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日荷花别样红
——记全国国土资源管理系统先进集体河南省地质博物馆
2011-11-07张永强
□本刊记者 张永强
映日荷花别样红
——记全国国土资源管理系统先进集体河南省地质博物馆
□本刊记者 张永强
开馆三年,接待观众逾200万人次;“十一五”期间,向社会提供地质资料服务4030余人次、10815份次、205450余件次;先后发现河南汝阳和栾川两个晚白垩纪恐龙化石群,在世界古生物界引起了轰动……
2009年7月以来,先后被共青团河南省委授予“青年文明号”、被国土资源部授予“保增长保红线行动成效显著单位”、获国土资源部“2009年度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一等奖”。2010年底,又被国土资源部授予“全国国土资源管理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短短几年,河南省地质博物馆交出了一份完美的、沉甸甸的答卷,成为河南乃至全国国土资源系统争艳斗芳百花园中一朵别样的奇葩。
河南掀起地质科普热
河南省地质博物馆最早成立于1956年,2001年在原河南地质博物馆、资料馆、图书馆基础上重新组建,从事面向社会免费开放的地学科普参观接待工作,地学领域珍贵标本的收藏研究工作,河南省地质资料、国土资源档案、图书等对外查询及借阅服务工作,河南省古生物化石的调查评价、发掘研究工作以及国土资源相关科研项目的科学研究和国土资源管理相关技术业务服务等工作。
早在1956年,当时的河南省地质矿产局就开始筹建地质博物馆,但由于种种原因,几度搁浅。2001年,河南省国土资源厅成立后,立即着手新馆的兴建,并于2005年正式启动。
2008年4月26日,经过3年多的建设,被专家们誉为“国内一流”的河南省地质博物馆终于建成开馆。从此,中原大地多了一个展示河南资源环境省情的“窗口”,多了一个国土资源科普与青少年科学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河南省地质博物馆新展馆建筑面积5870平方米,展厅面积4100平方米,设地球科学厅、史前生物厅(恐龙厅、生物演化厅、大象厅)、矿产资源厅、地质环境厅、矿物厅、多功能厅(4D电影厅)及馆外矿石林、科普广场、恐龙雕塑等。展馆内三维动画影视、多媒体、仿真景观模型等展示形式1000余种,展出各类标本2193件。展示有亚洲体腔最大的汝阳黄河巨龙、世界上最小的窃蛋龙、中国唯一的结节类甲龙、世界上最大的一窝恐龙蛋化石、珍贵的早期哺乳动物和长羽毛的恐龙、世界上最早的银杏果化石、世界上最早的被子植物(中华古果)等多件国宝级标本,以及河南几乎所有的矿物、岩石标本和来自国内外精美绝伦的矿物晶体和观赏石等。
河南省地质博物馆的开放在河南掀起了一股学习地质科普知识的热潮。每逢星期天、节假日,展馆里挤满了来自全省各地的孩子和家长。自2008年4月26日新展馆正式对社会免费开放以来,接待观众已逾200万人次。“五一”国际劳动节、“六一”国际儿童节、“十一”国庆节等节日期间,每日接待观众超过5000人次,最多日接待观众达8000余人次。
河南省地质博物馆展馆外景
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副部长汪民,河南省委、省政府领导郭庚茂、叶冬松等先后专程到馆参观指导。中纪委、全国政协、兰州军区及省市各地区各部门领导到馆参观后,均给予高度评价。
作为宣传河南资源环境省情的“窗口”,河南省地质博物馆已成为接待各级领导的必选内容之一。国内50余家博物馆也分别来馆参观学习。同时,博物馆先后接待了来自世界30余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5400余名参观访问者。
河南省内很多中小学校已经把参观河南省地质博物馆列为学校的素质教育内容,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观。郑州市教育局决定,自2009年秋季开始,组织全市中小学生参观地质博物馆。如今,河南省地质博物馆已成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第一批国土资源科普基地、河南省国土资源科普基地、河南省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河南省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郑州市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郑州市金水区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郑州市中小学校外教学基地、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校外教育基地、河南农业大学校外教育基地。
地质科研硕果累累
2007年7月3日,河南省国土资源厅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了河南白垩纪恐龙化石群发掘研究首期科研成果:汝阳、栾川等地发现白垩纪恐龙化石群,新出土的汝阳黄河巨龙,是亚洲目前已知的最高大、最重的恐龙;洛阳中原龙是我国目前为止唯一发现、有确凿证据的大型结节龙类甲龙。未命名的小窃蛋龙是世界上见到的最小的恐龙。这一发掘研究成果被国内外专家评价为“必将改写中国恐龙研究之现状,让世界为之瞩目”。
这是由河南省地质博物馆主持,联合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从2005年到2007年,对汝阳县、栾川县多处恐龙化石埋藏点进行发掘研究取得的成果。而这才是刚刚起步。
