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专业大学生运动损伤发病率的比较研究

2011-10-24任重宇

浙江体育科学 2011年5期
关键词:几率发病率显著性

任重宇,杨 光

(沈阳师范大学 体育科学学院,辽宁 沈阳110034)

0 前 言

运动损伤是指在体育教学与训练活动中,所发生的各种损伤和疾病。大学生由于活泼好动、争强好胜、运动负荷强度大及自我保护意识不强等原因,易引发运动损伤,这种损伤特征会呈现出种类多、频率高的特点。它不仅对身体带来伤害,还会对日常学习、体育锻炼及心理产生负面影响。而体育专业大学生,因专业特点容易引发运动损伤。特别是运动训练专业的大学生,除完成常规课程(理论、术科课)外,还需为运动竞赛进行课外训练。这就有可能增加运动损伤发生的几率,为了有效地控制运动损伤的发生,使其健康的投入到学习、训练和比赛中去,我们必须了解其发病规律,以此来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然而,多数研究中只是将体育专业大学生作为整体进行研究,而突出专业间特点的分类研究还鲜有报道。因此,了解不同体育专业大学生发生运动损伤的现状与特点,找出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与规律,为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率,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沈阳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1~3年级本科在校生共254人,男生188人,女生66人;其中体育学专业(体育学)201人,运动训练专业(运训)53人。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参阅了大量的相关书籍,并通过中国期刊网查阅了有关体育专业学生运动损伤的相关资料,为选题的确定提供了重要依据。其中问卷设计主要参考了刘晓莉、赵刚等学者的文献而定[1-4]。

1.2.2 问卷调查法。自制运动损伤调查量表,对1~3年级全院在校生的运动损伤现状进行了调查。量表内容主要包括运动损伤的时间、场所、原因、受伤部位及治疗方法等方面。

1.2.2.1 问卷的设计、发放与回收。共发放问卷310份,回收问卷280份,回收率为90.3%,其中有效问卷254份,有效率为82.0%。

1.2.2.2 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检验。信度检验采用“克龙巴赫α系数法”,信度指数为0.7244,已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结构效度检验采用“专家法”,专家是符合讲师以上资格的运动人体专业15名教师(包括校外教师)对效标的内容按照合理(86.7%)、比较合理(13.3%)、不合理(0.0%)三个等级进行评价。从评价结果看,有100%教师认为效标能够反映研究结果,表明此问卷具有较高效度。

1.2.3 数理统计法。用Excel电子表格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Mean±SD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组间与组内比较均采用x2检验。

2 结 果

2.1 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

在全部254名研究对象中,体育学与运动训练男生在年龄、民族、身高的组间比较上,均无显著性差异;体育学与运动训练女生在民族、身高、体重、克托莱指数的组间也无显著性差异。但体育学与运动训练男生在体重、克托莱指数,而女生在年龄的组间比较则呈现出明显的差异(见表1)。

表1 本研究对象基本特征一览表

2.2 运动损伤在季节上的分布

调查结果显示,无论是体育学还是运动训练专业,男生和女生发生运动损伤均无显著性差异;从季节分布上,春季、秋季相比,发生运动损伤的几率有着较高的倾向;从性别分布上看,女生发生运动损伤的几率较高;从专业分布上,运动训练专业发生运动损伤的几率相对较高(见表2)。

表2 运动损伤发生的季节(%)

2.3 运动损伤发生场合

从整体上看,体育学与运动训练男生在课外活动与其他(运动训练)的场合上呈现出显著性差异外,在术科课、运动竞赛、早操的组间未发现有意性差异;而体育学女生与运动训练在课外活动、术科课、运动竞赛、早操上相比无显著性差异外,在其他(运动训练)的场合上则呈现出显著性差异;总体来说,课外活动、运动竞赛的运动损伤发病率有较高的倾向(见表3)。

