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生代农民工培训供给需求与培训意愿综合关系实证研究*
——对深圳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调查

2011-11-02王成辽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新生代意愿农民工

王成辽

(深圳市职工继续教育学院,广东 深圳 518029)

新生代农民工培训供给需求与培训意愿综合关系实证研究*
——对深圳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调查

王成辽

(深圳市职工继续教育学院,广东 深圳 518029)

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中国农民工的主体,他们的劳动素质不仅关系到其自身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也会影响到中国的整体素质和国家竞争力。因此,如何通过教育培训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素质和融入城市的能力是现实必须解决的问题。

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意愿;影响因素;对策

农民工是我国工业化进程和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特殊群体。我们所说的“农民工”,实际是指身在城市、从事非农业工作并具有农业户口的工人。目前,我国不包括农民工的城镇就业总人数是2.9亿,乡镇企业和外出农民工有2.3亿,农民工构成了非农就业的近一半,而据中华全国总工会最新调查统计,新生代农民工约1亿人,占整个农民工群体的将近一半。因此,新生代农民工的劳动素质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更关系到中国人口的整体素质和国家竞争力,同时也是缩小城乡差别、解决贫富分化、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民生大计。可见,无论如何强调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意义和作用都不为过。其中对如何提高农民工职业技能水平,使其尽快适应和融入城市是一个现实必须解决的课题。本文通过对深圳农民工教育培训的问卷调查分析,力求找到对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意愿影响的主要因素,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解决的途径。

一、关于对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调查的背景及价值分析

2009年6月—2010年5月,深圳劳务工研究会和深圳市职工继续教育学院联合开展了关于深圳市农民工教育培训的调查活动,调查以问卷的形式,深入全市各区53家企业,随机共发放调查问卷2145份,回收有效问卷 (信息填写规范、数据完整)1653份。问卷的数据处理运用SPSS (专用数据统计分析)软件。

从统计数据中发现以下两个具有普遍价值的判断:

1.农民工年龄结构年轻化,新生代农民工成为农民工的主体

从统计数据看,17-21岁农民工共计425人,所占样本比例为25.7%,此群体为“90后”农民工;22-30岁农民工共计896名,所占样本比例为54.1%,此群体为“80后”农民工;31-33岁的农民工共计125名,占样本比例为7.6%;1976年以后出生的农民工样本合计1446人,占全部样本数的87.5%。从分析中得出结论:在现有农民工群体中,80后、90后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农民工的主体。

2.从地域分布上,深圳农民工来源于众多省份,调查结论具有普遍的代表性

从调查的户籍结构来看,广东省217人,占13%;湖南省327人,占19.7%;湖北省230人,占13.9%,之后依次为江西省、河南省、四川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所占比重分别为10.2%、9.8%、7.9%、7.4%,其他省份占18.1%。

深圳是全国农民工最多最集中的城市之一。从深圳市农民工教育培训的调查中至少可以看出中南、西南、华南地区外出农民工的总体情况,深圳的区位也集中反映了中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农民工的普遍现状,因此具有窥一斑而见全豹的普遍意义。

需要特别引起注意的是,作为目前中国城市农民工主体和主力军的新生代农民工,是更具活力、理想和激情的一代。他们正处在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直至性格及特点最终成型的阶段,因而其现今的变化趋势直接决定了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主流农民工的属性、特征和技能水平。教育培训是提升人力资本效益的重要途径,然而新生代农民工对职业培训的需求却没有理论所设想的那样旺盛,他们表现出主观上对参与培训的矛盾心理,使部分培训流于形式,造成农民工培训的“叫好不叫座”以及“两头热、中间冷”的情况。针对这一现象,本文以新生代农民工培训意愿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农民工教育培训的现状和影响农民工培训意愿的主要因素,以期能对目前新生代农民工的培训教育活动有所启示。

