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疆中小学乡土课程资源开发述略

2011-10-15

昌吉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乡土校本新疆

刘 刚

(昌吉学院社会科学系 新疆 昌吉 831100)

课程资源是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其中明确强调,无论是国家课程的创造性实施,还是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建设,都应该充分发挥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更好地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新疆地处中国西部,为典型的少数民族地区。就课程资源而言,新疆具有丰富的民族乡土、人文、自然等课程资源,而与之相矛盾的是,由于对乡土资源的开发不够,中小学校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资源则明显缺乏,直接影响到新疆基础教育改革及新课程的实施,可见对于新疆中小学教育课程改革来说,课程资源及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迫在眉睫。

一 、关于课程资源与乡土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的定义学者们有多种见解,有的学者认为课程资源是指在学生、学校、社会、自然中所有有利于课程实施、有利于达到课程标准和实现教育目的的资源。[1]也有学者认为是指有利于学校课程实施的各种地域性教材。这里的“地域性教材”是指课程内容层面上的地域文化课程资源。[2]教学论的观点认为课程资源是指有教育价值的、能够转化为学校课程并服务于学校课程的各种条件的总称。[3]显而易见,乡土课程资源概念的由来是包含在课程资源中的一个方面的资源。笔者经网络检索,国内外目前针对特定 “乡土课程资源”一词的研究界定较少,基本以“地方课程”、“本土知识课程”、“校本课程资源”为题研究较多。黄浩森对乡土课程资源一词的概念界定具有代表性,他认为乡土课程资源是指师生和学校所处的某一个具体的行政区域内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和科技人文等方面的反映群众文化心理并且带有积极意义的系列教育内容,具体包括地方历史、地理、物种生态、文化习俗、人物风情、生活生产经验及社会科技进步等一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物质性和非物质性的因素。[4]综合学者对课程资源和乡土课程资源的研究界定,我们可以指出“乡土课程资源”的几个特征:第一是“本土性”,指学生、学校所处的地区和地域内的,能为课程所利用的教育资源;第二是“校外性”,指在学校外环境可利用的教育资源。也表示是学校课程之外的,有待于进行选择和整理,再进入学校正式课程的教育资源;第三是素材性的教育资源[5];第四是“普遍性”,乡土课程资源存在于本地区域内的一切人、事、物及环境之中;第五是“原生态”,是指未经任何加工处理的、可利用的、能进入课程的教育资源;第六是“教育性”,具有先进性、积极性意义的教育资源;第七是“民族性”,乡土必定与地方民族特质密切联系在一起,新疆是多民族地区,乡土课程资源的民族性是其必然的特征。深入考察“乡土课程资源”这一概念,我们会发现,乡土课程资源所反映的是当地真实的社会生活和本民族在本地区的风土人情;是师生生活圈子里熟悉的人、事、物;是对青少年起到积极的教育引导作用的环境因素。

二、新疆中小学乡土课程资源开发的意义

(一)积极开发和利用乡土课程资源是提高新疆地区民族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新疆地域辽阔,地理地貌复杂多样,戈壁、沙漠、高山、草原及温带、半温带气候,数十种民族聚居、杂居,高山畜牧、高原游牧、绿洲耕牧型等多种经济文化类型,[6]交织成一幅复杂多样、绚丽多彩的生活画卷。在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人力资源、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等方面与东部地区相比,都存在较大差距,教育水平也较为落后。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形势下,大力发展民族教育,提高民族教育质量成为新疆教育事业的当务之急。而积极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切实落实“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开发适合于新疆民族地区多元文化背景的校本课程资源,是改变民族地区课程内容长期脱离民族地区学生文化背景、生活经验、认知风格,提高新疆民族地区教育课程适切性,改善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因为课程资源是课程实施的重要条件,积极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可以丰富和完善学校课程,为学生知识的增长、技能的培养、情感的发展等方面创造条件,从而也就有可能从课程这一方面提高学校教育的总体质量,就能有效缩短新疆与东部地区之间的差距。

