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近三十年批判性思维研究:现状、思考、展望
2011-11-13王瑞霞郭爱萍
王瑞霞,郭爱萍
(太原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24)
【教育学】
国内近三十年批判性思维研究:现状、思考、展望
王瑞霞,郭爱萍
(太原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24)
自从20世纪80年代批判性思维这一概念首次引进国内,至今短短二三十年时间,吸引了许多学者的注意,有关批判性思维的论文也不断涌现。鉴于批判性思维在国内的大力发展,由此统计了近三十年(1986—2011)来所有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的篇名中包含批判性思维或思辨能力的论文,将其分为了萌动和发展两个阶段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第一,进入21世纪以来,研究成果明显增加。第二,研究方法发生变化。在萌动阶段,非实证性研究占优势,但随着研究的进行,实证性研究有所上升。第三,研究内容逐渐覆盖了多个领域,呈多元化发展趋势。
批判性思维;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研究趋势
进入20世纪以来,形式化逻辑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日常思维的实际需要,于是出现了非形式逻辑,非形式逻辑运动带动了批判性思维的发展,并引发了人们对其进一步的关注和热捧。[1]受到西方国家批判性思维运动的启示,20世纪80年代末国内学术界引入“批判性思维”这一概念,并开始对其进行研究,相关著作和论文也开始批量出现。批判性思维是创新的前提,是思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发展和人类前进的主要动力。[2]近年来,我国的素质教育大力强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倘若离开了批判性思维的教学,素质教育将无法完成。[3]可见批判性思维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性。鉴于此,笔者认为我们有必要对其前期的发展加以总结,为其下一阶段的研究提供帮助。
一、文献来源及梳理方法
本文以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为检索资源,在检索项内输入篇名,检索词内输入批判性思维∕思辨能力(批判性思维∕思辨能力是西方术语critical thinking在国内的主要翻译方法),检索了从1986年至2011年5月近三十年内所有被CNKI收录的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共检索到143篇论文。之后笔者又参照《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版),对143篇论文进行了第二次筛选,最后共得到125篇论文。之所以选择这些文章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主要考虑到来源刊的权威性和认可性。通过研究,本文拟了解以下三个问题:(1)从论文数量与发表的年份分布进行统计,以发现近三十年国内批判性思维研究的总体趋势;(2)从论文的研究方法进行统计,以了解目前批判性思维研究过程中所采用的研究手段;(3)从论文研究的内容进行分类统计,以探寻国内批判性思维研究所涉及的层面。
二、批判性思维研究现状
1.基本态势
近三十年来发表于中文核心期刊篇名中包含批判性思维或思辨能力的论文共125篇。笔者将检索到的文献分为两个阶段来统计分析:1986—2001年为萌动阶段,2002年至今为发展阶段。这两个阶段的划分主要基于论文数量方面的考虑。具体发表数量见表1、表2:
表1 (1986—2001年)国内核心期刊发表批判性思维论文统计
表2 (2002—2011年)国内核心期刊发表批判性思维论文统计
由表1、表2显示,从1986年到2011年5月,国内发表在中文核心刊物上的关于批判性思维研究的论文数呈阶段性发展趋势,研究数量有起伏,但总体上呈上升趋势。(1)萌动阶段(1986—2001年):该时期此领域鲜受关注,研究数量少,每年发表论文数均未超过5篇。十六年共有14篇论文发表,约占总量的11.2%。(2)发展阶段(2002—2011年):在此期间论文发表数量明显增加,十年共有111篇论文发表,约占总量的88.8%,此项数据说明国内有关批判性思维的研究已经吸引了语言界学者的重视;有关批判性思维的研究也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2.研究方法
本文在进行文献梳理时,依据的研究方法有两大类:实证性研究和非实证性研究。实证性研究以系统的、有计划的材料采集和分析为特征,包含量化研究和质化研究。具体而言,量化研究包括问卷调查和测试数据实证研究,质化研究则包含个案研究、人种志研究等。数据收集方法有访谈、观察、参与体验等。非实证性研究指不以系统的、有计划的材料采集为基础的研究,包括用思辨方法讨论理论问题及其对教学的指导意义、对某教学法实施的描述及对个人经验的总结、反思等。[4]在此基础上,笔者对125篇研究论文进行了整理和归类(见表3):
表3 (1986—2011年)批判性思维研究方法统计
由表3显示,萌动阶段 (1986—2001年)国内批判性思维研究以非实证性研究为主 (13篇,占92.9%),实证性研究为辅(1篇,占7.1%)。其中,实证性研究中仅有一篇量化研究。实证研究的缺乏与研究者缺乏研究方法意识和正规训练、单纯依靠自身经验进行总结归纳有很大关联。在发展阶段(2002—2011年),非实证性研究不再一统天下,实证研究整体数量上升,但数据显示,比例仍偏低,质化研究占9%,量化研究占11.7%,两种研究加起来也仅仅占到20.7%。21世纪初,实证性研究开始出现且数量逐渐上升,其原因是方法意识的崛起,实证性研究方法进入应用与普及阶段。[4]总的来说,有关批判性思维研究方法,以思辨性为主的非实证性研究占大多数,以系统的、有计划的数据收集和分析为特征的实证性研究所占比例不大,但近年来实证性研究有所增长。