2.4 发生运动损伤的项目

从发生运动损伤的项目可以看出,体育学与运动训练男生在小球类、体操类、田径、武术项目上组间无显著性差异外,大球以及其他项目(游泳、轮滑、太极拳等)均呈现出显著性差异;体育学与运动训练女生在小球、体操、武术项目上无显著性差异外,大球、田径以及其他项目(游泳、轮滑、太极拳等)也均呈现出显著性差异。从整个运动项目上看,大球类项目与田径项目发生运动损伤的几率有较高的倾向(见表4)。

表3 运动损伤的发生场合(%)

表4 发生运动损伤的项目(%)

2.5 运动损伤发生的部位

从损伤部位的分布来看,四肢和躯干部位有发生运动损伤较高的倾向;体育学与运动训练男生在身体各个部位运动损伤的发病率未呈现显著性差异;体育学与运动训练女生在头部、颈部无显著性差异,而躯干部和四肢则呈现出显著性差异(见表5)。

表5 运动损伤发生的部位(%)

2.6 运动损伤的病理情况

从运动损伤的病理调查发现,体育学与运动训练专业无论男女,发生闭合性损伤的几率较开放性损伤高;而闭合性损伤中,体育学与运动训练男生在急性损伤和慢性损伤的组间比较虽未发现统计学意义,但患急性损伤的概率明显高于慢性损伤。在体育学与运动训练女生急性损伤有显著性差异外,慢性损伤未发现显著性差异(见表6)。

表6 运动损伤的病理情况(%)

2.7 发生运动损伤的直接原因

从发生运动损伤的直接原因看出,发生运动损伤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准备活动、运动负荷(局部负担量)过大、身体功能和心理状态不良、思想上不重视;体育学与运动训练男生除在运动负荷(局部负担量)过大、场地设备的缺陷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他原因无显著性差异;体育学与运动训练女生除不良天气影响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他原因无显著性差异(见表7)。

表7 发生运动损伤的直接原因(%)

2.8 发生运动损伤后的治疗方法

在采用治疗方法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运动损伤后常用的治疗与康复方法主要为物理疗法、中草药疗法、伤后康复锻炼;体育学与运动训练男生在各种治疗康复方法均无显著性差异;体育学与运动训练女生在物理疗法、按摩疗法、中草药疗法无显著性差异,在针灸疗法、伤后康复锻炼有显著性差异(见表8)。

表8 采用不同方法治疗运动损伤的统计(%)

3 讨 论

3.1 年龄、性别及专业对体育专业大学生运动损伤的影响

引发运动损伤的多种因素中,年龄和性别就占有一定的比重。年龄越大,引发运动损伤的几率也会相对增高,而男性与女性由于生理特征的差异,男性发生运动损伤的几率较女性高。李金容的研究结果发现,年龄越大,参加体育运动就越多,从而引发运动损伤的几率越大。另外,男生主要喜欢一些集体对抗性的球类运动,而女性偏重于个性的娱乐性活动,因此,从事同样的运动项目,男生发生运动损伤的比例也高于女生[5]。郝光安等在1 105例北京大学学生运动创伤的调查中发现,男女运动损伤之比为4.07∶1[6]。孙影对体育专业学生运动损伤的调查结果显示,男性运动损伤的发病率为73.6%,而女性为64.8%[7]。本研究结果也显示了同样的特点,除此之外,在专业方面,体育学男生发生运动损伤的几率为94.40%,女生为87.50%,而运动训练男生为78.60%,女生为84.60%,因此,无论男女体育学专业学生发生运动损伤的几率均高于运动训练专业,此结果的产生可能存在两方面原因:第一,由于运动训练专业学生常年从事专业性训练,可能对运动损伤的防治方法有相对较多的了解,这从表8的针灸疗法利用率就可以看出这一特点;第二,由于运动训练专业的研究对象偏少,对研究结果可能带来一定的影响。

3.2 季节、活动类型及运动项目对运动损伤的影响

中国古籍上多用立春(2月4日前后)、立夏(6月5日前后)、立秋(8月8日前后)与立冬(11月8日前后)作为四季的开始。气候统计上,因一般以1月份为最冷月,7月份为最热月,故以阳历3、4、5月份为春季,6、7、8月份为夏季,9、10、11月份为秋季,12、1、2月份为冬季。苏雅拉图等在高校体育专业学生运动损伤的成因及预防的研究结果发现,春季运动损伤的发病率为62.1%,秋季13.7%[8];丁维维等对关于体育院系学生运动损伤原因及规律的调查分析中发现,春季发生运动损伤的发病率为55.0%,秋季为31.5%[9]。

