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体育竞赛的改革与创新研究
2011-10-26赵俊浩郭广辉
赵俊浩,郭广辉
(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理论与方法探索
高职院校体育竞赛的改革与创新研究
赵俊浩,郭广辉
(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职业性体育竞赛,对学生是一种多维的锻炼。学生通过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比赛可以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不仅锻炼了意志,提高了身体素质,而且对提高技术水平也有很大的作用。本文通过调查湖北省职业院校竞赛现状的基础之上,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多维体育竞赛模式,为我国职业院校体育竞赛模式的构建、优化、发展和改革提供合理的构建理论和现实依据。
高职院校;竞赛模式;改革方案;创新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全面发展,职业院校已经占到高校的半壁江山。高职院校的体育赛事活动也从传统的体育赛事向丰富多彩的各种趣味性和带有各个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职业性体育竞赛发展。如何在全面培养素质进行职业教育的同时,让学生积极参于体育赛事,让更多学生在进行体育赛事的同时,提高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道德素质,与此同时学习到职业知识与技能,这已成为了高职院校探索和研究的方向。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高职院校体育竞赛的改革与创新。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本研究查阅了国内外有关职业院校竞赛模式及其发展等方面的文献共60余篇。通过研究分析,从理论上对本课题起进行指导,为本课题的设计、实验等提供依据。
1.2.2 问卷调查法为了调查职业院校竞赛模式如何与课堂训练形成互动互联的关系,分别从学生、老师和管理者3个角度进行问卷调查。设计了“对职业院校竞赛模式改革设计共可行性的调查问卷”并将问卷的初稿征询了专家的意见,反复修改和完善后,最后进行问卷评定和信度检验符合调查要求,问卷回收情况见表1。
1.2.3 专家访谈法职业性体育竞赛是以体育竞技为载体、职业技能为重心的一种新颖的竞赛模式。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知识和技能,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积极进行体育运动的热情。本研究通过走访或打电话的形式向湖北省体育局及武汉体院、华中师范大学等对竞赛模式有一定研究的专家,询问专家的意见或建议,为本研究思路的构建提供了原始材料的思路构建了基础。
2 体育竞赛模式相关要素调查分析
2.1 竞赛模式的竞赛目标分析
竞赛目标的确定是制定竞赛计划的前提条件,它决定了人才培养“质”的规定性,也是制定竞赛内容的依据,竞赛目标具有权威性和导向性,竞赛目标是多目标,动态性以及多层次性的,而且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应表现出综合化,交叉化的趋势。调查结果表明,职业院校2009年的竞赛目标主要定位在提高学生的体质水平和参与体育的热情,具有相当的局限性,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
对职业院校学生和教师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现今体育竞赛模式及竞赛目标非常满意的占21.1%,比较满意的占47.4%,认为相对一般的占31.6%r认为目前竞赛模式能够适应职业院校改革发展得占5.3%,比较适应的占36.8%,一般的占57.9%。对教师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教师认为竞赛目标能够适应职业院校改革与发展得占6.7%,比较适应的占66.7%,一般的占26.6%。关于新时期,职业院校竞赛模式的定位问题,多数教师认为竞赛竞赛目标应定位在从事职业教育的专业技能的一体化这个基点上。
由表2可知,职校学生,体育教师和相关专家对体育竞赛模式的竞赛目标定位在发展学生兴趣和与学生专业技能一脉相承上。因此,这就告诫我们在体育竞赛中必须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遵循人本原则,让学生在体育竞赛中获得乐趣,感受创新型体育竞赛模式的魅力。让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
