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注:从帮助阅读到学会阅读
2011-05-05舒静
舒 静
(宁波市江北区实验小学,浙江 宁波 315000)
一、批注,帮学生学会阅读
批注,是常用的读书方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批注”是一个使用频率较高的词。许多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品读课文时,都要求学生“写上批注”,以帮助品读文本。那么,什么是批注?批注在学生的阅读活动中能起到怎样的作用呢?
批注,指在阅读的时候,读者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情感经历、知识储备,积极地与文本展开对话,从各个层面对文本进行理解、感悟、欣赏、评价,并把自己的读书感想、疑难问题,随手批写在书中空白地方,以帮助理解、深入思考。阅读教学中的批注,能帮助学生把对课文的点滴感悟及时记录下来,使学生直接感悟文本,能让学生准确摄取教学的生长点,实现从“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能让学生自主参与到阅读实践中,让他们实实在在地触摸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实实在在地进行听说读写的活动。可见,批注对阅读活动的帮助是显而易见的。
但是,仅仅把批注的功能停留在帮助阅读理解上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批注除了能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以外,它还是一种追求阅读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注重阅读的差异性和审美性的活动;它不仅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方式,而且是一种人人必备的阅读习惯,对提高人的阅读能力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阅读过程中一个帮助解读文本的“途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的“手段”,而且应是一个“目标”——语文教学应致力于让学生学会批注,养成作批注的习惯,并凭借批注这一媒介,获得阅读的方法,提升阅读的能力,养成足以使学生受益终身的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展示过程,让学生学会批注
阅读教学,应该以课文为例子,让学生进行批注的练习,使学生能凭借“批注”这一途径,更好地掌握阅读的方法和技能,从而学会阅读。而要做到这一点,我认为,要改变仅仅把批注作为帮助理解的手段方法,使批注匆匆过场的做法,真正把让学生学会批注作为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把学生学习批注的过程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做到:有示范、有要求、有反馈、有延伸。
1.教师示范——让批注有“法”可依。
如果缺乏具体的方法指导,学生所做的批注往往比较空洞,学生会随意在文中划上几个词句,或没有理解性的说明,看不出思维的痕迹;或洋洋洒洒不知所云,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而教师的指导,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示范。
【案例描述】在《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课的教学中,老师从指导学生学习作批注的角度进行教学。其中有一个环节如下。
师:同学们,学会作批注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读懂一篇课文。比如要读懂“叶圣陶帮我批改作文”这件事情,我们就要特别关注叶圣陶先生帮“我”批改作文的句子,读懂它,可以在旁边作作批注。怎么批注呢?先来看看老师的批注。
师:请同学们看看老师在哪些地方作了批注?是用怎样的方法进行批注的?
生:两处地方作了批注。老师先打上着重号,再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
师:是呀,批注就是要先加上着重号,再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感受要写得简单,往往几个简短的词语来表示。你们能不能学着老师的样子,来给第四自然段作作批注呢?
生:能。
师:那就开始吧。请同学们拿起笔,细细地品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在能打动你的词语下面点上着重号,再在旁边写写自己的感受。等一下我们来交流。
在上例中,老师直观地呈现自己的示范批注,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自主尝试,降低难度的同时也让学生学习批注有“法”可依,使批注不再是随心所欲的圈画。
2.要求引领——让批注有章可循。
阅读教学是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的过程。因此,要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让他们切切实实地读书,品尝课文的原汁原味,并在书中写下自己的点滴感悟、思考与收获。但是批注的内容是非常广泛的,可以是难懂字词的注释,可以是思考中的提要,可以是读书过程中的感受、见解、疑问,还可以是提醒自己特别注意的警语等,不同的时候有不同的批注。因此,在学生自主批注的时候,必须有一定的要求和目标指向。
