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语盂县方言的体态系统
2011-11-13史秀菊
史秀菊
(太原师范学院 文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12)
【语言学】
晋语盂县方言的体态系统
史秀菊
(太原师范学院 文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12)
盂县方言体系统包括动态和事态两方面,动态有完成体、持续体、经历体、继续体和起始体;事态有已然态、曾然态、将然态和正然态。体与态主要通过标记词来体现,而且体标记和态标记可以在同一句子中共现,分别表示不同的体意义和态意义。
晋语;盂县;体;态
关于“体”,很多学者都有过较为详细的论述,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现代汉语体系统的理论层出不穷,但各种关于体系统的理论至今仍难以统一。我们赞成戴耀晶的完整体和非完整体理论[1],他把完整体分为现实体、经历体和短时体;把非完整体分为持续体、起始体和继续体。我们也同意李小凡先生把体系统首先分为动态和事态两大类型的观点:“动态是从微观角度观察谓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变化过程的种种情状,事态是从宏观角度观察句子所表述的事件发生、存在与变化的状况”[2]155。李小凡先生揭示了动态助词与事态助词的根本区别。
根据盂县方言体态系统特点,这里我们综合戴耀晶和李小凡两位先生的理论,把盂县方言体系统体助词分为动态的“体”和事态的“态”两大类。“体”包含完成体、持续体、经历体、继续体和起始体等;“态”包含已然态、曾然态、将然态和正然态等。
一、动态
1.完成体——标记:唠;下/上;起
完成体即表示“动作行为、变化、性状在参照时点已经完成”[2]155。盂县方言实现体的标记为“唠”[lAu0]、“下”[xA0]、“上”[sA0]、“起”[ʨhi53]等。
A.“唠”[lAu0]在盂县方言中是一个虚化得比较彻底的动态助词,紧跟在谓词(动词、形容词)后面,相当于普通话的“了1”。例如:
动词+唠:
(1)水流唠一夜。
(2)吃唠饭再去哇。
(3)把这块(合音,下同)碗饭都吃唠。
(4)看完唠再走哇?
(5)我拿四十斤玉黍换唠人家二十斤鸡蛋。
(6)看他能把你吃唠?
形容词+唠:
(7)你病才好唠,不要乱跑。
(8)柿子软唠才能吃。
(9)这块枣儿甚会儿才能红唠?
(10)饭甚会儿才能好唠哩?
(13)起下/上块名字起了个名字。
(14)她认下/上块干闺女她认了个干闺女。
(15)你见下/上局长来没啦你见了局长没有?
(16)戳下/上乱子咧闯了祸了。
由于“下”和“上”在表示完成体时不对立,所以二者的声母便逐步弱化以致脱落,口语中快说时,“下”和“上”都成了“啊”。例如:
(17)请啊医生咧请了医生了。
(18)他见啊你老师来没啦他见到你的老师了没有?
“唠”还可用于表示假设意义的复句的前一分句或单句的前一小句中,表示“在假设的动作、性状发生或实现的情况下(将要……)”,同时表示一定的假设语气。例如:
(11)万一回来迟唠,在饭店里吃唠算咧。
(12)走动唠叫上我。
B.“下”和“上”在盂县方言中处于正在虚化的阶段,作为助词,有时候两者是对立的,如“蒸上咧”是“已开始蒸”的意思,而“蒸下咧”是“已蒸好(已熟)”的意思。但大多数情况下二者可以自由替换,都相当于普通话的“了1”。例如:
以上两句如果慢说时仍能听出“下”或“上”,快说时则为“啊”。
“下”、“上”有时也能表示动作行为进行时的状态,例如:
(19)娃子们挤打下/上着就跑回来咧。
关于“下”和“上”作为实词以及处于半虚化状态的用法我们以后会作进一步的调查和讨论。
C.“起”在盂县方言中也是处于正在虚化的阶段,使用范围还很狭窄,作为完成体的标记,“起”一般只出现在以“把”开头的祈使句中(“把……起”),它既可以理解为“了1”,也可以理解为“完结”或“起来”义(还具有一定的实在意义),所以并没有完全虚化,只能算一个“准标记”。例如:
(20)把酒喝起把酒喝完/了!
(21)把衣裳干起把衣裳晾了/起来!
(22)把钱存起把钱存了/起来!
(23)你做起作业咧没啦?
