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嫦娥带着五颗年轻的心——由本刊封面引出的报道

2011-11-15赵新义

国防科技工业 2011年3期
关键词:长宁嫦娥研制

□ 本刊记者 赵新义

引 子

“铃 铃 铃”——

大年正月十二上午,本刊编辑部的电话铃声响了起来。

“同志啊,我是长春市朝阳区南湖新村胡庆贤,我要买10本2010年12期《国防科技工业》杂志。”电话那头传来一位女士恳切的声音。

“是庆祝嫦娥二号任务圆满成功大会那一期吗?”

“对!封面前排第一个就是我老闺女黄长宁,她在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工作。我让她找你们买几本杂志,她不去,还说我不能太张扬。噢,长宁她们为国立了功,我们全家都光荣!亲戚朋友都来要的你们杂志留做纪念呢。”

“阿姨,编辑部免费送您杂志!下午挂号寄出!”

两天后,在本刊编前会上谈起这个长途电话,编辑部同仁一致认为,这是一条好报道线索。阿姨的电话让人感动,嫦娥二号科研工作者那种为国立功、默默奉献的精神让人钦佩。记者满怀激情,决心深入采访,做好以嫦娥二号任务突出贡献者黄长宁为代表的科研团队的报道。

此后的日子里,记者分别多次采访了以黄长宁为组长的CMOS相机研制团队,还认识了这个团队中的张宏伟、胡永富、林宏宇、陈彦其他四位年轻人。采访过程中,记者和五位航天年轻人共同回顾布满荆棘的CMOS相机探索之路,那一个个不眠之夜,一次次过关夺隘,一场场拼搏会战,历历在目,刻骨铭心。

从小想往神秘宇宙如今实现探月梦想

黄长宁,身材苗条、齐耳短发,说起话来思维敏捷、语速较快。头一句话就对记者说:“我妈给你们编辑部打电话了?我已经‘批评’她了”。跟着又说:“工作是大家干的,荣誉应该是大家的,特别是单位领导,包括调度、质量、工艺都给我们很多帮助,千万不要写成我一个人的功劳。”

我们的话题就从她的父母和家庭说起——

黄长宁 (女 36岁 分系统副主任设计师、嫦娥二号任务突出贡献奖获得者):我生长在科技知识工作者家庭,父母在省科协委工作,哥哥、姐姐也都在科研单位工作。我从小学生时起就向往神秘宇宙,幻想长大了当一名天文科学家。从小学、中学、高中,直到大学的黑板报、学习园地里经常有我编排的UFO和天文知识介绍。后来我真的搞航天工作了,老师和同学们没有一个感到意外,都说我如愿以偿。我从小崇尚科学技术,始终认为,科学技术是人类智慧的精华,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象征。

然而,青春少女时的美好梦想与实施国家探月工程有着天壤区别。2008年4月,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抽调了五位年轻人成立了微小相机组,微小相机是辅助嫦娥二号走稳飞天路的全新装备,用相机来监视卫星状况是国内首次。没有现成经验,怎么办?

黄长宁:的确,我们面临的研制压力可想而知。这个团队中我年纪大,工龄长,理当做表率当大姐。说实话,我们当初真想过采用部分产品外协的方式开展工作,这样可以缓解我们的压力。但是,对方要价高不说,万一延误工程怎么办?反复掂量后,我们还是决定顶着压力、吃透技术,往前冲!我记得特清楚,我们团队的张宏伟在突破一个技术难点时,克服重重困难,编写了高达7000行的FPGA程序代码,保证了任务的完成。

科研和管理是黄长宁面对的两大课题,她善于调动年轻人工作积极性,不过年轻人在一块儿时也“吵架”,黄长宁也曾发过脾气。

黄长宁:我认为要带好一个科研团队,首先要心往一处想。我们五人共同树立使命意识、责任意识、风险意识和质量意识,每个人对自己的岗位职责、标准、规范都一清二楚,有强烈的成功欲望和荣誉感。其次,由于技术分工细,要根据每人的不同特点去调动工作积极性。比如,陈彦年轻、工作热情高,我让她自己选择喜欢做的工作。对于三位男士,我根据他们不同情况建议分工,结果他们都很愉快接受分工。我们的确“吵过架”,我也发过脾气,不过只有一次。记得那是试验后期,突然出现图像不连续问题,他们都认为是硬件虚焊,我坚持是软件错误,各说各的理由,互不相让,最后我急了,大声说:按我说的查!结果一个下午和晚上彼此谁都不说话。后来实践证明我说的正确!第二天,我们又和好如初,投入新一天的工作了。

热爱运动是年轻人的天性,这是她们跳绳后的合影。从右至左:胡永富、黄长宁、陈彦、张宏伟、林宏宇。

为型号呕心沥血用成功报效祖国

在嫦娥二号相关设备研制的日子里,五位年轻人以无比的智慧、无私的情怀,共同唱响一支“用成功报效祖国”的赞歌。

张宏伟(31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毕业):我负责4台相机的软件工作,图像压缩是软件研制中的难点。第一步是捋顺压缩程序,定下软件研制的整体思路和框架。此外,还要在相机功能、优化代码的基础上,摸清FPGA 上电复位阶段各芯片的状态控制规律,将数据提供给总体部参考,为相机上天后的成像时机选择提供依据。图像压缩是软件研制中的技术关键、也是我们工作中的拦路虎。压缩程序、确定软件研制的整体思路和框架责任重大。为了破解这一难题,我不知上网查了多少回资料,跑了无数次图书馆,苦熬了2个多月仍然没有结果。眼看着第一步就卡在我这里,心烦得不行。一天,在中关村一家书店里,我翻阅技术图书时,忽然看到一段文字打开了思路,长时间盘旋在头脑中解决方法突然清晰起来。带着一丝灵感和“踏破铁鞋无觅处”的兴奋,我赶回办公室打开了电脑分析起来——