2.2 职业院校教学模式竞赛方法的导向分析
职业院校竞赛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多维能力意义重大。因此,职业院校学生竞赛模式所涉及学生相关能力的培养也是我们必须要关注的内容。
2.3 创新型职业院校竞赛模式竞赛内容的分析
创新型职业院校竞赛模式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因此,作为竞赛模式所采用的内容原材料应该是学生喜闻乐之德内容以及学生乐于参加的内容。
由此可见,职业院校对竞赛模式内容的喜爱程度从高到低的顺序是趣味游戏25.5%,篮足排球运动21.5%,民族体育13.4%,羽毛球9.7%,接力赛7.6%,乒乓球5.7%,游泳4.5%,秧歌健身操2.4%,攀岩0.8%,健身器械活动0.3%。趣味性比赛是以趣味性活动为主,以体育竞赛的形式使参于竞赛的每个运动员都能在比赛活动中得到快乐的情感体验。体育比赛是以体育竞技为主,以竞赛的形式让每个运动员在公平、公正、公开的氛围中,以正确的技术动作、快速而灵巧的身法等创造更快、更高、更强的体育成绩为目的。趣味性比赛的参与者多为兴趣爱好者,其技术动作的没有严格要求,重在参与。体育比赛的参与者多为体育专项运动者,其技术动作娴熟,每个运动员重在竞技结果。二者在本质上的区别就在于其目的性不同,趣味比赛重在娱乐,而体育比赛重在竞技。因此,二者决定了其参与的人群不同,进而得到的结果亦不同。
表1 问卷回收情况
表2 职业院校体育竞赛模式竞赛目标调查
3 创新性多维体育竞赛模式的构建
3.1 创新性多维体育竞赛模式的指导思想
通过上述调查结果,本研究认为以竞赛—训练—专业技术一体化为指导思想的创新性多维体育竞赛模式更能满足职业院校学生的体育锻炼需求,故本模式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基础为主线。2010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得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提出了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之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这意味着职业院校的竞赛模式的改革,一方面要体现竞赛—训练—专业技术一体化的指导思想;另一方面要以健康第一作为其思想主线,新的模式要注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创新型多维体系是要整合各位资源,使教学、训练、体育课、竞赛、专业技术体育动作代表各个因素综合形成一个创新体系。(图1)
3.2 创新性多维体育竞赛的构成
体育比赛的目的在于促使学生积极地进行体育运动,提高全体学生的身体素质。然而,传统的体育比赛,是少数的身体素质好、有专项特点的体育分子代表着各个院校、系部、专业与班级进行着体育比赛,更多的学生是看客,是观众席中的一员,导致了“运动竞赛只是班级中少数人的体育比赛”。现在,渗透到各个专业的职业技能大赛中更多的是专业知识与技能的竞赛,此类竞赛参照了体育竞赛的规则,履行了体育的竞技性和参与性的特征,使学生在进行专业技能竞赛的同时也学到了专业知识技能。那么,我们考虑的是在进行体育竞赛的同时结合职业技能开展多形式体育竞赛,让学生在进行竞赛的同时享受体育,提高全面素质,并强化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而为适应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图2)
体育比赛,从狭义来看,它是根据各运动项目特定的评定行为,为争取优胜而专门组织实施的竞技之间相互较量的方式。从广义的角度来看,体育比赛不仅仅是运动成绩的评定、比较或展现的方式,还是一种多功能和多形态的社会现象,在社会的身体文化和精神文化中具有特殊作用。体育比赛的目的在于促进体育专项向着既定的方向,有序而健康、全面的发展。它是一个运动项目健康发展的过程中不可或缺少的动力,是一个运动专项发展的有效平台。模式构成主要由竞赛目标,竞赛内容,竞赛方法和竞赛组织和竞赛手段等五个要素构成。
高职院校结合职业技能开展的多形式体育竞赛:其一,参加人数多;其二,不需要娴熟的技术动作;其三,对身体素质的要求不高;其四,参于者在进行技术较量的同时也在进行着心理较量。观众的呐喊声、助威声无形中也会对体育比赛造成一定的影响,产生其赛后的社会效应。不同专业学生在参于比赛时表现的心理状态是不同的,理工类的学生思维趋于理性化,逻辑性强;而文史类的学生思维更趋于情感化。其比赛的目的在于对不同的专业学生都要产生相应的预计效果,从而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励学生敢于面对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因此,可针对高职院校培养目标和特点,结合其职业性开展多形式体育竞赛。职业性体育竞赛,是以职业技能中的个别知识与技能为主体,以体育竞赛的形式为载体,通过公平、公开、公正的形式,让参赛运动员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积极的参加体育活动,使得每个参赛运动员不仅能得到专业技能的提升同时也得到体育段炼。
