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经济长期发展中教育公平重要性的思考

2011-10-25张勇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年1期
关键词:差距公平分配

张勇

(赤峰市人事局人才交流中心,内蒙古赤峰024000)

中国经济长期发展中教育公平重要性的思考

张勇

(赤峰市人事局人才交流中心,内蒙古赤峰024000)

金融危机给曾令世界瞩目持续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带来沉重的压力,依靠内需,这个曾被亚当·斯密作为大国经济之道的想法在今天的中国愈发重要,克鲁格曼的国际经济理论也指出大国在内需上的巨大潜力,中国长期以来的高投资以及投资本身的局限使得提高消费率成为扩大内需的主要手段.决定消费最重要的因素无疑是收入,一般说来,决定个人收入最重要的因素是个人禀赋,而培养后天禀赋主要就靠受教育了.教育公平的重要性从来都是不言而喻,看看当下关于教育公平问题的激烈讨论,教育公平成了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大问题.

扩大内需;消费力;相对受教育水平

1 中国需要“由外转内”

中国改革开放32年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发展成就,GDP以每年近10%的平均速度增长,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作为第三次全球化进程的积极参与者,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速度和她的经济增长速度一样惊人,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即外贸依存度)在1990到2009的20年间平均达到43.4%,尤其是2001年末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外贸依存度直线上升趋势,其中2006年超过65%(参见图1).

中国在享受经济全球化进程所带来的种种好处的同时,也要经受许多来自国外的未知风险和不确定因素的影响.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之所以能够对我国经济产生较为严重的影响,就是因为我国以往的经济发展模式严重的依赖外需的拉动,经济发展受世界波动的影响甚大.我们必须寻找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内需拉动经济发展应当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常态和战略取向.

中国是发展中大国,经济学对大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有着很多研究和经典的论述.亚当·斯密在不朽之作《国民财富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写道:“中国幅员辽阔,居民那么多,气候多种多样,因此各地方有各种各样的物产,各省间的水运交通又是极其便利,所以单单这个广大的国内市场,就能支持巨大的制造业,并且容许很可观的分工程度……假如能在国内市场之外,再加上世界其余各地的市场,那么更广大的国外贸易,必能大大增加中国制造品,大大改进其制造业的生产力.”[1]当代发展经济学家霍利斯·钱纳里在著名的《结构变化与发展政策》中论述道:“大国发展型式的主要特征是较低的国际贸易水平.国家越大,且政策的内向性越强,它的经济就越趋于封闭经济的情形.在整个转变时期,典型的大国型式具有占国民生产总值12%的出口额,假想的半开放国家的出口额的6%.”[2]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提出“规模经济作为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的解释,他在产业内贸易理论有关基本假设和结论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各种模型深入的阐述了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与国际贸易的关系,成功的解释了战后国际贸易的新格局.而中国有着令全世界艳羡的庞大的消费潜力尚未被开发出来,一旦潜力被挖掘出来,会产生重大的影响,为形成规模经济提供稳定的消费市场,优化和提升产业结构,改变中国产业发展、人口就业、经济增长长期以来依靠国外的局面.改革开放后的20多年中,我们国家依靠不断的积极融入世界,凭借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一样劳动相对充裕、资本相对稀缺的要素禀赋特征,选择“比较优势战略”参与国际竞争,取得了一些成绩.林毅夫通过实证论述过该战略的合理性,“一个经济的最优产业和技术结构是由该经济的要素禀赋结构内生决定的,遵循比较优势的战略对欠发达国家是更好的发展战略”.[3]直到现在,改革开放32年了,我们国家还是依靠这个战略,不同的是受世界经济波动的影响日益加深,表现在我国很高的外贸依存度上,“2004到2007年,世界经济处于一个较快的发展时期,对我国产品有着较大的需求,我国经济就会处于一个较快的发展时期……然而一旦世界经济较为萧条,特别是对我国产品有大量需求的国家的经济发展较为萧条,减少了对我国产品的需求,我国经济发展就会相当被动”.[4]

2 “由外转内”主要压力在消费不足

为什么我们不依靠内需来拉动我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与发展呢?内需有两种,一种是投资拉动,一种是消费拉动.经济现实说明,投资是为最终需求服务的,如果没有最终消费需求作支撑,不能把投资最终转化为消费,投资就可能陷入一条自我循环的死胡同,必然会造成产能过剩、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债务增加、经济萧条,我国目前的情况就是由于外需减少而国内消费没有及时跟上导致的.马克思也论述过一个完整的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四个环节,商品如果不能实现“惊险一跃”,进入最后的消费环节,那么摔坏的就不仅仅是商品还包括商品生产者自己.消费作为经济发展的落脚点,不仅有利于经济增长、国力增强,更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得提高,建立和谐社会.收入是决定消费的主要因素,特别是可支配收入.无论是凯恩斯的消费函数理论,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说,还是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假说,都说明了收入在影响消费上无可替代的重要性.现任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司司长魏贵祥通过对近年来城镇住户调查数据的深入研究,得出实证结论“收入增长是拉动消费的基础,是决定我国居民消费能力的根本因素”.[5]

下面是本文作者利用国家统计局网站2009年《经济统计年鉴》所做的关于收入水平与消费水平关系的实证分析(见表1):

表1

消费用cons表示,收入用inc表示,运用eviews统计软件进行线性回归分析(最小二乘法),输出表格如下:

表2

从输出表格可以得到消费和收入之间的关系:

并且inc系数的P值为1.48406532164242e-20,拟合优度为0.946,参数估计相对有效.通过实证分析也可得出我国居民消费水平与收入水平有着很强的关联性.

