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三角”地区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研究

2011-09-23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韶关郴州赣州

蒋 莉

(湘南学院经济与管理系,湖南郴州 423000)

“红三角”地区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研究

蒋 莉

(湘南学院经济与管理系,湖南郴州 423000)

全球化背景下,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和趋势。“红三角”地区的广东韶关、湖南郴州和江西赣州三市,山水相连,旅游资源丰富,且同为革命老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具备区域合作的共同需求和旅游一体化发展的基础条件。“红三角”地区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是非常有意义的,也是可行的,但其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存在行政区划条块分割、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开发资金紧张等障碍。应通过政府联合、资源整合、品牌塑造以及产业带动等措施来推动“红三角”地区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

“红三角”;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策略

“红三角”地区是指由广东韶关市、湖南郴州市、江西赣州市三地组成的山水相连的大三角地区。因三市同是革命老区,并且所处地貌广泛分布着红砂岩,故称之为 “红三角”(见图 1)[1]。

图 1 “红三角”区位图

该地区总面积 7.72万平方公里,占粤湘赣三省总面积的 13.87%,共有 37个县市区,其中韶关 8个,郴州 11个,赣州 18个,总人口 1575.82万,占三省总人口的 8.49%。为促进粤、湘、赣三省间的交流合作和韶关、郴州、赣州“红三角”地区与广州南沙海滨新城的优势互补,2002年 11月底,全国政协副主席、香港著名实业家霍英东提出了建立“以广州南沙为中心,辐射韶关、郴州、赣州三市,构建红三角经济区”的战略构想。这个构想引起了韶关、郴州、赣州三地政府和学者的高度重视。继“白天鹅会议”后 (2003年 2月 8日至 9日,“红三角”经济发展座谈会在广州白天鹅宾馆召开),又先后在赣州、郴州、韶关举行多次政府会议和学术会议,商讨“红三角”地区的产业发展方向及经济发展定位。至此,在旅游业方面,三市已就旅游产业合作发展进行了零星的、初步的尝试。但由于三地固有的行政区域限制,经济水平较低,以及旅游资源开发模式雷同化等因素,长期以来“红三角”地区的区域旅游合作还停留在形式层面上,沟通与运作机制不健全,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政策、措施和手段。笔者建议,以“红三角”产业发展方向为主线,结合三地丰富的旅游资源,积极构建“红三角”地区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框架,改变现阶段三地旅游产业发展各自为阵、散兵游勇的经营状况,为最终实现“红三角”地区旅游业一体化发展奠定基础。

一、 “红三角”地区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的意义

区域旅游一体化是指地域上接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之间建立紧密的旅游联合,实行统一的旅游政策,合理高效配置旅游资源,以利于国家或地区旅游业的共同增长。[2]区域旅游一体化是全球化背景下旅游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促进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处于“红三角”地区的韶关、郴州、赣州三市,山水相连,文脉相近,旅游资源丰富,且同为革命老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具备区域合作的共同需求和旅游一体化发展的基础条件。加快“红三角”地区旅游一体化发展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是可以进一步挖掘和整合“红三角”地区的旅游资源,使之形成一个相互促进、互相依存、共同发展的大旅游市场;二是在构建“红三角”地区旅游资源一体化过程中,有助于打造区域内精品旅游产品,塑造具有世界影响力和行业竞争力的“红三角”大旅游品牌;三是在三地旅游产业合作发展中,有助于以旅游产业的协调发展带动三地产业结构的调整,使三地在承接 “珠三角”产业转移过程中发挥协同效应;四是有助于寻求一种三地经济协调一致发展的新格局,通过对这种格局的探求与研究,加快三地经济的共同发展,使之能在“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进程中,形成一个集旅游、加工工业、采矿冶金业共同发展的新的区域经济发展中心,使三地全面小康社会战略目标早日实现。

二、“红三角”地区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1、旅游资源优势

(1)旅游资源丰富,类型多样,能满足多元化的旅游需求

“红三角”地区的韶关、郴州、赣州均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该区域历史悠久、人文荟翠、风景秀丽,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涵盖了山水、川峡、岩溶、森林、温泉、漂流、宗寺、民俗、红色、工业等各种类型的资源,能满足游客多元化的旅游需求。目前,该地区拥有世界地质公园 1处,世界生物圈保护区 1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1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2处,国家地质公园 2处,国家自然保护区 6处,国家AAAA级旅游区 13处,国家森林公园 16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7处,省、市级旅游点约 100处 (见表 1)。

