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非农就业对中国城乡收入不均等的影响
——基于中国东中西部面板数据的比较研究
2011-11-13周娟张广胜
周娟 张广胜
农村非农就业对中国城乡收入不均等的影响
——基于中国东中西部面板数据的比较研究
周娟 张广胜
通过对劳动力流动和收入分配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并基于1989~2008年中国各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STATA10.0计量软件,建立联立方程组,运用似不相关方法实证研究农村非农就业对中国区域城乡收入不均等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农村非农就业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省际间城乡收入不均等;从中国东中西部各地区实证结果看,农村非农就业有利于缩小东部地区的城乡收入不均等,但扩大了中西部地区城乡收入不均等,且农村非农就业对西部地区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程度远高于全国和东中部地区。
非农就业;中国城乡收入不均等;联立方程;SURE估计
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稳步提高,1978~2009年间,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43.4元增加到17175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3.96%。同期,农村人均纯收入从133.6元增加到5153元,年均增加12.68%,但在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水平稳步提高的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越来越大。197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2.57倍,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又开始拉大,1992年城乡收入差距超过1978年,1994年进一步扩大到2.86倍,此后有所缩小;但在近几年,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又开始拉大了,1995年为2.71∶1,2003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422元,而农村居民家庭纯收入仅为2936元,城乡居民收入之比已进一步扩大到3.23∶1,2007年约达3.33∶1,2009年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08年的3.31∶1扩大到3.33∶1,绝对差距由2008年的11020元扩大到12022元。与此同时,伴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劳动力转移的规模也越来越大,非农就业人口占农村就业人口比重由1985年的16.01%上升到1996年的28.98%;1997~2002年,非农就业人口比重小幅下降,从1997年的28.95%下降到24.69%;2003年后,非农就业人口比重再一次上升,2009年创历史新高,达到36.03%。诚然,农村非农就业与中国区域城乡收入不均等的关系是复杂的,对此问题的研究对于促进中国经济发展、优化就业结构、提高农村居民收入、缓解城乡收入不均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1989~2008年中国各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STATA10.0计量软件,建立联立方程组,运用似不相关等方法实证研究农村非农就业对中国区域城乡收入不均等的影响。
一、关于劳动力流动与收入分配的文献综述
在新古典劳动力流动的理论分析框架中,由于流动者的劳动生产率比较高,劳动力的流动使得迁入地和迁出地的经济都得到发展,并使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劳动生产率趋于均等,最终会是两地的收入均等化。因此,劳动力的流动有助于缩小迁入地和迁出地的收入差距,达到收入差距收敛的效果。[1]Myrdal(1957)认为迁移者多是来自于最有生产力年龄的人口,促进了迁移者目的地经济的发展,而迁出地的经济受到损害,但外流劳动力通过汇款增加农户的转移收入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提高农村的收入水平。[2]Lucas和Stark(1985)认为,若迁移的动机是“自利”的,那么流动仅仅能改善迁移者的福利状况,而对家庭其他成员的收入分配状况影响甚微;若迁移者动机是“利他”的,那么流动能够改善家庭其他成员的收入分配状况,对家庭中其他人口的福利也有帮助。[3]De Hean(1999)通过大量研究指出,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期劳动力流动对农村收入分配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劳动力流动并不一定能够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或降低农户间收入差距。[4]
1980年代以来,关于劳动力转移对城乡收入差距以及农村内部收入差距影响的研究也逐渐增多,张平(1998)的分析结果表明,非农收入是拉开省际间农民收入差距的最重要原因,且农户收入非农化的结构变化主导着收入差距的扩大。[5]李实(1999)认为农村劳动力流动对总收入的边际贡献率明显高于非外出劳动力,外出劳动力有利于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抑制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有效缓解城乡居民收入差异。[6]顾建平(2002)研究结果表明,目前按户籍计算的人均GDP指标夸大了地区间居民实际收入差距,劳动力转移和地区间转移支付使地区间的居民收入趋于收敛。[7]姚枝仲等(2003)认为,劳动力流动除了能使地区间要素收入相等以外,还能改变各地区的需求结构,实现地区间人均收入相等。[8]林毅夫等(2004)认为迁移的确是一种缩小差距的机制,但由于户籍制度的存在和沿海地区过快的发展速度,目前的迁移规模仍不足以缩小居民收入差距。