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七情状况调查1)
2011-11-03王佳琳
王佳琳
腰椎间盘突出症(LIDP)是腰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马尾神经所表现的一种综合征。其病程反复,迁延难愈,我国人群的平均患病率为8%~25%[1]。长期慢性疼痛刺激易使LIDP病人产生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目前大量相关研究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等西方心理学量表作为调查工具,与之相应的心理护理方法也基于西方心理学理论。笔者采用中医学的七情理论来探讨LIDP病人的心理状况,有助于从中医心理学角度了解LIDP病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并进行相应的情志护理。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随机选取某社区2008年1月—2009年8月80例经CT或MRI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人,其中男47例,女33例;年龄28岁~76岁;病程6个月至25年;职业分布前4位分别是文职人员、工人、干部及农民;临床表现均为不同程度的腰腿疼痛及肢体运动功能障碍。随机抽取同一社区80名未患LIDP及其他重症、慢性疾病的普通居民作为对照组采用相同问卷进行调查,两组受试人员在年龄及性别分布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采用成都中医药大学王米渠教授编制的“七情发病背景量表”进行调查。量表以问卷形式设计,以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为大纲,每种情志分别由7个因子(平日的情绪状态)组成,按0级~6级评分。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72。全部数据输入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对照组居民以“喜”“怒”“思”为主要情绪体验,而LIDP病人则以“忧”“思”“悲”为主要情绪,LIDP组病人与对照组相比,除“怒”“恐”两项外,其余各项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七情状况比较分
3 讨论
七情是指喜、怒、忧、悲、思、恐、惊7种情绪变化及情绪体验。中医学认为:情志的变化,尤其是“七情”可以直接影响人体脏腑的变化。七情过激会引起人体的阴阳失调、气血不和、经络阻塞,从而产生一系列心理和躯体症状,即为七情发病[2]。本文旨在从中医心理学角度了解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的七情状况及与正常人的差异,为LIDP病人从中医情志调护的角度提供进一步的帮助。
3.1 LIDP病人的情志状况分析 《素问·汤液醪醴篇》云:“精神不进,意志不治,故病不可愈”,可见古代医家强调“善医者,必先医其心,而后医其身”。本次研究结果提示:LIDP病人以“忧”“思”“悲”为主要情绪体验,而对照组则以“喜”“思”“怒”为主要情绪体验,LIDP病人与对照组在七情发病背景的比较中,除“怒”“恐”两项外,其余各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说明由于病人腰腿疼痛较剧烈,且病程反复,迁延难愈,严重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因此多数病人心情抑郁,常处于焦虑不安、悲观失望、情绪低落的状态,甚至失去治疗的信心。这一研究结果与国内外采用西方心理学量表的调查结果基本一致。而LIDP病人“喜”类的情绪体验又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由于受疾病的影响,病人对负性事件的敏感度增强,而对正性事件的敏感度下降。中医认为:“七情内伤,忧、思、悲、恐皆伤。”《素问·举痛论》曰:“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因此,医护人员应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同情心关心、理解、体贴病人,鼓励病人说出心中的感受,及时疏导其不良情绪,防止其“气结”“气乱”,尽量避免七情太过,从而进一步加重病情。痛甚时可适当使用止痛剂或针灸止痛来配合情志护理。
3.2 LIDP病人的情志护理 《黄帝内经》认为脏腑气机紊乱是七情致病的关键,可见情志因素作用于机体,首先影响脏腑气机,使其气机升降出入失常。如果气机紊乱不能及时调整,便会进一步损伤气血,出现阴阳、气血虚损诸症。气血紊乱又可导致痰饮、淤血等病理产物出现,增加脏腑气血阴阳的损伤,故LIDP病人在中医学上常表现为血瘀、寒湿和肾虚三型。从中医角度分析发现:血瘀型病人多见于青壮年,因其家庭及社会责任较重,故表现为较明显的急躁和焦虑,护理人员要注意保持自身的情绪稳定,耐心周到地多做解释工作,保持病人心情舒畅,使之配合治疗;肾虚型病人一般病程较长,病势沉痼,病人极易产生悲观、抑郁情绪,而压抑的情绪又严重影响阳气的伸展。因此,护士应向病人阐明七情与疾病的关系,配合其家属的支持,鼓励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及时宣传该病的相关知识及变化过程,使病人能积极主动配合治疗。
中医学认为,情志之所以能够成为病因,也与个体适应的差异密切相关[3]。这种差异首先是先天禀赋的个体差异,同时也受后天因素影响,例如社会环境、文化素养、家庭传统、道德观念、风俗习惯、地理气候等复杂因素。有的学者将这种个体差异称为“情志致病阈”。阈值的大小是情志致病与治疗的关键。因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要仔细观察病人的情绪变化,了解七情对病人生理或者病理过程的影响,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分析个体的差异性,找到“情志致病阈”,指导病人提高对生活事件的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的能力,使情志处于正常生理状态,进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七情不仅可以致病,亦可治病。古人曾总结为:悲胜怒,怒胜思,思胜恐,恐胜喜,喜胜悲。这就是利用了情志的相互制约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在临床护理中,只有认识了七情具有生理、病理的双重性,又具有致病和治病的双重性,才能更好地对病人实施情志护理。《黄帝内经》中对情志护理提出了很多解决办法,如“移情、疏导、暗示”等,“审其忧苦,避其诱因,随其所喜,解其郁结,调悦情志”,实为情志护理的精辟论述。护士只有利用七情的双重性,因人施护,因病施护,才能消除七情致病的不利因素,为七情治病创造有利条件,促使病人的情志向有利于疾病康复的方向发展。
[1] 于芳,聂军.慢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应对方式特点及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8,28(6):1083-1085.
[2] 张亚明,李春霞.中医情志护理解析[J].辽宁中医杂志,2009,36(6):1019-1020.
[3] 董少萍.论情志的致病机制[J].长春中医学院学报,1997,13(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