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巴赞与国产电影

2011-11-16杭蝶旎,叶舒涵,张慧娟

电影评介 2011年24期
关键词:巴赞生活

上个世纪中期法国出现了一位对电影研究领域影响颇深的人物——安德杰•巴赞,他的现实主义美学深刻影响了世界电影的发展。在如今看来,巴赞宣扬的现实主义电影的真实美学理念对于中国电影的发展是有所帮助的。

巴赞认为电影是名副其实爱的艺术,它有着现实主义的情怀,它遵循“影像与被摄物体同一”的哲学理念,强调再现“一个声音、色彩、立体感等一应俱全的外部世界的幻影”的心理追求。为此他对电影有关真实性的认识有三点原则,即表现对象的真实,时间空间的真实和叙事结构的真实。巴赞强调单个镜头自身的含义和表现力,他希望通过镜头,能够如实地展现事物的原貌,通过对事物本质的透明性认识去体会影片的题材。[1]

中国电影的发展在这几年中可谓是欣欣向荣,票房收入都不断增加,观影人数节节攀升,每年的贺岁片更是掀起了一股股观影高潮。如冯小刚的《非诚勿扰Ⅱ》和姜文的《让子弹飞》无疑是2010年贺岁片的两大焦点。对于《非诚勿扰Ⅱ》来说,影片中男女主角的故事不像是发生在现实当中,更像是以现代世界为背景的童话世界。他们从美丽的北海道来到风光绮丽的三亚,从相亲到试婚,一切都充满着梦幻色彩。在第一部中男主角秦奋人物形象模糊,他具体是从事什么职业的都没有交代,他的人生感觉就像是在游玩,他似乎没有忙碌的工作,每天都有大把的时间和金钱可以挥霍。主要人物的模糊印象让我们怀疑影片故事的真实性。而《让子弹飞》主要表现了小人物的生存状态,整体来说还是具有一定的人物原型,比如张麻子的劫富济贫,黄四爷的恶霸权力形象,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现在生活中一些人物的形象。

巴赞认为电影情节不需要每个部分都体现,但是从整体上来说,故事情节必须暗含内在联系,即使失去一部分,也不会破坏整体的结构,《非诚勿扰Ⅱ》是以两个故事为主线展开的,但是两个故事之间缺乏联系,没有主次之分,就像是被随意拼凑在一个框架中,整部影片给人感觉过于跳跃,内在联系不紧密,故事的整体性也就在跳跃中丧失了。《非诚勿扰Ⅱ》留给许多观众的只是那美丽的三亚热带风光和舒淇的文艺腔,至于它向观众传递的是怎么样的一种理念,不得而知。

巴赞相信电影可以改变世界,它是一种美学、一种创作、一类艺术,一个文化,透过镜头的展示让人们去体会世界的一部分。《非诚勿扰Ⅱ》是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它拍摄的画面很迷人,但它所宣扬的东西是什么,是奢侈的高档生活还是散漫的爱情故事?影片应是对现实的反映,更是对现实的思考。《非诚勿扰Ⅱ》中所描述的生活对于我们来说,太过遥远,它与社会脱节。工作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但是电影中男主人公似乎每天只需要吃喝玩乐,就可以轻松地住着奢侈豪华的别墅。这类价值观,特别对于年轻人来说,很可能使他们产生一种只图享乐不思进取的想法。《让子弹飞》里的小人物,虽然有很多的缺点,但是他们身上存在着积极向上的精神:劫富济贫、明辨是非,追求正义等,观众在笑过之余还是有所感触的。

在主流电影大肆发展的同时,一些小众电影、低成本的电影也在默默成长着,特别是一些新生代导演例如贾樟柯、娄烨、王小帅、张元等,他们的作品在国际知名电影节上已有所斩获。

其中贾樟柯出色地将巴赞的理念运用到了电影当中,他的作品《小武》就是这样一部拍出了真实感的电影。影片并没有刻意告诉我们什么或者暗示什么,在影片中我们也看不到导演的强制理念,整部影片不过是向我们展示了存在于我们身边的真实生活,它以一个叫做小武的小偷为主人公展开。穿着旧西装和鸡心领毛衣,卷起的衣袖,一双陈旧破烂的皮鞋,沿着墙根,斜仰着头,摇摇晃晃地走向台球桌或者录像厅的小武,对于我们来说就是一种生命力,一个时代,一类人的折射。[2]

如同王小帅导演的《十七岁的单车》,情节的推进不紧不慢,反映了小人物在社会中生存的状态,以及90年代年轻人解决问题的方式,讲述的故事有源于生活的真实感。在小贵的自行车被偷走,焦急寻找的那一幕中,导演把摄像机放在了马路的对面,来来往往的车辆与行人时不时地穿过镜头,这使电影有了现实的纵深感,时空的真实在这里得到体现,同时小贵作为一名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渺小感油然而生,这是一个小人物在大社会中的挣扎。

这些是电影中的情节,但它们却是如此的真实,它们似乎随时都会发生在社会的各个角落,它们已根深蒂固地扎根于社会生活中,扎根于我们的社交方式和习惯,所以《小武》与《十七岁的单车》带给我们的是来源于生活的故事,它熟悉而真实。导演是以影片本身的故事来告诉观众,不张扬、自我隐迹、是一个愿意听从现实指引的耐心观者,而不是影片思想的指导者。[3]

