型依恋模式:“我发现与别人亲密并不难,并能安心地依赖于别人和让别人依赖我。我不担心被别人抛弃,也不担心别人与我关系太亲密”。C.焦虑—矛盾型依恋模式:“我发现别人不乐意像我希望的那样与我亲密。我经常担心自己的伴侣并不真爱我或不想与我在一起。我想与伴侣关系非常亲密,而这有时会吓跑别人”。

《海上钢琴师》是意大利影片,讲述了1900从出生到死亡的悲剧人生。刚出生,他便被遗弃在一艘蒸汽船上,后被一名黑人烧火工收养并细心照顾。8岁时养父意外身亡,那时起,1900无师自通成了一名极出色的钢琴家,但却从未下过船,直至最后随同被炸毁的船一起消亡。在船上,他也曾碰到一见钟情、怦然心动的女孩子,在得知了女孩的地址后,犹豫之下,他没有选择下船;好友马克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描绘了陆地的繁华,以及下船后随之而来的名誉、金钱与地位,可他仍然选择留在船上,只远远地观望着这些美好,仿佛于他,那些只是海市蜃楼;船即将被销毁,关涉自己生命的时刻,他说“陆地?陆地对我来说是一艘太大的船,太漂亮的女人,太长的旅程,太浓烈的香水,无从着手的音乐。我永远无法走下这艘船,这样的话,我宁可舍弃我的生命。毕竟,我从来没有为任何人存在过,不是么。”

朦胧美妙的爱情,耀眼夺目的荣誉,只有一次的生命,都没能俘获1900的心,他固执甚至是偏激地守护着心中的家园——弗吉尼亚号。1900始终没有下船的行为选择,让人不禁唏嘘,悲剧之中带着几分惋惜,摇头表示不理解。如果我们略懂一些心理学依恋理论的知识,1900不下船的行为选择就容易理解,或者可以称为一种必然性了。依恋理论告诉我们,婴幼儿的早年经验与依恋模型会延续至成年期,并最终影响成年期的行为。1900婴儿时便被遗弃,黑人烧火工收养了他,并给予了他温暖的爱,信任与依靠。在这样稳固安全的依恋关系中,1900认为自己会是个永远幸福的孩子,过着开心的日子。但黑人意外身亡,1900再次成为孤儿,他失去了父亲,失去了幸福。他开始对稳固安全的依恋关系产生了怀疑,觉得永恒的安全依恋只是暂时的,不知道哪天便会失去,不再乐观,不再信任,也不再去依赖任何人。而唯一能够带给他安全感的是弗吉尼亚号船,因为从他出生起,这艘船带给他的快乐与记忆都是永恒的,从来没有抛弃过他,没有丢下他,他只相信这艘船,他和船形成了一种稳固安全的依恋模式。除了船以外的任何人,任何东西,他则持一种焦虑—矛盾的依恋模式。成年后的他碰到美丽的爱情、耀眼的荣誉时,他虽然向往,就像怀念黑人父亲给过的温暖依靠一样,但更怕得到之后再度失去,这便是幼年丧父的体验形成的焦虑—矛盾依恋模式对成年后行为选择的影响。他宁可失去生命也不下船,这便是幼年船上永恒美好童年的体验形成的稳固安全依恋模式对成年后行为的影响。此刻,我们似乎茅塞顿开,明白了1900的选择,读懂了他的固执,他的坚守,也更疼惜他。

《霸王别姬》讲述了段小楼与程蝶衣两个戏子一生的历程。影片中观众印象最深刻的是张国荣饰演的程蝶衣,倔强、忍耐而又骄傲、清高。幼年时那个总是将“我本是女娇娥,又不是男儿身”读错为“我本是男儿郎,又不是女娇娥”的小豆子;成年时那个坚信师傅教导的“从一而终”的名角;解放后丢失京戏堕落吸毒的程蝶衣;文革中被批斗遭唾弃的“亲日戏子”;十几年后同台再唱却绝望自尽。我想,像蝴蝶一般美丽动人的回忆,亦随蝶衣在自尽的一瞬悄然沉埋吧。在程蝶衣的一生历程中,做出了五个阶段性的行为选择: 一是少年时被师兄用烟斗戳牙,鲜血直流后,他终于选择唱出了“我本是女娇娥,又不是男儿身”,饰演了霸王的虞姬;二是成年后,在戏外,他选择义无反顾地爱上戏中的霸王段小楼;三是解放后,京戏不再受到重视,他选择了卧床吸毒堕落;四是文革时被人性扭曲的段小楼揭发背叛后,他选择了失望、遗憾、苟且地活着;五是十一年后,段小楼与他台上再唱一曲《霸王别姬》,他选择了自尽在他钟爱的舞台上,选择了在他最爱的人面前结束生命。

