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五个转化”建设高职临床医学专业理实一体化课程
——以儿童保健与疾病诊疗精品课程建设为例
2011-10-10王洪涛
王洪涛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湖北孝感432000)
做好“五个转化”建设高职临床医学专业理实一体化课程
——以儿童保健与疾病诊疗精品课程建设为例
王洪涛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湖北孝感432000)
通过理论知识的实践化、学生角色的主体化、学习环境的真实化、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以及考核方式的全面化,建设高职临床医学专业理实一体化课程,从而增强医学教育的职业性和应用性。
高职;临床医学专业;理实一体化课程
传统三年制临床医学教育通常采取“1+1+1”的教学模式(1年基础课、1年专业课、1年临床实习),学生在前2年的主要任务是“背书”,然后在第3年实习的过程中再去“搜索”以前储存的知识。其结果是理论与实践完全分开,知识的储存与应用严重脱节。为了增强医学教育的职业性、应用性,我们对传统的儿科学进行了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经过开发建设后的儿童保健与疾病诊疗课程被评为校级及国家级精品课程。
我们坚持把“五个转化”作为课程开发与建设工作的核心,所谓“五个转化”即理论知识的实践化、学生角色的主体化、学习环境的真实化、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以及考核方式的全面化[1~3]。
1 教学内容——理论知识实践化
1.1 以症状为主线,精心设计课程学习情境
传统医学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非常突出,儿科学等专业核心课程通常被当作纯理论课以教师讲授为主,课程内容主要是按器官系统讲解疾病知识。由于在临床实际工作过程中医生接诊病人时通常面对的不是一个具体的疾病,而是某个症状或体征。为使教学活动更贴近临床实际,我们以患者就诊时的主诉——症状或体征为主线,将儿童保健与疾病诊疗课程内容整合为4个学习情境、16个子学习情境(见表1),这样的内容安排更符合临床实际。
1.2 按照岗位工作过程来组织教学活动
我们打破了传统临床医学教学按理论知识本身的逻辑性和完整性进行教学内容组织的固有模式,而以临床医师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为主线,以完成实际临床诊疗工作任务的逻辑顺序来组织教学内容(见图1)。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对医师职业工作有了整体的认识,能自主判断该问什么、怎么问,该查什么、怎么查以及怎么诊断、怎么治疗。这样在实际工作中培养基本的临床诊断能力,既突出了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也为学生提升诊疗技能、在上岗后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3 教学实施流程
根据典型工作任务设计学习情境,教学实施由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组织来实现。我们以症状或体征引入工作任务,以典型病例为载体,以儿科医师岗位实际工作任务为驱动,采用典型的病例资料,指导学生逐步完成从询问病史、进行体格检查、选择并分析判断辅助检查、确立诊断、做出医疗决策、提供健康指导等一个完整的职业工作任务,这个教学过程与职业岗位工作过程完全一致(见图2、图3)。
表1 儿童保健与疾病诊疗课程的教学内容整合
图1 传统教学与以岗位工作过程为主线的教学比较
图2 职业岗位工作过程
图3 教学过程
具体而言,学生接受了工作任务后(通常是一个简单的主诉),第一步必须收集病史,即问诊,在此基础上引入相应症状的概念、分类等相关知识。之后教师介绍问诊的具体内容和技巧,指导学生根据主诉(症状或体征)完成病史询问(模拟或真实),进入体格检查环节。第二步是体格检查,学生在病史采集的基础上,对病儿(模拟或真实)进行全面、有序、重点、规范和正确的体格检查,所发现的体征是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介绍疾病的主要阳性或阴性体征。第三步是辅助检查,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介绍辅助检查的意义、结果的判断依据和安全性及成本和效果分析。第四步是分析、评价、整理资料并做出诊断,强调必须将辅助检查结果与病史资料和体格检查结果结合起来进行分析、评价和整理。最后是根据诊断结果列出治疗措施。
2 角色转换——学生角色主体化
我们将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过程转变成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模拟诊疗活动,学生和教师的角色随之转换为下级医师与上级医师,教师的主要作用是:(1)引导学生查阅文献资料、制订诊疗计划,在开题讨论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等,使学生学会“做事”,在“做事”的过程中学习。(2)示范、指导技术操作,对学生不规范、不正确的操作予以纠正,重点是督查学生的责任感,是看其否能按时、按质完成任务。(3)对学生的诊疗结果进行评定,包括诊断及治疗措施。(4)对教学工作进行总结,对教学的效果进行评估等。
3 学习条件——学习环境的真实化
为了创造逼真的职业情境,我们以模拟真实和临床真实为手段,以模拟病房、医院现场为依托,实现了学习环境与医院工作环境的一致。
3.1 模拟医院——把病房建到学校
我们按医院病房形式布置实训室,为学生建立了模拟医院,让学生在仿真的工作情境下,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收集、整理儿科医师职业岗位实际的病例资料(与实际工作中完全相同的病历、化验单、报告单),提供仿真的医院工作环境及病儿模型、真实的工作任务,给学生创造了逼真的职业情境。借助模拟病房、模拟病儿、各种医疗器械与医疗仪器设备使学生尽早了解医院、了解医生职业、了解医疗辅助设备的使用及管理等。借助各种教学模型进行临床技能强化培训,如视、触、叩、听等体格检查技能教学,各类诊疗基本技术、穿刺技术、急救术教学等。建立标准化病人(SP)队伍,训练学生在收集病史、体格检查、医患沟通等方面的能力。
3.2 床边教学——把课堂搬进医院
