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接触强度对跨文化交际中模式固见发展变化的影响

2011-11-04陈珺珺

大学英语(学术版) 2011年1期
关键词:频度结果表明受试者

陈珺珺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00083)

接触强度对跨文化交际中模式固见发展变化的影响

陈珺珺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00083)

本文选取两组与中国人接触频度各异的外国留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试图得到接触频度对跨文化交际中模式固见发展变化的影响。据Allport(1954,1958)研究表明,接触能减少模式固见。因此作者预测,接触强度越大,模式固见越少。然而,与预设相反,结果表明模式固见具有相对固态性,难以改变。而且,在接触频度高的小组里,一些原有的模式固见得到加强,一些新的模式固见也在接触过程中形成。

模式固见;接触假设;接触强度

1.回顾

Allport(1954,1958)提出接触假设(Contact Hypothesis),指出接触会减少模式固见。2007年,浙江大学的李媛和范捷平对跨文化交际中模式固见进行发展变化动态分析。研究选取浙大学生为受试者,对他们去德国前和在德国居住六个月后对德国人及德国的看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直接接触并未消除大部分的模式固见,反而更强化了部分模式固见,产生了新的模式固见。

基于上述学者的结果,本文作者试图以在华留学生为研究对象,分析接触强度是否对模式固见发展变化有影响。

2.研究方法

研究采用质的研究方法和量的研究方法(qualitative approach and quantitative approache)。第一部分为问卷调查,第二部分为访谈形式。

本文选取来自不同国家的150名北京语言大学的大二学生为对象,他们在中国居住的时间均为一年左右。问卷调查语言为英文,为确保问卷调查有效性,只选择会英语的学生参与调查。150份问卷均被收回,130份为有效问卷。参与者的平均年龄为20.2岁。在问卷调查上,他们要求写国籍,年龄,在中国居住时间,每周与中国学生接触时间。根据问卷,调查对象被分成两组,第一组学生每周与中国人接触时间少于15小时,第二组学生每周与中国人接触时间大于15小时。在本文中,第一组被设为接触频度低的小组,第二组为接触频度高的小组。

参与访谈的学生在150名学生中随机抽取。避免学生对此采访的忧虑,他们被告知采访原因,且访谈形式为轻松聊天式。作者和他们聊在中国的生活,对中国的印象,对中国人的看法。

问卷调查采用Wolf(1963:113)量表的量化评价指标体系。问卷调查上有一列描述中国人特点的词语,句子,每项有1-5,5个数字供选择。1表示很少或几乎没有中国人,2表示一小部分中国人,3表示有一些中国人,4表示很多中国人,5表示绝大部分或所有中国人。1、5是普遍化评价,2、3、4为特殊化评价。问卷调查上所列中国人的特点选自外国人所写的描述中国人特点的文章,与外国学生聊天时他们的描述及之前的试验性研究。

本文运用spss12.0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分析,以测定两组数据是否存在相关性。

五是果锈。由于不良气候或环境条件、用药不当或果袋质量不佳造成生理性病害,导致果面出现水渍状斑,或锈色点连片成斑,果面粗糙,果皮易栓化。

3.分析

Chi-Square Test卡方检验

图表1

图表1为两小组的卡方检验值。结果显示,只有选项“using chopsticks”(G2 p=.002<.05,G1 p=.008<.05)表现明显倾向性。在第二小组中,92.3%的受试者选择5,7.7%的受试者选择4。第一小组中,85.7%选择5,14.3%选择4。这表明,两组的受试者选项均具集中化趋势。

选项can not think independently,71.4%选择4,p=.008<.05,表现出相对明显地集中化趋势。其余的所有选项p>.05,表明受试者没有明显倾向性。

Mann-Whitney Test

Test Statistics(b)

图表2

图表2为独立样本测验。通过对比两组数据,可知两组间不存在明显差异。(p>.05,not corrected for ties)。

之前很多学者的研究均表明接触有助于消除模式固见(Solar Pool 1966;胡文仲1989)。本文分析结果表明,在华外国留学生对中国人评价的集中化趋势很弱。这与之前很多学者的研究结果相吻合。但是,本文调查的两组数据并没有显著差异。接触强度对模式固见的发展变化影响还是有限的。

对于选项women are subservient to men,第一小组内没有人选择5,但是第二小组内7.7%选择5。这与作者假设相反。在与中国人有高强度接触的外国人中,7.7%认为绝大多数或者全部中国女人屈从男人,然而另一小组低强度接触受试者中无人选择此答案。