(二)开发和利用民族地区乡土课程资源是提高适切性和促进课程内容多元化和多样化的重要策略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由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三部分构成。国家课程是对国民素质达到一个基本的、统一的水平要求,关注学校教育的“共性”,但不能照顾到地区之间的差异性和学校教育情境的多样化,从而也就不具备很强的适切性。尤其对于新疆这样地处西部边陲地区的多民族地区,其文化环境、风土人情和教育传统都与其它地区存在很大差异性,统一的国家课程就很难完全适应不同地区的教育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利用当地丰富的乡土课程资源优势,开发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对于发挥地方区域的优势、弥补国家课程的不足、提高学校教育课程的适切性都具有积极意义。同时丰富多彩的乡土课程资源进入到学校教育课程中,也使得课程日益多元化和多样化,在一定阶段上能提高课外实践的生动性、丰富性,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全面落实。

(三)积极开发地方乡土课程资源是弘扬与传承民族文化的需要

民族文化是民族生存、延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如果一个民族丧失民族传统文化,则意味着民族的消亡。[7]新一代对自己民族文化传统的继承,则是一个民族延续的关键。而让民族文化进入中小学校本课程之中,是弘扬与传承民族文化的最重要的、也是最好的形式,它能够让民族文化植根在民族的土壤中,培育出新一代民族花朵。当前,我国教育改革中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领域即校本课程改革。校本课程资源主要是乡土课程资源,而乡土课程资源的主体则是民族传统文化。顺理成章,利用本地区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既丰富校本课程的内容,又继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将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与校本课程改革及乡土课程开发结合起来是目前新疆中小学教育发展的一条新途径。

(四)开发乡土课程资源能突出中小学办学特色,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我们经常强调学校的办学特色,但在我国大统一的教育体系下,中小学校几乎呈现出“百课一模,千校一面”的状况。[8]而校本课程改革、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将会改变这一状况。因为学校特色是由学校长期的教学、管理和教育风格,学校的地域、社区、文化环境,教师、学生和管理者的特点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乡土课程资源正是来源于学校的地域、社区和文化环境。

校本课程实施及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对教师提出了教学的新要求,教师首先要有较强的课程意识,能够在当地环境和日常生活及民族人际交往中发现有价值的课程资源,自觉对课程资源进行筛选,科学开发和利用。其次教师要有研究者的理念和自我定位,养成研究、学习、反思的习惯,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处理课程资源。同时教师还可根据当地乡土课程资源提供的条件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进行改进和补充,不断提高国家与地方课程实施的水平与质量。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把日常生活、教学工作、学习进修、教学研究融为一体,形成一种崭新的教师职业、生活方式,既提高了教育教学的水平和效果,又促进了自身的事业发展,使得教师真正成为“经师、人师与研者”三位一体的理想的教育主体。

乡土课程资源由于丰富多样、多元适切的特点,对中小学生而言,教学贴近他们的生活经验和身心感知范围,让他们在日常生活情境氛围及民族传统文化熏陶中积极的汲取知识,构建知识,使学校课程具有一些生活化、操作化、直观性和情趣化的色彩,能很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引发强烈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新疆中小学乡土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类型及内容

新疆处于祖国西部,地域辽阔、多民族聚居,在东部、西部和北部与8个国家接壤,位于亚欧大陆的中心地带。2006年末,新疆总人口约为2010.4 万人,其中少数民族1214.7万人,占60.4%,有世居的汉族和12个少数民族,即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蒙古族、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锡伯族、满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达翰尔族、塔塔尔族共1203.3万人,其它少数民族共11.4万人。[9]多元化的人口构成多样化的聚居、杂居、散居形式;多形态的地理、地貌及气候类型,多层次、多类型的民族文化表现,使得新疆乡土课程资源表现出丰富多彩的特点。

笔者查阅与收集有关新疆区域的自然、经济、人口、文化、民族、教育等资料,在2009-2010年在部分地区和县市乡镇进行了实地调查,综合所调查的地区中小学校本课程改革中对当地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依照前文所述对“乡土课程资源”的概念界定内涵及特点的分析,在此对新疆区域中小学乡土课程资源的主要内容进行梳理。

(一)新疆中小学乡土课程资源的类型

首先,依照民族学研究领域中对文化按“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习惯性划分,我们也可以把乡土课程资源划分为“物质类资源”和“非物质类资源”。但这样划分也存在弊端,即某些乡土课程资源其归属难以确定,如当地的婚姻习俗,很难清楚地确定是属于物质类资源还是属于非物质类资源。从本质上说,完全超越物质形态的精神文化是不存在的。[10]这个观点放在乡土课程资源类型的划分上也是恰当的。

在此,笔者参照有关学者对地方课程资源作自然资源、历史文化资源、社会经济资源三个类型的划分,[11]可把新疆中小学乡土课程资源划分为自然类资源、历史文化类资源、社会经济类资源和民间体育资源四大类。