根据高林洲对大学生运动损伤的调查与研究,将体育活动类型分为课外活动、运动竞赛、体育教学、早操[10]。王方等的研究发现,课外活动发生运动损伤的发病率为62.9%,运动竞赛发病率为23.2%,早操的发病率为9.6%,体育教学过程中运动损伤的发病率为4.3%[11]。冯小军对广东省某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运动损伤的调查研究中发现,课外活动发生的运动损伤占42.47%,运动竞赛占24.66%,体育教学中占12.33%,其他(例如:早操,运动训练)占20.55%[12]。

根据李芳等的研究,将运动项目分为大球(包括篮球、足球、排球)、小球(包括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田径、体操、武术、游泳;据此调查发现,大球项目运动损伤的发病率为75.1%,田径13.6%,小球 5.8%,体操 1.8%,武术 1.3%[13];冯小军的调查研究中发现,大球运动损伤的发病率为60.28%,田径14.38%,武术6.85%,体操6.16%,小球4.80%[12]。杨新等的调查研究中发现,大球类发生运动损伤最多,发病率为33.90%;其次为田径21.23%;体操16.27%;武术12.33%[3]。

本研究也是依据参考文献,将季节、活动类型、运动项目进行了同样的划分。结果发现,春季的发病率为31.8%,夏季的发病率为15.3%,秋季的发病率为26.7%,冬季的发病率为21.6%,季节在春季和秋季时,易发运动损伤的几率较大。究其原因,根据北方夏季炎热(平均零上30°以上)、冬季寒冷(平均零下25°以下)的气候特点,加之,夏冬两季是学校的假期,这就降低了学生进行体育运动频率,从而降低了发生运动损伤的几率。春季和秋季正是学校开学的时期,也是进行体育活动的好季节,因此,活动频次的增加也增大了发生运动损伤的几率。

本研究发现,课外活动发生运动损伤的几率居首,发病率为62.9%,这是因为课外活动随意性比较强、缺乏组织管理、超负荷练习、准备活动不充分,极易发生运动损伤;而运动竞赛过程中发生运动损伤的比例居次席,发病率为23.2%,这是因为学生的好胜心强,有时会出现动作粗野,错误的技术动作,运动负荷和强度过大,超过机体承受能力,从而导致运动损伤的发生;体育教学中发生运动损伤的发病率为22.8%居第三位,原因可能是学生在学习新动作时急于求成,不能按照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原则,也反映出教师对安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不能把握住教学方法,结果导致运动损伤的发生;早操出现运动损伤的发病率为1.6%,这是由于学生在早晨醒来时,机体还处于未完全苏醒状态,此时运动稍有不慎很容易引发运动损伤的发生。

运动项目是导致运动损伤发生的重要诱因,本研究发现,大球和田径项目发生运动损伤的几率较大,大球项目主要以篮球和足球为主,发病率为59.0%,这是因为篮球和足球项目身体接触频繁,激烈对抗程度高,技术动作难度大,时常出现错误动作,从而导致运动损伤的发生。而田径的发病率为42.1%,由于田径项目中包括“走”“跑”“跳”“投”的运动,如果技术动作运用不熟练、肌力不足、柔韧性差、用力过猛会使机体超出承载负荷,极易发生运动损伤。

3.3 发生运动损伤的部位与病程分布

从解剖结构上,将人体的划分为头部、颈部、躯干、四肢四个部分。根据高林洲研究发现,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发生运动损伤的部位主要在四肢和躯干,为64.4%和14.0%[10]。而冯小军的研究同样发现,四肢的运动损伤发生率偏高[12]。