以上四个例句中,例(20)是在酒桌上常用的祈使句,是号召大家把杯子里的酒全部喝完(清酒杯)的意思,“起”既可以理解为“了1”,也可以理解为“完”;例(21)(22)“干起”“存起”就是“晾了”/“晾起来”和“存了”/“存起来”的意思;例(23)的“做起”就是“做完”或“做了”的意思。语法化的重要原则就是一个词在由实变虚的过程中既可以这样理解,也可以那样理解,最后虚化的意义占上风。所以我们认为盂县方言中的“起”是一个正在虚化的完成体的准标记。
2.持续体——标记:哩1[li0]
持续体即“某种状态在一定时间内保持不变”[2]156。盂县方言表示持续意义的动态助词与结构助词读音相同,也是“哩”。“哩”紧跟在谓词(动词、形容词)后面,相当于普通话的“着”,是持续体的标记。例如:
静态/完成持续体:
(1)桌子上放哩块钵钵儿。
(2)场里围哩一群人。
(3)台上坐哩领导。
动态持续体:
(4)天上飞哩块雀儿。
(5)骑哩驴寻驴哩。
(6)小花背哩书包去学里也。
正在进行的持续体:
这类句子的格式是:V+哩+O+哩。例如:
(7)台上唱哩戏哩。
(8)大锅蒸哩糕哩,小锅熬哩稀子稀饭哩。
还有一种“V哩V哩+V咧”的格式,表示具有终结点的持续。例如:
(9)走哩走哩站住咧。
(10)哭哩哭哩笑咧。
(11)听哩听哩睡着咧。
3.经历体——标记:过[kuo55]
经历体是“以前曾经完成过某种动作、行为,或发生过某种变化”[2]157。盂县方言的动态助词“过”与普通话基本相同,可用在动词或形容词谓语的后面,表示动作或性状在说话之前的某个时间点或时间段曾经发生或实现,是经历体的标记。例如:
(1)我去过北京。
(2)你见过这块东西啊没啦?——见过/没啦见过。
(3)你听过这块事来没啦?——听过。
(4)十八岁走唠,再也没啦回来过。
(5)前几年戒过烟,没啦戒唠。
(6)今年夏天就没啦热过。
(7)我甚匝怕过你?
(8)人家两块就没啦红过脸。
4.继续体——标记:下的[xA55tə0]/下哩[xA55li0]
李小凡先生认为继续体包含两个次范畴:起始体(标记为“起来”)和延续体(标记为“下去”)。这里我们依据大多数学者的观点,把起始体和继续体分为两个独立的单位。继续体即“表示动作、行为、变化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并将继续下去”[2]157,盂县方言的继续体标记为“下的”。
“下的”即“下去”,“表示动作、行为、变化已持续了一段时间并将继续下去”[2]157。例如:
(1)我一直要等下的哩,非等到他不可。
(2)他看唠看他妈,又说下的咧。
但有时“下的”可以说成“下”,也常常弱化为“哩”。例如:
(3)仗这个儿打下哩,老本都要打光咧。
(4)这块病再这们耽搁下哩,就不好治咧。
继续意义有时可以用其他手段表示,如后加助词“哩”或用实词“要”表示。例如:
(5)他歇唠歇,又说哩。
(6)天气再要凉,屋里就得烧火咧。
5.起始体——标记:开[khAε412]
起始体表示“动作、行为、变化已经开始并将继续下去”[2]157,盂县方言用附加在谓词后面的半虚化动词“开”作为标记。例如:
(1)耍开扑克咧。
(2)人家上开课咧。
(3)学里学校本来上开课咧,后来又给放唠学咧。
“开”有“开始”义,这里相当于普通话的“起”,应该也是表示起始体意义的准标记。
二、事态
如前所述,事态并不是谓词的体范畴,而是肯定句、否定句、疑问句等句子的语法范畴,这是汉语不同于印欧语的一大特点。盂县方言的事态系统可分为已然态、曾然态、将然态和正然态等。
1.已然态——标记:咧[liε0]
我们认为,已然态表示在参照时间句子所陈述的事件已经处于已然状态或新情况已经出现。盂县方言已然态的标记是“咧”。例如:
(1)我两块钟头就去咧。
(2)他去咧没啦?——去咧,夜里昨天就去咧。
(3)你寻见咧没啦——寻见咧。
(4)你怎们上炕咧?