[9]王春超(2005)的研究表明,农村非农收入扩大了省际间农民收入差距,农户收入结构的变化是影响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最重要原因。[10]张庆等(2006)指出,劳动力流动在一些富裕地区有助于缩小收入差距,但在一些贫穷地区却起到了扩大收入差距的作用,现阶段仅依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并不能缩小城乡收入差距。[11]董长瑞、韩勇和梁纪尧(2008)研究发现,短期内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不能消除城乡差距,但对缩小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发挥巨大效应。[12]朱云章(2009)分析发现,两者之间只存在由收入差距到城乡劳动力流动的单向因果关系,并不存在城乡劳动力流动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反馈作用。[13]
从上述文献看,由于采用不同的样本、使用不同的收入和转移劳动力的定义、不同的测量方法等,得出了不同的估计结果。况且,农村流动劳动力进城就业对收入差距的变动产生多重效应,影响了农村内部的收入分配、城镇内部非技术工人的工资水平和城镇内部的收入差距,对城乡收入差距产生较大影响,对这些变化进行经验上追踪验证是完全必要的。此外,从社会学角度进行研究较多,而从经济学角度研究劳动力流动对城乡与地区差距变化影响的实证研究不是很多。因此,本文试图结合中国实际,从实证的角度来研究农村非农就业究竟对我国区域城乡收入不均等造成怎样的影响,程度如何,趋势又如何。
二、指标说明及模型设定
(一)数据及选用指标说明
由于北京、上海、天津这三个样本统计数据缺失较严重,重庆市1997年后才成为单列市,在下文的统计分析中均剔除了这四个样本数据,因此文章最终采用时间跨度为1989~2008年,横截面单元为中国27个省(自治区)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数据来源于中国经济信息网和教育专网中的经济年鉴、地区年鉴、世经年鉴等数据库。为揭示区域差异,本文以我国各省(自治区)为单位,并将其归并入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地区,以考察农村非农就业对我国不同地区城乡收入不均等影响的动态效应,具体变量如下:
RUB:各区域城乡居民收入不均等程度,用城镇实际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之比来表示,其中,城镇居民全年人均实际可支配收入用城镇居民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除以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消胀,农村居民全年人均实际纯收入用农村居民全年人均纯收入除以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消胀。
RSR:非农转移人口比重,反映农村就业结构的变量,用非农就业人口占农村就业人口比重来表示。
人均年收入(PGDP)及其平方项(PGDP2):用来分析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对城乡收入不均等的影响,考察经济增长是否与中国区域城乡收入不均等之间呈“倒U”型关系。
外贸依存度(TRA)和各区域外商直接投资(FDI):分别用各区域进出口额占GDP的比重和实际利用外资额表示(用相应年份的汇率中间价将单位转换成人民币),反映地区的开放程度。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INF)和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EDU):分别代表各省物质投资水平(用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消胀处理)和各区域的人力资本状况。
FZR:各区域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表征产业结构的变动。
EMP:各区域就业结构的变动,用当年第二、第三产业从业人数占全部从业人员比重来衡量,考察各区域就业结构的变动对城乡收入不均等的影响。
MAR:各区域市场化程度,用非国有工业企业产值与全部工业企业产值比表示非市场化程度。
ALR: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由第一产业生产值除以第一产业从业人数计算得来,用来考察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对城乡收入不均等的影响。
(二)联立方程的建立
考虑到农村非农就业可能直接影响中国城乡收入不均等,也可能通过其他途径间接影响收入分配以及其他变量的内生性问题,根据已有的研究结论,采用联立方程形式:
联立方程组中共包括4个子方程,分别是城乡收入不均等(UBR)决定方程、经济增长(PGDP)决定方程、劳动力转移(NRE)决定方程和贸易开放度(TRADE)决定方程。这4个子方程构成了一个反映中国城乡收入不均等和区域经济增长、劳动力流动、开放程度相互作用的内生结构模型。其中,UBR、PGDP、NRE和TRADE是内生变量(Endogenous Variable),其余7个变量为前定变量(Predetermined Variable),其值由模型外部给定。其中,城乡收入不均等(UBR)决定方程中含有3个内生变量和5个前定变量,根据模型的识别的阶条件和秩条件判断准则,此方程是恰好识别的;经济增长(PGDP)决定方程为恒定式,不需要对其识别性进行判断;劳动力转移(NRE)决定方程和贸易开放度(TRADE)决定方程中均含有3个内生变量和5个前定变量,都是恰好识别。因此,该联立方程是恰好识别的,采用似不相关法(SURE)对联立方程组进行有效性估计。
三、农村非农就业对中国区域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农村非农就业对中国省际间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实证结果
综合以上模型的回归方程对计量模型中各解释变量的回归结果给予进一步的说明:
表1 联立方程估计结果
1.城乡收入不均等(UBR)决定方程
所有变量都在1~10%的显著水平上通过了z检验,且整体的拟合良度达到0.629,表明模型回归效果较好。PGDP的估计系数显著为正,其二次项估计系数为负,说明随着中国人均GDP的提高,城乡收入不均等会先上升后下降,库兹涅茨提出的“倒U”型假说在中国的经济实践中是适用的。
