茜草与混乱品种的鉴别
2011-10-18刘振启刘杰
□文 刘振启 刘杰
▲茜草药材
茜草为常用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茜草,原名茜根,别名红茜草、血茜草。味苦,性寒。具有凉血,止血,祛斑,通经之功效。用于吐血,衄血,崩漏,外伤出血,经闭瘀阻,关节痹痛,跌打肿痛等症。临床常用茜草和茜草炭两种规格。
来源及采收加工
药典收载的茜草为茜草科植物茜草的干燥根及根茎。主产于陕西、江苏、安徽、河南、山东等地。春秋二季均可采挖,一般在清明前后或8~10月间挖取,以秋季采挖者质佳,挖出根后,除去茎苗,洗净泥土,晒干或烘干。历史上规格分档以陕西、河南的茜草产量多,质量上乘。安徽和山东产者为统货。
药材性状鉴别
茜草根茎呈结节状,下部着生粗细不等的数条根。根呈圆柱形,常弯曲或扭曲,长10~25cm,直径1~1.5cm。表面红棕色或棕色,具有细纵纹及少数细根痕,皮部易剥落,露出黄红色木部。质脆,易折断。断面平坦,皮部狭,紫红色,木部宽广,浅黄红色,可见多数小孔。气微,味微苦,久嚼刺舌。以条粗长,表面红棕色,断面红黄色,无茎基及泥土者为佳。
炮制加工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残茎,饮用水洗净后浸泡2~4小时,约至七成透时,闷润10~16小时至内外湿度一致,切厚片0.2~0.4cm或切成0.3~0.6cm的小段。干燥后筛去灰屑。饮片为不规则厚片或圆柱形小段。
茜草炭:取茜草片或段,置热锅内,用火180~220℃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棕褐色,喷淋清水少许,熄灭火星,取出,晾干。饮片为不规则厚片或圆柱形小段。表面焦黑色,断面棕褐色。气焦香。
伪品及混乱品的鉴别
土茜草 为茜草科植物篷子菜的根。主产于辽宁、江苏等地。主根1条,质稍硬,木质化,略弯曲,表面灰褐色,断面类白色或灰黄色,放大镜观察有许多小孔,并有同心排列的橙黄色环纹。无臭,味淡。切片泡热水中水变淡黄色,正品茜草浸泡水中水变淡红色,水颜色有显著区别。市场上经常用此伪品冒充茜草来销售,采购时应加以鉴别。
西南茜草 为茜草科植物大叶茜草的根及根茎。分布于西南地区的四川、贵州、云南等地。根茎横走,弯曲,呈结节状,长10~20cm,直径1~3mm。表面红褐色,具纵沟,节上往往带有细长的茎及须根,节间长1~2cm。有时皮部皱缩。质脆,易折断。断面较平坦,红色,木部色较浅。气微,味淡。
长叶茜草 为茜草科植物长叶茜草的根及根茎。分布于长江以南的江西、湖北、湖南,以及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区的。根数条或数十条丛生于根头,长5~12cm,直径1~5mm。表面深红色,具细纵纹或须根痕。质脆,易折断,断面可见粉红色木部。根茎浅棕红色,长10cm以上,直径约4mm,皮层有时脱落,露出粉红色木质部。气微,味淡。
大茜草 为茜草科植物大茜草的根及根茎。分布于四川等地。根茎呈圆柱形,长40~50cm,直径0.4~1cm。表面朱红色,糟朽的木栓呈红色,根茎头如狮头,由多数根茎痕及少数根茎密集而成,有时有少数根茎及根。质脆易折断,断面粉红色。
细茜草 为茜草科植物中华茜草的根及根茎,主产于东北及华北等地。主根不明显,于根茎的末端丛生十数条细根,长6~10cm,直径约1mm。表面朱红色,质韧而脆,折断面可见白色木部。气微,味淡。
新疆茜草 为茜草科植物茜草属的根及根茎。分布于新疆。根和根茎呈圆柱形,稍弯曲,通常已切成6~10cm的段,直径0.5~1cm。表面木栓棕红色或灰红色,成薄片状,大多层层脱落,露出棕色皮部。质硬而脆,断面大部分为朱红色木部,皮层菲薄,易剥落。
黑果茜草 为茜草科植物黑果茜草的根茎。主产于甘肃。主根较粗,周围丛生少数须根,直径1~4mm。表面较粗糙。主根横断面皮部菲薄,木质部较广。
膜叶茜草 为茜草科植物膜叶茜草的根及根茎,分布于甘肃。根茎结节状,有一个明显主根,并丛生少数须根,直径1~3mm;木质部较宽广。
这几种茜草除土茜草为伪品外,其他为混乱品。使用茜草时应按《中国药典》收载的正品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