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形形色色的民间机构连载之八

2011-11-14林燕玲

中国工人 2011年5期
关键词:罗莎卢森堡德国

郑 桥 林燕玲

形形色色的民间机构连载之八

郑 桥 林燕玲

1.NGO的普遍模式是政府购买服务

在去德国之前,对德国非政府组织(NGO)的考察,并不在我们的考察重点之列。这里向读者介绍的是我们对德国NGO的所见所感,也许我们的这些感受比较表面,但不乏生动真实,这是最难得的。

德国NGO的历史久远,发展到今天,无论从其数量、规模,还是发展水平,都已经十分成熟和规范。在德国,NGO组织早已成为无所不在的一支社会力量,担当着重要的社会角色,在解决社会问题和满足社会需求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德国NGO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德国公民社会的建设水平。应该说,在很多方面,德国NGO已经走在其他国家的前面,成为值得各国NGO学习和借鉴的榜样。

德国NGO一般分两类:一类叫基金会(与中国基金会不完全一样);一类叫社团。基金会除了自己组织活动外,还在经济上支持社团开展活动,是社团的“银行”。政府购买服务是NGO的普遍模式。政府各部门都有资金用于跟NGO合作。德国法律对NGO的性质、职能、地位、权利、义务、组织形式、活动范围及经费来源等都有相关规定。

德国NGO与德国的制度设计密切相关。德国宪法规定,公民有结社自由;公民在22岁前,必须做义工一年,目的是使青年人形成社会责任和社会公益意识,所以,多数德国人对NGO运作模式早已熟悉,对其意义和作用也有认同,这些都为日后他们参加NGO组织打下良好的基础。很多有才华、有抱负和追求的人,投身NGO组织并以此为职业;还有兼职和志愿者,在工作之余,他们积极参加各类NGO活动,乐此不疲,以此充实生活、实践价值观。

德国NGO组织成员,有很多是社会名流或是该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在德国,NGO组织如此活跃,让我们感觉到,德国人都是热爱“组织”并有“组织”的人。据了解,目前德国约有50万个NGO组织,它们始终向公众敞开着大门,甚至有人同时是几个NGO组织的成员。

德国NGO特点与其他国家并无二致。它有组织性、民间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志愿性和公益性等特点。由于德国非政府组织从事的是社会公益事业,提供的是公共物品,所以其涉及的领域也相当广泛,包括环境保护、社会救济、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

德国NGO经费问题,是我们始终关注的一个问题。因为如果发生经费困难,组织功能和社会影响就会大打折扣,甚至危及组织生存。在中国,就有一些“年轻”的NGO组织,因为没有经费而夭折,刚刚点燃的希望之火转眼破灭,实在可惜。当我们访问罗莎·卢森堡联邦基金会时,得到了对这个问题的答案。

2.又见罗莎·卢森堡——一个关注工会的政治基金会

罗莎·卢森堡是德国工人运动史上著名政治活动家和理论家,德国社会民主党领袖,是信仰坚定的革命者。我们所拜访的是以她的名字命名的一个机构——罗莎·卢森堡基金会。这个基金会属于德国NGO中比较特殊的一类组织,即政治基金会。该基金会近几年来与中国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与接触。此次我们来到德国,专门拜访了该基金会。

2008年11月30日下午,刚刚结束对柏林自由大学的访问,我们便匆忙赶到位于柏林东部地区(原东德)的新帝国大厦(ND),罗莎·卢森堡基金会总部就设在这里。新帝国大厦(ND)是一个非常有气势的建筑。大厦门前,矗立着一尊铜质的罗莎·卢森堡全身塑像。当我们与塑像对视的时,罗莎·卢森堡那坚定和睿智的目光,似乎在向我们表达着什么,刹那间我们感觉到一股暖流在胸中涌动,那是为罗莎·卢森堡的生命价值和意义而动……匆忙拍照后,我们来到会议室,罗莎·卢森堡基金会的朋友已在此等候多时了。