NRE的系数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说明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城乡收入不均等,具体数据显示,农村非农人口比重每增加1%,会使城乡收入不均等扩大0.31%。
方程中,CAP的系数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表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积累加剧了城乡收入不均等程度,从具体数值来看,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每增加1%,会使城乡收入不均等扩大0.36%。另外,FDI、EMP、MAR和ALR的系数都在1%~5%的水平上显著为负,从数值上看,FDI每增加1%,会使城乡收入差距缩小0.19个百分点。这说明,目前中国引进外资对缩小城乡收入不均等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的流动有利于城乡收入不均等的缩小。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每提高1%,会使城乡收入不均等缩小0.60%。最后,注意到非国有工业企业产值占全部工业企业产值的比重每增加1%,会使城乡收入不均等缩小1.76%。
2.经济增长(PGDP)决定方程
所有变量都在1%的显著水平上通过了z检验,而且整体的拟合良度达到0.936,表明模型回归效果很好。模型中,FDI,CAP、EDU、EMP、MAR、ALR及FZR的系数显著为正,表明FDI的大量引入、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积累、第二、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市场化的进一步深化以及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的增加都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增长,而NRE、TRA的系数分别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负,表明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以及贸易自由化的开展并不能有效推动中国经济增长。
3.劳动力转移(NRE)决定方程
大多数变量都在1%~5%的显著水平上通过了z检验,整体的拟合良度也达到0.644。FDI、CAP、FZR、MAR和ALR的系数显著为正,这表明FDI的流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的增加、市场化程度以及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效推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而贸易开放程度的估计系数却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负。
4.贸易开放度(TRADE)决定方程
所有变量都在1%的显著水平上通过了z检验,而且整体的拟合良度达到0.752,模型回归效果良好。其中,变量FDI、CAP、EDU,FZR和MAR的估计系数显著为正,表明外资的引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人力资本的提高、产业结构的优化及中国市场化的进一步深化有效推动了贸易自由化的发展,而非农就业人口的增加却在一定程度上恶化了贸易开放度。
表2 东中西部地区联立方程模型回归结果比较分析
(二)中国东中西部各地区实证结果的比较研究
比较东、中、西地区联立方程组中收入分配决定方程(UBR),各方程中大多数变量都在1%~10%的显著水平上通过了z检验,其整体的拟合良度都达到0.63以上,模型回归效果较好。具体来看:
首先,从具体数据来看,农村非农人口比重每增加1%,会使东部地区城乡收入不均等缩小0.22%,但使中、西部地区城乡收入不均等分别扩大0.20%、0.73%。由此可见,农村非农就业对西部地区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程度最大,其绝对值是全国水平的2倍多,是东、中部地区的3倍多。另外,人力资本的积累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东、中部城乡收入不均,而对于西部地区的影响不显著;第二、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以及非国有工业企业产值比重的提高扩大了东部地区城乡收入不均等,但有利于缩小中、西部地区的城乡收入不均等。
其次,注意到,第一,全国和中部地区模型中PGDP的估计系数显著为正,其二次项估计系数为负,表明其经济增长与城乡收入不均等呈“倒U”关系,而库兹涅茨提出的“倒U”型假说在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中是不适用的。第二,东中西部三模型中,各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积累加剧了城乡收入不均等程度,这是由于目前我国物质资本投资大部分都偏向于城市,农村并未充分享受到其利益。各模型中ALR的系数都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负,表明各地区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显著改善了农村居民的收入状况,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不均等。第三,中国FDI的引入有利于缩小全国及东、西部地区的城乡收入不均等,其估计系数分别为-0.19838、-0.11572、-0.07339,但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中部地区收入不均等。
四、结论
收入分配决定因素估计方程中,从省际回归结果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由于体制和制度方面的原因并未改善中国城乡收入不均等的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反而起到恶化的作用。从中国东、中、西部各地区实证结果看,农村非农就业有利于缩小东部地区的城乡收入不均等,但扩大了中、西部地区城乡收入不均等,并且农村非农就业对西部地区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程度远高于全国和东、中部地区。
