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整合性

2011-11-13张永芳

中国教育科研论坛 2011年10期
关键词:整体素质素质教育发展

张永芳

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对普遍提高全体公民的整体素质负有重大的责任。但是,长期以来以智育为核心,面向少数尖子学生,以分数为主要衡量标准,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和身体心理素质教育及个性发展的“应试教育”,越来越暴露出它不能全面承担起提高全民整体素质重任的弊端。素质教育就是在批判这种“应试教育”的过程中逐渐确立的,已成为各级各类学校尤其是基础教育的主要目标模式和指导思想。

李岚清副总理指出:“我们要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因为我们的基础教育主要是为了提高全民素质。”基础教育,为儿童将来走向社会打好思维与学习的基础,打好做人、生活、劳动和创造的基础,从而将我国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成人才资源优势。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说到底是一种“养成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进行“养成教育”,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它必须覆盖每个受教育者,它本身不存在“淘汰制”,不存在“选拔制”。恰恰相反,它要求把教育的侧重点放在可能被淘汰而实际不能淘汰的那些所谓“后进生”身上。这在教育观念上是个大的变化,也是当前基础教育工作要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原因所在。正如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院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顾明远教授指出的:“素质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它不完全等同于基础教育,但基础教育必定是素质教育。”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任务。

“应试教育”指以应付升学考试、片面追求升学率为目的的教育。“应试教育”无法完成提高全民整体素质的使命,只有转轨,实现素质教育回归。我国基础教育才能走向现代化。

1素质教育的内涵

1.1素质教育是一种全面发展的教育,是贯彻教育方针最有利的教育模式。我国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临着种种挑战,只有全面发展的人才才能适应这种挑战。

1.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健康成长的教育。它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只有实行这种面向全体学生的“成功教育”,才算是为提高全民整体素质服务的教育。

1.3素质教育是一种重视个性发展的教育。它重视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使学生能够主动、活泼地发展。当今时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竞争十分激烈,只有具有创造能力、竞争能力的人,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只有把“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才能达此要求。

概括起来说,素质教育的内涵主要是“两全一化”,即面向全体、全面发展和个性化。

2素质教育的特征

2.1全员性。即面向每一个学生,旨在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是素质教育的着眼点和着力点。承认教育对象的全员性,就意味着不但要保障少年儿童受教育的权利,而且还应给他们以均等的机会,促使每个人都获得成功。即使是“差生”和残疾的儿童,也要千方百计地保护其自尊心、自信心,开发其潜能。这种全员意识,应该体现在教育政策的制定、内容方法的选择和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所以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有普及意识、淡化选拔意识、杜绝淘汰现象。要创造一种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不是挑选适合教育的儿童。

2.2全面性。即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形成合理的包含思想品德、知识技能、身体心理诸方面的素质结构。现在大家比较重视智育,智育被过度强化了,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就会处于相对薄弱的地位,如果这种状况得不到改变,那就不能认为是实施了完整的素质教育。

2.3主动性。即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展健康的个性,包括自我意识及兴趣、爱好、性格、特长等个性心理品质。只有让学生主动发展,人才规格才会有多样性.。如果都是机械被动地发展,那将来都是一个模子。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世界变得五彩缤纷,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要求人才具有创造能力和开拓精神。只有让学生主动发展,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开拓性。只有学生有创造性,培养的人才才会多样化,将来的人才结构才会更加合理。

2.4差异性。承认素质教育的全员性,就必须同时承认人的差异性。教育者应该尊重这种差别,针对这种差别科学施教,不应该也不能够用划一的模式要求所有的教育对象。成功的教育是为受教育者提供均等的发展机会,提供可选择的发展框架,而不是强迫他们“齐步走”,去“达标”,更不能以其是否“达标”来区分优劣、给予奖罚,而是鼓励主动发展和争取进步。这正是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最大特点之一。

2.5优化性。素质教育强调教育财力、时间、精力投入与产出的最优化,即低耗、高效和长效。它以有限的财力办最有效的事,它强调师生劳逸结合有度,让学生自由支配时间,以利于学生个性优化发展,增强后劲,也有利于教师进修提高,优化教学。它区别于“应试教育"高耗低效,急功近利,打疲劳战、消耗战,以摧残师生身心健康为代价。这是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在教育效率观上的分野。

2.6时代性。素质教育要求今天的教育必须考虑到现代社会与未来时代的需要,能够迎接和适应种种挑战。只有提高人的整体素质,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迎接种种挑战。这种时代需要的人的整体素质,用“应试教育”模式是不可能达到的,只有实施素质教育才行。

3素质教育的目标

3.1学会做人。培养学生具有爱国意识、公民意识、良好公德和行为习惯。包括:自信、自尊、自强、自立、自控的能力;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精神;有社会责任感、忠于职守、遵纪守法的公民意识;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尊老爱幼、扶危济贫、爱护公共设施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各种能力。总之,要学做一个文明人,做—个真正的中国人,做—个现代人,做一个有作为的人。