林克女士是基金会的负责人之一。她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那天她身着棉布米色长裤和墨绿色羊绒高领衫,配戴一条很讲究的丝巾。她身材高挑,气质典雅、作风干练。特别让我们惊讶的是,她的汉语水平很高。该基金会在中国有合作项目,在北京设有办事处。由于工作需要,她经常来中国,可以说,她对中国的了解远比我们对德国的了解多得多。通过与林克女士的短暂接触,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林克身上折射出的德国NGO职业负责人的基本素质。

林克向我们介绍了该基金会工作情况。她说,罗莎·卢森堡联邦基金会是以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和政治家罗莎·卢森堡的名字命名的。罗莎·卢森堡联邦基金会(Bundesstiftung-Rosa-Luxemburg)是德国6个政治基金会之一。它成立于1998年,与老资格的艾伯特基金会相比,它显得稚嫩和年轻。

罗莎·卢森堡联邦基金会是政治基金会;也是德国最年轻的政治基金会;它与民主社会主义党有亲缘关系。由于创始人的缘故,这个基金会具有浓厚东德背景,它受原东德影响很大。至今,仍能看到原东德社会主义遗风。例如,从它关注和研究讨论的问题上看,它们须臾没有离开对东西德统一历史的研究和反思,试图搞清当年东德执政党和政府,在政治、经济以及文化政策等方面到底在哪里出了问题,出了什么问题。从该基金会机构设置看,它始终以原东德为业务圆心,层级式将工作由东部扩展到西部。现在,西部也设有办事处。该基金会全国共有130个工作人员,7个办事处,每个办事处有4到6人;从加入基金会的人员看,有许多是工会会员,还有左翼党党员。

让我们很感兴趣的是,该基金会特别关注德国工会工作。据林克讲,他们在工作中发现,他们热衷探讨的许多问题,根本无法绕开德国劳工、工会及劳资关系等问题。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该基金会决定要更多关注并更深入研究工会及劳动关系问题。正因如此,它与德国乃至中国的劳动关系研究者和实际工作者有了接触,建立了联系。林克举例说,他们在做企业社会责任项目时,一定要研究和回答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如何保护工人权益等问题。又如,在探讨如何建立福利社会国家时,一定要讨论工会在其中的作用。再如讨论社会公平,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时,对劳动关系要研究分析,没有公平的劳动关系,何谈社会公平。他们积极组织和参与有关劳工权益问题的研究和讨论,如工资分配、劳动时间灵活化、社会保障、社区生活、外来劳工等问题,并组织相关培训。在研究讨论政党问题时,涉及政党与工会的关系,工会问题开始引起亲缘党的关注,特别是一些工会领导人加入左翼党后,党对工会便越来越重视。

我们发现德国人讨论的问题都很具体实际,不空不虚。他们讨论的问题,可能在一些中国人眼里,过于细碎和具体,价值和意义有限。与中国人的这种想法完全不同,德国人会非常认真地去寻找和发现那些生活中他们认为值得讨论的社会问题。问题无论大小,NGO组织都会发起讨论活动,把具有现实意义的每一个“小”问题,交给社会公众共同讨论。最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在讨论问题中,能够诞生独立政党和其他NGO组织。这是事实,如绿党的发展就是非政府组织向政党组织转变的实例。德国人很重视和认可讨论这种认识形式。

林克还介绍了该基金会的组织机构。该基金会的工作主要分三个方面。一是政治教育;二是政治分析及咨询;三是对外合作。目前,他们已与七个国家的相关组织建立了“伙伴关系”,开展实施合作项目。2002年,他们开始与中国有关方面接触,现在,在北京有两个项目合作伙伴,而且他们有计划扩大北京业务。林克本人负责基金会的政治教育工作,同时兼任亚洲项目负责人。她的职责主要是组织和落实政治教育。我们清楚地记得,她是用“运动”一词来表述基金会开展社会政治教育工作的。“政治教育运动”对国家和民众都是必要和有意义的。“政治教育运动”最终目的是追求社会平等和公正,对德国现行的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深刻反思。他们试图在黑格尔“扬弃”思想中,找到德国社会发展方向和实现途径。进行国内政治教育的方式,通常有两种:一是集会和开展讨论;二是有针对性培训。

