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uldice法修补腹股沟斜疝30例疗效观察
2011-09-22胡开兵四川省天全县中医医院四川天全625500
胡开兵(四川省天全县中医医院 四川天全 625500)
腹股沟斜疝是普外科的常见疾病之一,多不可能自愈,且可能发生嵌顿或绞窄,故应手术治疗[1]。本研究旨在探讨shouldice法修补腹股沟斜疝的手术疗效,并与Bassini法作比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住院手术的腹股沟斜疝患者60例,均为男性;年龄25~70岁,平均46.2岁。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A组与B组各30例,2组患者的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A组:shouldice法:游离并提起精索,用手指伸入内环探查腹横筋膜薄弱程度和范围,沿腹股沟韧带方向从内环到耻骨结节切开腹横筋膜,并切除其薄弱部分,游离下叶到腹股沟韧带处,上叶到腹横肌深面内侧达腹直肌后鞘处,将健全的上下叶叠瓦式缝合,即下叶切缘从耻骨结节处连续向外缝合于上叶的深面,直到构成一个较紧的内环,以恰能通过精索为度,然后将缝线再按相反方向把上叶的切缘缝合到腹股沟韧带上,并返回到耻骨结节处与第一针缝线的另一端打结。再将腹内斜肌下缘、腹横腱膜弓和联合腱缝合于腹股沟韧带和腹外斜肌腱膜的深面,最后在精索的浅面缝合腹外斜肌腱膜。
B组:Bassini法:硬膜外麻醉下采用标准的腹股沟疝斜切口。切开提睾肌,并保护好提睾肌不被撕裂,避免造成生殖神经损伤。找到疝囊切开并横断,判断腹横筋膜松弛度及韧性。游离近端疝囊至疝囊颈上0.5cm处高位结扎,在内环内下精索后方缝合修补内环使可容一小指尖,沿腹外斜肌腱膜浅面游离至腹直肌前鞘处,并在其上取数个小切口以减少局部张力,在精索后方用4号丝线将腹内斜肌下缘和联合腱与腹股沟韧带连续或间断缝合直至耻骨结节,内环处使可容一小指尖不致卡压精索。复位精索并在其前重叠缝合腹外斜肌腱膜(内上叶尽量向外下牵拉缝合),重建外环口使可容一小指尖不致卡压精索,关闭切口。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2组的手术时间、并发症、切口感染、复发情况等。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应用SPSS 1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配对t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表1,2)
表1显示,A组的手术时间略高于B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住院时间及术后切口感染、阴囊血肿的发生率与B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A组腹股沟区疼痛或不适的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且术后经6个月~2年随访,A组的疝气复发明显低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2组手术效果比较()
表1 2组手术效果比较()
组别 手术时间(min) 住院时间(d) 下床活动时间(h) 恢复正常工作时间(d)A组(n=30) 32.5±5.2 4.4±2.5 12.2±3.7 23.7±5.2 B组(n=30) 30.1±7.4 4.3±1.4 40.2±4.0 52.3±4.6
表2 2组并发症及复发情况比较[例(%)]
3 讨论
疝囊经过腹壁下动脉外侧的腹股沟管深环突出,向内、向下、向前斜行经过腹股沟管再穿出腹股沟浅环,并可进入阴囊,称为腹股沟斜疝,约占腹股沟疝的90%,是最常见的腹外疝。手术治疗是迄今治疗腹股沟斜疝最有效的方法[2~3]。
Shouldice法其原理是切除薄弱的腹横筋膜,将其上下两叶叠瓦式缝合,并把上叶边缘再缝于腹股沟韧带然后将联合腱、腹横腱膜弓、腹内斜肌下缘与腹外斜肌腱膜下叶的深面或腹股沟韧带缝合。
Bassini法是切断并高位结扎疝囊颈部后,将精索游离提起,在精索后面将腹内斜肌下缘和腹横腱膜弓(或联合肌腱)缝至腹股沟韧带上,以加强腹股沟管后壁。此法应用最广,适用于成人腹股沟斜疝,腹壁一般性薄弱者。
本研究结果显示A组腹股沟区疼痛或不适的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且术后经6个月~2年随访,A组的疝气复发明显低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说明,shouldice法修补腹股沟斜疝复发率低,值得推广和应用。
[1] 陈杰.实用疝外科手术技巧[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116~118.
[2] Papaziogas B,Lazaridis Ch,Makris J,et al.Atmatzidis Tension-free repair versus modified Bassini technique(Andrews technique) for strangulated inguinal hernia:a comparative study[J].Hernia(Par is),2005,9(2):156~159.
[3] 许志虎,陈荣芝,尹秀敏,等.改良Shouldice手术在256例老年腹股沟疝中的应用[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5,8(10):1141~1142.