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千万别自己乱了阵脚
2011-09-23■舒曼
■ 舒 曼
中国茶,千万别自己乱了阵脚
■ 舒 曼
普洱茶过后什么茶最畅销?红茶也。去年,红茶“金骏眉”崭露锋芒,与其他红茶一起被爆炒;金骏眉过后什么茶最畅销?大红袍也。据媒体披露,去年大红袍被游资炒作到了每斤10万的“天价”;如今,传闻“湖南黑茶”也从千年尘封记忆中苏醒过来,“千两茶”的价格正从每公斤几千、几万被炒到几十万元,现在居然卖到了断货脱销……
一茶未了,一茶又起波澜。如此,一个好端端的中国茶好像喝醉了酒,阵脚开始晃悠,有点乱,而且是乱得有些离谱。国人看不懂,外国人更是终隔一层雾里看花。中国茶能否摆脱被人“盯梢”的命运?
身边的许多朋友常喝茶,想不到这喝茶的被游资“吆喝”得价格离谱,想不到这喝茶的被媒体“炒作”得非常神秘,想不到这喝茶的被卖茶的“忽悠”得神经兮兮。这显然不符合中国茶产业的发展趋势,实在不应提倡。
炒作茶叶的成功,关键一环在于“诱饵”。从表象上看,这诱饵似乎与“健康”、“绿色”、“低碳”有关,但实际上首先还是和五千年的茶文化作为支撑点密切相关。炒作黑茶类离不开“茶马古道”文化内涵作背景,炒作金骏眉、大红袍等离不开“千载儒释道,万古山水茶”文化内涵作背景,炒作川茶的离不开蒙顶山人类人工植茶先祖文化作背景,炒作西湖龙井茶的离不开“十八棵”御树……凡是种种,做“诱饵”之人还真难为要懂点茶文化历史,总得说出让人投资做茶的理由(单凭一个喝茶有益于健康是行不通的,有益于健康的植物和农产品非茶科类独有,我们只能解释茶是伴随中国五千年文明一起走来的文化)。
笔者有时劝人,有时人劝笔者:“千万别上当!”说明这世上也存在着不知谁被谁“忽悠”。此说听起来惊心,乃实情,非危言耸听!前些年,普洱茶“钓鱼”获得了巨大“成功”,但又不失为一个“失败”的案例,最终是人们立稳了脚跟不吃“诱饵”了。“失败”的理由也很简单——不利于普洱茶可追溯性和可持续发展。去年底,好端端的一款“大红袍茶”居然也走进了游资者炒作的视野,使不少人稀里糊涂地“跟进”,最终是不是莫名其妙地“套牢”呢?明眼人一定会看得清楚。
最近,笔者看了一些资料,在被炒作茶的各类广告中,品牌茶有之,散茶亦有之。笔者只是想说,有些茶,真假莫辨,坑人者众,请千万注意,“别上当!”
研究一下其中的“鱼”与“诱饵”的关系,很有意思——
被炒作的茶所放出的“诱饵”都是所谓的“能存放的茶”,均不会选择“绿茶”来炒作或作为“诱饵”,因为绿茶的保质期只有一年,冷藏保存也不会超过两年,炒作的风险太大。可恰恰是这“诱饵”的透明度不高(因为其他茶也有保质期),手段也并不高明,居然还有许多“鱼”上钩。上钩的人多了,市场也就乱了阵脚。阵脚一乱,这茶叶也就跟着一起“乱”了。
首先,姑且不论这茶是否存放的年头越长越好(涉及到两种倾向,暂且打住)。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茶叶仅仅是归属于农产品中的食品,是入口的,决不能把它视作“文物”,不然会“害死人”的。不管什么样的茶,自有最佳饮用期限作为依据,保质期不会超过两年。建议通读一下《食品法》后,想炒作的人也就无法炒作了。
其次,一片茶叶既不镶金也不镀银,今年采摘下来明年又能长出来不断循环的再生植物、再生农产品(而且中国茶植物面积又是世界第一,资源丰厚),不会让人看不懂(不像稀有金属矿产资源或稀有植被是不可再生的,价位迟早走高实属正常),哪来可炒作的理由和依据?
第三,由于几千年养成的饮茶风俗习惯终于挑战科学饮茶方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我们不妨看一下,有关民风、民俗、民情的许多饮食习惯与国内外《食品法》及食品标准法相抵触。每当我们提倡要相信科学饮茶的时候,炒作者总会投出似乎是使人信服之“饵”,有些人就是硬不上钩,因为他(她)们曾经吃过亏,死里逃生,惊魂未定;或由曾经上当者向他(她)们传授过教训。而有的人则不然,冒冒失失,听游资者说有利可图,便欣欣然,跃跃然,于是立时被套牢。
一些人,不管懂不懂茶,只在乎这茶价格高就是好茶。于是,茶叶市场定价被搅和乱了,茶价被拉抬得虚高了,而百姓“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刚性需求被无形中压抑、虚化和掩盖了。又于是,对于像茶叶这样的食品,畸形的“内需”出现了。对这种扰乱中国茶叶市场阵脚的炒作与危害,还真的不能一笑了之。让人忧心忡忡的是,中国茶叶市场爆出的这些尴尬的“黑洞”,在多大程度上虚构并误导了中国茶的“外需”和“内需”市场与茶企?又在多大程度上抬高了本来就极不稳定的中国茶叶价格?
“游资”是炒作的最大受益者,只是苦坏了中国茶农。中国茶叶市场的稳定,不是靠那一款茶最畅销来决定的。所以,不给游资者可乘之机,首要问题笔者看应该是学好《食品法》,茶叶就是茶叶,茶叶就是食品而绝非收藏品、储存品,换言之,拿吃的东西,拿规定有期限的又有有效期的食品进行炒作,又有谁还会上当呢?
中国茶,千万别自己乱了阵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