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思维,优化高中信息技术“多媒体作品”教学的行动研究*
2011-10-18范谊
范谊
(广州市海珠区教育发展中心,广东广州 510220)
聚焦思维,优化高中信息技术“多媒体作品”教学的行动研究*
范谊
(广州市海珠区教育发展中心,广东广州 510220)
多媒体作品制作一直是信息技术课堂的主要教学内容,新课程改革以后,信息技术教学要求紧扣高中生的认知特点,发展其思维,完善其能力。文章针对目前课堂教学中的不完善之处,提出了诸如“以旧解新,任务分层,问题导引,‘练、评’循环,即堂小结”的教学策略,以实现有效教学。
思维;信息技术;作品教学;行动研究;教学策略
一、研究的背景
新课程改革以来,作品制作教学模式日益丰富,像“讲演练”、任务驱动和WebQuest等在课堂中已成为常规教学方式,师生能结合课标较好地把握上述教学模式的主旨和操作要点,有力地促成了学生对所学应用软件的掌握,但学习过程中职业教育的影子随处可见,并在一定程度上不恰当地取代了基础教育的教学要求,导致学习过于强调操作技能,忽视渗透方法,因而不能实现举一反三。究其实质,是教学没有基于高中学生的学习特点与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来设计教学过程,只有修正有关教学环节的操作细节,才能推动作品制作课型的有效教学。
多媒体技术在改善人机交互效果、提高信息交流效率、促进合作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对该模块的学习,学生能掌握应用多媒体技术促进交流并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与方法。正是由于以上原因,《多媒体技术应用》成为广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建议的、目前为广州地区大部分学校所开设的两门高中信息技术选修课之一。
经过调研,我们了解到目前各种教学模式在课堂上的应用日趋融合,其基本教学程序可分为“任务导学→演示步骤→实践制作→评价作品”,但由于演示过滥,缺乏问题引领下的思维参与式学习,部分教师的教学使课标要求中的“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通过有计划的、合理的信息加工进行创造性探索或解决实际问题”降格为能独立使用常用的信息技术工具,掌握信息处理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策略的初步设想
1.“多媒体作品制作”教学中的具体问题
成功教学的核心在于激发兴趣、梳理知识、启迪思维和指明方向,相应的在课堂教学中,成功教学实现的主要环节则是导入、新授与评价,目前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如下:
(1)导入限于激趣,疏于知识整理
在导入阶段,目前教师们普遍会呈现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作品来引起学生的注意,进而要求学生制作类似的作品作为本课任务。应该说上述做法能起到创设教学情境的作用,学生一般也乐于参与有关制作活动。但它忽略了知识整理的作用,导致师生仅重视任务本身,满足于在接下来的实践制作中按操作指南完成操作,漠视了蕴涵于任务之中的知识点及其内涵——为什么用这个软件的这个功能承担这项任务,结果是学生看似能完成其余的任务,但因未能洞察知识的本质而不能触类旁通将该项任务的经验应用到其他任务里,缺乏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新授模仿浓重,缺乏思考空间
以学案导学为主,师生 “讲、演”为辅的教学组织形式克服了单一演示造成的刺激强度不大的弊病,教学效果优于单纯的教师示范。但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学习形式,而是涉及学习内容的编排没有分梯度推进,部分课堂仅以完成教材的范例作品为教学的预期目标,缺乏强化练习,造成所学的新知识无法及时巩固,课后遗忘率居高不下。更有甚者,只列出操作步骤,没有提问、思考、指导尝试等环节的学案无法引发学生的主动参与,使学习停留在模仿阶段,直接影响学习效果。
(3)评价耗时费力,发展前景不明
