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兰西市民社会理论视阈中的民主意识
2011-10-26陈章奇
陈章奇
(安徽工商职业学院院办,安徽合肥230041)
葛兰西市民社会理论视阈中的民主意识
陈章奇
(安徽工商职业学院院办,安徽合肥230041)
著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葛兰西在《狱中札记》中阐述了市民社会思想,这一思想与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思想不同,他从另一角度阐发了市民社会对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性,其中包含丰富的民主意识,对当今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要启示。
葛兰西;市民社会;民主;启示
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中,安东尼奥·葛兰西(Antonio Gramsci)是一个倍受关注和尊敬的人,他与卢卡奇、科尔施齐名。西方有人把他推崇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的最正统的继承者”,原因在于他是“提出了和面对着西方社会主义最困难的问题”的“天才”。他在短暂的一生中进行了孜孜不倦的理论探索,其代表作《狱中札记》对很多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其中的市民社会理论对我国当前的基层民主诉求有着重要启示。
一、葛兰西市民社会理论的基本内容
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对意大利等欧洲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意大利的社会党分成“改革派”和“革命派”。葛兰西力挺革命,但事实却与他开了个不小的玩笑,1918~1923年间,欧洲爆发的很多革命均以失败而告终,唯独俄国成功,这促使葛兰西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在认真分析了西方社会的情况后,他提出了市民社会理论。
在《狱中札记》中,葛兰西写到,“国家的一般概念中有应该属于市民社会概念的某些成分,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国家=政治社会+市民社会……”[1]P221他还说,“市民社会也是‘国家’,并且不仅如此,市民社会恰好构成国家”。[1]P222葛兰西认为,“目前我们能做的是确定上层建筑的两个主要层面,一个能被称为‘市民社会’,即通常被称为‘民间的’社会组织的集合体;另一个则是‘政治社会’或‘国家’。一方面,这两个层面在统治集团通过社会执行‘领导权职能’时是一致的;另一方面,统治集团的‘直接的’统治或命令是通过国家和司法政府来执行的。”[2]P12从论述中不难发现,葛兰西认为市民社会并不属于基础结构领域,而是属于上层建筑领域。他告诉我们,在理解国家概念时,不仅要从政治社会去理解,而且必须从市民社会去理解,两者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政治社会是通过强制、动用暴力使人民服从,而市民社会则是“同意”,是统治阶级通过教育引导,通过发扬民主,让市民积极参与政治生活,从而同意统治阶级的统治。“社会集团的领导作用表现在两种形式中——在‘统治’的形式中和‘精神和道德领导’的形式中。”[1]P316
在葛兰西的论述中,关于市民社会理论是不同于马克思的。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认为,市民社会始终标志着从生产和交往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受生产力制约,同时也制约生产力的交往形式就是市民社会。葛兰西却认为市民社会主要指非国家政治性的各种社会组织。马克思把市民社会作为经济基础,葛兰西则把它视为上层建筑。葛兰西把市民社会从政治社会的遮蔽下解放出来,展示了其政治意义。“我们目前可以确定两个上层建筑的‘阶层’:一个可称作‘市民社会’,即通常称作‘私人的’组织的总和,另一个是‘政治社会’或‘国家’。这两个阶层一方面相当于统治集团通过社会行使的‘霸权’职能,另一方面相当于国家和‘司法’政府所行使的‘直接统治’或管辖职能。”[3]P7
二、葛兰西市民社会理论中的民主意识
葛兰西认为,在国家发展的第一阶段,市民社会尚未成型,这时国家主要是一种政治社会;第二阶段,市民社会的各种组织大量涌现,而且结构复杂,成为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即国家=政治社会+市民社会;第三阶段是政治社会消融于市民社会社会之中。葛兰西强调,市民社会日趋成熟,维护权利的意识也将日益增强,当国家机器中的某些机关以损害市民社会的利益谋取一己之利时,市民社会随时利用手中的选票来改变政治社会。在西方国家,为什么市民社会会同意统治阶级的统治呢?葛兰西认为,主要原因是统治阶级支配了市民社会的意识形态,也就是采取“精神和道德领导”的形式。市民社会虽然一方面受到统治阶级的欺骗,但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市民社会同时可以享受民主权利,参与到政治活动中,有发挥自己作用的空间和改变政治社会的可能,也就是说,市民社会的部分民主权利得到了保障。
一般来说,市民社会由于其固有的结构功能,既是民主政治生长的社会基础,又是使民主政治制度得以维系重要因素。“在市民社会,每个人都以自身为目的,其他的一切在他看来都是虚无。”[4]P197“市民社会是个人和私利的战场,是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场,同样,市民社会也是私人利益跟特殊公共事物冲突的舞台。”[4]P309当个体权益受到政治社会的挑战时,会利用所在的市民组织力量来应对,保护自身的利益,如果这种应对是成功的,将会有力地维护社会的稳定,免除政治上、经济上的动荡;如果失败,会使整个组织的情绪受到打击,从而由和谐相处走向对抗。
我国的市民社会正在日趋成熟并走向理性,市民社会所具有的政治愿景不是乌托邦式的政治空想,而是通过政治社会和市民社会的一起努力,可以使政治生态向合理的现实的方向发展;政治参与不是极端的狂热或非正常的冷淡,而是有高度理性的约束;是一种理性的精神已经逐步深入到市民社会的思想和行为当中,对公共权威遵从而不盲从。市民民主的核心要求是,在一定空间和范围内能自由参与决定市民利益分配的决策过程和参与对市民社会具有影响的公共政策决策过程并发挥作用。与政治社会相比较,市民社会往往处于非对等地位,从根本上说,国家权力属于人民,而作为权力的拥有者却将权力的行使交给了国家,所以在一定空间和范围内处于被动支配地位。但政治社会的治理和统治需要市民社会的同意来维持,即国家至高无上权力的基础是市民社会对其正当性、合法性的考量,这种权力存在的依据是拥有权力的市民社会,权力的行使正反映着市民社会的意志,二者共同构成政治图景。(如下图)
三、对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启示