表1 “红三角”地区旅游资源 (国家级)一览表

2、同质化资源有利于整合开发,做大做强

韶关、郴州、赣州三市的部分旅游资源具有相似性,集中在丹霞地貌旅游资源、绿色森林旅游资源和红色革命旅游资源三个方面 (见表 2)。

表2 “红三角”地区同质化旅游资源情况表

同一区域内相似的旅游资源会使彼此之间产生竞争关系,分散客源,因此,必须走整合开发的路子,将同质化的旅游产品做大做强,化竞争为共生,使旅游资源要素的积聚功能和辐射力得到充分的张扬,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带来各个地域单元资源开发和旅游业发展无法获得的聚集规模效应。[3]

3、差异化资源有利于优势互补,做特做精

在“红三角”区域内,韶关的核心资源是以世界地质公园丹霞山为代表的地文类景观和以 “禅宗祖庭”——南华禅寺为代表的佛教文化。郴州的强势产品在于以东江湖、莽山和飞天山为龙头的山水风光游和以温泉疗养为主的休闲度假游。赣州则以绿色生态、客家文化和红色旅游为特色主题。各具特色的旅游资源相辅相诚,应分别成为各市的拳头产品进行打造包装,做特做精,实现三市的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4、旅游业蓬勃发展,接待能力不断提高

“十五”以来,三地的旅游业快速发展,市场规模不断扩大。2008年,韶关、郴州、赣州的旅游收入分别为 52.6亿,68.3亿和 65.6亿,韶关和郴州的年旅游接待人次均突破千万大关,赣州也逼近千万人次 (见表 3)。

表3 “红三角”地区 2005年—2008年旅游收入与接待人次情况表

表4 “红三角”地区 2008年旅游接待能力情况表

旅游接待能力不断提高,截止 2008年,三市共拥有星级饭店 141家,其中五星级饭店 5家,四星级饭店 18家,一、二、三星级饭店共 118家,星级饭店层次结构较为合理,但还需加快建造高星级饭店,尤其是五星级饭店,以满足高端游客的住宿需求;拥有旅行社 131家,其中,国内旅行社 126家,国际旅行社 5家;旅游从业人员数量充足,素质较高,基本能满足旅游接待需求 (见表 4)。蓬勃发展的旅游业及不断提高的旅游接待能力,为三地旅游业合作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区位条件优越,客源市场广阔

“红三角”地区位于粤湘赣三省交界处,是广东的北大门,也是江西和湖南的南大门,区位条件优越。与此同时,“红三角”地区南靠近经济发达、人口众多的“珠三角”地带,西北靠近湖南省长株潭城市群,东北靠近赣中城市群,客源市场广阔。此外,“红三角”地区的韶关、郴州和赣州市人口众多,本地旅游需求市场较大,是 “红三角”旅游业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客源市场[4]。

4、交通条件便捷,可进入性较强

三地交通便捷,铁路方面有京广、京九、赣韶龙铁路、洛湛铁路和武广客运专线横贯境内;公路方面,韶关境内南北向的国道有三条 (105、106、107),东西向有一条 (323),郴州境内有两条南北向的国道 (106、107)通过,赣州境内南北向的国道有两条 (105、206),东西向也有两条 (319、323),另外,京珠高速、赣粤高速、厦蓉高速均穿境而过;航空场方面,赣州拥有 4C级的民航机场——黄金机场,可起降波音 737客机,已开通至北京、上海、广州、南京、厦门、深圳等大中城市的航班,韶关机场拟于 2010年重新投入运行,年航空运输吞吐量保守估计达 19万人次;水路方面,赣州港、韶关港规划全面启动,将使 “红三角”成为又一重要交通枢纽,把湘南、赣南与粤港澳连成一体。铁路、公路、航空和水路立体式交通网络的形成,使“红三角”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具备较强的可进入性。