二、农民工教育培训供给现状分析

就供给主体而言,美国著名劳动经济学家弗里曼曾指出,在工业经济中,培训工人的机构包括:正规教育系统,私人技术培训学校、正规学徒制度、正规或非正规的在职训练计划以及政府的特别培训计划,不同的经济偏重不同的培训机构。①【美】理查德·B·弗里曼著.《劳动经济学》1987年3月版P56。目前,我国农民工教育培训的提供者主要是政府培训计划及非盈利性技能培训机构、盈利性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和用工企业,政府主导如劳动力“双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全国家政服务工程”便是此类。总体来看,当前政府的培训计划对农民工进行无偿培训的覆盖面很小,培训的内容、时间、地点以及市场与农民工的需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造成“叫好不叫座”的现状。

盈利性的新兴民办专业培训机构在近年来得到了迅速发展,但是其较高的培训费用往往成为农民工接受培训的“经济门槛”,所以目前市场上盈利性培训机构的主要客户目标是城市白领、企业管理者等非农民工客户群。企业参与农民工培训的现状相对来说具有多样性,大型企业在农民工培训上有比较规范的体系,但是作为中小型生产型企业,对农民工除了必要的岗位培训外,并没有进一步的教育培训。农民工的流动性以及农民工工作岗位的高度分工、企业自身追逐利润最大化的动机、缺少政府培训补贴等,是企业参与农民工培训态度消极的主要原因。

相对以上农民工培训供给主体,非盈利性技能培训机构则是目前比较积极的农民工培训供给主体。非盈利的培训机构主要有国家公办职业技术培训学校、民间NGO组织下的学校等机构,它们本身的运作符合学校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而绝大部分非盈利培训机构的办学宗旨是与此相契合的。以深圳市为例,深圳市总工会和深圳市慈善会,因为其介于“公共”与“非公共”之间的角色定位,其农民工教育培训计划等更富有独立性、新颖性和创新性,并且保证了绝大部分针对农民工的培训项目均为免费提供,还将课堂开创性地延伸到企业“生产现场”和农民工“业余时间”。

培训意愿是与培训供给紧密关联的,培训供给决定培训需求,培训需求影响培训意愿。目前从总体上看:关于农民工教育培训的有效供给与现实需求存在不足性。一方面,政府对农民工免费培训的覆盖面非常小,作为主要培训力量的企业中只有少数有能力、有意愿承担本单位的农民工培训,农民工本身并没有成为企业培训的主体。盈利性的培训机构尚没有兴趣把农民工作为培训的“客户”,而非盈利性的职业培训机构也尚没有发展壮大成一支农民工教育培训的“核心力量”,但是其本质特征决定这一群体在未来成为农民工培训的“新锐”力量潜力巨大。如近年来深圳市总工会通过公益形式以农民工为主要教育对象实施的“圆梦计划”,成为社会组织开展农民工教育培训的一种新模式。据统计,深圳工会的“圆梦计划”,为在深圳地区农民工提供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学位5000多个,免费中等和高等学历学位1500个,送教到工业区和企业的农民工素质教育讲座2000场次。

三、农民工教育培训需求状况分析

就目前而言,农民工培训需求整体与农民工培训供给是相适应的,也不是十分旺盛。在预期收益、户籍等众多限制因素作用下,虽然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背景要好于第一代农民工的平均水平,但其实际接受培训的愿望低于理想的培训情况。一是职业培训的“经济门槛”过高,不具备支付能力。二是农民工职业培训的“预期收益”不明朗,由于劳动力市场状况及外在的制度因素,农民工接受职业培训并不一定能带来近期收入的提高。三是由于目前户籍等制度的限制,农民工工作、居住都有相当大的不确定性,现实存在的风险性因素影响了他们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从调查中发现:

1.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背景要好于第一代农民工。统计显示,小学及初中文化为676人,所占比例为40.9%;高中 (含中专)747人,占45.2%;大专及以上学历230人,占13.9%。可见高中及以上学历占59.1%。而据《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年第6期“中国农民工最新情况调查报告”公布:高中 (中专)以上农民工占19.5%。显然当代农民工文化学历有显著提高。

2.新生代农民工并不认为学历提高是进入城市就业的优势。调查中,有占45.9%的人认为自己主要优势是“能吃苦”,17.5%的人认为“年轻”是最大优势。而在调查新生代农民工“外出打工遇到的首要困难时”,占61%的人选择“没有技术和文化偏低”,而在选择外出打工“最担心”的选项时,41.9%的人认为是“知识技能水平跟不上”,33.6%的人认为是“没有提升和发展”。因此,企业要稳定员工队伍,必须要从关注员工“知识技能提升”和“员工发展”方面着手。