“民间组织的发展既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也需要一定的政治环境,没有一个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很难想象民间组织的存在和发展。”[5]P51978年,我国进行的改革开放,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地位,市场经济的发展造就了平等竞争主体的发展和成熟,为我国市民社会的培育和形成起到了催化作用。我国当前应该处于葛兰西所说的国家发展的第二阶段,即出现了大量的社会组织,情况比较复杂,如十六大报告指出的六大阶层。除此之外,各种组织的发展速度很快。在一定条件下,市场经济愈发展,市民社会组织就愈发展。我国社会出现了多元化趋势,社会群体的多元性,标志着群体各有不同的利益诉求,不同的利益诉求就会出现不同的声音和不同的意见,需要通过不同的畅通无阻的渠道来表达。我国利益表达渠道众多,如宪法规定公民有言论、集会、结社、出版、游行、示威等自由。同时,我国的基层民主建设经过多年的实践日趋成熟,作为执政党也要求发展民主政治。在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民主政治将是以利益和利益团体的自由发挥为政治精力主要来源,将邀请每个人加入集体游戏,遵守游戏规则,建立永远选择让个体和集体利益自由公正运行的民主政治。民主时代,会听到更多群众的声音,群众参政权扩大,要求享受更多的政治权利。在处理政治社会和市民社会的利益冲突时,政治社会应该以平等和宽容态度对待。执政党应本着执政为民的意识来解决存在的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要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问题,解决问题,坚持走群众路线,引导政治社会合理行使权力,问政于民,提高市民社会的参政意识和参政水平。执政党要使市民社会组织对政治国家认同,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其参与国家的政治。我国继续通过加强基层民主建设,使人民的参政意识逐步增强。只有如此,执政党才能发挥好市民社会组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一面,才能建设好和谐社会。
民主作为观念也好,作为制度也罢,不是一下子就可以实现的。民主的实现需要一个建设的过程,取决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取决政治体制改革的具体化。民主的实现要有两个基础,一是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商品经济的自由竞争,平等交换,在经济领域树立“民主”的典范。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决定政治,政治是经济的反映。经济领域的民主的高度发达,必然要求在政治领域实行民主,所以商品经济的高度发达,必须培养和陶冶人民要求民主的政治素质,为实行民主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商品经济有了很大发展,为我国实行民主打下了基础,民主执政理念是我国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但我国的商品经济还很不充分,从不充分到充分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所以民主的实现还要有序进行,不能操之过急。第二个基础是公民民主意识的培养。近些年来,我国一直在推行民主,如农村推行普选,这都极大地提高了人民特别是农村这一群体的民主意识,为民主的实行打下良好的群众基础。因为中国有80%的人口在农村,如果农村这么一个庞大群体的民主意识不提高,实行民主只是纸上谈兵,距离民主的真正实现也就遥遥无期了。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提高民主意识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民主意识的培养取决于经济的发展、教育水平的提高、舆论宣传等诸多条件,所以公民民主意识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我国有几千年的封建统治,在一些地方家族观念还十分重,这些因素都或多或少地影响了民主的实现。我们党提出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这是以党内民主为榜样,在全社会培养民主意识,从而扩大人民民主。
民主的实现还有一个重要条件即法律保障。邓小平说过:“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6]P146我们党提出“依法执政”的执政理念,就是“民主执政”的保障。中国共产党一直坚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方略。民主要求任何机构、团体和个人不得凌驾于法律之上,要求遵守法律,遵守法律就是服从人民的公意,维护人民的利益。一切问题都要在法律的框架下解决,就是要求完善各项法律制度,克服人治的弊端,真正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从我国目前现状看,做到这两点要有个过程。所以民主与民主的实现是有区别的,我国民主的实现需要一个过程。
人民当家作主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执政本质的体现,要保证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和发挥主体作用,就要营造良好的社会政治经济氛围,使市民社会组织蓬勃发展。但市民社会组织的发展既有利也有弊,这就要求执政党做好工作,即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发挥其积极作用,如监督和制约国家权力,培养民主意识和推进民主化进程,另一方面也应该看到市民社会组织与国家有矛盾的地方,虽然市民社会组织具有公开性与合法性的特征,但市民社会组织与国家也有对抗的可能。执政党对市民社会组织必须教育引导,加强舆论宣传,使市民社会和国家之间产生价值认同,必须以包容的心态、柔性的处理方法寻找契合点。民主政治的发展为市民社会组织的发展创造宽松有序的政治环境,市民社会组织的发展又反过来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面对市民社会组织的发展和作用,中国共产党各级机关,特别是基层政权组织必须转变执政理念,加强与市民社会组织的血肉联系,使其主动自觉地服务于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1][意]葛兰西.狱中札记[M].人民出版社,1983.
[2]葛兰西.狱中笔记选[M].伦敦,1971.
[3]葛兰西.曹雷雨,译.狱中札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4]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5]俞可平.市场经济与公民社会——中国与俄罗斯[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6]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