该基金会经常组织公众集会来讨论问题,与会者不仅来自亲缘政党(社会党),而且还有党外人士和一些社会活动积极分子。事实上,基金会想尽办法,把那些对政治感兴趣,并愿意参加讨论和学习培训的人吸引过来,共同活动,达到“政治教育运动”的目的。

培训班开设的课程大多与政治有关。一般包括政治管理和经济知识等课程。他们向公众提供的培训课程,有些是免费的,有些是收费的。2007年,参加培训的人数有3万人之多。接受培训的人都是有政治理想和追求,对政治感兴趣的人。他们中既有与基金会关系紧密的政党人士,也有各地区管理人员,还有社会活动积极分子。由此可见,德国NGO组织的工作实效和社会影响的确不可小视。

政治咨询也是该基金会一项很重要的工作。主要为其亲缘政党提供智囊服务,为新左派政党提供咨询。与此同时,该基金会还积极开展对外合作项目。

另外基金会特别设立奖学金,重点对那些有政治理想、投身政治工作的年轻人给与鼓励并提供资助,帮助他们完成相关专业学习和培训。

林克告诉我们,他们在1999年得到了德国联邦政府的财政拨款。虽然在政治基金会中,罗莎·卢森堡联邦基金会得到的政府拨款最少,但这笔款项对它们而言十分重要。否则他们真的很难开展工作,甚至会有生存危机。德国政府还会以特别资金的方式分担基金会政治教育工作的费用。经费来源中还包括亲缘政党在议会中议员的工资,部分要捐给基金会。

在交流中,我们有人提到一个比较敏感的问题:“该基金会不断向国外扩大业务,目的是什么?在中国合作项目,是否想在中国传播该基金会的政治教育理念?是想对中国进行经验层面的实证研究,还是意识形态层面的渗透?”林克面带笑容,但语气坚定,毋庸置疑地回答说,该基金会在国外包括在中国开展活动的目的,不是为了输出他们的政治理念,更不想对中国说三道四、指责批评,而是为了加强德中双方的交流和增进了解。他们非常重视研究和注意借鉴中国经验。林克表示,他们非常期待与其他国家NGO组织有更多的接触和交流,扩大工作范围和影响,在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展合作项目。工作国际化,是它们非常热衷做的事情。林克女士非常有兴趣了解中国,像她这样的德国朋友,在本次德国工厂之旅中,我们见到很多。现在,德国人来中国的多,而比较起来中国人能去德国的少。

对德国NGO组织的考察让我们感受到,德国对市民社会的推进与建设,有很多成熟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3.德国政治基金会面面观

•政治基金会是德国独特的社会团体

政治基金会是德国独特的社会团体,一方面它是非政府组织,有独立于政府的行政能力;另一方面,又与各大政党有着亲缘关系,与政府职能部门有着多重联系,在德国国内政治、社会生活和对外关系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与德国主要政党关系密切的有6个政治基金会,即接近基督教民主联盟的康拉德-阿登纳基金会,亲社会民主党的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基金会,接近基督教社会联盟的汉斯-赛德尔基金会,亲自由民主党的弗里德里希-瑙曼基金会,接近联盟90/绿党的海因里希-伯尔基金会,以及亲1998年第一次进入联邦议会的民主社会主义党的罗莎-卢森堡联邦基金会。

在6个政治基金会中,历史最悠久的要属亲社民党的艾伯特基金会,也是我们最熟知的基金会。罗莎-卢森堡联邦基金会则是最年轻的一个基金会,成立于1999年,是一个亲左翼的政治基金会。

