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口语教学原则与策略
2011-11-01龚文静
龚文静
(北京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北京100022)
大学英语口语教学原则与策略
龚文静
(北京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北京100022)
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的教学宗旨就是要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要想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教学过程中的原则和策略就显得有为重要。本文提出了在网络的环境下,从交际主题设置到课后练习评定,交际信息反馈的五步教学模式及相应的策略,并指出口语课堂教学应只有遵循相应的原则才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大学英语口语教学;教学原则;教学策略
一、引言
大学英语的教学宗旨是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其主要由下面几个部分组成:1.语法性,包括语音、词法、句法;2.音乐常规,主要涉及语调、重音、节奏、音质等;3.(说与听的)流利,主要指要符合语速标准与听懂流利言语;4.习语性,自然、地道;5.语境的适合性,指在适当的时间讲合适的事;6.功能连贯,即说写的一方将意思表达清楚,让对方知道所传递的信息;7.推论,即接受信息的一方能弄清普通话语的意思,搞懂会话蕴涵的意义,理解特别语段的交际功能;8.创造性,包括在语音、构词、句法、语义、语境诸方面的创造;9.身体语言,由面部姿势与身体姿势构成。在口语教学的过程中交际能力又显得尤为突出。交际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知识和技能:1.语法能力,指所学目标语的语法和词汇的知识;2.社会语言学能力,指交际活动的情景理论知识。这不仅涉及参与者的语用能力。而且还包括话题的选择、形式以及交际目的的预设等;3.话语能力,指话语结构的连接和一致性问题,它不仅包括不同言语活动的组织问题,还包括言语活动形式及功能的解释性规律问题;4.策略能力.指言语和非言语交际策略知识和运用,即交际者如何开始说话、修改话语、重新指导交际活动以及结束说话的能力 (Canale and Swain,1980)。因此在口语教学的过程中,应针对口语教学的特点,采用有效的教学原则与策略。
二、大学英语口语教学原则与策略
(一)大学英语口语教学原则
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要想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首先交际话题的引入要与学生的实际语法水平相靠近,过于容易或困难的语言素材都会导致交际的中断。因此最好能与精读课上所涉及的语言内容接轨,使学习者能够使用已掌握的词汇、词语结构。接下来依靠口语课上所营造的“此时此地”的语言语境(1inguistic context)和情境语境(extralinguistic context)(周桂英,2000),让学生达到互动交际的目的,一旦交际欲望被有效的调动起来以后,教师作为交际的特殊第三方,与学生之间进行意义协商(meaning negotiation),从语法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话语能力和策略能力这几个方面给学生有效的建议性提示。通过这一途径可以使得教师的语言输入变得易为学生理解、接受,师生共同把一个话题展开、推进、从而达到了师生教师的互动(interaction)。
(二)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策略
在网络教学的推动下,多媒体教学方法拓展了传统的大英口语课堂教学内容并与之形成有效的教学模式,如下教学流程图所示:
其中第1,2步骤为交际前的建构活动,是一种准交际活动。在确定了交际主题后,教师应该通过网络课件提供有效的语言素材,并且让学生熟悉话题所涉及的各种话轮类型以及进行话轮转换时所惯用的词语或句法结构,因为交际策略是可教授并习得的。如,一个关于健康的话题,在教师提供的网络课件中首先应明确交际的目的,如:To know how people talk abouthealth;To expressworriesand reassurance;To understand and talk with doctor about your health problems;Move further to learn and talk about health insurance and medical care。然后提供相关的语言素材,主要涉及相关语料及话语技巧,如:Names of diseases,types of diseases,advice for developing healthy life styles,useful words,expressions and sentence patterns in striking up the conversation.学生还要根据课件要求自主搜集相关语料,如: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health insurance in China.并结合教师提供的网络课件形成对这一主题的完整话语概念。
第3个步骤为功能性交际活动,是一种社交活动,是口语课是否顺利进行的关键。所谓的循环交流,即打破固定的小组模式,把学生分为两个大的组,会话对象每隔一段时间进行循环(教师也作为小组成员之一),如果条件允许还可打破班级界限建立循环小组。这样一来,学生便形成了强烈的交际欲望,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交际的活动中。从口语课堂教学的效果来看,的确达到了调动同学积极性的作用,同学普遍感受到,像是在与朋友进行交流,而不仅仅单纯是练习英语口语,话语交际的其他因素(体态语)也在此过程中得到了发展,在一些同学的课后网络反馈信息中充分体现了这一变化,如有的同学提到:
1.…is an easy-going girl that makes me very happy.This class is the first time that we have met with each other,but we really enjoy a good class.
