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视域下的体育健心教育

2011-11-13乔克满

巢湖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心理品质个体心理健康

乔克满

(巢湖学院 体育系,安徽 巢湖 238024)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视域下的体育健心教育

乔克满

(巢湖学院 体育系,安徽 巢湖 238024)

采用文献研究、逻辑分析等方法,在分析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和体育健心教育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提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视域下的体育健心教育体系:在主体、个体、群体层面上,发现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促进积极心理健康是其主要目标;积极的体育体验和体育文化活动是其主导内容;形成性与发展性评价是其评价手段。研究认为,体育健心教育是一种有效且长效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手段,但也存在一定的有限性。

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育活动;健心

体育心理健康教育 (或称为体育健心教育)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世纪之交开始兴起的积极心理学思潮[1],以及近年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2]理念的提出,为体育健心教育的新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健康向上”的体育精神,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相一致,因而从自然属性上看,体育健心教育可作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基于国内外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和体育健心的研究进展,对学校体育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功能与体系加以探讨,以求抛砖引玉。

1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具有三级教育目标:一级目标是以预防教育为主,面向全体学生,注重潜能的开发和心理素质的培养;二级目标是以解决心理问题为主,针对普遍的心理问题进行辅导和咨询,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三级目标是以治疗心理疾病为主,针对有心理障碍和疾病的个体进行心理诊断和治疗。长期以来,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重心通常局限于三级和二级目标,以消解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为主要任务,重视培养无心理问题和无心理疾病的人,而对一级目标缺乏足够的重视。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则是要强化一级目标,即“以预防教育为主,面向全体学生,注重潜能的开发和心理素质的培养,以达到积极心理健康的目标”,并兼顾二级和三级目标,实现三级目标之间的有机统一,使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到全体学生,体现在学生成长的各个方面。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与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方向相对立,而是对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方向的矫正。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认为,心理疾病的消除并不意味着心理健康的存在[3]。它不是将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作为一个一维的、两极的潜在统一体,而是从心理疾病和心理健康取向的二维角度去看待心理健康。疾病模式 或健康模式都不足以单独地描述人的心理健康,二者应是一个联合的评估体系,其中“积极心理健康”是一个处于完全最佳的心理健康状态(见图 1)。

图1 Keyes心理健康评价模型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强调以人的向善性为价值取向,运用积极的内容、方法和手段,从正面发展和培养个体的积极心理品质,防治各种心理问题,促进个体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以达到积极心理健康的目的[2]。它将“培养积极心理品质”摆在了“克服心理与行为问题”之前,主张通过发展来化解问题,充分体现了教育的发展性、预防性功能;明确提出“开发潜能,减负增效”与“塑造积极向上心态和奠基幸福人生”的学校使命有机结合起来,强化了与学校教学活动主旋律的紧密结合。

2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视域下的体育健心研究进展

体育因其“健康向上”的积极精神属性,而自然地具有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国际运动心理学协会的报告认为:运动能减缓焦虑;长期运动有助减缓神经紧绷;运动有助于减缓各种压力;运动能带来积极的情感效应[4]。从积极心理学角度来看,体育活动至少具有以下积极心理健康价值:体育活动有益于认知能力发展[5];体育活动有益于提高自我有效感,参加体育运动为人们提供了提高技能,挑战自我和进行冒险的机会,从而能改善自我概念和提高自尊[6];体育活动对于弱势群体具有积极的影响,有助于个体认识和改进自身的不足之处[7];体育活动有益于锻炼主体的意志品质和心理素质,如目的性、自觉性、自信心、坚韧性、自制力以及勇敢顽强和自主独立的精神等[7,8];体育活动有益于促进主体的社会性发展,提高主体的社会技能、道德推理能力和道德准则[6,9]。

合理的运动质量、运动强度和运动方式等,对体育健心具有增益效果。对于心理健康而言,运动的质量和数量同样重要,不应刻意追求运动时间、频率、方式、类型,而应强调“积极生活”的心境[10]。相同的体育活动不会产生相同的、标准化的结果或体验,其效果因人而异,应根据个体的特征和不同的心理健康需求,选择适合于自身的体育活动水平[6]。例如,对于通过体育锻炼缓解轻度或中度抑郁症的作用而言,每周都应该做运动量和强度适当(对自身而言)的运动,并且长期坚持,才能产生较好的干预效果[11]。

总体来看,体育的积极健心作用得到了学界的普遍认可。人们对于体育的认识已不局限于强身健体,而是希望通过体育运动的参与得到更多的精神享受;培养勇敢顽强的性格、超越自我的品质、迎接挑战的意志和承担风险的能力;培养竞争意识、协作精神和公平观念;弘扬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国家和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但需指出的是,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可能有正反两方面影响[12]。例如,当运动经验可能导致自我批评而不是增加感知能力,或者经历的是尴尬或失败的不愉快的经历,个体的自尊会降低而不是提高。过度的运动量或运动项目选择不当,也可能会导致学生认知能力和学业成绩受到负面影响。因而,教育的引导与发展功能需在体育健心过程中充分发挥,才能有益于培育学生的各种积极品质。