繁星挂满了夜空,张宏伟才走出单位。虽然未来的研制之路依然充满未知、注定艰难,但他已经有了充足信心和勇气。

胡永富(29岁 南京理工大学毕业 所培研究生):嫦娥二号研究阶段情景让我终身难忘。我负责电路设计,遇到过不少困难。在电性阶段,相机曾出现了问题,产品极易受外界干扰源的影响,图像中不断出现竖条纹。针对这个问题,我们试着在电路上加了一个大电容。这个办法初见成效,图像竖条纹消失了。表面看起来问题解决了,但是我们并没有查到故障的真正根源所在。那段日子里,我吃饭不香,睡觉睡不踏实。你知道,电流的问题和其他硬件设备不同,电流看不见摸不着,经过我们集体的智慧和我耐心地一点点排查,最终,将故障部位锁定在电源接口处。我们顶着进度和质量的双重压力,和工艺人员充分沟通,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图像易受干扰源影响的问题,还保证了产品的如期交付。

林宏宇 (36岁 哈尔滨工业大学毕业):研制期间,我负责电源控制工作。我的电压模块输出、输入的稳定性对于任务的完成非常重要。降落相机与监视相机帧频高,图像数据量大,为减少整星数据传速率压力,相机对图像数据进行了压缩,实现了先进的全色/彩色图像压缩算法,节省了系统资源。由于拍摄目标多种多样,亮度差异明显,要求相机的动态范围宽,为了适应不同的光照条件及目标特性,相机设定了较宽的曝光时间范围,自动曝光算法可自动调整曝光时间至最佳。

努力工作快乐生活爱吃火锅喜欢K歌

年轻的科研团队面临着工作和家庭的双重压力,他们顾大家舍小家,互相帮助,相互体谅、关照。当年在做热真空试验时候,需要12小时倒班,三位男同事就主动担负起夜班的职责。

陈彦 (女30岁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毕业):在这个团队中,我来得最晚,具体工作是在张宏伟的帮助下负责降落相机的FPGA程序。那段日子至今令人难忘。工作中,我经验少,开始一遇到困难我就忍不住痛哭掉眼泪,大家都安慰我,并鼓励我遇到问题不要慌张,要学会推敲,学会排查问题。生活上他们都对我特别关照,我们五人在一起就和兄弟姐妹一样。记得嫦娥二号发射的那一天,我在北京飞行控制中心现场。当长征火箭点火成功升空的那一刻我非常激动,因为卫星上不仅仅有我们研制的设备,更带着我们五颗年轻的心与智慧飞向太空。此刻,我感到无比的幸福和快乐!眼泪又一次涌出眼眶。

五位年轻人作为国防科技工业一代新人,工作时团结如兄弟姐妹,在各自的小家庭里是恩爱夫妻,在孩子面前是年轻的父母。孩子稚嫩的声音同样牵动着他们的心。当工作和家庭生活冲突的时候,他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前者。

黄长宁:没有别的办法,只有狠狠心。我把两岁大的儿子长期送到长春姥姥家。胡永富出生不久的儿子长期住南京姥姥家。我们好在都有双方父母可以帮助带孩子。林宏宇更是辛苦,因没有老人帮助带孩子,他们小两口自己带一岁多的儿子,常常是为了让孩子吃上热饭,下班后匆匆回家做饭,然后再赶回单位加班到深夜。

阳光是七彩的,生活是多样的。CMOS相机研制团队的年轻人们不但工作充实努力,业余生活也丰富多彩。聚餐爱吃火锅,娱乐喜欢K歌。他们常以AA制到“呷哺呷哺”聚餐。有一段时间她们对王菲的《传奇》特别喜欢,喜欢到了五人都把这首歌下载为手机铃声。张宏伟对国学颇有研究,老子的《道德经》、孔子的《论语》如同他手边工具书。他们五人乒乓球、羽毛球技术都很拿手。黄长宁用直拍,是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乒乓球团体主力队员,黄长宁、胡永富拿过全所混合冠军。

他们就是这样一群年轻人,有了他们的努力,我们才可能饱览到深空中背景下神秘的地球和月球彩色/黑白风光片。也正是有了这样一群年轻人,中国探月路程会更加平坦、坚实。

猜你喜欢

长宁嫦娥研制
给嫦娥一个舒适的家
仿生眼的研制有新突破
川南长宁背斜形成的几何运动学分析
赞长宁地震台
一种新型固定翼无人机的研制
XV-24A垂直起降验证机的研制与发展
娘子好生猛
赞“嫦娥”
嫦娥三号奔月的三大难关
见证嫦娥三号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