程蝶衣的一生中做出了这样五个行为选择,仅仅只是偶然的吗?一个人在做出行为选择时,受到来自社会大背景,外部环境和社交关系,自我理解、挣扎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外因再过强大,也需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内因中的理想、目标、想象、分析均占一定的分量,但远没有早年的自我经验更让自我觉得可靠,踏实,这便与依恋理论不谋而合。我们试着从依恋理论的角度,来理解程蝶衣的五个行为选择的必然性。童年时,小豆子被母亲剁断手指,送进梨园行拜师学艺。晚上住宿舍,被伙伴们侮辱戏称妓女的儿子。他始终是孤单的一个人,没有与包括母亲在内的任何人形成一种亲密的关系,直到小石头的出现。在被别人嘲笑的时候,小石头出头帮他;在被师傅惩罚的时候,小石头偷偷替他踢掉块砖头,不在乎自己挨师傅的打;在小石头的关心与呵护下,即使外边下着大雪,小豆子的心里也是那么的温暖。童年时朝夕相处的美好时光,小豆子心里对小石头自然地,也是第一次建立了一种信任、温暖、依靠的稳固安全型依恋模式。对他而言,小石头的话都是可信赖的,有小石头的地方就会是温暖的,跟小石头在一起就是幸福的保证。所以,被烟嘴戳破牙齿之后,小石头在身后不断地告诉他“唱啊唱啊”之后,他选择了第一次唱出“我本是女娇娥”;所以,因了那份美好的依恋,他宁愿选择在现实中也将自己变成女娇娥,爱上段小楼;所以,在京剧不受重视后,于他丢了舞台,就意味着丢了段小楼,他颓废吸毒;所以,多年后虽然同台再唱,虽有段小楼,却已然没了童年时期的那份稳固的依恋关系,他绝望自尽。

其实,对早年形成的稳固安全依恋关系的迷恋与永恒追求,程蝶衣并没有错,错的是将这种美好安全的依恋关系在一生中都专注在同一个人身上。依恋理论告诉我们,童年时期的依恋模式仍延续并影响到成年人的行为选择,同时在每个人不同的年龄阶段,应该将依恋关系转换到不同的人身上,婴幼年时期的依恋对象多数是父母亲,青少年时期的依恋对象则转换为亲密的同性朋友,成年时期的依恋对象则会转换为恋人。只有将依恋关系在人生的不同阶段,转移到这个阶段中合适的人,才不会有悲剧。程蝶衣最后再唱《霸王别姬》后脱口而出“错了,错了”,错在将戏中的女娇娥当成现实中的自己,错在忘记了自己最初的目标与方向是唱成功戏剧,而不是将戏剧当做人生,错在将那个童年时期的小石头当做了自己一生不变的依恋对象。

1.《李碧华作品集(一):霸王别姬—青蛇》,花城出版社,2001年10月。

2.《海上钢琴师》,(意)巴里科著,吴正仪译,南海出版社,2005年8月。

3.《霸王别姬》与《海上钢琴师》DVD。

4.《亲密关系体验问卷中文版的修订》,《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年第3期。

5.《发展心理学》,雷雳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

猜你喜欢

海上钢琴师段小楼程蝶衣
“霸王别姬”程蝶衣人物形象的美学分析
人性的思考与探索
从“恋人”权利游戏角度浅析电影《霸王别姬》里的自杀现象
电影《霸王别姬》中程蝶衣的人物形象
《海上钢琴师》电影音乐赏析
假霸王与真虞姬
末代格格
《霸王别姬》中的爱恨情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