3.学历和培训证书与农民工收益关联度不高。统计样本中,收入在 1500元以内的占51.3%,收入在2000元以内的81.4%,其中没有任何职业技能证书的占72%。在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人员中,14.4%有初级证书,11.9%有中级证书,2.5%有高级证书。从技能证书与收入关联度来看,没有证书的农民工中,收入过2000元的占16.3%,有初级证书收入过2000元的占21%,相比差不到5个百分点。有中级证书收入过2000元的占23%,取得高级证书收入过2000元的占44%。以上数据说明,初、中级技能证书对收入影响不大,高级证书则影响明显。

4.融入城市意愿不确定:调查数据显示,在农民工城市融入最终结局上,20.5%的人希望“留城”,回老家的占 19.6%,看情况的占42.2%。这说明大部分的农民工对融入城市前途并没有一个肯定的期望,对未来是犹豫不决的。虽然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潜意识中排斥了自己农民的定位和身份,在成长过程中一直虚拟“城市假设”教育,但由于受城乡二元分割制度限制及“留城”成本高昂的现实压力,影响了农民工成为“地地道道工人”的发展方向,对成为合格产业工人职业技能的追求飘忽不定,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培训需求的释放。

相比城市户籍人的文化技能状况而言,大量农民工由于自身素质不高,缺乏技能,难以在进入城市后实现稳定就业,农民工在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两个方面培训需求的状况也是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的。

1.引导性培训

在非农产业和城市实现就业和创业,是农民工融入一个新环境、开始一种新生活的过程,期间很可能产生一些有形或无形的矛盾冲突,甚至发生传统和现代两种生活方式、城市文化与乡土文化的碰撞。因此,可以对农民工进行引导性的培训,包括城市生活常识、职业发展、法律法规普及、文明礼仪、安全意识、心理辅导与干预等课程的宣传普及,引导他们自觉培养起对城市文明的认同感和对城市生活的责任感。

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最大困惑”复选中,“城乡差异”和“缺少亲情”相加占35%,正好印证了近年来发生的“跳桥秀”、“跳楼秀”和深圳某大型企业连续出现员工自杀事件等大的环境背景因素。这也提醒我们,引导性培训的重要性还不仅仅在于引导农民工对工作岗位的适应,更重要的是农民工自身心理的调节、法律意识的培养以及城市生活的适应。引导性培训促进了农民工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型,有利于“陌生人社会”秩序感的建立。①费孝通:《乡土中国》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04,P45

2.职业技能培训

在大批涌进城市谋生的农民工中,从前文的数据中可以看到,大多数在进城之前并没有受到过专门的职业技术培训。尽管目前许多企业招用农民工的主要动机是使用低廉劳动力,得以控制生产成本,能够填补城市中苦、脏、累、险岗位空缺,但是大部分企业还是要求农民工具备相当的文化技术素质和职业素养。

通过调查统计分析,新生代农民工最希望得到2-3个月期限且具有实用性的职业技能培训,其占统计人数的48.5%。这反映出农民工迫切需要在短时间内提高自身发展与技能,同时也折射出农民工用工流动性大、工作不稳定、劳动时间长等方面的现状;其次是倾向于2-3年的学历教育,这与新生代农民工以提升学历来谋求长远发展的要求相吻合,也是当前社会用人“学历门槛”导向在新生代农民工身上的影射。

总的来说,农民工对技能提升既有外在压力,也有内在需求。

四、农民工培训意愿的影响性因素分析

农民工培训意愿是农民工对培训的愿望和要求,是出于自己心底的真实想法,建立在农民工本人对培训价值的认同基础之上。农民工培训意愿是一个主观概念,但也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本文在影响因素选取上,严格划分了对参与培训有重大影响的人口学特征因素,主要是指年龄、性别、婚否、受教育程度、从事职业类别、培训经历等;另一类是与培训教学相关的客观因素,主要包括培训费用、培训时间、培训便利、培训内容等,这是影响农民工培训意愿的间接因素。根据经济学理论中的理性人假设及效用理论,农民工的培训参与选择会以自身利益最大化行为为依据,同时培训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农民工会对当前的成本以及未来的收益进行比较,这是以下分析所采用的理论模型和基本思路。

