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医学院校学生抑郁情绪影响因素调查
2011-10-25刘琳琳张欣欣
刘琳琳,张欣欣
(中国医科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沈阳 110001)
高职医学院校学生抑郁情绪影响因素调查
刘琳琳,张欣欣
(中国医科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沈阳 110001)
高职;医学院校;抑郁情绪
抑郁是常见的负性情绪,其对个体学习、工作、生活有消极影响。相关研究显示,医学生普遍存在抑郁情绪,发生率显著高于正常人群。这可能与医学生未来职业的特殊性使学习任务过于繁重,导致其所承受压力更大有关[1]。高职医学院校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面临着学历起点较低、学习任务重、学习条件受限、角色冲突和角色模糊、职业生涯发展迷茫、人际关系困扰等压力,是产生负性情绪的高危群体。因此,预防和减少高职医学院校学生抑郁情绪已成为相关研究人员关注的焦点之一。笔者通过对高职医学院校学生的抑郁情绪状态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对影响该群体抑郁情绪产生的社会心理因素进行深层次、多方面探讨,旨在为抑郁情绪的早期干预提供科学理论依据,为高职医学院校学生的心理问题分析及心理疾病干预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持。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整体随机抽样法,对中国医科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3个年级学生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720份,收回有效问卷698份,有效回收率为96.94%。其中男生313人,占44.84%;女生385人,占55.16%;
1.2 研究工具
(1)症状自评量表(SCL-90)。选取其中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偏执、精神病性7个因子共73个条目。每个条目按自觉症状的严重程度采取从无(0分)、轻度(1分)、中度(2分)、偏重(3分)到严重(4分)的5级评分,总分为73个条目得分之和,因子分为组成某一因子的各项目总分除以该因子的项目数。
(2)艾森克人格问卷。该问卷共88个条目,包括内外向(E)、神经质(N)、精神质(P)和掩饰程度(L)4个分量表。
(3)Beck绝望量表。该量表共20个条目,归为3个因子:①对未来的感觉;②动机的丧失;③对未来的期望。
(4)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共10个条目。每个条目属单选,选择1、2、3、4项者分别计1、2、3、4分,总分为10个条目计分之和。
(5)Beck抑郁量表。该量表问卷共21个条目,每个条目代表一个类别:心情、悲观、失败感、不满、罪恶感、惩罚感、自厌、自责、自杀意向、痛哭、易激惹、社会退缩、犹豫不决、体象歪曲、活动受抑制、睡眠障碍、疲劳、食欲下降、体重减轻、有关躯体的先占观念和性欲减退,其目的是评价抑郁的严重程度[2]。每个类别的描述分为4级,按显示症状的严重程度排列,从无到极重,级别赋值为0~3分,总分为63分。其中≤4分为无或极轻微,5~13分为轻度,14~20分为中度,21分及以上为重度。
表1 心理症状因子与抑郁程度调查
表2 人格因子与抑郁程度调查
表3 绝望因子与抑郁程度调查
表4 社会支持因子与抑郁程度调查
1.3 抑郁程度评定
Beck抑郁量表(BDI)是最常用的抑郁自评量表,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本研究以Beck抑郁问卷得分为依据,判定受试者的抑郁程度,将其分为4级:无或极轻微抑郁、轻度抑郁、中度抑郁、重度抑郁。
1.4 分析方法
应用专业统计分析软件SPSS13.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情况
调查显示,≤4分即无或极轻微抑郁,有295人,占42.26%;5~13分即轻度抑郁,有279人,占39.97%;14~20分即中度抑郁,有75人,占10.74%;21分及以上即重度抑郁,有49人,占7.02%。
2.2 影响因素分析
(1)心理症状各因子对抑郁情绪的影响见表1。表1显示,SCL-90各因子分在4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抑郁得分高的高职医学院校学生的抑郁、焦虑、躯体化、敌对、偏执、人际关系敏感、精神病性因子得分和总均分显著高于抑郁得分低的学生(P<0.001)。
(2)人格特点对抑郁情绪的影响见表2。人格因子中,抑郁得分高的高职医学院校学生的精神质和神经质因子得分均高于抑郁得分低的学生,抑郁得分高的高职医学院校学生的内外向和掩饰程度因子得分均低于抑郁得分低的学生,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
(3)绝望因子对抑郁情绪的影响见表3。由表3可知,抑郁得分高的高职医学院校学生对未来的感觉、动机的丧失、对未来的期望因子得分均高于抑郁得分低的学生,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
(4)社会支持因子对抑郁情绪的影响见表4。表4显示,抑郁得分高的高职医学院校学生的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因子得分均低于抑郁得分低的学生,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
3 讨论
本次调查结果和以往研究均表明,高职医学院校学生抑郁情绪的产生受多种因素影响,与其所处的纷繁复杂的外部环境、个体的内在素质及具体诱因等密切相关[3]。抑郁情绪往往不仅仅是由各种压力源直接造成,可能受个体自身及情境特点等因素影响,如社会支持作为个体应对压力的一种重要资源,其可利用度与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的抑郁情绪有重要关系。
[1]翟德春,潘秀丹,李慧英,等.医科大学生抑郁情绪的心理社会因素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05,21(4):392~393.
[2]刘宇宁.大学生抑郁情绪及相关因素的初探[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1(3):208~209.
[3]金艳,唐日新.大学生依恋类型与抑郁和幸福感的关系[J].社会心理科学,2007,22(1):163~165.
G444
B
1671-1246(2011)15-0120-02
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立项课题“高职医学院校学生负性情绪、心理压力源及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JG10DB384)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