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校与其他干部培训学校的区别与联系(上)
2011-09-25刘彦虎
○刘彦虎
党校与其他干部培训学校的区别与联系(上)
○刘彦虎
中国共产党党校是在党委直接领导下培养党员领导干部和理论干部的学校,是党委的重要部门,是培训轮训党员领导干部的主渠道,是党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不久即着手建立党校,1924年5月10日至15日,中共第三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在上海召开扩大会议,会议通过的《党内组织及宣传教育议决案》强调了党内教育的重要性,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做出“设立党校养成指导人才”的决定。1924年12月,中共历史上第一所党校——中共安源地委党校,在安源张家湾工人补习学校内创办开学。1933年1月3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人民政府人民委员会第31次常会研究决定:“议决与中共中央局及全总执行局合办苏维埃党校,并通知各地选送苏维埃班的学生。”1933年3月13日,党校开学,取名为“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通常认为这就是中共中央党校的前身。
中国共产党对党校的建设和发展高度重视,至今已形成了从中央党校到县乡党校的自成一体、相互衔接的党校教育系统。从历史上来看,党校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一部分在党的发展转折点上,如延安整风运动、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等,发挥了重要作用。从现在来看,党校特别是中共中央党校在中国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性日渐提升,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党校的重要性赋予我们研究党校的重要价值。研究党校有很多路径,其中的一个重要视角就是把党校和国内存在的其他类型干部培训学校(院)进行比较分析。具体而言,我们发现除了党校之外,目前中国还主要存在四大类的干部培训学校(院),即行政学院、干部学院、高级经理学院和社会主义学院。这些干部培训学院和党校既有紧密的联系又有性质、功能上的显著区别。因此,厘清党校和这些机构的联系与区别,是我们分析党校特征、深化对党校重要性认识的有效路径。
一、党校与行政学院:党政分开
行政学院,根据2010年国务院颁布实施的《行政学院工作条例》规定,其性质是培训公务员、培养公共管理人员和政策研究人员、开展社会科学研究和决策咨询的机构,是政府直属单位。行政学院包括国务院设立的国家行政学院,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设立的行政学院,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设立的行政学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设立的行政学院,有的县级市人民政府还设立了上一级人民政府行政学院的分院。行政学院院长由本级人民政府领导人员兼任。
国家行政学院正式成立于1994年,在全国行政学院系统中处于最高的指导地位。关于国家行政学院的历史渊源,有的学者通过历史资料梳理和考证把创建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苏维埃大学作为国家行政学院的前身和雏形。国家行政学院创办构想的真正源起则是在1987年党的十三大。十三大报告在政治体制改革部分指出,需要“改变用党政干部的单一模式管理所有人员的现状,形成各具特色的管理制度。当前要抓紧制定国家公务员条例及相应的配套措施,组建国家公务员管理机构,筹办国家行政学院。”1988年七届全国人大审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在“国务院今后五年的主要任务”部分再次明确了这一任务,指出“在改革政府机构的同时,抓紧建立和逐步实施国家公务员制度。尽快制定《国家公务员条例》,研究制定《国家公务员法》,开办行政学院,培养行政管理人员”。1988年7月5日,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李鹏主持召开总理办工会议,专门研究了筹建国家行政学院的问题,之后不久,国务院正式批准成立国家行政学院筹建领导组,由中国人民大学校长袁宝华任组长。至此,以培养行政管理人员为目标的国家行政学院开启了长达五年的建设历程。
1993年10月16日,国务院下发《关于成立国家行政学院的通知》,指出“为了适应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和实施《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的需要,加强对高、中级国家公务员的培训,决定成立国家行政学院,为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1994年国家行政学院正式挂牌成立。在国家行政学院成立前后,各省(市、区)也都先后挂牌建立了地方行政学院。由此可见,行政学院是在党政分开的大背景下,随着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建立,为了满足加强对公务员这一“新群体”培训的要求而创办的。
因此行政学院的功能和定位也就比较明确,主要集中在教育培训各级公务员,提高其行政能力和公共管理水平。1988年,国家行政学院筹建领导组组长袁宝华在回答记者关于行政学院与同类院校的区别时就讲到:“总理办公会议纪要讲得很清楚,它既不同于现有各类高等学校,也与党校有区别,更不同于各地方、各部门的培训中心,是一所符合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符合改革方向的高水平的学校。”1996年9月国务院下发了《国家行政学院办学工作的若干意见》,其中规定:“国家行政学院为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是培训高、中级国家公务员的新型学府和培养高层次行政管理及政策研究人才的重要基地。国家行政学院的培训对象主要为国务院各部门高、中级国家公务员,地方政府高级和部分中级国家公务员。必要时,可吸收一些全国性公共机构和国有大型企业(集团)高级管理人员参加培训。”2005年时任国家行政学院院长的华建敏在全国行政学院院长会议上也对行政学院的定位进行了阐述,他讲到,要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充分发挥行政学院在公务员教育培训中的主渠道作用。”《行政学院工作条例》对此作了更加集中和明确的表述,“行政学院是培训公务员、培养公共管理人员和政策研究人员、开展社会科学研究和决策咨询的机构,是政府直属单位。行政学院应当发挥公务员教育培训的主渠道作用、公共行政理论和政府管理创新研究的重要基地作用、政府决策咨询的思想库作用”,“紧紧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任务,以增强公务员素质和行政能力、提高公共行政管理水平为目标,为建设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服务”。与上述功能相对应,目前行政学院的主要培训内容就是着眼于如何建立现代政府体系,如何培养适应现代政府管理的公务员,主要包括公仆意识、政府管理和依法行政等。