评价是多媒体作品制作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师生可通过本环节及时评估知识点的掌握和应用情况,但由于贪多求全,尤其是追求表面上的学生参与,评价执行方式僵化,耗时多,收效低。僵化主要指部分教师将评价固定在课堂最后一个教学环节,而不是和教学其他环节融为一体;耗时多主要指操作经历了“小组讨论选优→班级投票选优→学生发表看法→教师总结评价”,这4部分评价再精简也要用时10~15分钟;收效低是因为学生专业水平不高,评价不能很好地紧扣知识应用的效果,主要从感觉甚至卖人情评分,这样选出的作品使教师作茧自缚,既无法从本课知识点的落实情况来评价学生作品 (因为学生选出的作品某些方面未必出色),又不便抛开学生的评选结果另评他作,以评促学无从谈起。
上述问题归根到底是没有结合学生的特点和内容的要求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呈现出在传授知识上不能有效引发思考,导致学习枯燥、表面化,学生迁移、应用知识的能力差。
2.解决问题,改进教学的初步设想
根据这种情况,海珠区信息技术中心组以《“多媒体作品制作”课型的学习效果监测与评价》为研究课题,通过观摩广东省高中信息技术优质课展示与交流活动,组织区内教学研讨、对同行进行访谈等活动,评估多媒体作品制作教学的效益,提出了针对高中生学习特点,优化多媒体作品制作课型各环节的教学策略。
(1)以旧解新,明确作用,激发兴趣
要解决导入阶段存在的问题,教师必须要求学生有 “以旧解新”的意识,即不仅着眼于呈现任务、激发兴趣,还要求学生思考如何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它的设计意图并非奢望学生能真的解决问题,而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实现知识建构——学生只有用自己的知识去过滤和解释新知识,才能达到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和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这样学生及时回顾了旧知识,在应用中强化,在强化中明确旧知识的适用范围,发现其局限性,从而为接下来感悟新知识的特点奠定基础。“以旧解新”的环节还会促使教师在设计任务时关注任务间的知识联系,使前后知识更紧密地衔接。
(2)分层推进,问题导引,练评循环
解决新授教学所存在问题之道在于要整体考虑作品制作教学中“教”、“练”、“评”,即摒弃大而全的单一任务或各不相关、同一层次的知识点累加式任务,选择小而专的两类递进式任务——基本任务和提高任务组成教学内容,使“教”、“练”、“评”融于一体,穿插进行,实现分层循环,稳步推进。同时,教学要避免局限于埋头操作,要通过设计问题引发对操作步骤和操作技巧的思考,使技能达成于演、练,规律获得于实践、明了于讲解。
(3)以我为主,专业引领,指明方向
教师在新授课中的评价应坚持教师主导、学生补充的形式。评价的重点要围绕本课所学内容的应用效果展开,兼顾旧知识的运用与艺术表现力。评价对象的选取应是学生制作过程中教师巡视所发现的典型作品,一方面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优势,引领学生思考优秀作品是如何落实教学重、难点的,另一方面也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去实践。
三、行动研究的过程
本研究采用行动研究法,总目标是验证改进教学设想的实效性,明确优化多媒体作品制作教学效果的策略。研究对象来自本区的广州市第95中学(区级)、第78中学(市级)和第5中学(省级)的高二学生,研究分三轮进行,具体设计如下:
1.第一轮行动研究:2008年5月30日,Photoshop中路径工具的使用
(1)目标
了解“以旧解新”式导入与分层式编排学习任务的实施效果。
(2)计划
通过课堂教学观察与课后同行研讨确定教学效果。
(3)行动
①执教教师是这样导入的:“图1中的三幅图都是由怎样的线条构成?任选一幅图形,并尝试使用曾学过的工具来画。”
②本课的实际教学内容为图1的2、3两个任务,任务一的目的是掌握路径工具的基本使用方法,任务二的设计意图是对路径工具中的锚点使用技巧进行探究、理解。
(4)观察
课堂上学生大多数选用 “曲线”工具来画,都能画好第一幅图——金光大道,但即使加上其他工具辅助也无法完成像样的苹果图,更不用说“苹果”LOGO了。这样学生在认识到“曲线”工具局限性的同时,也对教师用什么工具解决问题充满了期待,迫切地想知道新知识将如何解决问题。
