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之办公能力训练模式的探讨
2011-10-10李春月
李春月
(吉林师范大学 辽源分院,吉林 辽源136200)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之办公能力训练模式的探讨
李春月
(吉林师范大学 辽源分院,吉林 辽源136200)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吉林师范大学辽源分院各专业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是一年级新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入门课和计算机能力培养的起点课程,为后续的专业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提供工具性辅助。计算机应用能力,尤其是办公能力的形成是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必备的一项能力素质。
目前,我们急需解决取得优良的教学效果和学生认知水平较低之间的矛盾,如何高效地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的办公能力呢?我根据以往教学经验,总结了如下的训练模式。
一、改革课程内容,形成实用型课程内容体系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我院根据社会反馈结果,积极研讨计算机基本操作技术的教学改革,提出了“增加实用知识,强化实践技能,突出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思想。
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将“办公自动化”、“网页制作”、“常用工具软件”等计算机技术与原来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进行整合,把中英文录入技术、系统与网络应用技术、文字处理技术、表格处理技术、演示文稿制作技术、简单网页设计技术和Office综合应用技术作为大学生必须掌握的计算机基本技能。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总是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层次到高层次的认知规律,我们将计算机基本操作技术的知识和技能融入到实际的工作案例中,整个课程内容形成了认知计算机、系统与网络应用、Word图文排版、Excel数据处理、演示文稿制作、网页制作、Office综合应用七个模块20个案例,将理论和实践融为一体,将内容和形式统一起来。
二、结合不同专业,设计职业应用案例
计算机基本操作技术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其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和计算机基本素养,为职业能力提供信息化平台和使用工具,而在计算机基本操作技术教学中,职业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一直处于脱节的现象。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我日益注重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与学生专业能力的结合,积极寻找两者的结合点,探索计算机基本操作技术的教学与专业知识技能的紧密融合,开发符合我院各专业特色的教学案例,不同专业使用不同的教学案例,学习不同的课程内容,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
专业特色案例表
三、引入案例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要想改革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就必须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与生活中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让学生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带着任务学习,用探索问题的兴致来驱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引入案例教学、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组织教学活动,借助实际工作情景引导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教、学、做同步进行。计算机基本操作技术课堂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流程如下:教师展示学习情景,学生分析、讨论;教师讲解基本操作方法,学生尝试解决问题;教师模仿学习情景并提出相似的学习任务,学生自主训练;教师布置综合型任务,学生课后完成。
四、突出可转移技能训练,构建逐步提高的训练梯度
技能是指对计算机的“做”的能力,即应用的能力,并不是理论知识的多少。它包括运算推理能力、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适应能力和自我驱动能力等,因此,在计算机技能训练的教学设计上,要重“做出什么东西”,轻“掌握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书本中规定的应掌握的基本技能,教师更要重要讲解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以及解决方法。首先,给出同步训练,即教师和学生同时实施操作的案例,以教师制作的实际效果为标准;然后可设计相似训练,教师设计出与同步训练相似的任务情景,由学生独立完成,达到巩固训练的目的;最后,适当介绍一些与本次训练有关的最新发展动态和最新技术,设计较课堂任务稍有难度的任务,供学生在课余时间自主探究、钻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适应计算机发展中出现的新技术的挑战。此能力训练梯度总结如下:同步模拟训练——独立完成达到巩固——创新以致灵活应用。
五、营造轻松、自由、个性化的教学氛围
课堂教学总是在一定的课堂气氛中进行的,课堂气氛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轻松、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可以使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反之,紧张、沉闷、压抑的课堂气氛则使学生思维迟钝,想象贫乏,阻碍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所以,我们要千方百计创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教师要给所有学生以平行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不能因学生的成绩差就冷落和讥讽,对他们的回答,更要肯定其进步,以树立其自信心。评价成绩要在个体原有基础上去看上升的幅度。允许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创造,鼓励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责任编辑:姚 旺]
李春月,女,吉林辽源人,吉林师范大学辽源分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基础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