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农业旅游资源开发对策研究
2011-11-01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杨文新
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 杨文新
河南省农业旅游资源开发对策研究
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 杨文新
近年来,伴随全球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人们发现,现代农业不仅具有生产性功能,还具有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人们提供观光、休闲、度假的生活性功能。而随着收入的增加、闲暇时间的增多、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更加渴望多样化的旅游方式,农业旅游因此应运而生。
一、河南省农业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河南省地处北亚热带和暖温带的交错地带,地形大致分为山地、丘陵、平原(含盆地)3大类型,复杂的地形条件,明显的过渡性气候,黄河、淮河、海河、长江4大水系的流经,使河南省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农业生态类型及景观区域组合,农业旅游资源不仅数量多,而且种类丰富,整体呈现以下特点。
1.河南省农业旅游已经初具规模。河南省农业旅游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初发展较为缓慢。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今,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经过20多年的发展,目前,河南省农业旅游已初具规模,大部分地区都已启动相应的农业旅游项目,并形成了一定的市场。
2.河南省农业旅游发展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基础。近几年,河南省政府非常重视农业旅游的发展,通过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来刺激和规范农业旅游的发展。2010年,河南省把实施“百村万户”旅游富民工程列入要着力办好的10项民生工程,对农业旅游起到了极大推动作用。同时,河南省还积极借鉴国内外发展农业旅游的先进经验,大力扶持发展农业旅游。目前,河南省已开发、培育出一大批具有影响力的观光农业旅游区和地方特色鲜明的农业旅游区带。
二、河南省农业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1.总体认识不到位,对科学规划重视不够。河南省农业旅游基本上是以乡村企业、镇政府或农民自主开发为主,由于农民自身的局限性和地方政府的短视行为,许多农业旅游区和农业旅游项目都很少进行科学的论证和规划就匆匆上马,造成投资的随意性和开发的盲目性。
2.农业旅游产品功能单一,特色不突出。虽然河南省农业资源类型多样,但目前主要以农家乐和小景点休闲为主,规模小、档次低、功能单一,多数观光休闲区设施简陋,服务不到位,生态、文化内涵挖掘不够,社会影响力不大。
3.对民俗文化挖掘不够,产品缺乏文化品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消费需求的层次也越来越高,在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也追求精神的愉悦。对旅游地,游客除了追求感官上的品位之外,更重要的是追求文化的品位。而目前河南省很多农业旅游景区过分注重外部条件的建设,忽视对农业旅游资源相关的民俗文化内涵的挖掘。
4.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旅游服务意识淡薄。目前,许多乡镇在道路、通信、安全、供水、卫生等基础设施以及服务接待能力等方面还有待完善和提高,不能满足旅游者的需求。这种情况导致大多数地方的农业旅游都以一日游为主,经济效益并不理想。另外,农村旅游的经营者和服务人员大都是当地的农民,他们的文化层次不高,服务水平低下,有的虽然进行了短期培训,但由于时间短,不够规范,从整体上来看素质仍然偏低。
三、河南省农业旅游资源开发的对策
针对河南省农业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今后在对特色农业资源进行旅游开发时,应在以下几方面加以重视。
1.提高认识,科学规划,加大对农业旅游的扶持力度。各地政府必须提高认识,把发展农业旅游作为改善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改变农村面貌的大事来抓,把农业旅游发展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整体布局中,从全局的角度来考虑农业旅游的发展。
2.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区域特色。世界和我国农业旅游发展的实践证明,只有依托当地的资源,突出特色,农业旅游才能充满魅力,实现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河南省在发展农业旅游时,坚持科学发展观,贯彻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近期与远期相结合的原则,因地制宜地从当地的资源特点出发,合理布局,充分体现各地区的特色。要突出区域特色,必须做到深入调查各地的优势,扬长避短,把优势做大、做精、做强。
3.深入挖掘乡村民俗文化,提升文化品位。农业旅游不能只停留在“春天看花,秋天收果”的传统低层次产品上,一定要提高层次,开发能充分表现和突出本地区农村自然景观和农业产业特色的旅游产品,要充分挖掘当地民俗和农耕文化,根据本地的农业资源合理开发游客对本地农业旅游产品感兴趣的部分,提升当地农业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
4.拓宽融资渠道,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不完善成为很多农业旅游区发展的障碍因素,完善基础设施主要是搞好乡村交通、通讯、供水、排水、供电、环境治理、安全保障等,并规范住宿设施、饮食设施、卫生设施、安全设施等建设标准要求,做到设施齐全,标准规范,健康发展。
综上,发展农业旅游,不仅能够促进河南省特色农业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农业和农民增收,而且对促进河南省旅游业发展,实现由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产业大省的跨越,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