杨德昌的《一一》截取了台湾一个普通家庭的生活,影片的题材现实且直接。每个剧中人的背后都有一段故事,只是因为他们各自年岁的不同,有的人已经把故事写完,有的人的故事才刚刚开始。正是这些复杂纠结的故事组成了我们日复一日,看似平淡安逸的生活。婷婷的初吻,婆婆的过世,阿弟的婚礼……恰到好处的记叙着。初吻是平淡的,一切都没有去刻意强调;过世是安详的,悲痛的气氛不曾浮夸和放大;婚礼是热闹的,疯狂的人们,激情四溢,导演也不曾收去它们的锋芒。导演在《一一》中完美呈现了表现对象的真实。影片里每个人物的境遇不论是专注、关爱、矛盾、冲突,抑或忧伤、喜悦、痴情、梦想,都是一首首诗篇,咏颂着生命的每一个音节。

记得洋洋曾在婆婆的灵前叙说:“我好想你。尤其是当我看到那个,还没有名字的小表弟,就会想起你常跟我说:你老了。我很想跟他说我觉得……我也老了。”这大概也是导演想要告诉我们的话吧。对美好童真的留念,对污浊社会的讽刺,对刻板人生的哀悼。他将我们身处的环境的绚丽外衣,层层剥去,将它赤裸裸的呈现在我们的面前,我们被自己的悲哀感动了。也许在今后的日子里,你会学着去自省,学着去生活,学着去关爱。

同样的电影作品《苏州河》,采用了男主人公个人独白的形式诉说了我们本真的生活。《苏州河》里有四个主人公,这样的四个人物形象让我们很容易联想到现实社会中的各型各态的人,四种人的四种个性与对爱情的不同态度是整个影片的客观反映——反映现实中不安和浮躁,崇尚真诚和纯真。就如巴赞所说,优秀的影片是艺术家的个人视野与电影媒介的客观本性到达精妙平衡的作品。[4]

因此,电影里出现了生活中的苏州河,一条“沉淀了这个城市的繁华、往事、传说和所有的垃圾”的河。因此,电影的片尾,摄影师得知美美离去后说了这样一段话:“我知道一切不会永远, 我想我只有回到阳台上去,我知道我的爱情故事会继续下去, 宁愿一个人闭上眼睛, 等待下一次的爱情!”

“不论什么风格的作品,都是人的生活和生产观念的一种映照”,[5]电影随着时代在发展,它的深度和广度也必将要有所发展,我国需要那些具有轰动影响力的商业片,也同样需要那些迎合不同人群需求的文艺片等优秀影片的出现。电影“真实性”的原则深化到如今的电影现实中变成了一种电影的推动力,推动电影去展现生活,去揭示生活,去丰富人的内心世界,去成为推动社会价值观前进的一股力量。

正如巴赞所期待那样,“影片是向世界敞开的一扇窗户”,[6]电影是一门艺术,它的功效不仅仅是对观众产生视觉的冲击,带来轻松和娱乐,它也是心灵的避难所。好的电影是要用心灵去欣赏的,在观影的过程中,观众不仅仅可以理解到电影的表面故事,更应该是一种心灵之旅。电影如同音乐、绘画等艺术一样它是带有特殊使命和其价值的,一部好的电影是经久不衰的,它可以教化大众,像文学、教育、宗教、法律一样以奇特的方式穿越民族、国家、文化、政治的界限,点燃人的内心世界,给世界带来公正和博爱。[7]

注释

[1]【法】 安德杰﹒巴赞《电影是什么》,崔君衍译,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年11月第1版,《我和<电影是什么?>》,巴赞宣传关于真实性的导向原则1.表现对象的真实。

[2]参考:格非、贾樟柯等著《一个人的电影》,中信出版社,2008年10月第一版,电影改变人生。

[3]【法】 安德杰﹒巴赞《电影是什么》,崔君衍译,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年11月第1版,《我和<电影是什么?>》,巴赞宣传关于真实性的导向原则1.表现对象的真实。

[4]【法】 安德杰﹒巴赞《电影是什么》,崔君衍译,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年11月第1版,《我和<电影是什么?>》,巴赞的论辩不乏辨证精神。

[5]陆绍阳《电影的斜坡》,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年1月第一版 29页。

[6]【法】 安德杰﹒巴赞《电影是什么》,崔君衍译,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年11月第1版,《我和<电影是什么?>》,本体论现实主义是巴赞电影理论的原点。

[7]转 引 自Film International 30,Because we need him now:re-enchanting film studies through Bazin,by Jeffrey Crouse。

猜你喜欢

巴赞生活
从消极的作者到独立的作者:安德烈·巴赞的“作者策略”探疑*
《路边野餐》:长镜头中的东方诗意与魔幻时空
VR(虚拟现实)技术与“超时空电影”
自然·电影
存在哲学之于巴赞的影响焦虑
生活感悟
巴赞电影理论对“真实”的澄明与立义
水煮生活乐趣十足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生活小窍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