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跨专业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现状与思考
2011-08-15黄政艳
黄政艳
高职院校跨专业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现状与思考
黄政艳
文章在阐述高职院校科技创新团队内涵基础上,分析了高职院校建设科技创新团队的必要性、重要性和可行性,针对高职院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现状,从加强专业建设、以项目为载体、搭建科技服务平台、开展技术服务以及完善管理制度等方面提出了高职院校组建跨专业科技创新团队的思考。
高职院校;跨专业;科技创新团队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科技发展的综合化和分支化趋势日益加强,传统学科间的界限在多学科交叉发展状况下变得越来越模糊。各学科专业之间的渗透性和交叉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这就对科研人员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提出了新的要求:科研人员不但要求具有解决单一问题的能力,而且要求具有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科研人员不但需要能够独立工作,更需要团队合作攻关。高等职业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是应用型科技创新的一支重要生力军,它既有学科专业优势,又有应用型人才优势,如何有效构建科技创新团队,促进双师素质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增强社会技术服务能力,已成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高职院校科技创新团队的内涵
科技创新团队,是以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为工作内容,由学科知识与技能互补、为共同的科研目标和工作方法而相互承担责任、相互协作的学科内及跨学科的科研人员组成的群体。高职院校科技创新团队是科技创新团队中的特殊类型,可将其定义为以科学知识的生产和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及其成果推广等活动为工作内容,由学科内及跨学科的知识和技术互补的、愿意为共同的科研目标和工作方法而相互承担责任的以高职院校教师为主组成的群体。
高职院校科技创新团队一般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特征:一是具有明确的研究方向和研究目标;二是以应用技术的研究和推广为主要方向;三是以高职院校教师为活动主体,在知识或技能上能够优势互补,其核心成员是某一专业领域的领军人物;四是团队的成员可以是一所院校或多所院校专业教师组成,往往会有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参与;五是以科研创新平台或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为依托开展项目研究;六是以科研项目为载体,团队组建根据项目研究的需要进行调整。
二、高职院校组建跨专业科技创新团队的必要性、重要性和可行性
高职院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是高职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一个新课题,一支优秀的科技创新团队应是瞄准应用技术前沿,对某一专业技术领域的发展和相关基础科学的进步能产生重大的影响,能造就该技术领域领军人才,具有优秀人才的团队效应。科技创新团队又是高校科研队伍管理的一种新的组织模式,是高校实现出人才、出成果功能的重要途径。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也是高职院校加强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为行业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的重要前提。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对教师队伍建设和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提高专业教师双师素质,与企业联合培养专业教师,3年建设期内,使具有双师素质专业教师比例达到90%”、“建设院校要制定具体可行的措施,保证教师参与行业、企业技术创新和开发,积极开展技术服务,提升校企合作能力”。
高职院校组建科技创新团队,对推进专业建设与改革有着重要意义。它有利于优化专业结构,形成优势专业;有利于领军人物的成长,培养教师的科研精神,促进教师的成长;有利于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专业教师的双师素质;有利于增强院校的科研实力,提高承担各级重大课题的机率,提升学校的知名度;有利于提高团队参与行业、企业技术创新和开发的能力,增强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
近年来,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成为了科技创新的核心力量。高职院校科技创新团队作为科技创新活动中的一个全新的合作研究组织,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是高职院校具有行业门类较齐全的学科专业,对技术应用层面上综合性较强、技术难度较大、跨学科的应用研究课题有一定的攻关能力。二是有开展科技创新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力量,尤其是物质基础方面,高职院校各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为团队进行科学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实验条件。三是科学研究的类别较齐全,既有高新技术研究、行业性重大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研究,又有应用推广研究、发展研究、市场化研究。四是建设跨专业的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已经在高职院校当中形成了普遍的共识,大家都深刻地认识到高职院校本来科研水平就有限,靠单干户、夫妻店、父子兵、小作坊无法承担重要科研项目。只有组建优秀、高效的科研团队,才能充分发挥组织优势和制度优势,整合、优化有限的基础资源,凝聚科研力量,承担更多市场急需的应用研究项目工作。
三、高职院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现状
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自1990年代以来掀起了基础性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热潮,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重要意义已被多数人所认识,部分院校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目前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仍处于摸索阶段,无论是在创新团队自身建设还是创新团队的外部环境支持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一)低水平的“虚”团队多,高水平的“实”团队少
不可否认,我国有一批凝聚力高和创新能力强的科技创新团队,但据了解,部分高校为争取资源,临时拼凑和包装了许多“虚”的团队。平时,这些团队的成员几乎不进行学术交流,只是在申报项目或应付检查时才将各自的成果打包在一起,组成一个“团队”。由于高水平团队的匮乏导致高水平人才的奇缺,高水平人才的奇缺又进一步影响高水平团队的形成,并形成恶性循环。
(二)“短命”团队多,“长寿”团队少
