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术课程实践模式构建研究

2011-10-24李岳兵

浙江体育科学 2011年5期
关键词:技击套路武术

李岳兵

(台州职业技术学院 体育艺术部,浙江 台州318000)

0 前 言

新华日报2009年3月27日第A06版报道高校招生体检合格率,2007年为10.17%,2008年为9.82%。进入高校的学生身体素质可想而知,体质日益下降局面已是进入高校学生面临的最大的尴尬现实,提高学生体质也是体育工作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体育课程需要解决的根本性原因。武术是民族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学校又是推广、发展、普及武术的主要场所。然而武术课程的教学却迟迟未见改革,使武术教学失去原来的魅力,加上近几年诸多外来文化的侵蚀,为迎合学生的好奇心,部分高校的武术教师摒弃了我国的传统体育,改上了跆拳道、空手道等外域拳术。使得中国传统武术教学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岌岌可危,选修武术课的学生人数日益减少,从中可以看出高校的武术教学远远不能够满足现行学生的需求,在提高学生体质上失去了它应有的作用。

1 武术本身概念嬗变对高校武术教学改革的迫切需求

现代的武术教学受到了国家政府的高度重视,2001年9月1日开始实施的《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把武术列为体育课必修内容。2005年4月2日中宣部和教育部联合出台《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要求体育课适当增加武术教学内容。多数高校也开展武术教学,但是教学效果令人担忧,喜欢武术,不喜欢武术课的现象普遍存在。使武术课教学陷入尴尬局面,主要原因归纳为以下三点:教学内容“老三套”,即初级长拳三路、初级剑和24式简化太极拳;教学方法“传帮练”;教学评价“技评终结性为主”。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武术的社会价值和武术的功能是不尽相同的,武术自身的发展和人们对武术概念的认识也是一个深化过程。我国近代武术的概念主要有6次变化,分别为1932年的《国民体育实施方案》,1957年的专题研讨会,1961年《体育学院本科讲义· 武术》,1978年《体育系通用教材·武术》,1983年的《体育系通用教材· 武术》,1988年的武术学术研讨会。现今使用的武术概念就是在1988年达成的统一认识,确定为:武术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格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武术概念的变化一直是学校武术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计的风向标。2009年国家武术管理中心重新修订了武术的定义,确立了“武术是以中华文化为理论基础,以技击方法为基本内容,以套路、格斗、功法为主要运动形式的传统体育”。2009年武术概念的进一步嬗变,武术教育者也应该重新设计教学内容。1988年和2009年的武术概念的明显区别有两点,其一是新的武术概念是以中华文化为理论基础,突出了武术文化,其二是运动形式,新的武术概念在原有的套路和格斗这两种形式外增加了功法,突出了养生保健的功能。其实早在2003年全国高等学校体育学科主干课程改革后以及为顺应新的体育健康课程标准,武术教材的内容进行了一次“革命性”的变革,提出了“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强调运用”的指导思想。结合当前的两次重大变革,将武术课程设计成如图1所示:

图1 突出健康、传承文化、淡化套路、强调运用的课内外一体化武术课程设计图

2 武术课程实践模式构建体系设计

2.1 课程设计指导思想

武术课程的改革必须坚持 “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当前的快乐体育、终身体育、健康教育的理念下,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教学优点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充分发挥武术课程的民族性、文化传承性、技击性等特点,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淡化终结性的技评,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形成一套具有先进理念,具有民族特色的武术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发展。研究操作框架图如图2所示:

图2 研究的操作措施及做法的框架图

2.2 课程的实践模式构建

2.2.1 从传承中华文化的角度构建武术课程的内涵教学。武术属于体育,但是高于体育,他是蕴含浓厚的文化内涵、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长期以来武术深受中国儒、道、释3种核心哲学文化之影响,已经发展为一种独特的武术文化。近年来外来文化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侵蚀日趋严重,表现尤为突出的是跆拳道文化,跆拳道礼仪文化的大力推广,使更多的学生家长趋之若鹜,对本地的文化的传承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国际上的文化争夺日益剧烈的今天,加强高校的武术文化教学对学生的影响非常深远,在高校将传统武术的精华加以传承、发展、创新,是强化我国民族精神最集中的理论概括和价值提炼。文化教学内容的缺乏致使学生逐渐丧失对武术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枯燥而单纯的技术训练很容易使人产生厌倦的心理,而武术文化的教学具有传承性、知识性、趣味性等特点,正好可以弥补技术教学枯燥、单调,是学生对武术的“学而不解,练而无用”的最好解读,由此不但传承了中华的传统文化,也激励了学生学习武术技术的兴趣。

2.2.2 从促进健康角度构建武术课程模块功法教学。“人食五谷,岂能无病。”在学生体质日益下降的今天,更好地解决学生体质问题是体育教学要根本解决的问题。普通高校在制定武术课的教学目标都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身体的全面发展,增强学生体质作为首要目标。而在现实的教学中,武术的健身原理、以及如何运用武术技能获取终身锻炼的能力,没有在教学内容和实践中得以呈现。以健康需求教学模式不光光是单纯的身体健康,还应该包括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目标。从现在高校“老三套”的套路教学中,不能够体现。中国的传统武术不仅具有精致的哲学思想、系统的技击理论、完整的锻炼体系,特别是一些养生导引功具有强身健体、祛病延年、修心养性等一系列功效,表现出中国人特有的哲学智慧、社会心态、风俗民情和行为方式。