各个政治基金会的组织结构大体类似,一般由会员大会、理事会和各专业职能部门等组成。会员大会是政治基金会的最高权力机构。理事会是各基金会最高领导机构,由会员大会选举产生,任期一般为2-4年。有些政治基金会还设有董事会,如卢森堡联邦基金会,其成员不得少于5人。此外,基金会还设有许多专业职能部门,负责对内、对外事务。

德国各政治基金会共同的特点有:一是从人员构成看,各基金会与德国政界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特别是通过各亲近政党的党员,深受各大政党的影响。在政治基金会中,有许多现任或前任政府官员、议会议员和各政党的干部,在各基金会中或身居要职,或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作用。二是政治基金会周围往往还存在一些与其关系密切的小型团体、组织、利益集团、企业和一些如新闻记者、艺术家、学术权威等公众人物,以便基金会在多领域、多层次广泛开展合作,扩大宣传和影响。

•资金来自何处?

德国政治基金会的资金绝大部分来源于德国联邦和州的公共预算。联邦有关法律认为,德国政治基金会是德国政治文化的一部分,它们的工作有益于公共事业,符合公众利益,符合联邦宪法精神的基本原则。在政治基金会的主要资金来源联邦和州的预算中,其中来自于联邦的资金又占约90%,是各政治基金会最主要的资金提供者。因此,政治基金会的资金使用要受议会和联邦审计署的监控。来自于私人捐款、会费和其他方面的收入在各基金会的资金来源中都占极小甚至可以忽略的比重。

各政治基金会通过项目资金和“一揽子资金”获得联邦和州提供的公共资金。项目资金是用于特定项目的资金,项目资金的提供者主要是联邦经济合作与发展部、外交部、教育、科学、研究与技术部和议会。项目资金主要用于:第一,开展国际合作;第二,向德国国内学生提供奖学金;第三,向外国学生提供奖学金;第四,整理重要的文献档案。

“一揽子资金”用于维持基金会各机构工作正常运转等方面的费用,提供者是联邦内政部。“一揽子资金”的主要用途有:第一,进行政治教育的大、小型会议;第二,研究、咨询和文献整理;第三,出版刊物、举办展览;第四,人员支出、日常办公和治理支出及投资性支出等。1999年,除卢森堡基金会外的5个政治基金会共获得该项资金92亿马克,当时新成立的卢森堡基金会第一次获得了850万马克的资金。

对于政治基金会而言,筹资不是他们主要面临的问题,有效开展活动,得到公众信任才是他们主要的工作目标。在这一点上,他们的确比其他类型的NGO组织有着得天独厚的资金优势。另外他们并不随便接受企业大额捐款,惟恐影响其组织公信力。

其他NGO组织的经费来源,与德国政治基金会经费来源情况有所不同。多数NGO组织的资金绝大部分来源于私人捐款、会费和其他方面的收入,而来自政府提供的公共资金所占比例并不大,一般只占20%左右。可见,为项目筹资对多数NGO组织来讲,始终是一项很艰巨的任务。

•政治基金会的功能是什么?

德国联邦法律规定:凡是政治基金会的政治和社会功能在各个基金会的章程中都应有明确的规定。它们的章程中开宗明义表述政治基金会具有如下功能:进行民主政治教育、进行国内外政治信息咨询、促进自由民主制度等方面的功能。概括而言,德国政治基金会最基本的功能和任务主要有:国内政治教育、提供奖学金资助、促进学术研究和开展国际合作。

(1)国内政治教育。对公民进行民主政治教育是各基金会在德国本土开展的核心工作。各政治基金会无一例外在各自章程中都把政治教育工作列为首要任务。政治教育的首要目的是激发公民的政治爱好、促进公民的政治参与,强化公民的政治意识。政治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有一日、周末或一周研讨班,大型国际会议、中小型学术会议、主题报告会、专题讨论,出版书籍、杂志等,向公民普及政治知识,提高公民参政、议政水平。

