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体制改革以后原煤炭行业院校发展实践及未来发展思路
2011-11-14许寒梅
许寒梅
(黑龙江科技学院发展规划处,哈尔滨 150027)
管理体制改革以后原煤炭行业院校发展实践及未来发展思路
许寒梅
(黑龙江科技学院发展规划处,哈尔滨 150027)
1998年 7月国务院颁布《关于调整撤并部门所属学校管理体制的决定》,原煤炭院校的管理体制发生了变化。改制以后,原煤炭院校都经历了调整、合并、更名、升格的过程,并且在发展战略、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原煤炭院校还应该科学定位、优化服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管理制度创新,构建高水平大学。
煤炭院校;发展实践;发展思路
1998年,国家在多年改革试点的基础上,按照“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等多种方式,将原煤炭工业部管理的十余所高等院校多数改为中央和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管理方式。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煤炭院校面临新的环境,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服务地方上走出了一条新路。回顾改制以来的发展实践,总结成功经验,展望未来发展,对于进一步推进原煤炭行业院校的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原煤炭行业院校管理体制改革情况
目前,煤炭系统的院校管理是多元的,既有直属教育部管理的中国矿业大学,也有直属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的华北科技学院,而更多的则归地方政府管理,校名也多由“矿业学院”改为“科技大学”、“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大学”等。可以说,传统意义上的煤炭高等教育体系已经被消解。当年隶属于国家煤炭部的高校共有 15所,改制以后都经历了调整、合并、更名、升格的过程。
表1 煤炭院校改制情况一览表
续表
二、管理体制改革以后原煤炭院校发展实践回顾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煤炭院校面临新的环境,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服务地方上走出了一条新路。
(一)坚持特色,科学定位,主动为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服务
煤炭院校从创建之初始终紧紧围绕着行业需求,依托行业办学,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煤炭院校在划转地方之后,及时调整了学校的办学方针,在坚持行业特色的基础上,立足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的需要,主动担负起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高级人才、提供科技支持的重任。如:中国矿业大学长期以来着力打造传统的特色和优势,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能源工业可持续发展方面具备了不可替代的重要战略地位。
(二)学科发展迅速、办学实力显著提升
部门办学主要是为行业培养人才,所以行业院校在改制之前的学科比较单一,主要是适应行业的需要。划转地方之后,各煤炭高校在强调行业服务的基础上,加大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比重,学科由单一向综合发展,目前部分学校最多已覆盖 10个学科门类,形成了以地矿类学科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布局,增强了学科发展的适应性和通用性,拓宽了学科发展的空间。改制以后,各个学校的学科建设均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在博士点、硕士点的数量上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部分学校还获得了博士点和硕士点的授予权,学校办学实力显著提升。
(三)不断提高育人质量,为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应用人才
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学校内涵建设的永恒主题。随着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启动,煤炭高校都在积极探索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拓宽专业口径,改革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突出素质教育,注重实践环节,着力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的专门人才。近几年,各个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均取得了很好的成效。黑龙江科技学院在“三大”教育理念的引领下,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构建了独特的“思想道德素质高、工程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2002年以来,《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 20多家新闻媒体对该校人才培养、办学特色等进行了 200余次宣传报道。2002—2006年,学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五年保持在 92%以上,居黑龙江省高校前列。
三、新形势下实现煤炭行业院校科学发展的主要思路
新形势下煤炭行业院校应该坚持依托行业,围绕特色打造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创建高水平大学。
(一)科学定位,实施特色化发展战略
当前,煤炭行业院校的首要任务是科学进行学校改革与发展的战略定位,明确学校的战略目标,继续巩固和突出近百年办学历史中形成的矿业特色,办出自己的特色和水平。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发展战略,继续保持和强化矿业学科的特色和优势。同时,抓住国家高度重视能源与安全生产的战略机遇期,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优化学科结构,依托传统优势学科进一步拓展新的学科和科研领域,积极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形成新的特色和优势,重新打造中国煤炭高等教育辉煌的未来。
(二)优化服务,为建设高水平大学提供支撑
管理体制改革以后,煤炭行业高校的服务功能并没有削弱,相反,在新形势下,地方行业高校有责任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并发挥辐射和示范作用。一是发挥学科专业资源优势,关注区域发展战略及人才需求,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各类优秀人才。二是加强产学研结合,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技术支撑。通过搭建科技成果创新与转化平台,与企业共同构建合作基地、产品研发中心等,开展多元化的产学研合作,为地方和企业提供全面的科技服务。三是不断提升研究能力,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学校要充分发挥智力优势,主动参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研究与决策,积极与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和企业建立广泛的业务联系,了解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了解亟须解决的问题,组织开展有关课题研究,为地方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决策与管理咨询。
(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国家和行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煤炭行业院校要结合行业的特殊需求,形成人才培养的特色,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科学设计课程体系、实践体系,大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对煤炭人才教育质量的管理与评估,努力培养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满足行业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同时,为培养更多的高水平创新型人才,行业高校必须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着力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大力建设博士、硕士学位点;加强导师队伍建设,采取引进和培养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导师队伍的质量;创新研究生培养机制,优化研究生培养结构和方案,进一步发挥学术团队、学术梯队和学校科技创新平台在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注重加强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和行业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努力营造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条件与环境。
(四)管理创新,为学校发展提供体制保障
加大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力度,破解制约学校科学发展的体制性难题,努力构建有利于学校又好又快发展的长效机制[2]。加快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完善高校治理结构和各项制度,实现从策略管理向战略管理转变,从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转变,从重视数量管理向重视质量管理转变,从经验管理向科学规范管理转变,从过程管理向目标管理和绩效管理转变;建立各部门政策研究与制定的联动机制,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科学规范学校的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强化民主监督权力,进一步健全学校民主管理机制。完善财务分级管理制度,增强学院办学活力,调动师资队伍建设的积极性,推动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提升科技平台和基础研究水平,形成有利于高水平人才和高质量成果不断涌现的制度环境。建立新型、科学的高等院校管理体制。要通过制定政策、法规来建立行业型高校与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原对应的行业与企业之间的新型管理体制与合作共建机制。鼓励政府、高校等多元主体通过合作、协商等方法处理政府与高校、高校与市场、学校内部之间的事务。
[1]《中国煤炭高等教育史》编写组.中国煤炭高等教育史(1949—1999)[M].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1:423.
[2]刘圣汉,赵保全.关于推进行业特色院校科学发展的思考[J].理工高教研究,2010,(5).
G648.2
A
1001-7836(201.)09-0026-02
10.3969/j.issn.1001-7836.201..09.01.
201.-03-15
许寒梅 (1980-),女,河北徐水人,助理研究员,硕士,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