运动损伤的病程分为开放性软组织损伤和闭合性软组织损伤。开放性软组织损伤是指受伤部位皮肤或粘膜破裂,伤口与外界相通,常有组织液渗出或有血液自创口流出。体育运动中常见的开放性软组织损伤有擦伤、切割伤、刺伤和撕裂伤。闭合性软组织损伤是指局部皮肤或粘膜完整,无裂口与外界相通,损伤时的出血积聚在组织内。常见的闭合性软组织损伤有挫伤、肌肉肌腱拉伤、关节韧带扭伤、滑囊炎、肌腱腱鞘炎等。根据王伟国对新疆体育教育专业维、汉学生运动损伤的调查分析中得出,急性损伤的发病率为71.3%,慢性损伤的发病率为28.7%[4]。而周多奇对调查中发现,急性损伤的发病率为58.8%,慢性损伤的发病率为27.9%[14]。

本研究结果发现,闭合性软组织损伤居多,发病率为87.0%,开放性软组织损伤为22.0%;急性损伤为50.0%,慢性损伤为41.7%。在正常情况下急性损伤和慢性损伤比例相差很大,但本研究两者间比例相差很小,可能存在以下两点原因:第一,可能因为调查对象数量较少造成;第二,因为本研究的调查问卷是根据自己的受伤现状填写,存在多选选项,故急性损伤和慢性损伤会出现同时选择的现象,因此这可能是两者间差值小的原因。

3.4 发生运动损伤的直接原因

造成运动损伤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可分为以下9个方面[15]:第一,思想上不够重视,与体育教师对运动损伤预防的认识程度小,思想上过于大意有关,不重视安全教育,在运动过程中没有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再加上运动损伤发生后不认真究其原因,导致运动损伤的时常发生;第二,缺乏合理的准备活动,准备活动的目的是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机体各器官、系统功能,是人体尽快进入紧张的活动状态,如果准备活动不合理,不但会影响运动成绩,还会导致不同程度的运动损伤;第三,技术动作错误,一方面,因为学生在学习新动作时,不能完全领会教学内容,另一方面,由于学生在进行运动竞赛时,为了获得比赛的胜利,做出了一些违反了人体结构功能特点及运动时的力学原理而造成运动损伤;第四,运动负荷(尤其是局部负担量)过大,运动负荷的安排不能符合锻炼者生理承受能力,尤其是局部负担量过大,会引起细微损伤的积累而发生劳损;第五,身体功能和心理状态不良,睡眠或休息不好、患病受伤、伤病初愈阶段或疲劳时,肌肉力量、耐力、柔韧、技术动作准确性、身体协调性明显下降,注意力不集中,此时参加剧烈运动或做较难技术动作,极易发生运动损伤。第六,组织方法不当,在体育教学和训练过程中,不能按照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区别对待的原则,在教学管理和教学方法方面,学生过多,缺乏正确的示范和指导,缺乏保护和自我保护意识,组织纪律性较差,这些都是引起运动损伤的原因;第七,动作粗野,在比赛过程中,学生为了获取比赛的胜利,不遵守比赛规则,出现动作粗野、激烈碰撞,或在教学训练过程中,相互打闹等这些都是在大球类等项目中发生运动损伤的重要原因;第八,场地设备的缺陷,运动场地凹凸不平,器材维护不良或年久失修,器材安放不牢固或位置不当及在运动过程中服装穿着不符合运动卫生要求等都会导致不同程度的运动损伤。第九,不良气象的影响,气温过高,容易大量出汗,易引起肌肉痉挛或虚脱、疲劳及中暑,天气过低,会导致肌肉僵硬、身体协调性降低而引起肌肉韧带损伤,光线不足、能见度差影响视力,使机体兴奋性降低和反应迟钝引起损伤的发生。

本研究调查显示,因身体功能和心理状态不良而引起的运动损伤发病率(38.2%)居首;而准备活动不充分与场地设备缺陷引起的发病率分别为31.1%、29.1%;最后是运动负荷(尤其是局部负担量)过大与思想上不重视引起的发病率分别为28.3%、27.2%。

