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茶”即“濮茶”辨考

2011-09-23黄桂枢

茶博览 2011年2期
关键词:布朗族澜沧佤族

■ 黄桂枢

“普茶”即“濮茶”辨考

■ 黄桂枢

闻名中外的普洱茶,数百年来以“普洱”二字出名,然而唐宋元明时期,“普洱”地名叫“步日睑”、“步日部”、“普洱”地,到清代时才叫“普洱府”。茶名在清代前则称为“普茶”。这里面有何含义?又该如何解读?

“普洱”是“步日”、“步耳”的同名异写,音根是濮人族群的佤语。

唐南诏时期,今思“茅”普“洱”区已设银生节度于银生诚(今景东县),普洱设治,名“步日睑”,宋代元代时期,称“步日部”,明洪武十六年,改称“普洱”地,清雍正七年设“普洱府”。佤族学者尼嘎(魏德明)先生做过调查,在《“普洱”人考》中说,“步日”或“普洱”是佤语,是佤族布饶人、布朗族人的称呼,其意为“兄弟”。调查考证发现,佤族布饶人称布朗族为“步耳”,有的方言为“步日”,布朗族则称佤族为布嘎,意为朝前走的同胞同伴,澜沧一代的布朗族和佤族布饶人都说,他们原来是一家人,一个民族,并且都自称为艾佤,后来艾佤的子孙分为两部分人,前面走的是佤族人,所以布朗族称他们为布嘎,后来跟来的是布朗族,故佤族人称他们为“步日”。

上述这些口碑资料表明,布朗人说的“普洱一带”和“普洱城”,当是唐宋设治时的“濮人”居住地“步日睑”、“步日部”了。因为唐宋以来的“步日”和明清时期的“普耳”、“普洱”等名称,其来源是佤族语言对布朗族“步日”或“步耳”的称谓。佤族学者尼嘎说,在佤语中,“步”与“普”相同,都是指“人”的意思。笔者认为,“步”、“普”二字与“濮”字之音也相同,意思一样指人,所以可以推断,其昔日地名“步日”、“步耳”、“普耳”和“普洱”,都是因种茶民族“濮人”(步日、普洱人)在其居住而得名,代音字的转换只不过是“濮”人族群佤语的同名异写。

“普”是“扑”、“蒲”、“濮”的民族称谓同音异写。

唐樊绰《蛮书》卷四载:“扑子蛮,开南、银生、永昌、寻传四处皆有。”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说,沿澜沧江居者号“普蛮”,亦曰“扑子蛮”。历史学家方国瑜教授在论著中考证说:“蒲蛮,一名扑子蛮”,“在景东、景谷、普洱、思茅、西双版纳、澜沧、耿马、临沧、镇康、云县、保山诸处居民,都有蒲蛮族,自称“布朗”,以往记录濮、朴、蒲,都是布的同音异写,又布朗族与佤族(自称布饶、布幸 )、崩龙族 (自称布雷,即今德昂族 ),语言同属一系,族属亦相关(称蒙克族,亦称南亚语族),古濮人分别名号甚多,当包有今布朗,阿佤、崩龙(德昂)诸族之先民。”居住在澜沧江沿岸一带的古代濮人,是今普洱市最古老的民族佤族、布朗族的先民。

唐《蛮书》中说的“扑子蛮”,即是佤族布饶人和布朗族的先民“濮人”。笔者认为,“普”也是“濮”的同音异写。从考古学、民族学、语言学来研究,“蒲”实际就是“濮蛮”,而“扑蛮”、“蒲满”、“普蛮”的“扑”、“蒲”、“普”字均是“濮”的代音字,指的即今布朗族,后来代音的几个字,在汉语里,“扑”是动词;“蒲”是草本植物名词;“普”是副词,没有特指含义,而“濮”字却是一个古代族群名词,是核心词,是词根,是“普”同音字的真实含义。故“普洱”一词,可说是“濮儿”一词之音,早期的“步日”人、“步耳”人、“普耳”人,即是最早种茶的“濮儿”(步耳)布朗人。在古代,汉人总是把少数民族称之为“蛮”,带有贬义,故在“濮”的代音字后都带有一个“蛮”字,故有“扑蛮”、“蒲蛮”、“普蛮”之称,实际指的都是布朗族人。所以,笔者认为,“普”也是“濮”的民族称谓同音异写。

“普茶”即是“濮茶”

唐代樊绰《蛮书》卷七载:“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蒙舍蛮”中亦有“濮蛮”,或许当时就叫“濮茶”,其用“椒姜桂和烹而饮”之法,至今包括还保留在佤族饮用的擂茶中。

