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我国中小学武术教材的发展演变及其历史经验

2011-10-24

浙江体育科学 2011年5期
关键词:教学大纲大纲教材内容

郑 媛

(苏州大学 体育学院,江苏 苏州215021)

0 前 言

体育教学大纲作为武术教学内容结构最直接的呈现者,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段学校武术教材的基本特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中小学校武术教材建设经历了几次变革,逐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中小学武术教材体系。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武术教材逐渐呈现出落后于社会发展的严重滞后性。本文以建国以来历次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演变为主要历史发展线索,探讨我国建国以来中小学武术教材发展演变历程,以期对不同历史阶段的教学大纲中武术内容进行描述与分析,总结武术教材发展演变的规律性经验,旨在客观而准确地认识过去、把握现状,从而为今后的中小学武术教材改革提供依据和参考。

1 建国以来中小学武术教材建设的发展演变

为了对中小学武术教材的改革经验进行客观总结,笔者依据新中国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的历史演变历程,将武术教学大纲分成四个时期分别进行论述。

1.1 武术教材的雏形阶段(1956年——1977年)

1956年教育部制定颁布中国第一部全国通用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中,虽然武术未被列入体育教学内容,但在中学体育内容中出现了“对抗和角力”。显然其意图是让学生体验和感受到一定的武术对抗性。随后,教育部于1961年颁布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二部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该大纲明确规定把武术列为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之一,每学期应有6~8学时的武术教材学习内容。这是我国学校体育史上首次将武术正式列入体育教学大纲,为以后学校武术教材的发展奠定了以武术基本功、长拳套路、器械套路、对练套路为主要内容的基本模式。

这些教材相对其它内容单调的竞技体育教材,其内容素材体现了当时武术竞技运动的规律和特点,具有一定的锻炼价值。其动作的丰富性,可以说对当时的中小学领域内推广武术、传播武术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体制主导武术教学思想造成了武术教学内容的设计只强调工具性,忽略了武术运动的自身规律和学生主体发展的需要。通过表1可以看出:这一时期重视必修,强调全国统一要求,从整体来看,其优点是全国统一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通用教材,并强调必修课,有力保证了学校体育质量的国家水平,保证了中小学体育教材的按时出版和供应。但同时也具有非常明显的缺陷和弊端。主要是:①高度统一集中的大纲和教材,脱离我国各地的实际,难以满足各地区多样化的需求,缺乏灵活性和适应性;②大纲对武术教材内容和课时分配统一得过死,过分强调整齐划一,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③值得注意的是,与1956年具有对抗要素的教材相比,这次教学大纲武术教材内容中,套路占据了主导地位和绝对的优势,而体现武术特点的对抗成分几乎没有。④专业名称出现错误,如大纲中出现的“初级拳第一路”应为“初级长拳第一路”

建国初期,新政权对武术不知所措。因为刚解放,政权有待巩固,百废待兴,来不及考虑武术问题。1961年体育院校本科讲义《武术》将其定义为:“武术是拳术、器械套路和有关的锻炼方法所组成的民族形式体育,它具有强筋壮骨、增进健康、锻炼意志等作用,也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一项民族文化遗产。”这一定义就排除了武术技击。这段时期的武术发展造成了在一段时间内,人们认为武术只有套路,只有套路才是武术,“武术=套路[1]”。从当时的背景来看,对“唯技击论”的批判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它促使了武术由注重实战搏杀的技击术向现代体育运动的转变。然而在“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时代,人们过多地强调了武术与其他体育运动项目的共同本质——健身性,而忽略了武术与其他运动项目的差异——技击性。导致当时的中小学武术教材套路内容占据了绝对的优势,武术走上了“唯套路”的发展之路。武术教材内容沿革情况,见表1。

表1 1956——1961年中小学教材武术内容

1.2 武术教材的调整阶段(1978——1988年)

这一时期的武术教材内容沿革情况,见表2。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人类认识事物遵循由特殊到一般,由一般到特殊,循环往复、不断深化的规律。在人们认识到武术与其他体育项目共同的健身本质之后,便随之深入探寻武术不同于其他体育运动项目的特殊本质,即技击本质。1978年体育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到:“在注意科学性和增强体质的同时,要保留武术本身的风格和特点。”显然这次改革隐约指出了原大纲以套路教材为主的一些弊端和问题,从修订的中小学教学大纲规定的武术教材内容与1961年相比简化了套路技术内容,并首次增加了武术攻防动作,规定从高一开始,除了学习少年拳外,增加单人或双人攻防动作。这部大纲中武术教学内容的编排和设计理念基本沿袭了1961年大纲的思想,注重武术教学对学生的生物性调整等功能。它对增进学生体质和健康是有积极作用的,但对武术教育多方面功能缺少开拓,这就难免造成武术教学内容是由简单的技击动作叠加而成。教材内容的改变虽然体现了一些直接的武术攻防特点,但由于没有明确的理论依据,对教材的科学性和系统性的解释显得有些苍白,略有搭配之感。1986年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进入迅速发展时期,这一时期,我国逐步实行“一纲多本”。《义务教育法》颁布后,国家教委又于1987年1月颁发了新修订的十二年制《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和《中学体育教学大纲》,《大纲》中指出:“武术是我国传统的民族体育形式和健身方法。教材中适当简化了套路,强调实效性和兴趣性[2]。”虽然大纲说明中再一次强调武术的实效性和兴趣性,但在教材内容上未见任何实质性进展。并且中学的武术课时由以前的6~8学时减到4~6学时。1988年修订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是义务教育的第一个大纲。将武术改为“民族传统体育”,在确定大纲内容的原则中提到:“各年级教材都要在原有武术基础上,发展、拓宽,增加我国传统的养生、保健知识和行之有效的健身术。大纲的表述方法,也应力求具有中国特色。”在各项教材的意义与基本要求中则声明:“对现有武术教材,尽可能简化其套路,适当增加攻防动作和实用技能[2]。”此大纲除了教授武术基本功、基本动作、组合动作和套路外,又增加了八段锦,拳术以对练套路为主,并从初一开始增加攻防动作。