(2)提供奖学金资助。向有才智的后备人才提供奖学金或研究资助,帮助他们完成学业或研究工作。各基金会资助的对象既包括大学生和研究生,也包括各领域的青年学者;既包括德国学生,也包括外国学生,而且对外国学生的资助成为基金会工作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各基金会都有自己的奖学金评审委员会,以选拔人才。德国各政治基金会之所以大力开展学业资助项目,目的在于一方面培养有助于德国向着法治国家和社会国家发展的杰出人才;另一方面,通过向来自于发展中国家的学生提供奖学金,使他们在完成学业后返回祖国,能够成为政治领导力量,或在经济、行政治理、教学和研究等领域担任要职,增加德国的对外影响力。

(3)促进学术研究。各基金会的研究范围都十分广泛,涉及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学科的许多领域。有些课题与其他研究单位合作完成,研究成果通常以报告、论文、专著等形式出版。促进学术研究的目的在于,加强政治研究与咨询工作,优化政治行为和促进国家、学术界、政界、经济界等之间的对话交流和知识传递。此外,各基金会还从事有关文献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工作,建有一些图书馆和文献档案馆,比如,艾伯特基金会拥有广泛、翔实的“社会民主主义文献档案”和关于工人运动丰富藏书的图书馆。

(4)开展国际合作。设立了专门部门,集中负责国际交流与合作事务。在海外广泛建立分支机构,派遣自己的或雇用当地的工作人员。尽管该部门在不同基金会的名称会有不同,但其宗旨原则和实际工作是相似的,即通过信息与人员交流,加强国与国之间的沟通,国际间不同文化的了解,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发展援助。德国政治基金会的国际合作情况在世界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目标和侧重点。一般而言,在亚、非、拉国家主要通过发展援助项目促进这些地区民主、自由和法制的发展,项目的实施一般需要基金会与发展中国家的伙伴机构合作进行。基金会在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的总目标则是促进这些国家向民主政体和市场经济的顺利转轨。各基金会的国际合作范围并不仅限于第三世界和转轨国家,在欧洲、北美也开展了许多工作。

4.“三人研究小组”——令人钦佩的坚守

在柏林,组织者特别安排我们去了柏林东部地区。目的有两个,一是与一个非政府组织成员见面,双方将就“社会主义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原东德)融入资本主义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现德国),对工会及工人运动的影响”等问题进行探讨及交流;二是驱车沿途看看那里的街区,对原东德地区有一个感性直观的认识,让中国团员在城市观光中感觉东德和西德的差异。

在一栋三层白色小楼前,汽车停了下来。首先吸引我们眼球的是那挂满墙面各类NGO组织的牌子,林林总总有几十个之多。它们五颜六色、设计各异,顿时我们感到好像来到了德国NGO“联合国”。从这些组织名称中,可以发现,德国NGO组织的活动领域很宽,覆盖面很广。它们已经涉及、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和各个层面。正当我们对德国NGO感慨时,发现阳台上有几个人在向我们挥手,热情地打着招呼,我们也报以同样热情的示意。此时之所以大家热情难抑,有两点原因。其一,他们中有人去过中国,是与我们在中国“结缘”的“老朋友”;其二,他们中有人参加了头一天的“全球化,工业冲突和社会伙伴关系”论坛,是我们在德国结识的新朋友。大家在这里再次相见,都掩饰不住高兴的心情。可见,接触、交流对建立友谊和加强信任是何等重要。