(1)指向明晰化。面对一篇课文,可批注的内容是很多的:可赏析语言特色,可评点人物,可质疑问难,可生发联想等,而课堂教学的时间是很有限的,如果任由学生没有目的地随处乱“批”,信马由缰,势必导致思考肤浅。因此,课堂中的批注应有明晰的目标指向。如《船长》一课,让学生品读船长的指令,可批注的东西是很多的:可赏析船长语言的句式特色,可评点人物,可生发联想,可质疑问难等。如果教师不对学生该从哪一方面着手思考和批注进行提示和指导,学生就会表现得无所适从,由此造成阅读的低效也就不奇怪了。反之,如果教师能对学生的批注活动提出明确的目标要求,则可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案例描述】在《船长》一课的教学中,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之后,老师给学生下了如下指令:同学们,在灾难面前,哈尔威船长是怎么做的?请细细地读读课文,划出描写船长几次指令的句子,读一读,从这些语言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船长。
接着,学生根据老师的指令,一边读文,一边在书上划划圈圈。
上例中的阅读活动,是一个有明确的目标指引的活动。学生开展了定向的品读和探究,并从船长的语言中品味船长的形象。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有了明确的批注要求,不仅使批注更有针对性,而且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阅读期待,确立正确的阅读路标,避免了他们在“细枝末节”上打转转,在文章重难点外兜圈圈,使阅读活动更加有效。
(2)感受个性化。阅读认知理论认为,阅读主体在阅读文本时,只有在他的信息贮存中能够找到与文本语言具有相似性的信息模块后,才能进行相似匹配、相似激活,从而识别文本中的信息。而每个人的经历、知识水平、感知理解能力、悟性是各不相同的,这决定了阅读的过程和结果也是千差万别的。批注追求的正是这种可贵的差异。因此,在引导学生进行批注时,要避免“口号式”“戴帽式”的批注,要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真正把自己所思所悟写出来,尤其要鼓励有创意的批注。
【案例描述】在《秦兵马俑》一课的教学中,老师让学生默读课文,划出能表现兵马俑特点的句子,想一想,这些句子能带给自己怎样的感受。
生:(默读后)我从“将军俑”感受到兵马俑的个性鲜明。
生:我从“兵马俑的神态”感受到兵马俑个性鲜明的特点。
师:同学们,个性鲜明就是各有各的特点。如果大家的批注都是兵马俑“个性鲜明”这个相同的词,那么,恰恰说明兵马俑个性不鲜明。请你们再次读一读,看看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将军俑,作好批注。
生:(再一次读书后展示批注)我觉得将军俑十分“神气”。他能够在战斗前神态自若,可见他对这次战斗一定胸有成竹。
生:我觉得将军俑十分威武。你看他的……
师:对,兵马俑各有各的神态,各有各的特点,这才叫个性鲜明呢。
在上例中,学生的批注出现了泛泛而谈、“戴大帽子”的现象,其实这就是学生阅读活动浮燥、没有深入文本的外化。而老师的及时引导,不仅让学生的批注走出“泛泛而谈”的误区,而且使阅读活动更加扎实。扎实个性化的批注,促进了学生个性化的思悟。
(3)用语简明化。批注时应注意用语简洁、精练,语言通顺,不能太繁琐,用自己的话准确概括,做到言简意赅。
3.展示交流——让批注深化提升。
由于批注是学生个体的感悟与思考,是学生自身的阅读体验与感受,也就势必产生了多元化、个性化的解读。这些解读,有的肤浅,有的深刻,有的正确,有的偏颇,有的平实,有的创意。这就使批注有了交流展示的必要。“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要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思维的成果,欣赏哪怕是一星半点的思维的火花。因此,在学生批注后,教师应该搭建平台,将学生的批注展示出来,让全班同学都能看见某位同学的批注,全班共评。发现精辟的见解,供大家学习借鉴;对于批注中偏激、片面、平淡、离奇等现象,展示出来供大家引以为鉴。这样的展示,能通过检查、交流、互评,使学生及时反思自己批注的情况,取长补短,不断提高自己的阅读效率和批注质量。
【案例描述】在《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课的教学中,在学生自主批注后,老师组织全班学生对所做的批注进行了交流。
师:同学们,现在,请把自己的批注与大家一起交流一下:哪些词句给了你深刻的感受?你有什么感受。
生1:(边出示自己的批注,一边交流自己的感受)我最有感受的是“书皮改成包书纸”,这是一个很小很小的缺点,叶老先生也看出来了,说明叶老先生改得很仔细。
师:同学们,还有谁也关注这一处的?补充一下。
生2:我来补充一下。我也是批注这个地方的。我觉得从这个句子也能看出叶老对作文的要求是很严格的,一点细微的小错误都要改正过来,也就是对作文一丝不苟。我注的是“一丝不苟”。
生3:我也是批注这一处的,我觉得从这句话也可以看出叶老对肖复兴是很关心的。叶老工作是很忙的,但因为关心,他才这样认真地帮肖复兴批改。我注的是“关心肖复兴。”
师:是呀,同一个句子,有时可以给我们带来不同的感受。我们读书的时候,就要多想想,多读读,这样能读懂更多的内容。
在上例中,老师引导学生展开批注的交流,并引导学生就其中的重点句子不断地进行补充、完善。完善批注的过程,也就是带给学生多元化体验的过程。
4.延伸课外——让批注学以致用。
“教是为了不教”。学生在课内习得的批注的方法,必须运用于课外阅读。教师要想方设法为学生运用课内学到的批注方法搭建平台,并使其最终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可以师生同读一篇文章,再进行读书体会和所做批注的交流,也可以定期进行好词好句点评赏析展示;可以组织读书会,进行读书推荐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和批注,向同学推荐一本好书,也可以进行读后感的展示。总之,得法于课内,运用于课外,学生就能养成自觉做批注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