5、宏观政策支持和知识群体支持

自从 2002年霍英东提出建立 “红三角经济圈”的构想后,三地政府就多次召开会议,为三地经济协调发展献计献策,并加强了区域内经贸、交通、技术等各个领域的合作,为区域内旅游业合作发展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学术界也就“红三角”地区旅游业合作发展进行了分析、探讨,形成了一批富有独创性、前瞻性、可行性的研究成果,为三地旅游业合作发展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如左磐石(2004)对“红三角”地区旅游资源分阶段、多层次的整合进行了分析;余志勇 (2005)对 “红三角”旅游企业联合经营进行了探讨;王发兴(2006)研究了 “红三角”地区红色旅游产品的整体开发策略;曹大明、谢庐明和陈晓强 (2006)从合作机制、客源市场、资源整合模式、交通网络建设和旅游行业建设五个方面对 “红三角”旅游体系的构建提出了具体的措施;隋春花 (2006)利用S WOT方法全面分析了“红三角”地区旅游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协;隋春花和冯承浩(2008)就粤湘赣联手构建 “红三角”生态旅游区问题进行了战略探讨,等等。

三、“红三角”地区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的障碍分析

1、行政区划条块分割,缺少利益协调机制

韶关、郴州、赣州分属三个不同省份,行政区划条块分割,涉及多元利益主体。尽管近年来三地政府就本区域内旅游产业的合作发展进行了多方探讨和多次尝试,出台了一系列相关优惠政策,但在各方均满意的利益协调机制建立起来之前,各地都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地方保护主义及行政性障碍,如资源开发雷同、分散客流、信息封闭等,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区域旅游业的合作。同时,由于地方政府之间合作体制不健全,以及市场机制不够完善,企业也缺少进行区域旅游合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而,如何打破行政条块分割局面和地方利益局限,实现区域旅游资源的整体规划和开发及三地之间的市场信息互换、客源互送、利益共享,是“红三角”旅游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2、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开发资金较为紧张

“红三角”地区属于经济欠发达的山区、老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2008年,韶关、郴州、赣州的人均 GDP分别为 1.85万元、1.67万元和 1万元,都低于所属各省人均 GDP值 (广东省:3.76万元,湖南省:1.75万元,江西省:1.48万元) (见表5)。

表5 2008年 “红三角”三市与所属省份经济情况对比表

相对薄弱的经济基础决定了红三角地区不能只靠政府的财政支持进行旅游开发,“红三角”地区的旅游业要解决资金 “瓶颈”问题,必须广开筹资渠道,尽可能吸引境内外资金投入。[4]

四、 “红三角”地区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的策略

1、政府联合,打破行政壁垒,打造 “无障碍”旅游区

跨行政区域的旅游合作,必须以政府为先导,打破条块分割和行政壁垒,建立制度化的区域协调机构,解决区域合作中出现的问题和冲突;建立利益补偿机制,以兼顾各方面的利益;完善市场机制,使旅游企业突破行政区划开展更广泛的分工与合作;签订协议,联手打造 “无障碍”旅游区:加强 “红三角”区域内旅游交通协调力度,开辟旅游车辆“绿色通道”,减少公路收费关卡,使公路交通通畅、快捷;三市互设营业点,实行异地联网售票,推行旅游套票、“一票通”等优惠措施,实现景区的联合营销;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允许旅行社异地设点以及导游异地带团,三市旅行社、导游员相互认可并接受各方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旅游质量监督和旅游投诉处理;制定区域旅游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机制,联手防治和处理突发事件,树立 “红三角”旅游行业的良好形象。

2、整合旅游资源,实现区域旅游资源的整体规划和开发

通过对三地旅游资源的分析,整合其中具有同质性和竞争性的资源,如丹霞地貌旅游资源、绿色森林旅游资源、红色革命旅游资源,实现区域旅游资源的整体规划和开发,从而产生资源的叠加效应。挖掘和培育特色旅游资源,着力包装具有世界资源等级的丹霞山,加快丹霞山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步伐,并以丹霞山为龙头规划开发“红三角”区域内的其他丹霞地貌景观,形成世界知名的丹霞地貌旅游产品。确定各市的旅游发展定位,韶关可定位于集地文与人文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胜地,郴州以山水风光游和休闲度假游为主体,赣州则重点开发客家文化和红色旅游,因市制宜,避免雷同与竞争,突出优势,资源互补,实现合作共赢。