借助学案,大多数学生基本能完成任务一。但即使有提示,学生仍受阻于任务二,最后通过教师的及时演示,学生才明白:锚点应添加到图形圆弧切点上,通过“直接选择”工具,拖拉相对应的锚点,才能调整弧度,完成图形变形。
(5)反思
“以旧解新”式导入较好地起到整理知识的作用,且能从知识应用而非任务内容角度激发兴趣,更有利于学习的可持续性。
学生表现说明两层式任务设计存在着问题:任务难度跨度较大,学生思维难适应;分层界限不明显,且缺乏开放性任务支持、个性化学习等不足,有待进一步完善。
改进后的任务设计拟分3层——基本任务、提高任务和拓展任务,基本任务要求完成1个简单作品,它着力解决教学重点——操作步骤,考虑到大多数情况下是学生首次接触此类知识点,教法建议为:教师讲、演(辅以操作指南文档或学习支持网站供有需要的学生重温知识,强化认识)→学生练习→制作小结。提高任务要求作品符合自身的表达规范,技术上通常含有一定的变式,主要突破教学难点,解决操作中的易错项。为顺利达到学习目的,学习过程宜为:以问题为先导,设计情境,启发思维,引领学生操作。拓展任务要求方法合理、表现美观,它还强调学以致用,既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又要求所做作品中必须运用本课所学的知识,以便形成个性化的操作技巧。当然,拓展任务主要面向学优生,使他们在课堂中不至于无所事事,并能形成个性化发展,又能为中等生提供学习的多样性选择——或挑战自我,或将此时间用于充分体验提高方面的任务。
2.第二轮行动研究:2009年5月8日,视频短片的简单编辑
(1)目标
观察3层式任务设计的执行效果,摸索出引发学生深度参与学习的基本做法。
(2)计划
结合课堂学生表现与作品的完成率,分析核心问题群的合理性、梯度性,总结引领学生思维参与的一般方法。
(3)行动(见图2)
①任务分层
基本任务:根据所提供的校运会图片(3~5 张),利用软件的“操作向导”,生成MEPG视频;
提高任务:在以图片为内容的视频项目文件中插入真实的视频文件,检查播放效果,尝试改正所发现的问题;
拓展任务:利用个人素材库中的资源,修改视频的片头和片尾,添加个性元素,或尝试修改视频中不同场景的切换效果。
②思维引导
为降低“提高任务”的学习难度,教师以问题为支架,引导学习方向,具体如下:
“校运会展现了同学们永不放弃的精神,但这仅仅是同学们高中阶段多姿多彩生活的一部分,要在这段视频中加入反映团结协作的军训生活或多才多艺的科艺节画面,还能利用原来的操作向导完成吗?请思考:要对已有视频进行编辑处理,应选择登录界面的哪个子项?”(预设答案:编辑器)“根据使用其它软件的经验,尝试选择正确的命令,插入军训或科艺节视频。”(预设答案:“插入”菜单→视频或在 “视频轨”上单击右键→视频)“在‘预览’窗口播放、观察,看看加入了新视频后你的作品有没有问题。如果有,思考这一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尝试解决。”(学生以往出错的主要原因:插入新视频的位置不对,可用“剪切”或“拖动”的办法调整位置)
(4)观察
课后评课意见认为:教师的问题支架设计一方面较自然地使学习内容由程式化的操作向导转入个性化的编辑器,另一方面也可视为用新方法编辑视频 (变式),并成功地将学生引向对本课难点的观察、尝试和思考——在正确位置插入待处理的视频素材,而深入的学习自然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后统计也表明,学生基本任务和提高任务的完成率高于课前预期。
(5)反思
学生的学习效果说明3层式任务设计合理,“多媒体作品制作”课型的教学流程如图2所示。另外,高中生的思维具有更高的概括性,逻辑思维能力趋向成熟,他们的推理能力逐步完善,并能独立分析问题,自我调节学习活动。所以,有意识地围绕教学重、难点设计问题,进而以问导思、以思释疑的活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高级思维充分参与学习,开启心智,激发学习欲望,为教与学营造良好氛围。此外,有了问题做指引,学生就能有目标地设计学习活动,尝试运用所学知识去完成新任务,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掌握原理,最终形成技能方法。
3.第三轮行动研究:2009年12月4日,引导层动画制作
(1)目标
确定作品评价策略,并明确此前的教学建议在1节课中的综合执行效果。
(2)计划
通过对照班和实验班的教学数据对比,评定教学成效。
(3)行动
教师在每层任务的学生制作环节,通过巡视发现正反两方面的典型作品,在制作环节完成后及时开展作品点评,并根据预设时间进度的实际进行情况,决定是否补充学生评价。
(4)观察(见图3)