历史上第一次提到“普茶”一词是明代万历年间的谢肇淛,其著《滇略》中曰:“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团。”澜沧布朗族叫“蒸而成团”的圆形紧压茶叫“腊广”。谢公第一次提到的是“普茶”,没有“洱”字,明代时就是“普茶”。笔者认为,指的就是“濮茶”,可说是“濮儿茶”的简称(濮茶),因是“濮儿”人种出来的茶,便简称“普(濮)茶,全称为“濮儿(普洱)茶”,所以“普”就是“濮”,“普茶”就是“濮茶”。

清嘉庆四年檀萃写的《滇海虞衡志》曰:“普茶,名重于天下”,也只说“普茶”。“普洱古属银生府,则西蕃之用普茶,已自唐时。”也只说“普茶”二字而无“洱”字。此记载指出了银生府的“普 (濮 )茶”,早在唐代南诏时期,已销往西康、西藏等地“西蕃”地区了。

清道光《普洱府志》、清光绪《普洱府志》中叙述<物产>时,只曰“茶”一字,没有“普洱”二字,因这是当地的府志,茶又是在普洱本地所出的,自不必说地名,而直接记述一个“茶”字。故笔者认为,“普(濮)茶”、“普洱(濮儿)茶“是外地购茶者根据族群产地地名叫出来而传扬闻名的。

古代濮人布朗族先民是最先种植茶树的民族。云南澜沧邦崴过渡型千年古茶树,最早是由古代濮人驯化、培育、栽种成功存活至今的。历史悠久的勐海南糯山八百年栽培型大茶树及其茶园,是距今五十五代人之前被称为“蒲满族”的布朗族先民栽种下的。澜沧景迈栽培型千年万亩古茶林,是泰历57年(公元695年)由布朗族先民濮人栽种的。据布朗人传说,西双版纳的茶树籽种还是从景迈带过去的。勐腊县易武曼撒茶山,是昔日普洱六大茶山之一,据当地农民说,1949年以前,石屏人到此种茶,已六代人,茶树在石屏人来前就有了,是本族人(是昔日汉族对当地布朗族的称呼)栽下的。易武茶山的易武区老人说,这里最早种植茶树的是曼乃寨的布朗族,汉族称他们为“本人”,乾隆年间有大批石屏、临安(建水)茶商到达易武经营茶叶贸易。《云南各族古代史略》载,“布朗族和崩龙族(历史上)统称扑子族,善种木棉和茶树”。澜沧芒堆寨佤族布饶人种茶,昔日土司制度时,“傣族土司专门规定芒堆人上交的贡品就是棉花和茶叶。”明代万历年间李中立辑《本草原始》中载:“儿茶出南藩,系细茶末入竹筒中,紧塞两头入污泥沟中,日后取出,捣汁熬制而成。”请注意,这里的茶名,省略了一个“普”(濮)字,而只称“儿(耳)茶”。现在思普区的濮人后裔布朗族仍保留着古老的“酸茶”制作法,其制作法与明代记载相似。曾在国际上争议一个多世纪,要当世界茶树原产地的印度阿萨姆茶树,经茶学专家作染色体茶树核型科学实验分析证实,布朗族先民濮人种育驯化的澜沧邦崴大茶树,是较云南大叶种和阿萨姆种更原始、起源更早的茶树,属过渡类型的结论,以核型分析结果看是完全正确的。现在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普洱茶是大叶种的正宗代表,是中国茶的第一祖先茶代表。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普洱”一词实际上是一个佤族布朗族名称,是一种种植交易集散“濮茶”的地名,是一个“普洱茶文化区”特殊地域和出产茶叶的茶名,“普”即是“濮”,“普茶”即是“濮茶”,这就是我的研究结论。多年来在全国茶界,小叶种专家占绝大多数,未能把大叶普洱茶列入“全国十大名茶”,是可以理解的,现在,全国植物学界权威已改写“正名”,确立了大叶种“普洱茶”在中国茶史上的重要地位,是应该把大叶种“普洱茶”列入“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的时候了。

猜你喜欢

布朗族澜沧佤族
《百年巨变:布朗族莽人社会变迁》作品研讨
《百年巨变:布朗族莽人社会变迁》新书发布暨作品研讨会成功举行
“文明上山”之后——《百年巨变:布朗族莽人社会变迁》读后感
传统民俗现代转型的成效研究:以佤族新米节为例
探究佤族文化如何保护和传承
布朗族音乐文化探究
澜沧县蔗糖产业发展的思考
1988年澜沧—耿马地震前震源区应力状态分析
关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澜沧基督教调适及发展的认识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佤族地区基督教的调适及发展之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