日前,许多团队都是项目型团队,是项目负责人根据项目申请的需要,而不是为了项目的完成,临时组建的,在利益思想的支配下,注重的是短期行为。团队的稳定性差,常常在项目结束之时,团队也到了“寿终正寝”之日。由于重大的科学创新在短期内很难取得,因此“短命”团队很难取得标志性的成果,随着团队的解体,团队的各种资源包括团队的文化也就分崩离析,这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
(三)“自下而上“形成的团队多,“自上而下”形成的团队少
高校科技创新的特点决定了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的组建大多是自发形成的,随着团队的不断发展,日益引起人们较多的关注,获取更多的科研项目和经费,这种“自下而下”靠个人意愿和内在动力形成的非结构化状态的团队多表现为“师徒型”或“夫妻店”,一般没有行政手段对其进行监管和控制,这与国家和企业所属的科研机构以任务为导向的“自上而下”团队具有较大的差异。
(四)单学科、单部门的团队多,跨学科、跨专业、跨部门的团队少
我国现有的科技创新团队多是以学科专业为基础自发形成的单学科、单部门的团队,相对说来,跨学科、跨专业、跨部门的团队较少。
同时,由于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相对落后、行业专业领军人物的缺乏、科技管理体制不完善,也制约着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制约着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
经调研,高职院校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几乎是一片空白,高职院校近10年来虽然实现了迅猛的发展,在内涵建设成为高职院校发展主旋律的今天,探索如何创新师资队伍建设和提高社会服务能力的有效途径,成为摆在每一所高职高专院校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而以跨专业的方式组建科技创新团队无疑是高职院校提升综合办学实力的一个很好的突破口。
四、高职院校建设跨专业科技创新团队的思考
(一)以专业建设为龙头,推进团队建设
高职院校应确定重点建设的专业及专业群,以专业建设为龙头,推进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技术服务平台建设。高职院校要主动适应区域产业结构升级需要,及时调整专业结构,特别要面向先进制造业、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领域,建设一批精品专业和特色专业。要在专业基础条件建设中重点加强专业带头人的引进和培养工作,为吸引优秀的领军人物创造必需的条件。高职院校要围绕“校企合作、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制定符合学院发展目标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建立健全的双师素质教师认定与管理、教师进修培训、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兼职教师聘任与管理以及人事分配改革等方面制度,为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打破学科专业界限,以项目为载体跨专业组建科技创新团队
以项目课题为载体,发挥科研骨干的示范、带动作用,培养和锻炼一批科研创新人才,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跨专业科研创新和技术服务团队,带动高职院校科研工作上水平。注重领军人物的培养,领军人物在创新团队中发挥团队学术技术领导和团队核心作用,要充分挖掘高职院校现有人才资源并加强培养,使一些优秀的学术人才和领军人物脱颖而出。要加强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青年科技人员能够活跃团队气氛,为团队的创新增添活力,通过着重加强青年科技人员创新精神的培养,促进青年科技人员的成长成熟,为科学进步发展培育接班人。
(三)加强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搭建团队科研工作平台
科技创新团队通过承担项目和开展技术服务得到锻炼和成长,因此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离不开科研平台的有力支撑。高职院校要建设生产性专业实训基地,更新教学设施和仪器设备,拓展服务功能,提升服务水平。要与行业企业合作建设一批开放性、多功能的区域性技术服务平台,为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培训提供良好的条件和真实的生产环境,为区域或行业的技术创新、技术开发提供技术服务和技术支持。
(四)广泛开展技术服务工作,促进团队成长
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科研工作平台的作用和团队的技术优势,积极拓展社会服务功能,面向行业企业开展技术服务,面向区域开展高技能和新技术培训,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研发。高职院校要调整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重点领域和主攻方向,为区域经济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和技术支持。通过技术转让或专利技术的产业化使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通过集体攻关,可解决行业面临的共性技术问题或关键技术问题。通过面向行业企业积极开展技术服务工作,加强了团队的锻炼,促进团队成长。
(五)完善管理机制,营造团队健康成长环境
高职院校要改革学校内部人事管理分配制度,引导和激励教师主动为企业和社会服务,要制定具体可行的措施,保证教师参与行业、企业技术创新和开发,积极开展技术服务,提升校企合作能力。高职院校要提高科技管理水平,制定科技创新团队管理办法,加强对团队组建的引导和管理,对团队进行评估和业绩考核,定期对创新团队的工作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应与相应设立的团队资助相挂钩。同时应加强以“不断追求、不断创新、不断超越”为核心理念的科技创新团队文化建设,努力实现社会利益和团队利益的有效结合,在服务社会的同时,发展自己。通过完善体制机制,为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政策导向和工作杠杆。
[1]张雅凌.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现状与对策[J].河南职业技术示范学院学报,2009,(6).
[2]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Z].
[3]教育部,财政部.关于确定“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的通知[Z].
[4]柳洲,陈士俊.当前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主要问题[J].软科学,2007,(3).
[5]魏晓卓,吴君民.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制约瓶颈与对策研究[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2008,(9).
[6]曾卫明.构建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对策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9).
G718
A
1673-8616(2011)04-0125-03
2011-03-29
[资金项目]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过程“十一五”第五批立项重点资助项目《高职高专跨专业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研究与实践》(2009A045)
黄政艳,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广西南宁,530007)。
[责任编辑:文晴实习编辑:潘复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