当盖克先生出现在我们眼前时,气氛更加热烈和亲切。他对参加非政府组织活动非常热心,不仅参加了前往中国的交流考察系列活动,也出席了昨天的论坛。盖克先生身材魁梧、性情豪爽。他对中国朋友的热情,如同他身上穿的那件橙色短袖T恤一样,饱满火辣。那天我们身裹羽绒服,他却穿短袖T恤,时不常地开着玩笑。我们一行人觉得,能见到情感如此外露的德国人,真是不易。大家半开玩笑地猜想,他是否与法国或意大利人有什么关系。他指着眼前那栋小楼告诉我们,小楼看似平常,却有不凡的历史。在这里曾发生了很多故事。东德时期,这栋楼的房产属于东德政府,是东德执政党的党产。20世纪80年代,由于东德时局不稳,一时间出现了许多NGO组织。一些NGO组织联合起来,强行占领了这栋“党产”小楼,在此安营扎寨,开展各种针对政府的活动。聚集在此的NGO组织,多达50余个。“民主与人权协会”就是其中之一。我们要拜访的“东西德历史变迁和工人运动研究小组”,就属于“民主与人权协会”。因主要成员只有三人,所以称其为“三人研究小组”。 显然这是一个研究型的NGO组织,与我们接触过的其他NGO组织有所不同。几年前,当它成立的时候,宣布其组织的宗旨:深入研究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如匈牙利、波兰等的历史变迁与社会现状,同时特别关注东德政权更替、东西德统一、工会及工人运动等问题。

在二楼会议室,我们见到“三人研究小组”成员,两位男士和一位女士。小组结构很特别,其成员来自原东德和西德。但毫无疑问,是共同的信念和研究兴趣使他们走到一起。他们介绍了各自研究的成果。女士介绍了她对德国工会,特别是原东德时期的自由工会联合会的研究情况。一位男士介绍了他对1989年德国统一前后的研究情况。通过他们的研究,我们得到了很多信息和启发,收获很大。同时,在与“三人研究小组”交流中,我们分明还有另外一种感受,那就是他们对自己的选择颇有几分庆幸和欣慰。因为,当很多德国人不再关注此类问题、看不到研究它们的价值和意义的时候,“三人研究小组”却始终秉承成立时的宗旨,坚持对东德和东欧社会主义问题深入研究,不离不弃从未间断。他们好象有先见之明,笑到了最后。在全球经济衰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陷入种种困境及社会矛盾不断激化的今天,当德国的印刷厂开足马力加印马克思著作的时候,更加彰显“三人研究小组”工作的价值和意义。他们的研究,至少提供了一种看法和解释,或许能够帮助迷茫的人们,拨开迷雾,重寻方向。其实,历史是不可以随便忘却的,更不可以不经过理性过滤而存放。德国人尤其不该如此。

笔者在柏林自由大学奥托苏尔研究所(OTS)曾经见到过一位女士,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她有一半韩国人血统,长相和服饰更像亚裔人;她也是自由的研究者。当听到她有自己的研究所时,虽然对此我们并不陌生,因为在中国也有此类现象,但着实还是让我们感到有些惊奇和好奇。她的研究所,其实就是一个研究型的NGO组织。看来,德国NGO组织要大有大,要小有小,组织规模多种多样。那位女士告诉我们,她经常与政府部门、大学研究机构或其他NGO组织联合做项目。她对自己选择以NGO组织为职业,无怨无悔。与多数投身NGO组织的职业工作者一样,他们是因理想信念、兴趣爱好而择其职业的,即便收入并不算高,也情愿为之。那些兼职者和志愿者更是如此。在这一点上,德国人表现出与中国人不同的人生价值观。

栏目主持:王升华

猜你喜欢

罗莎卢森堡德国
探讨人性化护理在妇产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在拒绝让出座位前,罗莎·帕克斯就已是一名长期争取选举权的活动人士 精读
Luxembourg卢森堡
中国船级社与卢森堡海事主管机关签署法定授权协议
缺警察,卢森堡打算招外国人
我们在德国怎么扔垃圾
在德国喝啤酒
“梦梦”“娇庆”德国行
温柔策略
两英亩农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