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突发事件与舆论导向机制建设
2011-09-25白书祥
○白书祥
应对突发事件与舆论导向机制建设
○白书祥
舆论是社会中一种“普遍的、隐蔽的和强制的力量”。社会舆论作为一种社会意识现象和无形的社会力量,是社会控制的重要工具和形式。这里讲的舆论导向机制,指针对突发事件的发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对受教育者进行舆论引导的各构成要素的相互配合及其运作方式。为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应对突发事件中的舆论导向作用,必须明确其舆论导向机制建设的内容和应强调的问题及对策。
一、其舆论导向机制建设的内容
突发事件既具有现实的危害性,又具有潜在的危害性。其必然会引起广泛而强烈的社会反响。应对突发事件的思想政治教育舆论导向机制建设,主要是从三个方面入手,利用各种大众传媒进行及时有效的信息发布和舆论宣传,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为减少和化解突发事件的负面影响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1.加强舆情收集与预警,全面把握社会心理。舆情是社会心理的“风向仪”和“晴雨表”。这里讲的舆情,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突发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民众对国家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加强舆情收集和预警,及时准确地把握社会心理,是形成正确决策、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前提,是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依据。这需要抓好四个环节。一是舆情信息收集。对舆情信息收集的总体要求是及时、全面、准确、深刻。及时,指反应快、行动敏捷;全面,指反映各层次社会成员的整体看法;准确,指客观反映真实情况,不掺杂个人主观意见;深刻,指反映的信息有代表性,能揭示民众思想上深层次的问题。为做好舆情收集,应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如群众接待日制度、信访制度、基层联系点制度、调研制度等。二是舆情信息分析。对舆情信息的分析要全面、科学、深刻,分清主流和支流、顺流和逆流、显流和暗流、常流和变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准确掌握舆情变化的总体态势。三是舆情预警。这是在舆情分析之后所作出的应急反应。为提高对舆情的反应能力,需建立舆情通报制度,及时向人们发布舆情动态。四是舆情引导。舆情引导的具体策略包括:宣传炒作,即对积极的、有利于社会稳定的社会舆论大力宣传,倡导主旋律;对话引导,即对人们疑惑不解的问题,通过对话交流释疑解惑、化解矛盾,把舆论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
2.加强网络媒体建设,形成舆论引导新格局。伴随信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把人们带入了信息化、网络化时代。信息的传播呈现出快捷、多元、全方位等特点。这便使得公众获得信息的速度、数量、覆盖面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时期。在突发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里,公众都可能得到大量的相关信息。借助各种网络途径,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利益及价值取向来衡量信息、取舍信息乃至制造信息。当人们越来越多地通过网络获取信息时,网络媒体对社会舆论的影响越来越大。必须看到,网络舆论中既有许多健康向上的内容,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例如,西方敌对势力把互联网作为对我国推行西化、分化战略的重要渠道;国内少数别有用心的人借助论坛或聊天室等多种方式散布错误的思想观点、宣传过激的民族主义倾向及政治言论、传播腐朽落后文化;一些网民有时也会出现非理性言论。这些问题的存在容易诱发人们思想上的混乱。鉴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在充分认识、研究网络舆论的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创新和发展网络舆论引导的观念、内容和方法,增强网络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这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在虚拟网络空间营造强大的网上正面“舆论场”。面对重大突发事件,充分利用网络媒体,迅速形成主流导向,正确引导舆论热点,扩大并强化主旋律声音。对于重大、敏感问题在论坛上的讨论,应给予必要的“软引导”。一方面,要做大、做活、做强重点媒体网站论坛,建设好令网民信赖的网络论坛主阵地。另一方面,注意培养和发挥网络“意见领袖”的作用,使热点和敏感问题在论坛交流中取得共识、凝聚人心。二是揭露虚假错误信息、封杀流言蜚语。对于那些虚假错误的信息,必须以事实真象予以澄清,以正视听,从而打消由此而产生的各种疑虑。对于那些别有用心的流言蜚语,必须予以彻底揭露,引导人们充分认识其险恶用心,从而消除其负面影响。
3.通过议程设置引导公众,化解、转移社会压力。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就是指通过反复播出某类新闻报道,强化该话题在公众心目中的重要程度。“大众传媒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大众传媒作为‘大事’加以报道的问题,同样也作为‘大事’反映在公众的意识当中。”应对突发事件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大众传媒提供真实的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和思考问题,稳定公众情绪、凝聚社会力量,从而化解、转移突发事件造成的社会压力。
二、其舆论导向机制建设应强调的问题及对策
思想政治教育应对突发事件的舆论导向机制建设,主要是从应对突发事件的实际需要而进行的。在这一过程中,应突出强调三个方面的问题。