室外的体育竞赛,不可不考虑天气因素,天气的变幻莫测,必须在计划中考虑。参赛运动员的情绪状态,也是进行体育比赛中不可不考虑的一个重要方面。然而,体育比赛的不确定性及其与确定性的统一是体育比赛的自身规律。确定性与不确定性是相互依存、相互蕴含、相互转化的两个方面。体育比赛实质是确定于第三方面比赛结果的不确定性,正是这点才体现了体育竞赛的竞赛美。然而,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又是统一的,各种比赛充满了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相互转化。体育中的不确定性问题,常常同时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确定性在同时起作用,它们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和互相影响,构成了体育竞赛的悬念美。
4 创新性多维体育竞赛模式的特征分析
4.1 竞赛目标明确
图1 创新性竞赛—训练—专业技术一体化模式指导思想体系
图2 创新型多维竞赛模式构成
竞赛目标是构建竞赛模式的前提,以体现体育竞赛的多功能为出发点,结合学生的职业准备和学校的实际体育水平的具体实际,以最终实现竞赛—训练—专业技术一体化为其学生主体发展的最终归宿。创新型多维体育竞赛模式的竞赛目标是:使叙事理解体育竞赛的项目技能对抗的深刻内涵,提高学生的学习体育技能的热情,提高学生体育技能,使其身体素质能够达到一定的水平,并能够将获得的身体技能运用到专业学习中去,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审美水准,在未来工作中能将体育精神,体育技能应用到职业技能操作的社会实践中。
4.2 竞赛内容结合技能
竞赛内容的设置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不能总是停留在一些简单而粗糙的游戏上面,竞赛内容必须既要经过精巧的设计。随着职业院校竞赛活动的不断深入,竞赛内容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竞赛的组织方,竞赛内容要善于创新,乐于创新,同时矛盾的体现总是出现多样化。因此,要构建好竞赛内容的体系也并非易事。体育教师要对自己教授的对象所学专业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同时需要跟学生进行沟通,如何让竞赛内容和学生的专业技能紧密结合是解决竞赛内容构建的难点,由于职业院校所学专业都不一样,要寻找各个专业都适合的竞赛方法是不太现实的。因此,要体育教师必须要寻找尽可能贴近学生实际的竞赛内容。
4.3 竞赛方法多样
新的竞赛方法不是呆板地改变一种竞赛形式,而是要寻求各种竞赛方法的一种结合。一般的竞赛方法是采用田径运动会、球类联赛、趣味运动会等,而各单一的竞赛方法却都有其弊端,田径运动会由于其太枯燥,学生的参与热情不高,球类运动会虽然学生参与热情极高,但只有技能和体能相对好的一些人能够得到锻炼,不能锻炼大多数。有些趣味运动会由于其游戏陈旧,学生的参与热情不高,而如何采用一种适合于职业院校学生采用的竞赛方法是我们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影响体育比赛的因素可以概括的分为确定性影响因素和非确定性影响因素。确定的影响因素有比赛场地、比赛器材、参赛人数等可以控制和量化的因素;非确定的影响因素。如天气、参赛队员的情绪状态、比赛的最终结果等。这两方面的因素会综合影响到整个比赛的氛围、比赛成功与否、比赛预期目标的达成。职业院校的职业技能体育竞赛的参赛人员多为本专业的成员,大一学生可以进行职业基础知识为主的体育竞赛,大二学生可以进行实习性知识为主的体育竞赛,大三学生要面临走向社会的挑战,可以以模拟真实岗位为主的体育竞赛。职院校都有自己的实训室、实训车间等,我们可把其实训工具做成道具进行模拟和简单化后搬到田径场、足球场、篮球场等地,进行以足球、篮球、田径等运动技能为载体的体育竞赛。评分表准的确定,可以和职业技能老师共同商定,同时也要以体育竞赛的评分标准作为载体,进行综合评分。
4.4 竞赛组织体现反馈
竞赛组织需要体现出系统性,要体现出系统性包括教师传授信息并指导学生的竞赛实践,体现出主导作用。学生接受信息并按照指导正确完成。体现出主体作用在竞赛之前,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交流,能够了解到相关信息,有利于竞赛方法和竞赛内容的构建,同时在竞赛过程中对竞赛出现的问题予以记录,争取在下一次同类竞赛中避免。在赛后课对竞赛学生进行访谈,对竞赛内容和竞赛方法提出意见和建议,以利于竞赛的组织和方法的改进进入一个良性循环。
