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公共危机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基于浙江省12所高校的调查

2011-11-03徐骏王才领王绍让

浙江警察学院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危机意识危机大学生

徐骏,王才领,王绍让

(浙江工业大学,浙江杭州 310014)

大学生公共危机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基于浙江省12所高校的调查

徐骏,王才领,王绍让

(浙江工业大学,浙江杭州 310014)

现代社会风险无处不在,危机时常出现,且危机类型、形式日趋多样化、复杂化。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如何让大学生在校期间获得并提高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不仅是高校“育人为本”的重要体现,更关系到社会的前进与发展。本文以浙江省高校为样本,在对当代大学生的公共危机意识、预防应对能力及高校公共危机教育等情况进行抽样调查的基础上,就高校做好大学生公共危机教育提出了重视体制建设——成立组织,设立学分;重视模式构建——立体全面,科学有效;重视应对能力——模拟情景,加强演练;重视教育形式——载体多样,注重效果等对策建议。

大学生;危机事件;公共危机教育;应对能力;浙江省高校

公共危机是指在社会运行过程中,由于自然灾害、社会运行机制失灵而引发的,可能危及公共安全和正常秩序的危机事件。可以说,公共危机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伴生物,而且社会发展越快、城市化程度越高,危机发生的频率越大、危害程度越高。如何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提高公众的危机防范意识、增强应对危机的能力,已成为政府、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高校作为育人机构,应责无旁贷地担负起大学生公共危机教育的责任。为此,本文以浙江省高校为例,试就当前大学生公共危机教育现状和对策谈一些浅见。

一、调查样本

笔者以浙江省高校在校师生为调查对象,从12所高校中随机抽样,并以发放问卷形式进行调查。样本学校类型各不相同,既有综合性大学,又有专业性学院和独立学院,专业涵盖了理工类、人文社科类、艺术体育类、医学类,问卷学生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各个阶段,问卷教师包括领导层的、普通层的男女、老中青。共发放学生问卷1380份,回收有效问卷1278份,问卷有效率为92.6%;发放教师问卷650份,回收有效问卷610份,问卷有效率为93.85%。该样本符合抽样调查的原则,具有代表性。通过调查结果分析,目前大学生公共危机意识、应对能力现状以及大学生公共危机教育现状可见一斑。

二、大学生公共危机意识、应对能力及教育现状

(一)大学生危机意识、危机预防及处置能力现状。通过调查了解大学生危机意识、危机预防及处置能力的现状,可以从中了解大学生对公共危机教育的诉求需要,有利于高校确定危机教育的内容、实施途径和方式等问题。调查显示,大学生群体在危机意识、处置能力等方面表现出如下一些特点。

1.大学生的公共危机意识总体呈现出积极发展态势,但意识还有待提高。近年来,国内外各类公共危机事件所造成的重大影响,激发了大学生主动关注危机的意识。数据显示,大学生对突发安全事件关注度最高,达32.5%;其次是自然灾害事故,关注度为24.1%;接着是经济危机,关注度为21.2%;再就是突发卫生事件,关注度为15%。同时,有44.3%的学生经历过一种或多种危机形态事件,其中经历次数较多的是台风、暴雨及洪水、传染病;55.7%的学生没经历过任何危机事件,略高于经历过危机形态事件群体比例。那些经历过公共危机的学生对危机有更深刻的体会,危机意识比较强,处置能力也优于其他学生。而这部分经历过公共危机的学生会在未经历过的学生群体中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教育辐射作用,带动周围学生一起关注公共危机。

2.大学生对常见公共危机事件的处置能力情况较好,但在处置细节方面掌握得还不够全面、深入。数据显示,对于地震、火灾、台风、暴雨、突发安全事件等常见危机类型相对比较了解,并能理性处置,对于常识性的多选项的答题正确率较高(见图表1)。

图表1:

但对于处置程序、细节等方面问题回答的正确率就不尽如人意了。如回答“遭遇突发山洪时,最佳的逃跑方向”问题,错误选择率占35%。这说明大学生危机处置能力还不够全面、深入,对于细致的应对处置程序掌握不够。

3.大学生心理危机应对意识和能力较弱,应对公共危机的心理承受能力有待加强。对于出现心理问题倾诉对象选择上,选择心理咨询的仅占24%(见图表2)。而根据心理专家的研究,求助专业的心理咨询是化解心理危机的有效途径。这说明学生在遇到心理危机时,往往不愿意让更多的人知晓或让父母担心,在逃避、隐藏的潜意识中选择自己调节或向关系亲密的同学倾诉。

4.学校类型、专业的不同带来的危机意识、处置能力差异明显。这次调查选取了综合性大学、专业性学校和独立学院,通过统计分析,得分最高的是综合性大学。通过分析比较,发现综合性大学学生接触面广,视野开阔,学校对于危机教育也比较重视,通过各种途径宣传教育,收效明显。从专业类别比较来看,理工类得分最高,得14.36分;其次是医学类,得13.92分;人文社科类的得13.65分;得分较低的是艺术、体育类,得10.13分(见图表3)。这说明艺术、体育类学生在危机事件处置应对方面存在明显不足,需要重点关注其危机教育。

(二)高校公共危机教育现状。

1.对危机意识的培育普遍不够重视。一是表现在大学生普遍缺乏学习危机知识的主动性。调查显示,“会”主动学习的仅占19.7%,而“不太会”的占20.7%,“偶尔会”的占了59.6%。二是表现在大学生对自己危机意识和处置能力的评价较低。调查中,有62.7%的学生表示自己对危机意识重视不足,同时对于处置能力自我评价“很低”和“比较低”的占83.1%。这与“不太会”了解危机知识相呼应,说明学生对自己这方面的评价比较客观,从中也反映出学生内心对危机教育是有需求的,而且诉求比较强烈。三是师生对当前学校开展的危机教育现状不是十分满意。调查中,有62.7%的师生认为学校对危机教育重视不够,急需加强;32.8%的认为措施得当,效果较好;4.5%的认为过于重视,没有必要(见图表4)。