改革开放的春风带来的思想解放和观念转变,成为人们深入认识武术技击本质的催化剂,从而引发了现代武术运动的第二次革命——“技击”武术的复兴。1988年12月在北京召开了全国武术专题研讨会,专门就武术概念进行了讨论,将武术定义为:武术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格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1]。从此打破了套路发展的单一格局,使套路与对抗运动并行发展。武术定义的演变与学校武术的发展是相互影响的,此阶段的武术教学内容改革力度不大、也存在一些缺陷,但是三次改革都增加了攻防动作。与此同时,流离于民间的一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也受到高规格的礼遇。改变了原来把武术作为唯一民族传统体育内容的局限性。此外,还增加了五禽戏、八段锦等民间体育的内容,形成我国体育教学内容的独特风格。

表2 1978——1988年中小学教材武术内容

1.3 武术教材的拓展阶段(1989——2000年)

1992年11月正式颁布《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体育教学大纲(试用)》。这套大纲与以往相比,武术教学内容设计的目的除达到“增强学生体质”的实效外,还要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提出了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体育的教材选编原则。这套大纲建立了完整的目标体系,包括学段教学目标,年级教学目标,并提出了武术技术教学目标,并增加了武术教学内容和教学时数。增大了武术教材的选择性和灵活性,既按统一要求确定必学内容,又可根据各地、各校实际进行一定的选择。但总的来看,武术套路作为必修的实践内容占据了整个武术教学内容的绝对位置,选择性幅度还不够大。教材内容的设计与学生身心特点、社会生活还存在脱节现象,以学生为主体还不够。同年还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大纲(初审稿供实验用)》,其内容与1992年全日制教学大纲基本相同。在1996年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体育教学大纲(供试验用)》中,指出:“应结合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学,对学生进行武德教育。”比以往大纲内容增加了形神拳和太极拳。课时改为7~9学时。

2000年l2月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和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将民族传统体育改为武术,列为必修教学内容。而将民间体育项目和养生、健身方法列为选修内容。其小学武术课减少了学习内容,相对增加授课时数,初中武术课授课时由过去的6%~8%增加到10%;内容也相对灵活,由过去的青年拳对练(16动)、健身拳(12动)改为健身拳一套、对六拳、自编拳一套;武术套路的动作数量减少了,套路动作的难度减小,与1961年的青年拳相比较:青年拳的34个动作减到健身拳的13个基本动作;在形式上从单调走向多样化,高中的教材,形神拳出现了以发声助力的动作,并配备了音乐,提高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增加了武术课的特色,为中小学体育课武术教学改革探出新路。新大纲把武术作为必修内容,并增加了学时数,同时提高了选修内容比例,这为更好地开展武术教学创造了积极的条件。笔者对这一时期的武术教材内容梳理如下,见表3。

表3 1989——2000年中小学教材武术内容

1.4 武术教材的深化改革阶段(2001年—至今)

自2001年《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理念确立,中小学武术教学才和其他项目一样,开始摆脱以竞技运动为主体意识的影响。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小学体育教材》中的武术部分开始展现武术教材发展的一个趋向。如初中阶段的健身拳仅有12个动作,其中动作数量和内容精练充实,并融汇了南拳和长拳的不同风格。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与以往《体育教学大纲》相比,重要的变化之一是新标准没有规定具体的武术教学内容,只是提供一些建议或指导,提出了课程的学习目标和评价原则,对完成课程目标所必需的内容和方法仅规划了一个大体范围,关注更多的是教学内容对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和习惯的培养。逐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中小学武术教材技术体系,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武术运动自身的规律和特点,有比较广泛的适应性。武术作为学校体育教育中独具中华民族特色的运动项目,在增强学生体质、锻炼学生意志品质、传承弘扬民族文化等方面有着不可比拟的作用。武术在促进学校体育发展的同时,也加速了其自身的进步。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为广大的中小学体育教育工作者和学生提供出了更为广阔选择和发挥空间的同时,也给各级各类学校的体育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具有挑战性的课题。由于新课程标准对武术教学内容没有作具体的规定,这就容易造成一些难于量化或无法测量的教学效果的忽视,而这些又很可能是最有教育价值的效果,如学生的个性特征、情感特点等;小学、初中、高中的武术教学内容如何系统衔接问题、如何建构更符合时代要求和具有教学实效性的体育教材体系是武术教材改革的当务之急。另外武术的种类繁多,内容复杂,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的体育教师长期缺乏课程意识,更谈不上独立地进行课程设计,面对没有规定具体教材内容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他们会不会产生另一种束手无策和不知所措之感呢?这些都将是这武术教材改革必须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武术教材内容的沿革情况,见表4。