4.5 竞赛手段指导体育课
竞赛和训练本来就应该是一个整体,体育课中应该为体育竞赛的内容作准备,竞赛和训练是一个系统的两个部分,体育课中训练因素应为体育竞赛服务,体育竞赛和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应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两者之间相互配合,为达到体育教学目标而相互协作,最终达成体育教学目标。
5 结论与建议
5.1 职业化市场的社会需求的多样性促使职业化院校培养目标从单一技能的传授向多元化技能的应用性人才培养迈进,创新型职业化院校竞赛模式的构建必将向竞赛-训练-技能一体化转变,而竞赛内容的选项对举办者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这也是该模式的一个难点。
5.2 创新型职业院校体育竞赛模式强调反馈信息在模式中的重要作用。整个模式体现出发展性,层次性和动态性的特征,因此。该竞赛模式的目标和内容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和体育项目的适用性进行综合考虑。
5.3 用人单位对职业院校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是体育竞赛的导向,该体育竞赛模式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体育道德,毅力,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等。这将和未来技能的培养融为一体,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适应工作岗位和社会的能力。
5.4 高职院校的职业技能体育比赛应立足于各个院校的实际针对相关的专业,开展相应的体育比赛,了解其相应的确定因素与非确定因素后,在可控制范围内进行尝试性的体育比赛。在进行体育比赛前应充分考虑,不同的体育项目重在培养学生那种心理特征,进而针对体育比赛渗入相关的专业技能,使其形成体育与专业相关联的体育赛事,不但让学生锻炼其自身的心理特征,同时也让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锻炼。
[1] 刘超.安徽省高校“扩招”后体育教育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5(2):12-16.
[2] 杨敖,李林.面向21世纪高职教育应该明晰的几个问题[J].高教探索,1997,7(3):22-25
[3] 肖凤翔.隐性经验的习得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J].教育研究,2002,7(5):34-36.
[4] 李继延.关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3,10(9):65-67.
[5] 王明伦.高职教育:世纪之交的回顾与展望[J].教育与职业,1998,8(2):45-47.
[6] 倪筱琴.变革中的高等职业教育[J].教育发展研究,2002,6(11):6-8.
[7] 徐建国,叶捍军.试论我国高等职业学校体育教育发展模式[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01,3(1):34-45.
[8] 郑军.对升格高职院校发展的思考[J].现代技能开发,2000,6(5):67-69.
[9] 雷炜.高职院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思路初探[J].中国大学教学,2003(9):98-101.
[10] 王小平,施光华.高职体育教学中学生学习动机、目的及体育价值观的探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6(2):132-136.
[11] 林少娜.高等院校扩大招生对高校体育的影响及对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3(6):23-25.
[12] 郭瑞红.谈优化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方法[J].职教论坛,2005,5(14):32-35.
[13] 吴秋林.华东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J].体育学刊,2001,11(4):35-37.
G807.4
A
1674-151X(2011)05-126-04
10.3969/j.issn.1674-151x.2011.05.061
投稿日期:2010-12-08
赵俊浩(1960 ~),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