3.2学会关心。主要包括关心祖国、关心环境、关心他人、关心全人类。关心祖国、关心全人类目的是引导学生开阔眼界、拓宽胸怀、热爱祖国、热爱和平,以适应信息化、国际化社会的需要;关心环境,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因为科技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很多都集中反映在环境问题上,人若不关心环境,则是最大的脱离实际;关心他人,目的是教育学生要正确对待和处理好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培养学生富有同情心,教育他们能理解人、尊重人,具有助人为乐、善于与别人友好合作的品质。

3.3学会学习。旨在为学好文化科学知识和终身学习打好基础,并学有所长。包含:具有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能够科学用脑,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规律,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达到乐学、会学、优学;掌握基本的学习能力,包括听、说、读、写、算、观察;表达和动手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习惯,包括广泛稳定的注意力、敏锐全面的观察力、巩固持久的记忆力、敏捷多元的思维力、丰富的立体化的想象力、信息捕捉和组织能力;具有自我生存、自我发展的能力。

3.4学会健身。主要包括:具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养成科学的自觉的体育锻炼习惯,具有一定的健身技能;有良好的体能和健康的体质;学会一般常用的防病方法和一般突发性危险事件的处理。

3.5学会健心。包括有广泛的兴趣和愉快、稳定的情绪;有强烈的进取心、坚韧不拔的意志、健康的人格和个性;心理和行为协调一致,具有在动态中保持心理平衡的能力;对成功和挫折具有较强的心理适应性和承受力。

3.6学会劳动:包括学会生活,有生活自理能力,勤于动脑动手,手脑并用;劳动观念强。有热爱劳动的态度、自觉劳动的习惯;掌握一定的自我服务、为他人服务、为集体和社会服务的劳动技能,并富有一定的创造精神和能力。

3.7学会审美。包括有良好的审美意识,健康的审美情趣,一定的审美和艺术鉴赏能力;具有健康的审美观,善于分辨是非、良莠、美丑;具有一定的艺术表现能力,有一种或几种文艺爱好。

教育的本来意义就是以培养、提高受教育者基本素质为目标的。也就是说,教育本身即素质教育,现在之所以明确地提出素质教育,是因为产生了“应试教育”这种背离教育本义的异化现象。这种异化已经并正在对人类发展和人才培养产生负效应。因此,克服异化、回归本义,确实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实际上就是回归素质教育。这是一项关系到国家、民族前途的伟大事业。

4基础教育要转变的教育观念

4.1实现学校职能观和教育价观的转变。那种把基础教育视为教育基础,认为办小学只是为中学提供生源,办中学只是为大学提供生源的学校职能观,在新的时期已显得陈腐;那种视升学为学校教育的价值所在,升学率就是衡量学校价值实现的惟一尺度的教育价值观必须摒弃。基础教育领域必须要建立面向全体、造就全体,为提高全民整体素质服务的学校职能观和教育价值观。

4.2实现人才观转变。为了使我国的年轻一代和下一代人具有21世纪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所应有的政治态度、精神风貌和行为方式,中小学教育应把所谓的“竞争意识”教育转变为对人、对集体、对社会有责任心和义务感的教育,加强乐于助人和集体主义精神的教育,加强以培养年轻一代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为中心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际主义教育。在这个前提下,培养学生具有正当的竞争意识。

4.3教育教学质量观需要转变。要提高全民整体素质,就必须推翻以考分为衡量一切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观和价值观,建立新的现代教育教学质量观。考试不能取消,分数还是要打的,但必须把它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让它起有限的作用,千万不能再把它当作“惟一”的或主要的标尺。不仅要把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和劳动技能的数量和质量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尺度,更要把学生身体心理素质、精神面貌和行为习惯作为选择教学内容和衡量教育教学质量的尺度。

4.4学生观需要转变。现代学生观认为,如果能提供足够的条件和适当的帮助,所有智力正常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都能学会学习并达到掌握的水平;学生是有着巨大发展潜能和个别差异的活生生的人,每一个学生都有一些别人不可比拟的优点,我们不能只凭一张试卷上的分数来评价人;学生是有发展权利和需要理解心声的人。我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任何抉择,都必须以学生的发展利益为重。那些挖苦、耻笑、羞辱、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做法,以及嫌弃“差生”的做法和随意淘汰学生的做法,不但为道德规范所不容,而且也是违反教育规律的。

5如何克服“应试教育”,回归素质教育

各级领导要转变教育观念。素质教育观念不仅要入教育工作者之脑,入社会各界人士之脑,更要深入到领导干部的脑海中去。如果他们的观念不转变,素质教育自然就得不到他们的重视、理解、支持和倡导,更无法摆上他们工作的决策层面,无法营造出一个有利于素质教育实施的良好社会氛围。

猜你喜欢

整体素质素质教育发展
论自由贸易港建设背景下如何提升公安机关警务实战教官的整体素质能力
不忘初心,落实素质教育
在素质教育中树立文化自信
浅析我国的素质教育政策
区域发展篇
大学生跨栏常见错误技术现象分析
新课标改革背景下如何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学的质量
图说共享发展
铁路职工在职培训教育原则论述
图说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