2009年重新修订的武术概念中首次将武术功法作为武术的一种表现形式,从概念的外延突出了武术课程的健康地位。因此高校武术课程的改革中应当加入健身气功的内容,是对以往武术课程教学的补充,也是符合武术现代的社会价值。

2.2.3 从淡化套路突出技击构建武术教学的技击模块。技击性是支撑武术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武术的本质内涵。武术的技击性也是吸引大学生选课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武术脱离了技击性而将武术课变成套路课会使选课的学生失望,也会限制高校武术课程的发展。套路是技击的组合,但是现行的套路教学难度过大,学了易忘,导致选课学生兴趣不高。而套路拆开单练,突出攻防特征,就成了武术技击,武术技术内容丰富,对技击的修炼过程也是对自我身体不断完善的过程。同时习武者通过彼此间技艺的交流也加强了对对方的认识,在技术提高的同时,也培养了人的独立人格和尊重对手的习惯,增强了社会适应能力,在体验成功的乐趣的同时也在不断增强自尊、自信,提高了心理素质。不再以为武术是“花架子”。

武术技击中的自卫防身技能对学生具有极大的诱惑力,是提高学生自觉练习的主要动力之一,“淡化套路,单练技术”,去掉了繁琐的规定套路技术,使武术的攻防技术更为简洁明快,每一个动作更为简洁实用,更加突出了“技击”的核心特征。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格斗自卫技能,不但提高了体质,而且快捷、有效地提高防身自卫能力。

淡化套路,并不是不练套路,而是将套路变成若干个组合加强拳脚组合,拳拳组合,腿法组合,组合擒拿,打摔结合等技术,单练的这些技术容易是学生产生深刻的记忆,所以可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素质,完全区别于套路,套路几天不练就变的陌生,考试一结束学生也就不练套路,一个学期下来基本忘记,达不到终身体育的目标。

2.2.4 从学生课内外的“档案”表现构建武术素养模块。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是及时反馈教学过程,可以帮助教师与学生纠正教学与学习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武术课程的评价一直在改革,但是从目前各高校在终结性的技评所占比例较高,反应出重结果轻过程的一种现象。使学生提不起学习的兴趣,考什么,学什么,练什么,缺少了灵活性表现为功利性的学习动机直接影响了教学的质量。综合以上内容本文采用形成性评价成绩、终结性评价成绩和素质活动相结合的武术素养评价方法。

形成性评价采用档案袋法,依据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计划,让学生系统地收集各种各样有代表性的学习成果,让学生在武术的领域内能够展示自身的努力,进步以及取得的成就,以及学生学习的心得体会和对教学的反馈。通过学习的深入可以展示学生的思想、技能和学习兴趣的变化。充分展示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性,也可以调动了教师教学改革的积极性。

终结性评价采用学生自我表现的自选招式组合,不限制考试的内容,只作考试的范围要求,只要体现武术特征的拳术组合,在规定的时间里和规定的组合组数内,使学生发挥应有的水平,增大了考核结果,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素质加分,参加武术类社团、学校的武术表演,武术队等,由学生本人申请,经学校、系团委和体育部门确认。加分项目根据学校在各个互动中的表现控制在5分以内。

3 武术传统教学模式和武术模块化教学的比较

模块教学突破了传统武术课教学的三个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主体),以套路为中心,以基本功为中心”而转变成另外的三个中心“以学生的健康为中心,以武术技击为中心,以传承武术文化为中心”,通过一年的教学实践,学生的课堂反馈良好,下面将新旧武术的教学模式通过关注度、教学内容、师生角色、教学的延伸、评价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如表1。

表1 传统武术课教学和模块课程教学的比较

4 结 论

武术是优秀的民族体育,是中国的国粹,但对近来外来武术文化的不断侵入,迫切需要我们根据武术现代社会价值对课程进行改革,构建模块设计的课程模式,可以大大提高武术课程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普通高校武术教学以增强学生体质为目标,重组武术课程新的教学内容,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身体的全面发展作为开展教学的首要任务。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动态“档案袋”评价体系,不但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是调动了教师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教学质量。采用模块教学坚持以学生的健康为中心,以武术技击为中心,以传承武术文化为中心,是对修订后武术概念内涵和外延的最好阐释。

[1] 于可红,余立峰.体育课程教学模块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5.

[2] 金红梅.浙江省高校武术套路开展现状调查分析[J].浙江体育科学,2007,29(3):57-59.

[3] 邱丕相,戴国斌.弘扬民族精神中的武术教育[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5(4):1-3.

[4] 中国武术百科全书编委会.中国武术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3-5.

[5] 王晓映.高校招生,体检合格率仅一成[N].新华日报.2009-03-27[6].

[6] 中 国 武 术 新 定 义 诞 生 [EB]http://sports.titan24.co m/other/2009-07-13/37750.ht ml.

[7] 高媛.浙江省普通高校武术教学现状及发展对策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

[8] 李岳兵.浅析传统武术精神对提升高校学生体质健康的作用[J].武术科学,2008(5):67-68.

[9] 李岳兵.武术课程实行模块教学的改革与实践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0:5.

猜你喜欢

技击套路武术
网购能“砍价” 有时是“套路”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人文视域下武术技击术规则的演变与发展
二十四式太极拳技击含义探析
Airbnb上的套路
拒绝套路,认真搞笑
眼下有套路
少林拳实战技击精粹(上)
南派洪家拳之技击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