选项can not think independently,第一小组p=.008,第二小组p=.691。这表现出两组的差异性。标准偏差(Std.Deviation)也表现出差异性,第一小组为.53452,第二小组为1.33.12。小组1中,7.1%选择2,71.4%选择3,21.4%选择4,没有人选择1或者5。但是小组2中,15.4%选择1,23.1%选择3,38.5%选择4,23.1%选择5。这与作者假设相反。接触强度对模式固见的变化发展影响非常有限,还是数据不够代表性?浙江大学的李媛和范捷平老师于2007年对在德国留学的浙大学生出国前后对德国人和德国的模式固见发展进行研究,发现模式固见具有相对固态性和变异性,直接接触并未消解大部分的"模式固见",反而强化了部分"模式固见"并产生出新的“模式固见”。

为提高研究的可靠性,作者与五位外国学生访谈,进一步了解他们对中国人的看法。一个美国女学生说,来中国前,她以为绝大多数或所有中国人很传统,还愁在中国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到中国后,她惊奇地发现中国和自己想的很不同,感觉和美国差不多,大家穿着风格也很像。当她妈妈得知她现在有个中国男朋友时很惊奇:你以后想当家庭主妇?这位学生说,她家里人认为中国女人服从于男人,必须得待家里。现在她觉得自己之前的想法很好笑,承认在中国的生活让她对中国更加了解。这个例子证实了接触假设,证明接触能减少模式固见。

访谈中的另外一位女生说,她有时候觉得在中国待着很没意思。来中国前,她认为中国学生很有激情。但是和中国学生接触后,她很失望。她说道,我有些朋友是北大的。他们从来不和我们说中文,总是和我们练口语。我也明白他们想提高英语口语。可是生活多没乐趣。他们总上各种各样本身就不愿意去的辅导班,总做自己讨厌的事,你们中国学生的生活没乐趣,没激情。她一周约有40个小时和中国人接触。Hamill,Wilson&Nisbett(1980)的研究结果表明,尽管人们事先被告知某个例子是非典型代表,他们也会从单个例子中归纳概括出整体的特点。这个学生因为接触一些中国学生,就认为所有中国学生都缺少激情。也从一方面表明人们很容易从个别例子中找共性,然后运用于整个群体。

4.结束语

通过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作者发现两组并未存在显著区别。Spss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对于一些项目,高强度接触小组表现明显倾向性,然而低强度接触小组却没有。访谈结果表明,受访学生的一些模式固见减弱,一些模式固见增强,甚至产生新的模式固见。

由于调查结果与假设矛盾,作者猜测原因可能有:受试者为年轻的外国留学生(受试者平均年龄为20.7岁),他们思想开放,易于接受新事物,容易适应新文化。或者因为受试者在中国的居住时间仅为一年,而他们接触的群体多为教育程度较高和思想较开放的老师和学生,这也会影响他们对中国人的看法。这也是本文的不足之处。由于学者们在模式固见的可变性问题上尚未达成一致意见,需要进行更多更全面的研究来填补这一空缺。

Allport,G.W.(1954).The nature of prejudice[M].Cambridge,MA:Addison-Wesley.

Allport,G.W.(1958).The nature of prejudice(abridged)[M].Garden City,NY:Doubleday.

R.Hamill,T.D.Wilson and R.E.Nisbett(1980).Insensitivity to sample bias:generalizing from atypical case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Sola Pool,I.(1966).Effects of cross national contact on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images[A].In H.Kelman(ed.)International Behavior.A Social Psychological Analysis[C].New York:Holt,Rinehart and Winston.

Weber,R.,&Crocker,J.(1983).Cognitive processes in the revision of stereotypical belief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Wolf,H.(1963).SchülerUrteilenüber Fr emde Völker[M].Weinheim:Beltz.

W.L ippmann(1957).Public Opinion[M].New York:Macmillan.

胡文仲(1989).英语的教与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李媛,范捷平(2007).跨文化交际中模式固见发展动态变化分析[J].外语教学研究(5)。

2010-12-28

陈珺珺,女,中国地质大学外语系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频度结果表明受试者
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应遵循的伦理原则
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应遵循的伦理原则
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应遵循的伦理原则
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应遵循的伦理原则
眨眼频度可判断烟瘾大小
铜绿假单胞菌MIC分布敏感百分数与抗菌药物使用频度相关性研究
册亨县杂交水稻引种试验
频度副词问与答
体育锻炼也重要
女性体重致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