表4 2001年——至今中小学教材武术内容

2 武术教材内容设计的基本经验

2.1 我国中小学武术教材的变化与当时的社会需要和教育发展紧密相关

不同的时代,社会就有不一样的需求。武术教学是无法脱离社会而存在的,在现代社会全球一体化、教育终身化发展的趋势下,武术内容在哪些方面、在多大程度上可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构建学校武术内容的重要因素之一。2004年4月中宣部、教育部制定并颁发的《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中明确提出:“体育课适量增加中国武术等内容”。这一文件充分说明,当前社会发展对武术提出的需求,同时也为中小学武术教材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时代契机。武术教材的变化和社会大环境变迁是息息相关的,武术必须为时代为当时社会服务。

2.2 价值观念的转变是武术教学内容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

通过回顾建国以来武术教学内容的历史演变,我们可以看出:尽管不同历史阶段呈现的内容在选择与安排上有所不同,但是把它作为影响中小学学生体力、技能、精神、意志和教育的手段,只是由于指导思想的不同得到的实际效果也不相同。这表明,武术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国家特定时期体育教学思想是密不可分的,观念更新是推动武术教学内容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动力。我们进行武术教学内容发展与更新,就必须在理念和价值观念上转变,这是武术教学内容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武术仍然在体育框架下发展原有的模式,体现不出武术的个性。因此,在今后武术内容应将共性与个性相结合以及体育属性与武术民族属性相结合。

2.3 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设计要注重基础性,并应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设计要注重基础性,并应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武术是一门基础性很强的学科,离开了基本功和基本动作等内容,武术便失去了存在的依据,对武术基本功和基本动作的掌握是学生进一步掌握武术的基础。我国中小学武术教材内容尽管存在着诸多缺陷,但是在武术的基本功和基本动作设计上是肯定的,这是今天我们在体育课程武术教学内容设计改革中应该继承和发扬的。中小学武术教材建设还应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和个别差异性特征,对武术教学内容的设置也应注意不同学年和学段的层次性与统一性,处理好个性与共性的关系。重构中小学武术教材符合中小学生生理、心理特征的需要的同时,也要考虑这些需要与现实的可行性。教材的可行性问题是我们在重构中小学武术教材内容时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2.4 我国中小学武术教材建设要有规范性、科学性、系统性

教材不同于学术论文,学术论文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而教材应强调规范性和严谨性。尤其在对概念的界定上,要以武术权威机构的界定为标准。武术教材内容的构建还要体现出“科学性、全面性、整体性、系统性”,它是建立在当代社会生活、学生心理发展、学科发展、教育学研究和科学方法论的基础上的。加强武术教材和教学研究,遵循武术整体发展性原则,增加教材实用性,提升教材的科学性。

3 结 语

我国建国60多年以来,学校武术教材的建设走过了不平坦的发展道路,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伴随着中小学体育课改的步伐,武术教材改革方面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其过程既有成功的经验又有失败的教训。我们要全面、客观、历史地评价中小学武术教材,系统地总结已有的宝贵经验。武术教材改革是不可能一次终结的,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地改革、创新、发展。现行我国中小学武术教材的改革惟有更新观念,适应当今的社会需要和教育发展,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才能提高学生的素质,实现教学目标。如何加强教材的规范性、科学性、系统性,以及我们现行的武术教材的问题和弊端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中小学武术教材,将成为历史赋予广大武术教育工作者的使命。

[1] 李龙.历史学视野下的中国武术教育[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0:25.

[2] 课程教材研究所编.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体育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95,650

[3] 李先长.我国中小学体育课武术教材教法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2003.

[4] 毛振明.体育课程与教材新论[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1.

[5] 王建华,张德福.中小学武术教材建设的回顾与今后走向的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2).

[6] 王逸群,卢玉.我国中小学武术教材内容设计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08(3).

猜你喜欢

教学大纲大纲教材内容
50个重要的知识点 一份“学习大纲”帮您梳理党的二十大报告
整合教材内容,为写作教学提供更多方向
中英高中地理教材内容的比较及启示
以纲为要,创新课程体系建设
——上海老年大学教学大纲建设实践探索
以人为本 以纲为纲
——老年大学教学大纲实践与探索
互动式教学大纲在本科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以《工程制图与识图》为例
舞蹈系成功召开“天津民间舞项目研究
——教材内容”展示与研讨会
学案教学的几种有效方法
紧贴实战落实《大纲》要求推进航空体育训练创新发展
法国普通教育高中历史教学大纲评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