1.自然资源类:包括有植物、动物、物产、矿产、自然景观、地形地貌等。

2.历史文化资源类:

(1)生活文化类,包括有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交通文化等。

(2)婚姻家庭人生礼仪文化类,包括有婚姻习俗、家庭伦理、人生礼仪、恋爱、丧葬文化等。

(3)民间艺术文化类,包括文学艺术、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美术工艺等。

(4)宗教信仰文化类,包括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萨满教、道教、禁忌文化等。

(5)历史遗迹文物类,包括新疆考古、古建筑、古籍、古文物、地名、历史名人等。

(6)红色文化资源类,包括新疆八路军办事处、乌鲁木齐革命烈士陵园、毛泽民故居、红军西路军纪念馆、“三区革命”历史、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建立历史等。

3.社会经济资源类:

(1)科技工艺类,包括天文历算、民族手工艺、维医维药、器物制作等。

(2)节日文化类,包括宗教节日、农事节日、纪念节日、文化旅游节日、庆贺性节日、生活社交节日等。

(3)地方社会类,包括图书馆、档案馆、文化馆、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少年宫等。

(4)经济发展类,包括旅游资源、水利资源等。

4.民间体育资源类:包括各民族特有的如赛马、摔跤、叼羊、斗牛、姑娘追、射箭、狩猎、射击、达瓦孜、荡秋千等。

(二)新疆中小学乡土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内容

新疆中小学乡土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内容以上文中设定的乡土课程资源的类型为主要线索,结合当地中小学校现行课程设置的门类及具体学校的特点,在课程整合、分析、归纳、筛选、加工的基础上从以下学科领域进行开发和利用,即社会、历史、地理、自然、生物、语文、音乐、舞蹈、美术、科学、体育、思想品德、手工制作、数学、物理、化学等,现归类列表如下:

表1 新疆中小学校课程与乡土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内容一览表

学生和教师是乡土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主体。笔者在实地调查中了解到,新疆许多当地中小学教师对本地区和本民族文化知识及技能工艺并不完全了解和掌握,这抑或为地方民族文化本身是具有独有话语权和特有的差异性的。[12]这就容易造成许多教师在开发学校课程民族文化资源时对内容把握不准,技能和工艺水平欠佳,不能承担课程资源开发和学校课程的教学任务。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发现、选择和聘请一些有技艺专长、有本民族文化造诣的专业民族人士来到学校,进行课程资源的发掘、选择和设置,要进行“专业的备课”,成为中小学校乡土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第三主体,即“外聘专业人士”。

在对新疆地域、民族、文化、环境中的中小学乡土课程资源调查、汇集的基础上,笔者进行了在新疆中小学校课程中可能利用或可以利用的乡土课程资源的类型与内容尚不完善的整理归类,这仅仅是新疆中小学乡土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主要内容的一个参考框架,在具体的中小学校教育课程开发实践中,各地州市,各中小学校还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结合当地各民族文化、社会经济、自然环境的状况,结合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及相关大众群体的生活现实,精心考察、研究、筛选、整合,使优秀的、先进的地方民族文化乡土课程资源进入校园、进入课程,呈现在课堂中,提升民族教育的成效,真正达成民族教育的本质目标,培养出民族发展与繁荣所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04.

[2]徐继存,段兆兵,陈琼.论课程资源及其开发利用[J].学科教育,2002,(2):14.

[3]李定仁.西北民族地区校本课程开发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105.

[4]黄浩森.乡土课程资源的界定及其开发原则[J].中国教育学刊,2009,(1):82.

[5]吴刚平.中小学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若干问题探讨[J].全球教育展望,2009,(3):19.

[6]张海洋.中国的多元文化与中国人的认同[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181.

[7]张广才.达斡尔民族文化进入校本课程的实践[J].教育评论,2009,(4):123.

[8]李定仁.西北民族地区校本课程开发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130.

[9]马戎.新疆民族教育的发展与双语教育的实践[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8,(2):3.

[10]李定仁.西北民族地区校本课程开发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214.

[11]马欣.新疆地方课程资源库建设初探[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104.

[12]冯增俊.教育人类学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225.

猜你喜欢

乡土校本新疆
重视培育多层次乡土人才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乡土中国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读《乡土中国》后感
新疆多怪
新疆对外开放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