(5)反思
整个教学过程比较流畅,作业、师生评价的效果也较好。任务制作后以教师为主的及时点评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教师可以紧紧把握“本课知识点的合理应用”这一关键点,让学生思考问题解决与精品达成的策略,这样评价集中于教学,使教学重、难点切实为学生所掌握。
根据本课的具体表现,我们对以往有所忽视的课堂小结环节也进行了思考,观点如下:结合学生的知识应用情况,对所揭示的规律、技巧、方法进行解析,更能加深对本课学习内容的理解,所以教学结束之际,教师应对本课知识进行回顾,梳理知识网络,尤其是关键知识在知识网络中的作用、操作注意事项等,使学生透彻理解所学内容。像《引导层动画》一课可这样进行课堂小结:“引导层动画有何特色?制作引导层动画的步骤一般有哪几步?你在制作作品过程中感到最大的障碍在哪里?体会最深的是什么?”
问题一从总体上回顾引导层动画的作用,问题二明确引导层动画的主要操作步骤,问题三是对学生个体实践经验的总结,充分将不同的人对同一任务的不同完成方法、过程和体验通过交流展示出来,互相启发,从而不断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由于先有学生的实践操作为基础,再通过对比归纳引导层动画的制作特点和步骤,形成了学生巧于手、明于心、述于口的过程,促使学生思维能力的真正提高,较好地起到了认识升华的作用。总而言之,其操作策略为:即堂回顾,把握要点,小结规律。
四、研究结论
1.研究成效
有关优化 “多媒体作品制作”课型的教学实践在经过了三轮行动研究后,又在本区第42中学(区级)进行了推广展示,并得到了全区听课教师的好评,显示出本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表1 公开展示课教学效果
表2 研究成果列表
(1)总结了有关“多媒体作品制作”课型导入、新授、评价和小结四个环节的教学策略
本研究的4节公开展示课涵盖了现行教材中的大多数多媒体技术教学内容,教学效果得到了听课教师的充分认可,肯定了有关策略符合多媒体作品制作教学的规律,达到了增大课堂容量、促进学生思考、落实有效教学的研究目的。另外,本区教师认为有关策略对本区各层次学校具有较高适应性,操作的可行性强。(见表1)
(2)形成了一批成果,获得了同行的较高认可
除展示课上同行较高的评价外,根据本研究所总结的教学策略而撰写的教学设计《图像的编辑与加工——合成图像》发表于《中小学电教》2009 年12 月(上),本研究的校际协作方法《区域性学科集体备课的规划与实施》发表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8年7·8月,其他成绩见表2。
2.研究局限
(1)研究的立足点在于完善和优化,尚未达到建构的层次,显示整个研究的发展空间十分广阔;
(2)从表2可知,对于已有经验的梳理、提炼有待进一步加强。
[1]教育部.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试验)[S].
[2]顾建军,李艺,董玉琦.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3]李艺.信息技术课程:设计与建设[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朱光明.普通高中新课程信息技术教学与评价指导[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
[5]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师范司.新课程的教学实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6]周卫勇.点击高中新课程: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理解与行动[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编辑:王天鹏)
G434
A
1673-8454(2011)10-0028-05
*本研究是广州市海珠区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第一批)A类课题——《海珠区高中生学业水平同步跟踪监控体系的建构》的研究成果,课题批准文号:海教办[2007]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