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级量测体系和需求响应下的互动配网

2011-10-30唐志伟孙菡婧陈奇志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用电供电电网

唐志伟, 孙菡婧, 陈奇志

(1.西南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成都 610031; 2.东北电力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吉林 132012)

高级量测体系和需求响应下的互动配网

唐志伟1, 孙菡婧2, 陈奇志1

(1.西南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成都 610031; 2.东北电力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吉林 132012)

为了应对电力行业在新形势下面临的严峻挑战,需要加强电网与用户之间的互动交流。高级量测体系(AMI)是智能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文中介绍了AMI的概念,比较了AMI与远程自动抄表技术(AMR)的联系和区别,分析了AMI与需求响应(DR)在互动配网建设中发挥的作用,进一步指出只有两者相辅相成,才能促进互动配网向高水平发展,并对互动配网的技术特点进行了展望。最后,结合我国人口和电力生产现状,探讨了实现配网互动化对中国的重大战略意义。

智能电网; 高级量测体系; 需求响应; 互动配网; 技术特点

自步入新世纪以来,资源逐渐短缺与能源需求不断增加的矛盾日益突出,用户的用电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电力行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为寻求解决之道,世界各国开始对智能电网展开研究[1~3]。

与用户良好互动是智能电网的主要特点和建设目标,旨在携手用户共同应对新形势下的电网危机。高级量测体系AMI (advanced metering infrastructure)是智能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电力市场竞争中引入需求响应DR(demand response)则是电力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4],两者的相互协作为互动配电网的发展带来了机遇。

1 AMI概述

1.1AMI的定义

智能电网是当今世界电力系统发展变革的最新动向,并将引领21世纪新能源革命。AMI是智能电网的电能计量系统,它包含了多种软硬件技术,是一个全面可配置的基础设施。AMI的功能是以每小时或更高的频率记录用户的电能消耗或者其他参数,并通过通信网络将测量数据传输到计量中心[5,6]。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AMI又被赋予了新的要求—实现电网与用户的紧密相连。检测、通信和信息技术的长足进步大力促进了AMI的发展,AMI已经成为全球智能电网建设的热点项目。

1.2AMI与远程自动抄表技术

远程自动抄表技术AMR (automatic meter reading)是传统配电自动化的电能计量系统,作为目前比较先进的一种抄表方式,与AMI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AMI与AMR在结构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如图1所示。

图1 AMI与AMR的结构示意

但与AMR相比,AMI有了一些革命性突破,是AMR的进一步发展。

(1)电表的功能更加强大。AMI的可编程智能电表不仅能够分时计价,还能记录电压、电流、功率因数、频率、用电事件等实时数据,并且能够远程拉合闸。

(2)网络实现双向通信。AMI的通信网络不再只是简单的数据上传通道,实时、高速、双向的通信技术,为满足智能电网的互动特性奠定了基础。由于各国具体情况不同,对通信方式的研究也存在差异,国内热衷于电力线载波PLC(power line carrier),欧美则把重心放在了无线传感器网络WSN(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3)计量中心的数据库得到优化设计。将电表采集数据与业务数据(如用户信息、地理信息、停电管理)整合是当前计量数据管理的发展趋势[7]。通过对有机整合后的数据加以分析,可以提高电力部门的需求侧管理水平。

(4)开放用户门户CP(consumer portal)[8]。CP为电网提供了一个面向市场的智能接口,使电网与用户能够实现双向交流。可以认为CP是一项功能,依靠其它设备来实现(如个人电脑、智能手机、智能电表等)。

2 AMI与DR协作下的互动配电网

电网互动化是智能电网的主要特征之一[9,10],也是中国电网现代化的核心[10]。电网互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洲际间的能源互动[10]、国内跨区域电网互联以及电网与电力用户的广泛联系。跨区域电网互联以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为支撑,配网侧的互动则依靠AMI与DR的协作来实现。

2.1AMI为实现互动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持

当前电力市场环境下的大部分用户是固定的“负荷”,只能被动地接受供电方的调配,无法主动参与电网的削峰填谷。作为一个高度集成的技术体系,AMI的出现为配网互动化创造了条件。智能电表采集的丰富数据能使用户充分了解自身用电行为,双向通信网络及CP则为电网企业与用户互动开辟了渠道。