几年来,河南省地质博物馆主要从事古生物发掘研究、地质遗迹保护和地质勘查项目实施的古生物研究重点实验室,通过较全面的调查、勘查发现线索,恐龙化石勘查发掘取得突破性进展,先后发现河南汝阳和栾川两个晚白垩纪恐龙化石群,在世界古生物界引起了轰动。发掘研究并命名的古生物化石有,亚洲体腔最大的汝阳黄河巨龙、世界上最小的窃蛋龙,中国唯一的结节龙,世界上最早的银杏果化石,世界上最早的被子植物(中华古果)等,并于近年新发现命名了“河南宝天曼龙”、“巨型汝阳龙”、“罗氏戈壁兽”、“张氏始鹬虻”等新属种古生物化石。古生物勘查发掘项目开创了河南古生物发掘研究的先河,取得的成果具有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汝阳、栾川动物化石群的发现,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有效地推动了我省地质遗迹保护工作。汝阳县建立了省级古生物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申报并被批准建设了“汝阳恐龙动物群省级地质公园”和恐龙遗址园,正在申报国家地质公园。内乡、西峡恐龙化石的发现和命名,济源动物群的重新发掘研究,极大地丰富了河南南阳恐龙蛋化石自然保护区、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王屋山世界地质公园的内涵,其成果已成为公园和博物馆重点展示的内容之一。特别是2010年《资源导刊》杂志和河南省地质学会组织的河南省首届十大最具科学价值的地质遗迹评选活动中,新发现的汝阳白垩纪恐龙化石群遗迹、栾川中生代(潭头)盆地恐龙化石群,以及新发现的西峡白垩纪恐龙蛋化石群遗迹、义马侏罗纪古生物群遗迹均入选,足见古生物研究项目成果在社会的知名度和认可度。
这些最新的研究成果在河南省地质博物馆展出后,吸引了上百万观众慕名参观,成为新馆的亮点,大大激发了社会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地球奥秘、珍惜生命的热情,极大地推动了地质遗迹在全社会的科学普及,使古生物地质遗迹保护更加深入人心。
同时,新发现的古脊椎动物化石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吸引了国内相关科研院所和美、德、法、英、加、日、韩、瑞典等国和我国台湾的大批一流古生物学家前来合作研究,促进了国际交流和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进一步扩大了河南在国外的知名度和国际影响。近年来,地质博物馆成功举办了河南恐龙化石赴北美展览。恐龙化石在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博物馆中心一经展出,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该馆还与日本福井县立恐龙博物馆成功建立了姊妹馆合作关系。
几年来,河南省地质博物馆的科研成果屡屡获奖。由地质博物馆主持的科研项目《河南省地质博物馆陈展科学内容研究》获国土资源部科技成果一等奖;2010年,该馆承担的《河南省古生物化石地质遗迹资源调查评价》项目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河南省观赏石资源调查评价》项目获河南省国土资源厅二等奖;世界权威杂志《科学》刊登了该馆古生物研究成果,新西兰《动物学分类》(SCI)、《地质学报(英文版)》(SCI)、《地质通报》等国内外著名学术期刊多次发表该馆合作研究的多篇论文,在古生物界引起了轰动。
创新服务手段给力经济发展
面向社会免费提供河南省地质资料、国土资源档案、图书等对外查询及借阅服务工作是河南省地质博物馆的主要业务之一。近年来,河南省地质博物馆不断创新地质资料服务手段,为社会各界提供高效快捷的地质资料服务。
河南省地质博物馆建立了高效服务“绿色通道”,采取得力措施,全时段、全方位为扩内需项目提供高效地质资料信息服务。博物馆工作人员积极开展地质资料信息社会需求调查,通过门户网站开通专门服务栏目进行网上问卷调查,主动上门到有关项目承担单位调查,及时了解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有针对性地做好地质资料信息服务。同时,建立了电子阅览室,为各地勘单位及项目承担单位免费提供“河南省地质资料利用索引”及网上咨询等服务,并针对国家、省扩大内需投资重点项目,主动向各有关部门提供地质找矿方面的重大发现、区域地质调查及研究方面的工作部署、工作进展、重大成果和环境地质等地质资料信息。地质博物馆还投入资金300余万元,加大地质资料图文数字化力度,为全面信息化、网络化服务打牢基础。目前,已完成馆藏重要成果地质资料数字化3900余种,为地质资料高效快捷服务提供了保障。
几年来,河南省地质博物馆先后为“南水北调河南段”、“西气东输河南段”、全省矿业权实地核查、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全省地质找矿、整装勘查以及有关路桥重点建设项目的招投标等提供了大量的地质资料信息服务。
由于国土资源档案规范化管理和服务,河南省地质博物馆先后被国家档案局授予“科技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国家二级单位”,被河南省档案局授予“机关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先进、省一级单位”等荣誉称号。2010年1月,被国土资源部授予“保增长保红线行动成效显著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