把行政学院与党校相比较,前者的性质是政府直属的事业单位,院长一般由同级人民政府领导人员兼任,培训对象是国家公务员,培训内容主要是公仆意识、政府管理和依法行政,偏重于实务培训,是为了适应党政分开的需要而设立,是公务员教育培训的主渠道,故其主要定位在“政”。而按照《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的规定,党校在性质上是党委的重要部门,校长一般由同级党委书记或副书记兼任,培训对象是党员领导干部,培训内容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培训轮训党员领导干部的主渠道。党校教育并不关注从微观角度开展实务培训,而是着眼于长远和宏观,把重点放在提高领导干部的理论水平和党性修养上。例如,1995年的《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暂行条例》中提出,课程设置要贯彻“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原则,党性教育是党校的必修课,党校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主课,同时开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关的其他课程。而进入21世纪,党校为了适应提升党员领导干部的领导素质和执政能力的需要,探索形成了理论基础、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党性修养的教学布局,具体提出以掌握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为重点夯实学员的理论基础,以把握时代特征和国际经济政治形势为重点拓展学员的世界眼光,以强化大局意识和应对复杂局面为重点培养学员的战略思维,以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宗旨观念和改进作风为重点加强学员的党性修养。可以看出,随着时代背景的变迁,党校的教育培训重点会做出相应的调整,如从开设与现代化建设相关的其他课程到培训领导干部的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但是对于理论基础和党性修养的强调始终没有改变,党校始终坚持姓党。从某种角度来讲,随着党的战略目标的变化而相应调整教育培训内容,实事求是,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也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具体表现。
因此,我们认为党校偏重按照党的意图对领导干部进行意识形态教育,采取自上而下集体行动的方式推动领导干部更新思想,意在塑造更加符合政党宏观意识形态及具体纲领、政策要求的党员领导干部,故其主要定位在“党”。同行政学院相比,党校作为直接隶属于党的干部学校,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它在中国共产党的干部教育培训方面居于决定性的统领地位,是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在干部教育培训方面的集中体现。
二、党校与干部学院:主导与补充
干部学院是指2005年3月新建成的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和中国延安干部学院,三所干部学院都是由中央组织部管理的中央直属事业单位,在管理体制上是理事会领导下的院务委员会负责制,院长由中央组织部部长兼任。2002年12月召开的全国组织工作会议提出了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的任务。为了适应这一工作需要,中央组织部向中央提出建议,在浦东、井冈山、延安三地建立三个干部培训基地,大力推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关于三所干部学院的源起,时任中央组织部部长的贺国强在2004年中国浦东、井冈山、延安干部学院理事会第一次联席会议上的讲话中有如下解释,他讲到,“近几年来,虽然我国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有了显著成绩,但是和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些不适应的地方,其中一个表现就是干部教育培训基地无论是软件建设还是硬件建设都还不完善,这就需要我们在抓好现有干部培训基地建设的同时,集中力量建设一批新的重点基地,形成布局合理、分工明确、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培训网络体系,为大规模培训干部进一步提供保证。基于上述情况的分析和判断,党中央作出了建设三所干部学院的重要决策。”可以看出,三所干部学院主要是为了适应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队伍素质的战略任务而产生的,总体而言是对于现有党校、行政学院等干部教育培训基地的补充。
具体分析三所干部学院的功能定位和培训对象,浦东干部学院是对党政领导干部、企业经营管理者、专业技术人员和军队干部进行改革开放意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现代化建设知识和能力教育以及开展国际培训交流合作的国家级基地。而井冈山、延安干部学院的定位则相同,都是对党政干部、企业经营管理者、专业技术人员和军队干部进行中共党史、党建理论、革命传统教育和基本国情教育的国家级培训基地。对此,时任中央书记处书记的曾庆红在2003年干部培训基地建设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浦东基地要建设成为具有国际性、时代性和开放性特点的新型干部教育基地和开展国际交流培训合作的窗口。井冈山、延安基地要充分利用自己不可替代的宝贵历史资源,把基地建设成为配合中央级和省级党校、行政学院的教学安排,面向全国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和激发党员干部燃烧革命激情的‘加油站’”。与各自的功能定位相适应,在教学安排上,浦东干部学院是以经济和管理知识为主要内容,着重突出改革开放意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现代化建设知识和能力教育;井冈山和延安干部学院以“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为主要内容,重点突出中共党史、党建理论、革命传统教育和基本国情教育。
把三所干部学院与党校相比较,前者的性质是中央组织部管理的中央直属事业单位,培训对象宽泛,包含党政干部、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军队干部,培训内容是现代化建设的经济、管理知识(浦东干部学院)和以革命奋斗优良传统为中心的党史党性教育(井冈山、延安干部学院);党校是党委的重要部门,属于党的一部分,且存在着自上而下的党校教育系统,培训对象单一,集中为党员领导干部,培训内容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偏重于意识形态教育。从培训内容来看,浦东干部学院和国家行政学院有更多的相似性,侧重于“政”,是对行政学院传统教育培训方式进行改革和补充的产物;井冈山、延安干部学院作为党史教育、党性教育的重要基地则和党校具有更多的相似性,侧重于“党”,是党校教育的有效补充和完善。通过上述比较可以看出,党校负责的是对党员领导干部开展系统的理论教育和意识形态塑造工作,它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个自上而下、相互衔接的党校系统,肩负着教育培养党员领导干部主渠道的作用,因此,在干部培训上,党校和干部学院特别是井冈山、延安干部学院之间是一种主导和补充的关系。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
(责任编辑 李海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