3.研究内容
分析125篇论文的研究内容可以发现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1)批判性思维理论的引进和介绍;(2)与各学科的教学相结合进行研究,即如何在各类教学中培养批判性思维;(3)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现状的调查,以及有关批判性思维测量量具的研究,统计结果(见表4):
表4 (1986—2011年)批判性思维研究内容统计
由表4可以看出:125篇论文中有关批判性思维理论介绍的文献占到总数的12.8%。有关批判性思维测量的文献为8%,而有关批判性思维的教学及培养的文献则达到了79.2%。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两条结论:(1)批判性思维和教学的关系非常密切。这与西方国家最初掀起的批判性思维运动实质上是一场教育运动相吻合[5]。在萌动阶段,结合的学科主要体现在数学、语文、作文、化学、生物。发展阶段涉及到的学科则更为丰富,有物理、外语(写作、阅读、精读)、美术、微生物、思想政治、翻译、多媒体、会计、审计、新闻评论、媒介课程、编辑出版学、论文写作中的文献引用行为、语料库辅助教学、医学、护理学。其中有关医学、护理学的文献多达12篇,占此阶段文献总数的11%。而其余学科的文献均仅仅有一两篇。这说明目前批判性思维在医学、护理学领域的应用最为发达。(2)目前我国存在的客观测量批判性思维的量具较少,少数的几篇文献也仅仅是对国外量具的翻译、修订。
三、对国内批判性思维研究的反思及展望
由上述分析可见,我们在此研究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研究数量上有起伏,但总体呈上升趋势;实证性研究有所增长;研究内容日渐丰富,视角呈现多元化。为了使该研究领域发展更深,更快,我们必须同时看到该领域目前仍存在的如下一些问题。
第一,从研究方法来看,非实证性研究仍占大多数,实证研究比例偏低。虽然发展阶段较萌动阶段实证研究数量有所上升,但总体上数量仍偏少。非实证性研究在萌动阶段对唤起人们对批判性思维的了解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研究不能仅仅满足于此,否则我们的学术就不会进步。诚然,也不是所有的研究都做实证研究,适当的理论引进和探讨是必要的,但思辨性方法的随机性很大,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研究成果的信度和效度。在实证性研究中,同时运用两种研究方法(质化、量化)的研究很少,研究者对各种研究方法还不熟悉或没有全面掌握。大多数量化研究主要通过问卷调查完成;质化研究主要采用访谈方式,数据收集方式略显单一,借助现代化设备的研究很少,没有出现利用网络的研究。
第二,从研究内容来看,首先适合我们自己的测评工具较少,大多是直接从国外翻译过来的,有的仅仅是做了部分内容的修订。虽然也有不少研究者自己编写测量量具,但在效度、信度方面都有所欠缺。其次研究应用领域不够广泛,目前涉及的领域主要有哲学、心理学、教育学、医学,其他领域则很少甚至没有涉及。研究对象也仅仅是学生,其他社会阶层如领导人、教师等的批判性思维研究则没有受到重视。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对批判性思维研究提出如下展望:
首先,有关批判性思维的研究方法应更多元化、理性化、规范化。研究应呈现出这样一种状态:研究者在选取研究方法时应更理性,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非实证性研究和实证性研究并存;在质化研究方面,应更广泛地采用叙事研究、人种志研究、话语分析、批评研究等融合多学科的质化研究方法。数据收集途径将更加多元且规范,除课堂观察、访谈、教学日志外,教师文档(如教案、教材、学生习作)、工作报告等都将成为研究素材。
其次,我们应制定出符合我国国人的测量量具,这样才可以更加有效地了解批判性思维的现状,明确我们在批判性思维的哪些方面比较欠缺,然后方可提出有效的建议,做到有针对性的提高。
思维的发展关乎整个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在当今这个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当我们面对大量的信息时,每个人都应该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维。所以批判性思维研究应该拓宽研究对象,不应只停留在学生这个层面上。
[1] 缪四平.美国批判性思维运动对大学素质教育的启发[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3).
[2] 罗明江,李旭.论大学英语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7).
[3] 钟启泉.“批判性思维”及其教学[J].全球教育展望,2002 (31).
[4] 文秋芳,王立非.二语习得研究方法35年:回顾与思考[J].外国语,2004(4).
[5] 黄朝阳.我国高校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调查报告[D].厦门:厦门大学,2008.
1672-2035(2011)05-0149-03
G642.0;G353.11
B
2011-07-25
王瑞霞(1986-),女,山西忻州人,太原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研究生。
郭爱萍(1967-),女,山西临猗人,太原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博士。
太原理工大学校教改项目(2011年);山西省留学人员科研资助项目(2011-033)
【责任编辑 冯自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