3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视域下的体育健心教育体系

体育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人们对于体育活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偏差,学校体育教学活动较为重视体育健身意义,却往往忽视了体育教学活动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作用,对体育健心教育体系的构建亦不完善。基于此,本文根据体育教育基本特征,并参照孟万金教授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13],设计如图2所示的体育健心教育体系结构。体育健心教育,应以发现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促进积极心理健康,实现幸福人生为目标;以积极的体育体验为主要形式内容;并从发展性与形成性角度评价教育效果。

3.1 以发现积极心理品质,促进积极心理健康为目标

图2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视域下的体育健心教育体系

3.1.1 主体层面——培育学生积极的情绪

积极的情绪和体验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积极情绪是指能激发个体产生接近性行为或行为倾向的情绪,包括主观满意感、希望、快乐、乐观主义等;积极体验是指个体满意地回忆过去、幸福和从容不迫地感受现在并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一种心理状态[14]。从主体层面来看,体育活动和锻炼方式的多样性、吸引性、复杂性与多变性,能使学生从中体验到满足、愉快、欢乐、紧张、兴奋、焦虑等多种不同程度的情感;启发学生的社会意识,增强自尊、自信、责任感,培育学生积极的情绪,以达到促进心理健康的教育目的。

3.1.2 个体层面——发现学生积极的人格特质

只有人所固有的积极力量得到培育和增长,消极方面的力量才能被消除或抑制[15]。积极人格特质主要是通过对个体的各种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加以激发和强化,当激发和强化使某种现实能力或潜在能力变成为一种习惯性的工作方式时,积极人格特质也就形成了。从个体层面来看,体育活动对于培育积极的人格力量具有重要意义,只有积极的人格力量得到培育和增长,才能真正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较之于压抑、恐惧、悲观等消极情绪,心理健康教育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喜悦、快乐、爱、希望、友谊、同情心等自身所固有的积极力量。通过日常体育锻炼、体育竞赛等活动形式,改善学生的身心状态,培养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体会到团队合作的快感,友谊的珍贵,并从体育竞赛活动中体会到满足感与成就感,树立起积极向上的人格特质。

3.1.3 群体层面——营造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是决定人行为的心理基础。对处于心理逐渐走向成熟期的青少年而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一。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促进个体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要达到这一境界,需要从身心两方面入手。其中,身的活动和锻炼——体育,对于学生的积极心理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更高!更快!更强!”,“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等体育口号体现出“健康向上”的体育精神。体育精神是体育的整体面貌、竞技水平、公正、公开、凝聚力、感染力和号召力的反映,是体育的理想、信念、情操及体育知识、体育道德、体育审美水平的标志。体育教育应为学生营造积极的体育文化环境,让学生通过参与不同形式体育文化活动,从中领会健康向上的体育精神。从群体层面来看,这有利于调动学生心理积极因素,凝聚力量、激发活力,形成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树立乐观、积极、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社会价值观,并有益于塑造良好的体育和社会文化氛围。

3.2 以积极的体育体验为主要形式内容

实践性与参与性是体育运动的重要特征之一,体育健心教育提倡发展性、预防性的教育思想,鼓励学生积极的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在主体、个体和群体三个层面上,从“正面”(积极的体育体验)入手,实现学生积极“潜能”的开发,发展其积极的心理品质,最终起到预防或化解学生心理“问题”的作用。

体育健心教育内容可从心理健康的主体、个体、群体三个目标层面进行设计(见表1)。在主体和个体层面上,通过各类形式的体育锻炼、体育竞赛和体育文化活动等,让学生增强体质,培养兴趣,获得积极的体育体验;进而通过这些体验,让学生体会“健康向上”的体育精神,培育积极的心理品质和人格力量,如: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进取心,自信、自尊等自我有效感,团队互助与良性竞争意识等;最后通过这些积极的心理品质与人格力量预防与克服各种潜在的应激源,实现自我调节、疏导消极情绪和悲观心理,达到预防和消除心理问题或疾病的目的。在群体层面上,面向全体学生,通过体育文化活动,体育精神塑造,营造良好的社会互助氛围,引发积极的思维和情感,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积极的价值观。这无论是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是对于社会文化氛围的塑造都具有积极意义。

表1 体育健心教育内容

3.3 以形成性与发展性评价教育效果

积极心理学不以人格特质的某一标准作为准绳,而是强调个体积极人格特质的“发现性”,这也是提出“积极”而不是“优秀”或“良好”的人格特质的原因之一。这一点与心理教育对于学生品质的形成与发展功能特征相吻合。体育健心教育的效果应遵行形成性和发展性的评价原则,从教育评价的功能、目的角度出发,强调有效发挥评价的改进和促进的动态功能。