在回答表示已然意义的疑问句时,如果是肯定的回答,一般用“哩”,表明句子所述事件在参照时间仍在持续,如果是否定的回答,一般仍用“咧”,表示句子所述事件在参照时间已处于已然状态。例如:
(5)你念书啊不咧还念不念书?——念哩。/不咧。
(6)他这一会儿做作业啊不咧?——做哩。/不咧。
(7)他爹当校长啊不咧?——当哩。/不咧。
2.曾然态——标记:来[lAε0]
曾然态表示句子所述事件在参照时间之前就已经发生或已经实现。盂县方言的曾然态标记为“来”或“来来”(“来来”虽大多数人认为可以说,但现已很少说,只有东乡方言出现频率较高)。曾然态与已然态的根本区别是:曾然态是在参照时间之前就处于已然状态,已然态是在参照时间之时处于已然状态。“来”可用于动词谓语句、形容词谓语句和名词谓语句句末。例如:
动词谓语句+来:
(1)夜里没啦借回钱儿来。
(2)前几年戒烟来,没啦戒唠。
(3)看见你买下桃儿来么,我怎们寻不见哩?
(4)上街做甚来?——买菜来。
(5)我妈来来没啦?——来来,又走咧。
形容词谓语句+来:
(6)寒节清明节那块两天还冷来。
(7)这块娃子原来可肉来,这一会儿瘦咧。
(8)盂县那会儿:过去可穷来。
名词谓语句+来:
(9)我买哩黄瓜一块钱儿来,今日人家涨价咧。
(10)甚会儿寒节来?——三月初八来,早过咧。
(11)那块鸡蛋多(少)钱儿来?
(12)谁打唠碗来?——我来。
对曾然态的疑问句的回答如果是肯定的,一般也是用“来”,与疑问句表曾然的态范畴一致;如果答句是否定句,则用副词“没啦”,表明直到参照时间(说话时间)事件并没有发生或实现。例如:
(13)他走来没啦?——走来。/没啦。
(14)你去太原来没啦——去来。/没啦。
有学者认为“来”与“过”都是经历体,其中,“过”为远经历体,“来”为近经历体。我们不同意这种观点:其一,“过”是动态助词,必须紧紧附着在谓词之后,表示动作行为等的曾经经历,而“来”是事态助词,附着在句末,表示全句所述事件是曾然的,所以二者不是同一个层面上的助词——一个是词法层面的,一个是句法层面的。其二,“过”和“来”表示经历或曾然意义时无所谓远近,“过”能表示离说话时间或某一参照时间很近的动作行为的经历,“来”也能表示离说话时间或某一参照时间很远的曾然状态。试比较:
以上四组句子清楚地表明,盂县方言“过”和“来”并没有时间的远近之别,所以我们认为,“过”与“来”的区别在于“过”为动态助词,只针对谓词的是否经历;“来”是事态助词,是对全句曾然态的标记。
3.将然态——标记:也[iA0]
将然态表示新事态将要出现。盂县方言的将然态标记是“也”。例如:
(1)我走也我要走了。
(2)他吃饭也,不要叫他。
(3)明日就军训也?
(4)再过几天就八月十五也。
对将然态疑问句的回答如果是肯定的,句末仍用“也”,确定事件将要发生;如果是否定回答,句末往往用“哩”,表明直至说话之时事件仍保持在未发生的状态。例如:
(5)明日军训也啊不?——军训也。/不哩。
(6)你们是不是军训也?——是,军训也。/不哩。
(7)枣儿红也不哩?——红也。/不哩。
4.正然态——标记:哩2[li0]
正然态表示在参照时间事件或性状正在发生。盂县方言正然态的标记是句末的事态助词“哩”。例如:
(1)外前外面下大雨哩。
(2)老师上课哩,不要给他打电话!
“哩”经常与表示“正在”意义的副词“浑(同音替代,下同)”配合使用,表示正然态,所以“浑”可以看作是正然态的一个副标记。例如:
(3)他这一会儿浑正做作业哩。
(4)六月里果子浑正好吃哩。
(5)我回来时间他浑正睡觉哩。
(6)他浑正吃饭哩,不要叫他。
(7)我浑正看人家下棋哩。
“浑”也可以说成“正”,不过当地人觉得“浑”更土。
值得注意的是,表示持续体的“哩1”虽然和表示正然态的“哩2”读音相同,但两个“哩”来源应该不同:“哩1”相当于普通话的动态助词“着”,一般处于谓词(动词、形容词)之后,“哩2”相当于普通话的“呢”,一般处于句末;“哩1”属于词法平面的助词,“哩2”属于句法平面的助词。
三、体标记和态标记共现
李小凡认为:“动态或事态不仅可以单独表示体貌,还可以组合在一起表示体貌。……动态与事态组合时总是被事态所包容,但仍是两种体貌范畴,两个标记都要采用。”[2]155盂县方言的体标记和态标记经常在同一个句子里共现,二者各司其职,分别负载谓词和全句的语法功能。
1.完成体“唠”、“下/上”和已然态“咧”共现
A.“唠”与“咧”共现:
(1)我吃唠饭咧。
(2)不用回家做饭咧,在外前吃唠算咧。
(3)都抬炒唠六块菜咧,不少咧。
(4)她抬掇养育唠三块娃子咧。
B.“下/上”与“咧”共现:
(5)戳下/上乱子咧闯了祸了。
(6)请啊医生咧请了医生了。
(7)他见啊你老师来没啦他见到你的老师了没有?