图表4:

2.公共危机教育内容和形式不够完善。高校危机教育内容的不完善包括涉及危机类别的不全面和危机教育的不深入。高校危机教育一般以火灾、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逃生为主,很少涉及到政治、社会和心理等危机的内容;即使进行自然灾害类危机教育,也只是简单地介绍一下而已,未能涉及防范技巧和技能等细节,危机教育的形式和载体比较单一、陈旧、老套。调查发现,有68%的学生没有参加过危机应对培训,包括灾难演习、生存技能培训等,教育效果较差。同时,在调查危机教育形式时,我们设计了“A课堂学习”、“B学校网络、校报、黑板报等主题学习”、“C手机短信群发等安全提醒”、“D教育光盘等视频教育”等四个多选项,但四项全选的学生仅占总数的26%,大部分学生只选择了其中的一项或两项。这说明,危机教育内容的不全面和形式的单一性将直接影响危机教育的效果。

3.高校公共危机教育保障体系尚未健全。公共危机教育的保障体系包括课程的设置、教材和师资的配备、学分的设定、课时的安排等方面。调查发现,62%受访学生所在学校没有设置危机教育课程,29.8%受访学生所在学校连安全教育类教材(或讲义)都没有,30.6%受访学生所在学校有教材但没有授课老师,29.4%受访学生所在学校有教材和授课教师但没有学分,36%受访学生只在新生报到第一周接受过安全教育,仅15%的受访学生是通过专门的危机教育课程来完成学习的。

三、大学生公共危机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从以上大学生公共危机意识、预防及应对能力、高校危机教育现状等的调查中,可以反映或折射出目前大学生公共危机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对大学生公共危机教育重视不足。长期以来,高校在维护校园安全方面都是“重管理、轻教育”,表现在公共危机教育上也是如此。公共危机教育如同打“游击战”,绝大多数高校没有将其列入有序的教学计划,并配以系统的教学课程、师资队伍、课时学分、经费投入,自然也就无法有效实施教育。

(二)高校管理层对大学生公共危机教育的认知落后。笔者认为,在公共危机频发的现代社会,具有较强的危机意识和预防应对能力是任何一个社会公民应该具有的良好素质。因此,公共危机教育应该属于公民素质教育范畴。基于这样的认知,高校公共危机教育的有效实施必须依托科学的教育模式,整合保卫、学工、教务、宣传等职能部门,以及心理学、法学、公共管理学等相关学科力量,构建公共危机教育体系。但从目前现状看,即使学校领导层重视了公共危机教育,但真正实施起来基本上仍是由学校保卫部门“一肩挑”,其他部门、学科组织认为这就是保卫部门一家之事,甚至连保卫部门自身也存在这样的想法,由此必将带来大学生公共危机教育内容与形式单薄、无机制、无保障等问题。

(三)学校对公共危机教育的方法手段滞后。大学生群体中很多对公共危机存在模糊认识,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只注重专业的学习以及利于就业发展的技能能力培养,忽视公共危机方面知识的学习、危机应对技能的提高,对待危机普遍存在侥幸心理。学校在实施公共危机教育的过程中,其方法和手段也往往比较简单、落后,无法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导致学生对于公共危机教育活动或置之不理,或随意应付,从而影响了公共危机教育全面、深入地推进。

四、大学生公共危机教育的对策建议

从调查中我们明显看到,大学生对危机教育的需求还是十分强烈的,在“是否有必要开设危机教育课程”的回答中,高达85.5%的受访者认为十分有必要;同时高达“86.5%”的受访者愿意参加危机应对培训(见图表5)。

图表5:

因此,各高校应该而且必须重视广大大学生的这一诉求。笔者建议,应从体制建设、模式构建、应对能力、教育形式等方面切实加强大学生公共危机教育。

(一)重视体制建设——成立组织,设立学分。高校可以设立专门的公共危机教育管理组织,如“公共危机教育工作委员会”,制定危机教育方案,组建专兼职的师资队伍,研究危机教育方法及措施,并给予充足的经费保障,一边在组织上确保危机教育的顺利开展。任课老师可以由“两课”教师、法律教师、心理教师、政治辅导员、体育教师、保卫处教师组成。在教学内容上,应充分考虑大学生危机教育需求。既应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更应进行自身防卫格斗技能的培训。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应将公共危机教育纳入教学计划,设立学分,以保障公共危机教育的顺利推进。

(二)重视模式构建——立体全面,科学有效。有效的教育必须依托科学的教育模式。对于大学生公共危机教育的模式探索,需要遵循“导向原则”、“实用原则”、“协同原则”等原则。即引导大学生树立危机意识,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在教育内容设计上注重实用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并使教师、家长、社会等多个教育主体之间衔接贯通、有效配合。为此,建议构建以课堂教学、主题教育、情景教学、危机应对咨询指导、实训演练等全方位的教育模式。

(三)重视应对能力——模拟情景,加强演练。在国外,有的中小学每学期都要进行一

G446

A

1674-3040(2011)02-0047-04

2011-03-03

徐骏,王才领,王绍让,均为浙江工业大学保卫处干部。

*本文系2009年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为09CGJY015YBX。

猜你喜欢

危机意识危机大学生
支付宝变蓝、张朝阳自省,危机不可怕没有危机意识才可怕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测测你的危机意识
“危机”中的自信
陕西榆林:树立水危机意识 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
危机来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