2.2DR赋予了互动内涵

AMI框架下关注的焦点是如何运用技术手段搭建互动平台,DR的主题则是用户,而非某项具体的技术或产品,需要供用电双方共同参与才能实现。DR是指供电方为应对供电成本提高或系统稳定性问题,向电力用户发出价格或激励信号,用户做出响应并改变固有的用电模式,参与电力市场[11,12]。DR体现着以人为本的思想,从平衡双方需求的角度去设计互动内容,赋予了互动内涵。

2.3AMI与DR共同推进配网互动化

智能电表能够记录更为详尽的用户用电信息,供电管理方通过对数据的统筹分析,掌握用户用电的基本规律,综合用户性质(企业、机关、学校、居民)、信用评价结果(是否存在拖欠电费或窃电行为)、用户要求的电能质量等多方面因素,对用户进行分类,为每一类用户制定个性化的DR项目,调动用户参与DR的积极性。电力用户也能够通过CP,全面了解自身的用电习惯,从方便日常生活或节省开支的角度合理选择DR项目。在参与DR的同时,结合切身体会,反馈一些建设性意见,帮助供电方提高DR的实施水平。由此可见,AMI是实现互动的技术前提,合理部署DR则是与用户良好互动的关键,只有两者相辅相成,才能促进配网互动化向高水平发展。

3 关于互动配网技术特点的展望与思考

当前国内多个地区和城市相继开展智能电表改造工程,智能电网的建设已经在配网侧率先启动。配网互动化作为未来智能电网要实现的重要目标,应该至少包含以下几个技术特点,如图2所示。

图2 互动配网的技术特点

(1)高效:近年来,突发性极端恶劣天气频繁出现,不确定因素增加了电网安全运行风险,同时也使用户需求产生难以预测的变化。在全面开放的电力市场中,电网企业应针对市场环境的波动,迅速部署DR项目,发出价格与激励信号。用户则能通过简单、易操作的方式及时接收信息并做出回应。高效的互动有助于在短时间内优化电力资源配置,平衡供需矛盾。

(2)经济:用户对电力销售价格的预期水平是不变或逐步降低的,电力价格的上涨空间将越来越小[13]。智能电网的建设将使电力企业加大投资力度,进一步压缩其效益空间。我国电网建设还长期存在重输轻配的问题,配电网投资相对不足。因此,互动过程要体现低成本高收益。 供电方力求运用有限的资源为用户提供服务(如发布个人用电信息与DR项目、远程预付费、停电预警),用户也能通过廉价的方式享受便利或进行信息反馈。

(3)灵活:今年年初,国务院会议正式决定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与互联网三网融合,以加强三者间的业务往来和资源共享,促进通信行业的发展。电力企业应该抓住这一契机,与其他部门展开广泛合作,深入宣传互动理念,让用户充分意识到参与DR给自己带来的好处与实惠。同时利用各方优势拓宽互动渠道,方便用户根据自身情况灵活选择,进一步提高互动参与率。

(4)安全:互动电网时代将有更多的信息涌入电力系统,信息的泄露会导致用户对供电企业失去信任,打击互动参与热情;扰乱电力市场秩序,妨碍企业公平竞争。因此,信息安全问题不容忽视,电力从业人员不仅要自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在技术上还要加强保障,比如通过严格的权限管理与身份认证,防止非法用户访问他人数据;用户也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不要随意将信息告之第三方,通过双方共同努力,营造一个安全的互动环境。

4 结语

电力是我国的支柱能源和经济命脉,当代工、农业的发展都离不开电力的支撑。十七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要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国民经济的腾飞将使电力消费持续快速增长,电力供应面临严峻挑战。

有研究发现[14],DR项目在高峰时段减少的需求在非峰时段并不会完全反弹,保守估计可以减少4%的总能源需求,甚至还能达到11%。双方的信息交互,还有助于完善供电企业的管理制度,培养用户自觉节能意识。我国人口基数大,并且火力发电在电力生产结构中仍处于主体地位,如果全社会的用电行为缺乏必要的引导和干预,势必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同时也会加剧生态环境的污染。实现配网互动化是我国国情和电网发展的必然选择,将在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缓解供电压力、提高电网安全运行水平、普及低碳生活等方面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1] EPRI. The green grid: energy savings and carbon emissions reductions enabled by a smart grid [R]. Palo Alto: EPRI, 2008.

[2] 陈树勇,宋书芳,李兰欣,等(Chen Shuyong, Song Shufang, Li Lanxin,etal).智能电网技术综述(Survey on smart grid technology)[J].电网技术(Power System Technology),2009,33(8): 1-7.