我们再看看我国居民收入的情况:

从上面数据不难发现,1990至2009年,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一直是不断提高的,尽管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提高没有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那么显著,但是也是不断增长的.

同时,我国居民收入明显存在上图不能够显示的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城乡居民收入占GDP比例不断下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分配格局呈现明显向居民个人倾斜的特征,居民(特别是城镇居民)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显著提高,如果纯粹从这个角度分析,居民收入确实是迅速增加.但是,相对于经济增长速度而言,居民收入增长并不快,除个别年份外,居民收入增长速度总是低于GDP增长速度.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编写的《北京经济发展报告2009-2010》中指出,经济增长的成果并非有利于北京市居民收入比重的提高,1999年~2007年,北京市的经济每年均保持了10%以上的增长速度,可居民收入在地区总收入中的比重不仅没有增加,反而有逐步下降的趋势.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郑新立在2010年3月6日“政协委员谈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上表示“城乡居民收入占GDP比例降至历史最低”[6].城乡居民收入占GDP比例的不断下降也是导致我国居民消费水平不高的原因之一.

(2)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最近,关于“人均收入”掩盖很多问题的讨论很多,这实际上就是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主要表现在个人收入差距、地区收入差距、城乡收入差距和行业收入差距四个方面.尽管收入差距正常扩大是应该肯定的,但现阶段我国的收入差距已经过大,达到了非正常扩大程度,并且覆盖范围广阔,呈现全方位特征.尤其是城乡收入差距之大,令人惊异.基尼系数是世界公认衡量个人贫富差距是合适度的基准,一般认为,基尼系数在0.2-0.3之间,说明收入差距比较合理,数值达到0.4是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线,数值0.5以上说明收入差距悬殊过人,0.6则被定为两极分化的警戒线.而据我国学者专家研究得出的结果尽管不一致,但都已经超过了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线0.4,甚至达到0.5以上.如果一个社会如果财富只集中在少数人手里,那么可以从一个侧面这个社会是不公平的,因而也是不稳定的.

(3)收入分配存在国家监督“力不能及”之处,就是一直以来讨论的沸沸扬扬的灰色收入问题.收入分配包括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两个环节,初次分配以价值规律、按劳分配规律、资本积累规律和讲求效率规律的原则为分配标准,再分配主要由政府调控机制起作用,政府进行必要的宏观管理和收入调节,是保持社会稳定、维护社会公正的基本机制.如果在初次分配中市场本身存在国家监管不到的盲点,在再分配当中权力等决定分配的因素存在国家监管漏洞,必然会产生滋生“腐败”“贪污”“以权谋私”的灰色收入地带和暴富群体.暴富群体则是以种种非法手段侵蚀国有资产,榨取高额利润,他们挤占了国民生产总值中普通城乡居民应占的份额,直接导致居民收入差距迅速扩大,进而使得劳动群众即普通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增长缓慢,收入水平持续偏低.普通城乡居民是边际消费倾向最高的群体,有很强的消费意愿,但由于收入增长缓慢,没有条件消费,从而极大地抑制了消费需求的扩大,导致消费需求不足.

中国改革开放32年以来,经济发展迅速,但是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一些长期积累而未得到解决的深层次矛盾也逐步显现出来,如不收入差距和两极分化现象开始引起社会各界乃至全世界的关注.邓小平曾指出:“少部分人获得那么多财富,大多数人没有,这样发展下去总有一天会出问题.分配不公,会导致两极分化,到一定的时候问题就会出来.这个问题要解决.过去我们讲先发展起来.现在看,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并不比不发展少.”[7]这是邓小平讲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后对发展和现实的忧虑.舒尔茨也曾经讲过类似观点,一个社会的消费者中穷人太多、富人太富,迟早要出问题.朱光磊(2004)认为,城乡二元结构导致的不均衡,垄断、腐败、等因素导致贫富差距拉大.[8]吴敬琏(2006)在中国经济时报上撰文指出,“目前中国居民收入的不平等恐怕主要是因为机会不平等.”[9]曾世宏(2005)认为,地区、行业、城乡间市场机制发育程度不完善导致收入分配的不合理差距.[10]王小鲁(2005)认为,市场化过程虽然改变低效率和浪费,但本身会带来收入差距,而且由于制度不健全等因素必然加剧收入差距.[11]