形成性与发展性评价以过去为基础,立足现实,面向未来[17],其目的不是“选拔”、“甄别”,不是给学生贴上是否有心理问题的标签和心理健康程度的等级,而是为了了解学生最真实的行为表现,以便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不断改进体育健心教学方法和课程设计。总而言之,体育健心教育效果的评价,最终是为了实现“发现积极的心理品质和促进积极心理健康”的教育目标。用形成与发展的观点评价健心教育的效果,有益于学生树立积极的体育健心态度,发现积极的心理品质,也有益于体育健心教育体系的发展与完善。

4 总结与展望

4.1 体育健心教育的有效性

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体育教学活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积极意义。主要体现在:主体层面上,体育体验有益于培育学生积极的情绪,增进幸福感;个体层面上,有益于塑造学生积极的人格特质;群体层面上,有益于正确引导学生的价值观和培育积极的社会文化环境。

4.2 体育健心教育的长效性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个长期过程,体育干预行为产生心理效益不太可能立竿见影,需要长期坚持,固化为学生的一种内在行为。因而,体育健心教育活动理应作为一种长效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手段,并从形成性和发展性的角度评价体育健心教育。

4.3 体育健心教育的有限性

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相互协作,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特别是对存在较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而言,及时、有效的药物与心理治疗尤为重要,而体育健心活动可作为的重要辅助手段之一。体育健心效果的好与坏,本质上还是取决于受害人心理应激障碍的严重程度如何。外部因素、社会舆论、学生自身知识修养、家庭因素以及疾病干扰等都会影响积极心理健康的效果。此外,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体育健心教育的操作方法、内容设计等存在的技术性问题也有待解决,教育效果必然存在一定局限,教育的理论与方法体系需要进一步的实证研究。

[1]Seligamn M E,Csikszentmihalyi M.Positive Psychology:An Introduction[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0,55(1):5-14.

[2]孟万金.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研究,2008,(5):41-45.

[3]Keyes C L.Promoting and Protecting Mental Health as Flourishing[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7,(2):95-108.

[4]Bunker L K.Psycho-physiological Contributions of Physical Activity and Sports for Girls[J].President's Council on Physical Fitness and Sports Research Digest,1998,(3):75-81.

[5]Bailey R.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 in Schools:A Review of Benefits and Outcomes[J].Journal of School Health,2006,(8):397-401.

[6]Bailey R.Evalua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hysical Education,Sport and Social Inclusion[J].Educational Review,2005,(1):71-90.

[7]司琦,陈红玉,刘海群等.促进弱势群体参与体育锻炼的干预研究--以听力残疾学生为例[J].体育科学,2010,(7):32-41.

[8]张世兵,乔仁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教学的融合[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9):148-150.

[9]朱晋元.高校体育课程中社会性发展训练对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促进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8,(6):121-124.

[10]Hallal P A.Adolescent Physical Activity and Health:A Systematic Review[J].Sports Medicine,2006,(12):1019-1030.

[11]Dunn A,Tricedi M H,Kampert J,et al.Exercise Treatment for Depression:Efficacy and Dose Response[J].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2005,(1):1-8.

[12]Eppright T D,Sanfacon J A,Beck N C,et al.Sport Psychiatry in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An overview[J].United States Child Psychiatry and Human Development,1997,(2):71-88.

[13]孟万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14]Linley P A,Joseph S,Harrington S,et al.Positive psychology:Past,Present,and(Possible)Future[J].Journal of Positive Psychology,2006,(1):3-16.

[15]Ryan R M,Deci E L.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and the Facilitation of Intrinsic Motivation,Social Development,and Well-being[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0,(1):68-78.

PE MENTAL HEALTH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POSITIV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QIAO Ke-man
(Dept.P.E.,Chaohu College,Chaohu Anhui 238024)

Through literature and logic analysis,based on positive mental health and P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this paper brings forward the system of mental health under the positiv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The main aim is to build up a healthy mentality and look for students' positive psychology character in different layers of subject,object and society.Positive PE experience and active are the main content.Formative Evaluation and developmental evaluation are the assessing method.In the end,the education of PE mental health,having some limitations,is still an effective and long term positiv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method.

positive psychology;positiv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PE activities;mental health

G804.85

A

1672-2868(2011)03-0155-05

2011-2-17

乔克满(1979-),男,安徽宿松人。巢湖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体育管理

责任编辑:陈 凤

猜你喜欢

心理品质个体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高中地理教学中心理品质教育的有效开展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高校冬季体育教学与学生心理品质的塑造
中职德育课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实践研究
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的编制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