[3] 余贻鑫,栾文鹏(Yu Yixin,Luan Wenpeng).智能电网(Smart grid)[J].电网与清洁能源(Power System and Clean Energy),2009,25(1): 7-11.

[4] 刘宝华,王冬容,赵学顺(Liu Baohua,Wang Dongron-

g,Zhao Xueshun).电力市场建设的几个本质问题探讨(Investigation on some essential issues of electricity market building in China)[J].电力系统自动化(Automation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s),2009,33(1):1-5.

[5] Hart D G. Using AMI to realize the smart grid[C]∥IEEE Power and Energy Society General Meeting.Pittsburgh ,USA:2008.

[6] DeBlasio R,Tom C.Standards for the smart grid[C]∥IEEE Energy Conference.Atlanta,USA: 2008.

[7] Federal Energy Regulatory Commission.Assessment of demand response and advanced metering:2007 staff-report[EB/OL].http://www.ferc.Gov/legal/staff-reports/09-07-demand-response.pdf, 2008.

[8] 余贻鑫(Yu Yixin).新形势下的智能配电网(Intelligent distribution network in the new situation)[J].电网与清洁能源(Power System and Clean Energy),2009,25 (7):1-3.

[9] 肖世杰(Xiao Shijie).构建中国智能电网技术思考(Consideration of technology for constructing Chinese smart grid)[J].电力系统自动化(Automation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s),2009,33(9):1-4.

[10]武建东(Wu Jiandong).智能电网与中国互动电网创新发展(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smart power grid and interactive smart grid in China)[J].电网与清洁能源(Power System and Clean Energy),2009,25(4):5-8.

[11]李扬,王蓓蓓,宋宏坤(Li Yang,Wang Beibei,Song Hongkun).需求响应及其应用(Demand response and its application)[J].电力需求侧管理(Demand Side Management),2005,7(6):13-15,18.

[12]张钦,王锡凡,王建学,等(Zhang Qin,Wang Xifan,Wang Jianxue,etal).电力市场下需求响应研究综述(Survey of demand response research in deregulated electricity markets)[J]. 电力系统自动化(Automation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s),2008,32 (3):97-106.

[13]Vasconcelos J. Survey of regulatory and technical development concerning smart metering in the European union electricity market[R]. Florence :European University Institute,2008.

[14]Demand Response and Smart Grid Coalition.Demand response,smart grid,and climate change [EB/OL]. http://www.Drsgcoalition.org/resources/factsheets/Demand_Response_and_Climate_Change.pdf,2008.

[15]卢黎晖,俞志峰,宗 琳,等(Lu Lihui, Yu Zhifeng, Zong Lin,etal). 供电企业的可靠性管理及其提高策略(Reliability management and improving strategy of power supply enterprise)[J].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Proceedings of the CSU-EPSA),2010,22(2): 152-156.

InteractiveDistributionGridunderAdvancedMeteringInfrastructureandDemandResponse

TANG Zhi-wei1, SUN Han-jing2, CHEN Qi-zhi1

(1.School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Chengdu 610031, China; 2.School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Northeast Dianli University, Jilin 132012, China)

In order to deal with severe challenges to electric power industry in the new situati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ower grid and customers must be strengthened. Advanced metering infrastructure (AMI)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smart grid. The definition of AMI is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and the connection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AMI and Automatic Meter Reading (AMR) are compared.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ole of AMI and demand response (DR) during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ractive distribution grid, further points out that only both complement each other can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active distribution grid to the high level. Moreover, this paper prospects tech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active distribution grid. Finally, combining the current status of population and power production, the great strategic significance of realizing interactive distribution grid in China are discussed.

smart grid; advanced metering infrastructure; demand response; interactive distribution grid; technical characteristics

2010-06-28;

2010-07-12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SWJTV09ET10)

TM73

A

1003-8930(2011)05-0031-04

唐志伟(1984-),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智能配用电技术。Email:great.surprise@163.com 孙菡婧(1985-),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电力市场和需求侧管理。Email:decadefriend@163.com 陈奇志(1970-),女,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调度自动化及相关网络通信技术。Email:qzchen1625@gmail.com

猜你喜欢

用电供电电网
超高层建筑供电分析
穿越电网
安全用电知识多
战洪魔保供电
红军与供电人的故事
对输配电及用电工程的自动化运行的几点思考
为生活用电加“保险”
用电安全要注意
山西直供电折戟
电网也有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