2.Someone said that although we might take friendship for granted,we often didn’t clearly understand how we make friend. However,I got on well with my new partner called…who is a good football player.
3.I sat next to a girl form other class.It was no difficult to tell from her appearance that she is a kind-hearted girl.As soon as we started to talk about pets,her eyes showed delightness.
与此同时学生在交际过程中,也更注重个人意愿的表达,如网络反馈信息所示:
1.My partner’s English name is also Tony.I don’t know why a lot of Chinese people choose Tony as their English name. It’s too common.Maybe the reason is that the name is easy to remember and to be called
2.Through his words,I feel that he is a person who loves animals and life.
这样的课堂交际还增进了同学们之间的了解,如有同学反馈说:
1.My partner was my schoolmate in my senior school and I from then on have got the idea that he is a sucker for soccer. However,he has a sensitive and emotional heart which mak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im and pets extraordinarily close.
2.My partner is a girl.She loves pet very much.Her parents both work long hours each day.She is a bit lonely.
3.My partner is a simple girl.She always wears simple clothes and doesn’t make up.
由于这一过程中教师也作为交际一方参与到课堂交际中,这便为随后的指导做了铺垫。
第4步,教师可以提出针对性的功能性的问题,供学生自由回答,并且不要急于进行反馈,多留给学生一些时间去考虑。最终修正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这就涉及到教师问话的技巧与学生应答的技能,这与课堂教学内的话轮转换机制(turn-taking mechanism)有关,即与话轮的开始、接续、把持、结束技巧有关(李悦娥,2002)。课堂内教师应使学生掌握话轮转换的策略,如一般疑问句和反意疑问句的使用明显高与特殊疑问句。在语言方面,为了减轻学生在编码和解码过程中权衡词义的负担,应该按照词汇群来讲授新词,包括上下义词,同义词。反义词,同根词等,并且讲授不同语境下词义的辨析;教学中应强化语境意识。在语用方面要讲授基本语用知识,强化文化意识。在心理方面,要让学生懂得会话中的现实原则和合作原则,并使学生在这些策略的指导下进行会话活动,培养话轮转换的技能.以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水平。
第5步是对整个口语教学的监控与反馈,在网络环境下,可以是语音文件,或图象材料,通过网络一方面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交际效果与程度,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反馈练习会更深一步的把握会话主题,避免了口语课走过场的嫌疑,增加了学生口语课的成就感。
三、结论
综上所述,成功的一堂口语课应该是一种自由的行为,教师应对课前,课中,课后进行有效的,不带任何强制的指导,并从如下几个方面对对话过程进行控制:首先,对话的过程应具有社会性,因为参与者不只一人(彭杜宏,2008)。其次,对话具有包容性,每个参与者均可直抒己见并提请大家思考。第三,对话应该是规范的,因为它是以大家效仿和遵守的行为准则为依据的。第四,对活是陈述的而非描述的,它创造一个对话主题供参与者讨论或争辨。第五,参与者不断构筑和重构知识,通过有效的课下反馈使得对话的过程不断发展。
[1]Canale,M.&M.Swain.Theoretical bases of communicative approaches to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testing[J].Applied Linguistics,1980.
[2]周桂英.话语意义与语境[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06,(2):67-69.
[3]李悦娥.话语分析[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4]彭杜宏.浅论对话学习[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5):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