1.突出阶段性。突发事件具有阶段性。依据美国学者斯蒂文·芬克的“四阶段生命周期模式”,突发事件的生命周期分为四个阶段,即潜伏期、爆发期、持续期、痊愈期。在潜伏期,社会系统或组织较长时间地积累矛盾,危机处于量变阶段。在爆发期,突发事件突然爆发。这个阶段持续时间最短,但对社会冲击最强、危害最大。在持续期,突发事件得到初步控制,但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在痊愈期,突发事件得到了平息。突发事件生命周期的阶段性决定了应对突发事件的舆论导向机制建设的阶段性。
突出应对突发事件的舆论导向机制建设的阶段性,就是从突发事件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特点出发,采取相应的对策。在其潜伏期,由于矛盾没有激化,没有明显标志而不易被察觉。在这一阶段,舆论导向机制建设应围绕及时发现并有效传递危机信息而展开,以引起人们的重视和警觉,防范危机的爆发或将危机的破坏程度降到最低。在其爆发期,由于人们普遍没有思想准备而难以接受严重的现实。在这一阶段,舆论导向机制建设应围绕让公众尽快知晓事实真相而展开,以缓解公众的恐慌心理,引导人们正确面对现实。在其持续期,由于突发事件的负面影响的存在和扩展,滋生了诸多思想认识问题和心理问题。在这一阶段,舆论导向机制建设应围绕正确的舆论导向而展开。突发事件导致各种观点的出现并汇集为舆论,舆论又反过来影响着公众的观点和情绪。这就要求舆论导向必须去伪存真,向公众说清事件的来龙去脉,引导人们正确认识突发事件、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心理承受力和自救能力,引导社会秩序理性、健康发展。在其痊愈期,由于突发事件已经平息,留给人们的主要是反思。在这一阶段,舆论导向机制建设应围绕总结经验教训而展开。突发事件发生及处理的经验教训是深刻的。引导人们通过总结经验教训深化认识、增强防范类似突发事件的自觉性。
2.坚持原则性。这是弱化突发事件严重社会后果的需要。突发事件形态各异,性质和影响力各不相同。但从总体来看又具有某些共同的特点。一是事发突然性。多数突发事件突然爆发,难以准确预测和把握。二是后果危害性。突发事件大多为自然和社会灾难,即所谓“天灾人祸”,对人民生活和社会稳定均具有不同程度的直接破坏和间接破坏、有形破坏和无形破坏。三是广泛关注性。突发事件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是公众关注的热点。四是连锁反应性。突发事件是各种矛盾激化的结果。单一型危机很容易演变为复合型危机。正是因为这些特点,如处理不当,其必然会产生严重的社会后果。为弱化突发事件可能产生的严重社会后果,应对突发事件的舆论导向机制建设必须坚持原则性。
在应对突发事件中,舆论导向机制建设为充分体现原则性,应将其具体化为五个原则。一是公益原则。通过舆论引导协调公众行为,有效控制突发事件,最大程度地保护公众利益。二是主动原则。要在突发事件发生后最早做出反应,积极引导社会舆论,先入为主,先声夺人。三是时间原则。这体现在及时性、适时性、动态性三个方面。及时性指在第一时间内进行舆论引导。适时性指选择适当的时机进行舆论引导。动态性指舆论引导与突发事件处置的整体部署相适应。四是定向原则。舆论引导要根据突发事件涉及的主要群体明确引导对象,确定引导目标。五是一致原则。舆论引导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舆论引导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统一领导、统一原则、统一部署,对内协调管理统一指挥,对外信息发布统一口径。只有把这五个原则落到实处,才能在应对突发事件中充分发挥舆论导向的积极作用。
3.把握科学性。这里强调的是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社会是由不同阶级、阶层、利益群体组成的复杂的有机体。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利益要求、思维方式和情感心理。对于同一突发事件,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立场、从不同角度作出不同的反映,发表不同的见解和观点。这就决定了社会舆论的复杂多样。其中,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有进步的,也有落后的;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有理性的,也有非理性的。任其发展,必然会造成思想混乱。这就决定了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是应对突发事件的舆论导向机制建设的首要任务。
在应对突发事件的舆论导向机制建设中,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必须立足现实,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一元化与多样化的关系。在舆论导向中,必须坚持主流意识形态的一元化不动摇,以扩大政治认同。这是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先决条件。这并不意味着以“一”盖“多”,以“一”代“多”,而是以“一”统“多”,以主流意识形态统领非主流意识形态,从而保证舆论导向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二是先进性与大众化的关系。这里讲的先进性,指代表社会发展的方向、统领社会发展的潮流。在舆论导向中,必须充分体现先进性,又必须处理好与大众化的关系。处理好二者关系的关键是抓住和抓准先进性与大众化的结合点。这个结合点主要是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公民道德。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公民道德,体现着历史、现实和未来的统一,体现着整体利益、局部利益、个人利益的统一。坚持用其进行舆论导向,就能做到在大众化中体现先进性、寓先进性于大众化之中。三是丰富性与有效性的关系。进行舆论导向的内容和形式都必须是丰富的。这样才能适应不同层次、不同爱好人群的需要。同时,这些内容和形式又必须为人们所喜闻乐见、易于接受。这样才能发挥其在舆论导向中的积极作用。这就要求,舆论导向必须在丰富性上做文章,在有效性上花气力,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
(责任编辑 李海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