3、塑造 “红三角”大旅游品牌,提高 “红三角”旅游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全球化背景下,区域旅游一体化是当今世界旅游业发展的趋势。就国内情况而言,各省、市、区都在积极研究探讨可行的区域旅游合作。目前,国内较为成功、影响力较大的区域旅游品牌主要有“珠三角”、“长三角”、“大湘西”等,而韶关、郴州、赣州的旅游一体化仍在探索之中,“红三角”旅游品牌尚未建立起来。区域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走品牌化的道路。首先,导入 VI系统,设计一款色彩鲜明,内涵丰富的 “红三角”旅游标志,并进行注册,提出简洁、上口、热情的 “红三角”旅游口号,统一形象,使 “红三角”这一品牌具有公众认知度。其次,强力打造区域精品、名品旅游线路和旅游景区,树立产品品牌,提高 “红三角”旅游行业竞争力;再次,制定三地政府和企业联合营销策略,逐步将广告、媒体报道、营销推广、公共关系等与区域旅游有关的对外传播和宣传活动纳于统一的计划,运用最有效的手段组织声势浩大的对外宣传工作,共同推介“红三角”旅游品牌。

4、以区域旅游产业为切入点,带动其它产业有序发展,促进三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韶关、郴州、赣州同属经济欠发达山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存在诸多制约经济发展的因素。如现有经济总量较小,人均水平较低;经济运行质量不高,结构性矛盾较突出;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低;科技水平不高等。特别是由于产业结构不合理、区域产业缺乏竞争力导致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是制约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5]。以发展“红三角”地区旅游产业为切入点,带动其它产业有序发展,是促进三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当前,“珠三角”经济发展定位于发展高科技产业,其境内的加工工业需要向内地梯度转移,“红三角”地区应充分利用境内便捷的交通条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区位优势筑巢引凤,抓住 “珠三角”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优化区域内投资环境,以建设粤、港、澳后花园为主线,以吸引港澳台及珠三角地区的人群来观光旅游为平台,吸引珠三角加工工业来此投资兴业,并以此带动区域内产业结构调整,从而推动区域内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使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早日达到。

(编辑:芝山;校对:朱恒)

[1]聂 坚,白永平,孙 克,王世金 .“红三角”地区城镇体系结构分形研究 [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8, (9):673-678.

[2]贾 丹,高 欣,郭 振 .东北区域旅游一体化问题及对策研究 [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5,(3):99-100.

[3]曹大明,谢庐明,陈晓强.粤湘赣“红三角”旅游体系的构建及其开发研究 [J].社会科学家,2006, (5):117-120.

[4]隋春花 .红三角地区旅游业发展的 S WOT分析与对策探讨[J].特区经济,2006,(8):235-237.

[5]钟业喜,赵海云 .红三角经济圈区域产业竞争力研究 [J].企业经济,2007,(2):109-111.

“Red Triangle”Region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Tourism

JIANG Li
(Department of Economy and Management,Xiang N an University,Chenzhou Hunan 423000)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the integration of regional tourism development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rends.“Red Triangle”area of Shaoguan,Chenzhou and Ganzhou three cities,mountains and rivers,is rich in tourism resources,and the old revolutionary base areas and economically underdeveloped areas,with common needs and regional cooperation in the basic conditions for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tourism."Red Triangle"region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tourism is very significant,and it is feasible,but the existence of regional tourism integration,such as fragmentation of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economic development lagging behind,the development funding constraints and other obstacles.It should be combined by the government,resource integration,branding and other measures to promote industry to drive the"Red Triangle"region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tourism.

“Red Triangle”;regional tourism integration;development strategy

F590.1

A

2095-1361(2011)01-0044-05

2010-12-11

湘南学院科研资助项目 “郴州旅游业的竞争力分析和提升路径研究——基于 ‘钻石模型’” (编号:2010Y04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蒋 莉 (1982- ),女,湖南邵阳人,湘南学院经济与管理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旅游管理

猜你喜欢

韶关郴州赣州
郭文龙
赣州城市中央公园
湖南郴州粮油机械有限公司
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努力奋斗——中共郴州历史的重要启示
广东韶关曲江区总工会“夏送清凉”慰问13000余名职工
韶关札记
与爱同行
——郴州慈善之歌
赣州就业扶贫“251”模式成榜样
赣州港开通两趟中欧班列
赣州:“1+100”为青年办实事 做青年贴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