从农村非农就业估计方程中看,人力资本的提高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就业没有影响,FDI的流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的增加、市场化程度以及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效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而贸易开放程度的估计系数却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负,说明目前农村居民还不能充分分享贸易所带来的利益和福利,贸易开放度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农村非农就业。
[1]赵人伟,李实,卡尔·李思勤.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再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
[2]Myrdal G.Economic Theory and Underdeveloped Regions[M].London:Duckworth,1957.
[3]Lucas R,Stark O.Motivations to Remit:Evidence from Botswana[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5,(93).
[4]De Hean A.Livelihoods and Poverty:The Role of Migration: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Migration Literature[J]. The 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1999,(36).
[5]张平.中国农村居民区域间收入不平等与非农就业[J].经济研究,1998,(8).
[6]李实.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与收入增长和分配[J].中国社会科学,1999,(2).
[7]顾建平.可支配收入、劳动力流动与市场分割[J].管理世界,2002,(9).
[8]姚枝仲,周素芳.劳动力流动与地区差距[J].世界经济,2003,(4).
[9]Lin,Justin,Gewei Wang and Yaohui Zhao.Regional Inequality and Labor Transfers in China[J].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2004,52(3).
[10]王春超.收入差异、流动性与地区就业集聚——基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实证研究[J].中国农村观察,2005,(1).
[11]张庆,管晓明.单纯依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并不能缩小城乡收入差距[J].经济纵横,2006,(3).
[12]董长瑞,韩勇,梁纪尧.农村人口流动与城乡收入差距关系研究[J].山东经济,2008,(5).
[13]朱云章.我国城乡劳动力流动与收入差距的关系检验[J].农业经济,2009,(1).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Rural Non-agricultural Employment on China’s Urban-rural Income Inequality——Based on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China's Eastern,Central and Western Panel Data
ZHOU JuanZHANG Guang-sheng
By reviewing relevant researches on labor mobility and income distribution and establishing equations based on China's provincial panel data from 1989 to 2008,using STATA10.0 measurement software,the article studies empirically on the impact on China's urban-rural income inequality,made by non-agricultural employment.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ural non-agricultural employment exacerbated inter-provincial income inequality;practical results from various regions showed that it helped to reduce the urban-rural income inequality in the Eastern Region of China,but also exacerbated it in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it made much more impact in the Western Region than in the Eastern and Central Regions as well as the whole country.
non-agricultural employment;China's urban-rural income inequality;simultaneous equation;SURE estimate
F224.9
A
1673-8616(2011)04-0059-05
2010-12-2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贸易自由化对城乡收入不均等影响的机理与实证研究》(70303004)
周娟,南宁市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博士(广西南宁,530022);张广胜,沈阳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辽宁沈阳,110866)。
[责任编辑:李君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