3.5 运动损伤的治疗与康复

调查运动损伤现状只能说明其中的现象,而通过积极的手段进行康复则是治疗运动损伤的根本。常用的治疗疗法中包括:物理疗法(冷冻、温热)、中草药疗法、推拿按摩、针灸疗法(针刺法、电针、灸法)以及伤后康复锻炼(肌力强化、韧带拉伸)等。据周多奇等的调查发现,运用物理疗法治疗运动损伤的比例为48.0%、中草药疗法为18.9%、推拿按摩为18.2%,针灸疗法为5.4%[14]。王伟国的调查分析发现,采用物理疗法治疗运动损伤的比例为29.0%,推拿按摩为13.3%,中草药为13.0%,针灸疗法为5.1%,伤后康复锻炼为35.3%[4]。

本研究结果显示,运用中草药疗法治疗的比例为52.8%,物理疗法为48.4%,推拿按摩为20.5%,针灸疗法为10.6%,伤后康复锻炼为65.7%。针对利用伤后康复锻炼与中草药疗法治疗运动损伤比例高的特点,其原因在于采用物理疗法、推拿按摩、针灸疗法治疗运动损伤时,所需的费用明显高于中草药疗法与伤后康复训练,而这两种方法作为既经济、又有效的治疗方式,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4 结 论

4.1 年龄方面的比较,年龄越大,发生运动损伤的几率越大;性别方面,由于男女生理特征的差异,男性比女性发生运动损伤的几率大;由于专业特点,体育学专业发生运动损伤的几率大于运动训练专业。

4.2 通过对体育专业大学生运动损伤现状的调查研究中发现,春季和秋季是运动损伤的高发季节,而大球类、田径项目、课外活动以及运动竞赛则是运动损伤发病率高的主要运动项目和运动类型。

4.3 运动损伤的多发部位是躯干和四肢,病程主要是闭合性软组织损伤且为急性损伤居多。

4.4 导致运动损伤发生的直接原因主要是身体功能和心理状态不良、缺乏准备活动及场地设备缺陷。

4.5 体育专业大学生运动损伤后的治疗与康复手段主要采用既经济、又有效的中草药疗法与伤后康复锻炼。

[1] 刘晓莉,张 琴.体育专业在校生运动损伤情况调查与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2,38(11):46-64.

[2] 赵刚,康井利,甄希成.沈阳体育学院学生运动损伤调查与分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4,23(4):550-552.

[3] 杨新,周天华.体育专业学生运动损伤的调查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5,21(3):56-66.

[4] 王伟国.新疆体育教育专业维、汉学生运动损伤的调查分析[D].新疆师范大学,2006:1-45.

[5] 李金容.湖北省中小学生运动损伤的调查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11(30):243-245.

[6] 郝光安,武援朝.北京大学学生运动创伤调查[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1,20(2):213-214.

[7] 孙影.体育专业学生运动损伤的调查[J].中国临床康复,2004,24(8):5141-5141.

[8] 苏雅拉图,包迎春.高校体育专业学生运动损伤的成因及预防[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2(4):373-474.

[9] 丁维维,李欣,喻祝仙.关于体育院系学生运动损伤原因及规律的调查分析[J].湖北体育科技,2005,24(2):196-198.

[10] 高林洲.大学生运动损伤的调查与研究[J].体育与科学,1996(4):60-61.

[11] 王方,赵强,韩海军.大学生运动损伤分析与预防对策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08:8-9.

[12] 冯小军.广东省某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运动损伤的调查研究[J].华南预防医学,2006,32(3):55-75.

[13] 李芳,何中初,汪德凤.大学生运动损伤相关因素分析与干预[J].中国校医,2008,22(5):523-524.

[14] 周多奇,宋朝华.某师范学院体育系学生运动损伤调查[J].中国校医,2008,22(5):525-527.

[15] 姚鸿恩.体育保健学[M].第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51-307.

猜你喜欢

几率发病率显著性
多晒太阳或可降低结直肠癌发病率
啁啾激光场对电离及解离的影响
本刊对论文中有关统计学表达的要求
Finding the Extraterrestrial
ARIMA模型在肺癌发病率预测中的应用
基于显著性权重融合的图像拼接算法
基于视觉显著性的视频差错掩盖算法
论商标固有显著性的认定
晒后修复SOS
晒后修复S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