模拟的工作环境与真实的工作环境毕竟有区别,实际工作环境和工作岗位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我校拥有包括孝感市中心医院等3所附属医院及30多所教学医院、实习医院。通过与医院的紧密合作,我们共同探讨院校联合的新模式,以培养医学生的职业思维能力与完成实际工作任务的综合职业能力。
除了第3年学生完全在医院实习外,针对每个学习情境我们都安排有床边教学环节,这样可以让学生在仿真的工作环境中学习,从而有效实现了教学过程与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的零距离对接。学生在课堂上学的、做的,就是他们走上工作岗位所要做的。
4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改变了传统教学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注意因材施教,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改善了课程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我们特别强调对以下教学方法的运用。
4.1 任务驱动教学法
以具体工作任务驱动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实践操作,使学生在实践中产生知识需求,并针对其需求引入相关理论知识,从而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对理论知识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例如“儿童生长发育”由传统的课堂讲授内容转变为社区儿童生长发育跟踪观察这一具体工作任务,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深入社区,对社区儿童生长发育进行跟踪观察,从而了解儿童生长发育的特点和规律;另一方面可以将校园与社会、家庭联系起来,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职业道德,增强了学生的道德责任感。
4.2 工作过程导向法
临床医疗工作有着特定的工作步骤及工作内容,我们以儿科医师职业岗位实际工作过程为导向来组织教学,以实际工作任务——症状或体征为驱动,以儿科医师岗位实际工作过程为主线,采用真实的病历资料,指导学生完成从询问病史、进行体格检查、选择并分析判断辅助检查、确立诊断、做出医疗决策、提供健康指导等一个完整的儿科医师实际工作任务,并根据工作过程产生的知识需求引入必需、够用的理论知识,使教、学、做相结合,有效解决了传统医学教育理论教学的抽象、枯燥等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3 临床技能模拟训练法
医学生临床基本技能培养一直是医学院校教育的薄弱环节。随着医学模式的转换、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医疗行业的法制化建设的逐步完善,传统的医学教育体系和临床实习教学将面临越来越多的困难和挑战。我校通过建立临床技能训练实验室,利用模拟技术创设出模拟病人和模拟临床场景,采用理性化和人性化的医学模拟教育模式对学生进行临床侵袭性操作等基本技能训练。为学生提供充分的真实或仿真的临床环境,从而保证学生在学校实践的即为其在实际工作中所要面对的。通过以上方法为学生模拟出了医院真实的工作环境及氛围,使学生在学校就能置身于医疗场所的实际情境中,从而极大地拉近了教学与实践的距离。
4.4 “模拟病人/角色扮演”的教学法
针对临床少见疾病和目前存在的医患矛盾,采取“模拟病人/角色扮演”的教学方法,给出实际工作任务,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考。该方法直观、形象、深刻,学生通过扮演病人、病人家属或医护人员,训练其对实际职业工作任务分析及处理的综合能力,使其体验医患双方不同的心理状态,学习医患沟通技巧。角色扮演将枯燥的讲述转变为生动的课堂游戏,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4.5 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BL)
对于理论知识的讲述,课程组充分考虑到教学对象的特点,推行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该方法倡导让学生首先接触实际病例,观察临床表现,提出问题,再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从而让抽象、难懂的理论知识变得形象、生动,易于理解与掌握。
5 评价体系——考核方式的全面化
医学生的核心能力包括职业态度能力、医患沟通能力、病史收集能力、体格检查能力、诊断能力、医疗决策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传统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依据主要是结业考试(笔试)成绩,我们按照全面、系统、动态和多样的原则,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进行全面评价。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5.1 笔试
主要通过闭卷形式考核学生对儿科基本理论知识的领会与掌握情况。
5.2 平时考核
平时考核主要根据学生平时作业和每次实训的成绩、考勤、笔记、课堂发言、医德医风、课前课后的表现等加以评定,这样有助于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5.3 学生参与
学生参与评分,在以小组为单位的教学中,每位学生都要给其他成员评分。
5.4 职业岗位能力情境化考试——客观结构化考试方法(OSCE)
设置模拟病房,培训标准化病人,按助理执业医师考核标准,全面考核学生的临床应变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具体内容包括:由标准化病人(SP)现场模拟病人,考生对标准化病人询问病史、进行体检,考生根据所得临床印象做出鉴别和诊断,开列医嘱,并回答考核教师提出的相关问题;判断常用辅助检查心电图、X光片和化验单的结果;在仿真模型上执行技术操作;现场接诊标准化病人(SP),考核学生的沟通能力。
[1]吴全全.学习领域:职教课程内容重组的新尝试——德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J].职教论坛,2004,18:61~62.
[2]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G640
A
1671-1246(2010)04-012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