3 教育公平是长期收入公平的保证

许多学者都曾经表示,不要孤立的看待个人和他们的社会,个人的选择很大程度上依赖与他人的关系以及国家和其他机构的行为.我们必须认识促进或限制个人的自由(包括他们能够利用经济机会的自由)有重要和显著地作用,而教育是最重要的“促进”因素,像斯密、杜尔哥、孔多塞、穆勒、马克思等古典经济学家都毫无争议的认可教育的作用。接受教育本身就是一个人内在得到提升的过程,能够更有机会得到一份工作和更普遍的利用经济机会,随之而来的收入增加和经济手段的扩充又进一步巩固了提升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的个人禀赋.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威廉?舒尔茨在经济发展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研究,深入研究了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经济中应特别考虑的问题,1960年提出“人力资本理论”,获得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他是第一个系统分析教育投资如何影响农业生产率以及经济发展的学者.关于人力资本理论,舒尔茨主要有两个重要观点:人力资本的积累是社会经济增长的源泉;教育也是使个人收入的社会分配趋于平等的因素.我国学者尹世杰也提出“文化教育是第一消费力[12]”的重要观点.

人力资本可以使经济增长,增加个人收入,从而使个人收入社会分配的不平等现象趋于减少.因为通过教育可以提高人的知识和技能,提高生产的能力,从而增加个人收入,使个人工资和薪金结构发生变化,这个前提很重要,就是要保证公平受教育.舒尔茨认为个人收入的增长和个人收入差别缩小的根本原因是人们受教育水平普遍提高,是人力资本投资的结果,因为工资的差别主要是由于所受教育的差别引起的,教育能够提高工人收入的能力,影响个人收入的社会分配,减少收入分配的不平衡状态.同时,教育水平的提高会使因受教育不同而产生的相对收入差别趋于减缓.舒尔茨认为随着义务教育普及年限的延长,随着中等和高等教育升学率的提高,社会个人收入不平衡状况将趋于减少.再次,人力资本投资的增加,还可以使物力资本投资和财产收入趋于下降,使人们的收入趋于平等化.舒尔茨指出在国民经济收入中,依靠财产收入的比重已相对下降,依靠劳动收入的比重在相对增加,其中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随之增加.

表3

通过2008年我国人口受教育与收入之间的关系的实证分析,我们也可以得出教育在提高人们收入水平上的重要作用(见表3).

上图人均收入水平与大专学历所占水平之间的关系图,其中INC代表人均收入水平,UNI代表大专学历以上所占比例.不难看出,二者之间大致存在正相关关系,就是大专及以上学历比例越高,人均收入水平大致也越高.

4 当前我国教育在公平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导致的教育机会不均等和阶层之间的教育机会不均等,是中国教育最重要的国情之一.

教育不公平导致的“马太效应”影响深远:教育是影响收入的主要因素,而收入也是决定受教育水平的重要因素,教育和收入互相影响,如果在教育中存在不公平,则会陷入一个“恶性循环”的陷阱.公平涉及三个方面:机会均等、过程公平、结果均等[13].教育资源配置失衡,教育政策中的“城市取向”,阶层差距拉大导致的教育不公,教育腐败加剧了教育不公正,这些问题是我国教育不公平的主要表现.过去我们经常强调的是过程公平与结果公平,忽略了机会的均等,两个拥有完全相同天赋的人仅仅因为出生在不同的家庭,能够获得的教育就可能产生极大的差异,以至于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教育的不公平,从而不管出生在条件差的家庭的人如何努力,也不可能与条件好的一样取得同等收入和享受同样的生活.现在看来,机会均等应当作为过程公平与结果公平的前提.

教育作为一种公共品,应该由国家来统一提供,只有国家有能力保证机会均等.如果由地方政府管理,难免会出现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导致的教育机会不均等和阶层之间的教育机会不均等;如果由市场自由发展,必然会出现“两极分化”,“价格歧视”、“产品差异化战略”等等市场有效却愈加不公平的现象.

〔1〕亚当·斯密.国民财富性质和原因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247.

〔2〕霍利斯·钱纳里.结构变化与发展政策[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1:87.

〔3〕林毅夫.自生能力、经济发展与转型理论与实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9.

〔4〕李义平.论注重内需拉动的经济发展.新知研究院研究报告[M].成都:西南财大出版社,2008:421.

〔5〕魏贵祥,陈小龙,冯怡琳.我国城镇居民消费需求分析[J].统计研究,2009(2).

〔6〕郑新立.城乡居民收入占GDP比例降至历史最低.中青在线新闻,2010-3-6.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1364.

〔8〕朱光磊.贫富差距制约因素初探[J].开放时代,2001(8).

〔9〕吴敬琏.妥善处理收入差距过大.中国经济时报,2006-7-10.

〔10〕曾世宏.转型期的经济发展和收入不平等[J].生产力研究,2005(1).

〔11〕王小鲁,等.中国收入差距走势和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研究,2005(10).

〔12〕尹世杰.消费力经济学[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40.

〔13〕张培刚,等.发展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63.

G40-011.8

A

1673-260X(2011)01-0158-05

猜你喜欢

差距公平分配
公平对抗
怎样才公平
应答器THR和TFFR分配及SIL等级探讨
笨柴兄弟
遗产的分配
一种分配十分不均的财富
难分高下,差距越来越小 2017年电影总票房排行及2018年3月预告榜
公平比较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幻想和现实差距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