第一,农民工的个体特征对其职业技能培训参与意愿的影响

具体包括:

年龄因素的影响。这主要取决于个人从培训中获益年限的不同。当未来收益的折现值大于零时,年轻人能更多地从培训中获益,而中年人则受获益年限、学习接受能力较差等原因,参与培训的意愿会比较弱。因此,年龄与培训意愿是反比例的函数关系。从调查数据来看,87.5%为“80后、90后”新生代农民工,平均年龄在25岁以内,年轻化的趋势明显加快。从经济人角度分析,新生代农民工的学习意愿会更强烈一些,反映出的社会培训需求会更大一些。

受教育水平因素的影响。研究表明,教育水平对“农民工对农村—城市流动性具有促进作用”。②黄平,杜名纳克:农民返贫困:城市问题与政策导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1,P69一方面,受教育水平较高的人在工作岗位搜索过程中具有信息获取优势,并且参与培训的心理成本也比较低,这会对其培训参与意愿起到正面作用;另一方面,受教育水平较高的务工者,当前收入水平也比较高,对培训的支付能力相应较强。所以受教育水平与培训意愿是正比例的促进提高关系。新生代农民工高中 (含中专)以上占59.1%的调查数据说明,他们文化和技能水平提高是十分明显的。随着新生代农民工素质的提升,他们更愿意也会更有主动性地接受培训。

性别差异因素的影响。已有文献指出,女性就业在工资待遇、工作岗位、劳动地位等方面均与男性存在较大的差异,①谢正勤,钟甫宁: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性与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源的关系研究,农业经济问题,2006年第8期。而女性本身在家庭观念、职业规划等方面也与男性存在差异,所以女性培训意愿没有男性强。从调查样本统计看,男性农民工占41.4%,女性农民工占58.6%,性别结构上女多男少的状况对农民工培训的总体需求有一定的抑制效应。

现有职业技能水平因素的影响。对于已经拥有一定技能的农民工,一方面他们参与培训的必要性比较低,另一方面,由于当前务工收入较高,则参加培训的机会成本比较高。因此,如果当前拥有一份收入较高的工作,他们或许不愿意投入时间精力参加培训,而是选择工作赚钱。

第二,培训教学中的客观因素也是影响农民工参与培训意愿的重要衡量指标

调查数据:制约农民工培训的因素

制约因素 人数 百分比 复选百分比挣钱不易、花钱心疼358 10.6 22.0没有时间和精力参加519 15.8 32.8文化基础差,担心学不好452 13.8 28.6不能迅速对就业或工作产生影响380 11.6 24.0单位附近没有学校或培训机构462 14.1 29.2缺少教育方面的信息283 8.6 17.9工作不稳定没有心思学习201 6.1 12.7缺少合适的内容和项目574 17.5 36.3没有必要学习14 0.4 0.9其它45 1.4 2.8总计3278 100 207.3

农民工对参与培训的综合心理接受程度与培训意愿有一定的关联度。对培训认识充分的人,因为参与培训心理成本比较小,所以参加培训意愿预期会随着认知水平的提升而提高;如果周围存在培训机构和培训项目,农民工对此接触机会较多,使其信息搜索成本相应降低,故愿意参加培训的概率也会增大;认为培训占用时间越长的务工人员,可能同时认为培训的时间成本也较大,参加培训的意愿可能会相应降低;认为培训质量比较高的农民工,其参与培训之后的预期收益也就越大,故参加培训的意愿就会比较高。

五、政策建议与措施

1.发挥政府政策扶持和导向作用

政府在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中的作用要找准定位,扮演自己适当的角色。

第一,要制定农民工教育培训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制定符合农民工特点、受农民工青睐、吸引农民工积极参与的扶持性优惠政策。

第二,确定行业性农民工培训标准,引导行业实施专项培训工程为示范,如国家商务部、财政部、中华全国总工会共同推动的“全国家政服务工程”等。

第三,利用公共财政资金定单式向社会培训机构购买服务,充分利用社会优质资源,发挥社会培训机构贴近市场、贴近企业、分布广泛的优势,对农民工进行公益、半公益教育为主的教育培训。

