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规则在临床护理教学中的运用1)
2011-11-06仝慧娟
仝慧娟,吴 涛
关爱规则在临床护理教学中的运用1)
仝慧娟,吴 涛
[目的]探讨关爱规则作为一种教学工具提高护生关爱行为的有效性。[方法]采用实验性纵向研究设计把进入临床实践的120名护理本科生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按常规方法实习,实验组在常规实习的基础上使用关爱规则。[结果]两组护生关爱行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关爱规则作为一种教学工具可以提高护生的关爱能力。
关爱规则;护生;关爱行为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人文关怀式的服务已成为现代医学文明和现代化医院的一个重要标志。护理工作除了需有高科技的设备及精良的技术外,护理人员所提供的人性化照护及关爱是强化护理服务品质的重要因素,然而由于多年来护理过于技术化的倾向以及护理人力资源的客观不足,限制了护理作为一种特殊服务行业所应体现的人文关怀,目前护理行业中普遍存在着“重技术、技能,轻服务和人文关怀”的现状[1]。为了适应新的医学模式,培养具备关怀能力的新型护理人才,必须从学校教育入手,更新护理教育理念,用关怀理念来指导护理教育。美国护理学院协会在护理本科生能力培养中也提出关爱及其相关的关爱价值观、关爱态度、关爱行为是护理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是在临床实践过程中采用关爱规则作为教学工具对护生进行关爱教育,利用试验性纵向研究设计进行效果评价。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将某医学院2009年8月—2010年7月进行临床实习的本科护理实习生120名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60名,在常规实习的基础上使用关爱规则;对照组60名,常规实习。两组护生理论成绩和个性特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工具
1.2.1 关爱规则问卷 关爱规则包括48项行为,是访问14个内科和外科病人对于护士行为的描述得出的结论[2]。这些行为可分为6组:入院后的帮助4项,专业行为14项,交流8项,同理心7项,真诚9项,尊重6项。这些内容用中文印刷在17 cm×9 cm的卡片两面,以便于学生在工作中随时阅读。
1.2.2 护生关爱行为量表 通过护生关爱行为测量表(CMB)衡量,CMB中文版的信效度在台湾建成,它包括专业行为12项,沟通9项,个体化方法8项,同理心8项和尊重3项,这40项用4分制来表示行为的效率,4分为总是,3分为经常,2分为偶尔,1分为从不。分数越高,病人越多地感受到护生给予的照顾行为。
1.3 方法
1.3.1 关爱规则的使用 护生在临床科室轮转,每个科室1个月。实验组护生轮转到第2个科室的第1天时,指导老师就向其介绍关爱规则的用法。要求实验组护生随身携带关爱规则,并在与病人接触之前复习其内容。临床指导老师把对关爱规则的解释贯穿于在该科室实习的4周,他们向护生重复其中的内容并向护生解释在护理工作中如何应用。
1.3.2 评价方法 干预前评价:护生在任一科室开始4周的首次轮转时,接受护生照顾3 d以上的病人会用CMB对护生进行干预前评价。干预后评价:当实验组护生实习至第3个科室时指导者再次将CMB发给病人,这些病人都是接受护士护理3 d以上的病人。
1.3.3 病人选择 入选标准:①在该病房住院3 d及以上;②接受护生的照顾至少3 d;③具有语言交流能力;④意识清楚;⑤没有已诊断的精神疾病及缺陷。
1.3.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进行数据录入及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干预后两组护生关爱行为比较(见表1)
表1 干预后两组护生关爱行为比较分
表1 干预后两组护生关爱行为比较分
组别 例数 专业行为 沟通 个体化方法 同理心 尊重对照组 60 41.6±7.4 34.2±4.5 26.1±6.7 25.5±5.1 9.1±2.5实验组 60 44.9±6.5 35.6±1.8 30.8±3.5 28.5±3.5 11.9±2.0 P<0.05 <0.05 <0.05 <0.01 <0.01
2.2 实验组护生干预前后关爱行为比较(见表2)
表2 实验组护生干预前后关爱行为比较分
表2 实验组护生干预前后关爱行为比较分
时间 专业行为 沟通 个体化方法 同理心 尊重干预前 42.0±6.7 34.1±3.6 25.8±6.5 25.7±4.6 10.7±2.5干预后 44.9±6.5 35.6±1.8 30.8±3.5 28.5±3.5 11.9±2.0 P<0.05 <0.05 <0.01 <0.05 <0.05
3 讨论
关爱规则描述的是病人期望在护士身上能得到的照顾行为,因此,这些行为是以病人的口吻告知护生需要给予的关爱照顾,而不是以指导者的口吻要求护生产生某些特殊的任务。用一个提醒卡使护生快速温习病人在住院不同时期的需求,为病人提供照顾时直接实施这些原则。从病人或家庭成员所得到的积极反馈不只给护生鼓励、愉快、满足的感觉和成就感,同样增强了他们在完成关爱行为时的主动性。研究结果显示:虽然两组护生有相同的学历、背景,但在运用关爱规则后所表现出关爱行为有明显区别;实验组干预后的CMB分数明显高于干预前,分数增长最多的是个体化方法,反映了关爱原则对护生照顾行为的决定性作用,研究结果支持关爱行为能通过教学干预的观点。此项研究的贡献在于通过关爱行为的接受者检验关爱教学工具的有效性,而不是通过护生或教师。为了进一步了解关爱规则的效应,研究者访问了5名护生和5名教师运用照顾章程的体验和感受,护生和指导者对照顾规则均满意,护生建议关爱规则在学校实训中心模拟练习时就加以使用。
4 小结
良好的关爱照护可以融洽护患关系,促进病人早日康复,提高护理工作满意度[3]。护生是未来护理工作的主力军,应该加强对其的关爱教育,提高护生关爱能力。关爱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与方法,引导护生在学习与实践中观察模仿、认识感悟、体验和实施关怀行为,以达到建构关怀素质的目标。此项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在关爱行为上有显著改善。因此,关爱规则作为一种有效提高护生关爱行为的教学工具,可以为护理教育者提供参考,并在研究中进一步验证和推广。
[1] 李惠玲.护理人文关怀的基本理论及临床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11):878-879.
[2] Lee-Hsieh J.Applications and evaluation of a caring code in clinical nursing education[J].The Journal of Nursing Eduction,2005,44(4):177-184.
[3] 袁修银,任俊翠,尤雪莲.人文关怀理念在临床护理实践中的应用及分析[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5,22(4):46-47.
Application of care rules in clinical nursing teaching
Tong Huijuan,Wu Tao(Shenyang Medical College,Liaoning 110034 China)
G642.0
C
10.3969/j.issn.1009-6493.2011.35.045
1009-6493(2011)12B-3289-02
1)为辽宁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09A454。
仝慧娟(1981—),女,山东省济宁人,助教,硕士,从事护理教育研究,工作单位:110034,沈阳医学院;吴涛工作单位:110034,沈阳医学院。
2011-09-04;
2011-11-20)
(本文编辑 张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