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如何抓好品德课教学
2011-10-13何业军焦深泽
何业军 焦深泽
小学教育在孩子一生受教育的过程中处于最基础的地位,它对孩子最初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的养成和形成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而《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是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对小学生品德认识能力的提高、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一门综合课程,也是小学生的必修课,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的教学工作仅仅流于形式,教学目标没有得到具体落实,教学质量令人担忧,完全形同虚设,西部农村边远地区更是如此。
农村小学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的限制,一般没有专职的“品德课”老师,多是由班主任或者其他课的任课老师兼任品德课,社会、学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也不重视这门课程,因此使得当前农村小学的“品德”课程流于形式,成为所谓的副科课,成为可上可不上,可有可无的课程。为此,有部分老师根本就不上“品德”课,而是占用“品德”课来上语文或数学课。即或是上,也不深研教材,只是带领学生看一看、读一读、背一背,不注重把握教学目标,不注重教学方法,更不注重教学效果,完全流于形式。
要改变当前农村小学“品德”课教学的现状,从而认真抓好“品德”课教学,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提高认识,思想上重视品德课
学校要加强对“品德”学科教学工作的指导、检查和考核,成立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和“品德”学科教研组,把“品德”课和其它课的教学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同样地摆到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上来。同时定期组织“品德”老师参加培训和学习,以“德育为首”的理念来武装他们的头脑,提高他们对上好“品德”课的重要意义的认识,让他们充分明白“育才先育德”的道理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导作用,促使他们认真研读课程标准,了解和掌握教材的编排体系和特点,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和工作措施,正确处理好该课程的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的关系,真正做到认识到位和措施到位,不断提高他们的育人水平。
2 加强师资力量,实现优化组合
针对农村小学师资力量薄弱、无法实现优化组合的问题,学校应加大对外宣传的力度,极力宣传本校的办学特色,让外面的优秀老师尽可能地多地来了解本校,让其产生兴趣,从而产生愿意来校从教的愿望。同时,学校应加大投入,一是要引进专业人才;二是要把自己的“品德”老师送出去参加各种培训和学习,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育人能力,使之成为专业的“品德”课教师。另外,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对教师的调度和分配,特别是专业教师的调度和分配应向师资力量比较薄弱的农村山区学校倾斜,让各个学校的师资力量能够均衡,从而实现各校教师优化组合的目标。
3 课堂教学要多方位多角度地展开
农村小学在“品德”课程教学过程中,往往采用单一的、古老的说教式教学模式。这种以说教为主的“品德”教育在现实社会面前显得是那么的苍白无力。要改变“品德”课的教育现状就要改变过去的以说教为主的教学模式。经过这几年教学的不断实践,我探索出了以下几种较为有效的教学模式。
3.1 明理激情导行模式。这是在传统的讲解模式基础上演化而来的,适用于“品德”课新授课中的各种课型。它是以教师为主导,通过直观演示、口头讲解、文字阅读、评价行为、激发情感等手段传递信息。学生通过观察感知、理解教材、动情明理、自省辨析,最后由教师评价提出行为要求。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使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道德知识或某一方面的行为方式。选用这种教学模式的时候,要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2 “问题——讨论”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着眼于学生个人的潜能和整个人格的发展,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思考辨析机会,培养学生“悟理——讲理——用理”的能力,适用于哲理性较强的课。在教学实践中,这种教学模式最受学生欢迎。
3.3 角色扮演模式。这种模式通过设置与现实生活中类似的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使学生向生活“取样”,从中引出相应的情绪反应和行为。这种模式比较适用于以行为训练为主的课和故事性较强的课文。大部分的中低年级学生特别喜欢这种模式,往往在课后还自发地围在一起继续“扮演角色”,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收到的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