第四,大胆创新模式,如实施学分银行,实现职业技能培训、企业岗位技能提升培训与学历教育的转换,打通职业培训与学历教育的互认通道。

2.发挥企业主体作用

农民工的就业主体在企业,农民工的岗位技能需求主体在企业,农民工发展的主要舞台也在企业。开展农民工技能培训要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督促企业依法依规建立健全农民工教育培训机制,足额提取职工教育经费向农民工倾斜,充分利用企业的环境资源和组织体系开展培训。同时加强企业对新生代农民工的人文关怀,在促进技能提升前提下,做好身心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培养自我调适、自我管理能力。

3.发挥非营利性社会组织,特别是工会组织的独特作用

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包括各级各类公办学校、公办培训机构和其它公益社团组织,还包括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社会群众组织。在开展农民工教育培训大格局下,要特别重视发挥工会组织的独特作用。目前,工会组织已延伸到各种类型的企业,有自己最广泛的组织网络优势,同时工会把开展包括农民工群体在内的职工教育作为自己的职责,有开展职工教育的传统和分布广泛的职教机构。如2009年中华全国总工会在全国确定了12家“全国农民工技能培训示范基地”和100家农民工技能培训基地,专门从事公益性的农民工教育培训,还有遍及全国近万家“职工困难帮扶中心”对农民工开展教育帮扶活动。工会已经成为开展农民工培训的重要有生力量。

4.建立适合农民工特点的培训课程体系和网络化学习架构

新生代农民工的智力水平、受教育程度、生活成长经历为他们接受教育培训提供了前提条件。新生代农民工正处于知识和技能开发的最佳年龄阶段,教育培训的重点以提高就业能力和职业发展竞争力,建立以终身教育为形式、以就业发展为导向、以提高职业竞争力为目标的可持续发展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建立适合农民工技能提升的网络化学习架构:建立基于为农民工学习服务的政府和其他社会机构的服务网络体系;建立基于集中社会教育培训资源且分布广泛的培训机构网络体系;建立基于以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为手段的便携式学习方式和学习资源供给网络;建立基于以教材开发、互助学习、岗位成才等个性化自学模式。

通过以上详细考察农民工教育培训的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我们可以发现,现阶段农民工培训的供给和需求还处在一个低水平。加大对农民工培训的供给量有很大提升空间,同时激发农民工对培训的需求也潜力巨大。总而言之,农民工教育培训是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的重要举措,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农民工个人等多方进行有效配合,积极构筑“农民工愿意参加培训、能够培训得起、培训能增强技能、培训后能够就业”的可持续发展保障体系。

[1][美]理查德·B·弗里曼.劳动经济学[M].北京:经济出版社,1987:56.

[2]费孝通.乡土中国 [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45.

[3]黄平,杜名纳克.农民工反贫困:城市问题与政策导向[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69.

[4]谢正勤,钟甫宁.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性与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源的关系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6,(8).

A Survey of Education and Training of the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in Shenzhen

Wang Chengliao
(Shenzhen City Employees Institute of Continuing Education,Shenzhen 518029,Guangdong Province,China)

The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has become the main part of migrant workers in China.Their labor quality is not only related to the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and income level of themselves,but also related to the whole quality of Chinese labor and national competitiveness.Therefore,it is necessary to resolve the problem of how to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ability of the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through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o as to let them integrating into urban areas.

the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desire for education and training;factor;countermeasure

D412.63

A

1673-2375(2011)02-0044-06

[责任编辑:鲁 微]

2011-01-08

王成辽 (1965—),男,湖北孝感人,硕士,深圳市职工继续教育学院培训中心主任,主要从事工会理论和职工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新生代意愿农民工
健全机制增强农产品合格证开证意愿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新生代”学数学
藜麦,护卫粮食安全新生代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新生代“双35”09式
创意新生代——2018伦敦New Designers展览
充分尊重农民意愿 支持基层创新创造
对农民工不想留城不必大惊小怪
一群农民工的除夕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