2.完成体“唠”“下/上”与曾然态“来”共现
(1)夜里抬弄/找唠块车接老师来。
(2)枣儿甚会儿红唠来枣儿什么时候红的?
(3)你见下/上局长来没啦?——见下/上来。
3.完成体“唠”与将然态“也”共现
(1)抬弄/找唠块车叫老师也。
(2)枣儿甚会儿红唠也枣儿什么时候能红?
(3)买唠疙瘩料子做裙子也买了块料子准备做裙子。
(4)看打唠碗也!
(5)看跌倒也!
4.持续体“哩1”与已然态“咧”共现
(1)走哩走哩站住咧。
(2)哭哩哭哩笑咧。
(3)听哩听哩睡着咧。
5.持续体“哩1”与曾然态“来”共现
(1)夜里昨天桌子上放哩块个钵钵儿:杯子来,怎们没啦咧?
(2)刚刚儿哩场里围哩一群人来,这一会儿散咧。
(3)年时去年墙上挂哩画儿来。
(4)刚刚儿哩台上坐哩领导来。
(5)刚才天上飞哩块雀儿来。
(6)你怎个儿来来你怎么来的?——走哩来来走着来的。/坐哩车来来坐着车来的。/骑哩车来来骑着车子来的。
6.持续体“哩1”与将然态“也”共现
(1)小花背哩书包去学里也背着书包要去上学了。
(2)人家坐哩车走也他要坐着车走了。
(3)他骑哩自行车上课也他要骑着自行车上课去了。
7.持续体“哩1”与正然态“哩2”共现
(1)外前下哩大雨哩外面下着大雨呢。
(2)大锅蒸哩糕哩,小锅熬哩稀子哩大锅蒸着糕呢,小锅熬着稀饭呢。
(3)骑哩驴寻驴哩。
8.继续体“下的”与已然态“咧”共现
(1)他看唠看他妈,又说下的咧。
(2)这块病再这们耽搁下哩就不好治咧。
9.继续体“下哩”与将然态“也”共现
(1)我就这们写下哩也我就这么写下去了,沾啊不沾行不行?
(2)病就这们熬下哩也病就这么拖下去?
(3)这块课我准备听下哩也这课我准备听下去了。
10.起始体“开”与已然态“咧”共现
(1)他又耍开扑克咧。
(2)人家上开课咧。
(3)他写开作业咧。
11.将然态“也(啊)”和正然态“哩2”共现
(1)他走啊(“也”的弱化形式,下同)不哩?——走也。/不哩。
(2)你回来啊不哩?——回来也。/不哩。
(3)他去太原哩也[liA0]。
(4)小强背哩书包去学里哩也[liA0]。
例句中的“啊”是“也”的弱化形式。
将然态和正然态共现看似是矛盾的,所以盂县方言中常用正反问句形式表现,如例11(1)中的“走啊(也)不哩”,“走也”表达将要走,“不哩”则表达“不走”这种状态仍在持续。例11(4)“背哩书包去学里哩也”两个“哩”都表示正然态,“也”表示将然态——背书包是说话时正在发生的,而去学校则是即将发生的。由于后一个“哩”和“也”相连,所以常常发生合音。
12.正然态与已然态共现
(1)那一块娃子又耍水哩咧那个孩子又在玩水了。
正然态与已然态共现的情况非常少,目前只发现这一例——“耍水”这一动作正在持续,也是已经发生的事情。正然态与已然态是从不同的视角观察同一事件。
四、结语
从前文可以看出,盂县方言的体态系统比较完备。体与态主要是通过标记词体现的,这些标记词有的已经完全虚化为动态助词或事态助词,分别表示体意义和态意义,而有的标记词还没有完全虚化,处于“准标记”阶段。
盂县方言体标记和态标记能在同一个句子中共现,说明体与态确实表示不同的语法意义,不应混为一谈,而应该区别对待。
[1] 戴耀晶.现代汉语时体系统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2] 李小凡.现代汉语体貌系统新探[C]//商务印书馆编辑部.21世纪的中国语言学(一).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1672-2035(2011)05-0091-04
H17
B
2011-07-11
史秀菊(1962-),女,山西临猗人,太原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晋方言语法史研究》(05BYY052)
【责任编辑 冯自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